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细读”新课标

2023-05-22杜少凡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23年4期
关键词:视角文本细读义务教育

杜少凡

摘 要 课程标准是学科教学的纲领性文件,领会课标精神是教师做好教学的重要基础。因此,本文深入探讨了新课标对实际教学工作的重要价值与意义,并借助文本解读理论,对新课标的解读方法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探索了新课标对教学实践的指导作用与意义。

关键词 文本细读 义务教育 新课标 视角

2022年,教育部印发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新课标作为语文教师开展语文教学及科研的“法理依据”,深刻领会新课程的内涵和要义,就显得尤为重要。新课标不但要读,而且要“细读”。那么如何进行“细读”,对此,本文将借鉴文本细读理论做一下探讨。

一、“细读”新课标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从词义上看,课程标准既然被称作“标准”,就发挥着“衡量事物的准则”[1]作用。顾明远主编的《中国教育大百科全书》指出,“课程标准是对一定学段的课程设计与设置、课程实施与评价以及教学等活动的目标、过程、方式作出规定和说明的纲领性文件,是组织和指导课程与教学的基本手段之一。”[2]新课标指出,“国家课程标准规定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和课程实施等,是教材编写、教学、考试评价以及课程实施管理的直接依据。”[3]毫无疑问,课程标准担当着“准则”“纲领性文件”“基本手段”“直接依据”等重要角色。对于如此重要的课程标准,我们必须深入进行细读,才能领悟到其中的精髓。

那么,如何开展细读?20世纪上半叶英美国家兴起的“新批评”理论流派提出的“文本细读”或许可以给我们带来一些启发。虽然“新批评”是一个文学批评流派,他们的研究成果也是以文学批评为主,但是他们提倡的“文本细读”理念及方法同样也可以运用到课程标准的学习与研究上。从词义上看,“文本”指的是“文件的某种本子,也指某种文件”,[4]新课标作为一种“文本”,“文本细读”理论是完全可以迁移到对课程标准的解读上来。

二、“细读”新课标的操作方法

1.“贴近”细读(Close Reading)

新课标不但是教育政策在课程层面的体现,也是一定时期内语文课程与教学最新研究成果的集中体现。从行文的表述上,一句话里往往会出现概念、指标、程度性话语等,但由于抽象性较强,这就给阅读带来一定的阻力,为此我们需要贴近课标文本,进行深入细读。

(1)拉近物理距离。“文本细读”最重要的理念便是贴近文本,从物理的角度看,只有离得“近”,才能看得“细”。因此,对于课程标准,应当成为教师案头必备的文本,这样可以方便随时随地阅读。

(2)细化阅读单位。“文本细读”理论认为,阅读应“以短入手,各个击破”。“新批评”流派认为,“细读更适合于简短的文本……对于简短的文本,人们通常习惯于进行细致的阅读和分析;对于长篇的文本,则习惯于对之进行总结和概括。”[5]“文本细读”提出要把文本“放在显微镜下进行认真细致地检查,或帶上珠宝商专用的放大镜进行反复推敲,或者像柠檬汁那样对文本语词的意义进行挤榨,尽可能把语词的每一点滴的意义都挤压出来。”[6]既然是放在“放大镜”“显微镜”之下,就意味着对于同样的阅读单位所耗的时间、注意力都会相应加大,阅读时间自然会延长,因此,每次阅读应该选择短小的篇幅进行细读。从新课标的内容来看,正文共分为六大板块,每个大板块下又有若干个二级板块,每个板块的篇幅平均约为两页。所以,每次细读的阅读单位设定为二级板块较为合宜,既能做到细读内容的相对完整性,也能使细读的时间和注意力得到有效保障。

