重组与建构:营造“双向奔赴”的立体课堂
2023-05-22房福建
房福建
摘 要 在任务群活动的展开过程中,师生对教材部分内容的心生畏惧而导致实施过程浅白化,尤其是“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任务群中一些经典作品因艰涩而产生的陌生化,和“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任务群中对部分作家望而生畏的距离感,导致难以实现真正的“双向奔赴”。本文以《屈原列传》《记念刘和珍君》群文读写教学设计为例,探究学习探究内容的重组、学习素养目标的界定以及学习方法维度的建构,思考学生与教材、古人与今人、课堂与课外等,甚或是学生与老师“双向奔赴”的契合点,让课堂变得既充实深刻又生动立体。
关键词 学习任务群 群文读写 重组与建构 创意写作
虽然统编高中语文教材用心调整、精心布局,教学资源琳琅满目,课堂教学中任务情境的设置花样翻新,但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仍然难以实现真正的“双向奔赴”。
经历了一个完整的教学轮回后,笔者有对传统文化经典“以语言规律为基础,体会和感悟文本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而过渡到文法与审美的层次,贯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了反思,尝试建构了一个具体鲜活的教学场景与实践情境。基于此,学习探究内容的重组、学习素养目标的界定以及学习方法维度的建构,让学生与教材、古人与今人、课堂与课外等,甚或是学生与老师“双向奔赴”变得自然而然,使课堂教学变得既充实深刻,又生动立体。
设计背景
要想真正有效联读,务必先跨文本找到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有效区域”,然后通过多元聚合思维在各个文本之中寻找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挖掘出蕴藏文本中的相关知识与能力,进而将群文读写探究的情境作为条件或是通过课堂交叉、渗透的任务,与学生一起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基于此,笔者先从宏观层面对《记念刘和珍君》和《屈原列传》进行了如下梳理,以求文本联读有效展开的切入点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必需点高度契合。
通过表1的目标细则的交织与组合,我们可以把群文读写聚焦于探究人物形象,以此為契机,形成课堂教学的有效切入点及实施途径:由叙事艺术切入梳理概括人物事迹,体味人物形象品质;由撰写人物传记切入理解文体特征,理解“至情”与理性交织的表达艺术;由编写《笔写千秋 气贯古今》朋友圈文案进行创意写作,探究继承和发扬传统的时代意义。
课程实施
核心任务1:梳理《屈原列传》内容,撰写《屈原年表》(见下表2),探究司马迁创作特色。
学习资源:
屈原《离骚》《天问》《哀郢》《怀沙》
司马迁《屈原列传》《史记 楚世家》
王逸《楚辞章句》
郭沫若《屈原研究》(《郭沫若文集》第12集)
游国恩《楚辞论文集》
卢文晖《屈原年表》
子任务1:梳理与概括
根据《屈原列传》制作屈原简历,完成表格2;再查阅相关资料,根据相关知识制作《屈原年表》,完成表格3。
子任务2:理解与探究
(1)一个人的简历常是他的言行生平,阅读表2却发现作者用那么多笔墨书写楚国大事,为什么?
[设计说明] 将屈原的生平事迹放在楚国日趋衰亡的大背景下展现,揭示屈原个人的身世浮沉与国家生死存亡的内在联系,充分彰显屈原的人格风采。
(2)传记的通常表达方式是客观记述,阅读表2时却发现融入了大量议论,你怎么理解?
[设计说明] 司马迁开创史家“传评结合”的艺术手法,在叙事中融入大段的议论,论中有情,直抒胸臆。其缘由一是先秦文献中有关屈原事迹的记载很少,但其作品犹在,通过作品感知精神是最好的办法,而将阅读所得见诸笔端就离不开“评议”;二是“史公与屈子,实有同心”(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作者极度同情屈原遭遇,情不能已,因而直接评述,或与屈原思想产生共鸣,借议论阐释自己的见解。
(3)胡适在《读<楚辞>》一文中这样讲道:“《史记》本来不很可靠,而《屈原贾生列传》尤其不可靠。”在制作表3屈原年表的过程中,也发现《屈原列传》中存在着太多的推想构建的因素,且绝不是以史料考据为依据的。对此,你怎么看?
[设计说明] “关于屈原的生卒年,放逐的次数和时地,作品的篇数及产生的年代等问题上,或只字未提,或虽提及,但由于记载非常简略,再加上后人理解上的问题,致使在上述问题上众说纷。”这也是司马迁不得已而为之,不能以史料考据为依据时,就“把屈原诗中的第一人称的抒情形象当作了建构屈原形象的依据,把一个艺术形象充当了一个历史形象”,也暗合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说的“虽背《春秋》之义,固不失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矣。惟不拘于史法,不囿于字句,发于情,肆于心而为文”。
核心任务2:探寻《刘和珍年表》的创作组成,进而用比较法探究《记念刘和珍君》叙事艺术。
学习资源:
朱自清《执政府大屠杀记》
林语堂《悼刘和珍杨德群女士》
周作人《关于三月十八日的死者》
鲁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黑暗中国的文艺界的现状》
刘和珍“百度百科”
子任务1:梳理与概括
请综合《记念刘和珍君》和上述学习资源,仿照表3屈原年表,为刘和珍拟制年表。
[设计说明] 梳理《屈原列传》文言知识和写作技巧,为写作文言文做准备;刘和珍年表的拟制意在由教材到课外的拓展,人物形象更立体丰满,初步成果详见表4前两列。
子任务2:阅读与写作
人物传记主要包含人物的身份、家庭出身、籍贯、生卒年月、主要经历、主要业绩等,请依据刘和珍年表和相关文字,提取重要信息,借鉴《屈原列传》的写法,撰写《刘和珍列传》。
子任务3:理解与探究
在拟制刘和珍年表时,我们发现与《记念刘和珍君》一文内容相关的素材仅为三年间的事,和《屈原列传》中塑造屈原形象时的历时性素材比,《记念刘和珍君》塑造的刘和珍会形象生动、详细全 面吗?
[设计说明] 《记念刘和珍君》是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是纪念某一特定历史事件之中的刘和珍君在內的革命青年,不同于《屈原列传》为一人为主的史传文;鲁迅先生没有按照时间顺序,而是“对‘强拖出校园事件,‘偏安于宗帽胡同‘常来听我的讲义‘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黯然至于泣下等零散事件的重构,使其具有新的、有意义的总体”,且刘和珍态度温和、乐观开朗、个性桀骜、真挚善良、胸襟广大、渴望真理、英勇无畏等形象特征在夹叙夹议中已经脱颖而出,可谓形象而全面,这样处理人物形象更集中鲜明。
核心任务3:编写《笔写千秋 气贯古今》朋友圈文案,进行创意写作,探究继承和发扬传统的时代意义。
任务情景:假如古人那个时代也有他们自己的微信朋友圈,屈原发了一个朋友圈圈文,渔父、贾谊、司马迁、陶渊明、刘和珍、鲁迅、郭沫若和“我”等人看到后会怎样留言呢?请设计一文案。
学习资源:屈原《离骚》《怀沙》《渔父》
贾谊《吊屈原赋》《服鸟赋》
司马迁《屈原列传》《报任安书》
陶渊明《挽歌》《感士不遇赋》
鲁迅《记念刘和珍君》《摩罗诗力说》
郭沫若《屈原》
子任务1:一个沉闷的午后,屈原在朋友圈发了一段文字:“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晧晧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围观者会怎样留言?请从相关作品中选择或推断,并请说明理由。
[设计说明] 通过当下的朋友圈文案的创作策划,既梳理了《屈原列传》和《记念刘和珍君》的内容细节,使“双向奔赴”有据可依,又把“屈原精神”拉长到一个千年传承的链条上,文化传承有情可依。这样家国情怀不再只是概念上的理解,也不会缺乏深入的体会;虽然由于时代的阻隔,对材料甚或是观点的理解有时会隔靴搔痒,但或许“一家之言”也不失为“双向奔赴”的合理切口。
子任务2:请根据评价量表,检查自己小组的文案。然后对其他小组的文案进行评价,述说理由,形成最终鉴定书,由小组长总结陈辞。
[设计说明] 这一环节的处理,进一步理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理解作者对笔下人物的认识和评价,把握论者的观点和论述方式,学习和借鉴他们思考社会现实问题的态度和方法。文案评价量表既是自己小组创意写作的规矩,也是衡量评价的准绳,会写会评,读、写、评三位一体。
紧扣作品的仿写、改写甚或是文案等创意写作,本就是解决读写瓶颈、打通课改“最后一公里”的有效武器,因为“语言的建构和运用过程就是一个‘由言到意,再‘由意到言的过程……‘由意到言的过程是学生运用、表达、创生、外化的过程”。双新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既要考虑到教学过程中的活动性,又不可放弃应有的文本细致研读”,因而需要我们在课堂之中找到一个又个的“双向奔赴”切口,进行合理的重组和科学的建构,那我们的教材不再“狰狞”,任务不再“死板”,活动不在“教条”,这也是学生核心素养真正落实与发展的起点。
[作者通联:浙江宁波滨海国际合作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