(3)聚焦关键词语。确定“关键词”是文本细读的重点。那么,如何从文本中发现并确定关键词呢?“新批评”的代表人物燕卜荪提供了几条思路,结合课程标准的特殊性质,具体操作办法如下:①根据出现频率确定关键词。文学文本常使用统计词频的方法确定关键词,对于课程标准亦然。新课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往往蕴含了课程标准的理念、思路、重点,须引起充分的重视。确认高频词可以通过阅读一定章节后,根据印象初步判断多次出现的词语,也可以借助信息手段使用搜索功能进行抓取。比如,“文化”一词在新课标里出现了123次,“素养”一词出现了52次,“学习任务群”一词出现了34次,“媒介”一词出现了27次,等等。②根据主题确定关键词。文学文本的主题往往较为含蓄,需要通过分析获得,但对于新课标这类文本,属于应用文范畴。“一般说来,在应用文中,文章的标题就是文章的主题,文章的主题页是文章的标题,标题和主题是完全一致的。”[7]因而判断主题关键词的最便捷方法就是通过各级标题来确定。比如,“核心素养内涵”这一节内容之下,就分别列有“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四个下级标题,而这四个标题词语正是各自标题所领内容的主题。

2.“充分”细读(Adequate Reading)

“新批评”后期代表人物克林斯·布鲁克斯在20世纪末提出了“充分阅读”(Adequate Reading),这种细读取向需要借助文本之外的资料进行参照与比较,也可视为一种拓展性阅读。由此,细读除了关注文本之外,还要跳出新课标本身,做到全面周详地把握。

(1)聚焦课程标准本体的“向心式”阅读。此类阅读就是以不同时期课程标准的同类文件为集中阅读对象,通过纵横比较来分析新课标的特点。①开展历时性阅读。所谓“历时性”阅读,就是将课程标准放在历史维度上来考察,通过对其“前世今生”的了解加深对新课标的认识。一方面,新世纪以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共颁布了三版,分别是2001、2011、2022年版,约为每十年更新一次。如果想读懂读透2022年版的新课标,很有必要将前两版的课程标准拿来做比较,重点关注本次新课标的“新提法”“新变化”。比如,从课标文本结构上看,新课标设置了一个章节对“学业质量”进行表述,这在前两版的课标里都是没有的。另一方面,如果再进行“溯源式”的延伸阅读,可以参考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主编的《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语文卷)》,[8]该书收录了自1902年清末颁布的《钦定中学堂章程》至20世纪末的中学课程标准及教学大纲总计34个,其中建国后的中学课程标准及教学大纲共计15个,对于从整体上把握一百多年语文课程标准的发展历程,具有较强的文献参考价值。②开展共时性阅读。所谓“共时性”阅读,就是可以与同时期国(境)外同类性质的语文课程标准做比较阅读,以“他山之石”来加深对新课标的思考。以港澳地区为例,可以阅读香港特区政府教育局2021年修订并公布的《中学语文课程及评估指引》以及澳门特区政府教育暨青年局现行的《初中中文科课程指引》。如果想进一步拓展阅读,考虑到国外的课程标准皆由本国语言写成,阅读存在一定的难度。对此,可以选用国内学者译介编选的资料,比如洪宗礼、柳士镇、倪文锦三位学者主编的《母语教材研究(全十卷)》,其中第六卷的内容就是《外国语文课程标准译介》,通过此书可以对世界主要国家的语文课程标准特点形成一定认识。

(2)着眼课程标准周边的“发散式”阅读。此类阅读就是以围绕课程标准的上位文件以及权威解读为阅读对象,加强对课标研制的背景及意图的掌握,既“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①阅读课程方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是义务教育语文等16个学科课程标准的上位文件,对“培养目标”“基本原则”“课程设置”“课程标准编制与教材编写”“课程实施”五大方面内容进行了阐述,可以说课程方案是课程与教学的“纲领之纲领”,而学科课程标准则是课程方案思想内涵具体落实,故而阅读课程方案是读懂课程标准的必要途径之一。比如,課程方案专门指出了课程标准修订后的五个主要变化。同时,课程方案还可以明显地体现出义务语文学科的地位,在整个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语文学科占总课时的比例高达20%-22%,为各学科之首。②阅读课程标准解读。“新批评”代表人物克林斯·布鲁克斯提出了“外部权威”以及“理想读者”(ideal reader)的说法,他指出,既然能够证明有的读者“更佳”,那么“最佳读者”至少是个有用的理想。因为它可以引导读者超越个人的局限和偏见,对文本做出尽可能准确的分析。对于广大教师来说,课程标准文件如同露在海面上的“冰山一角”,但对于文件编制意图及表述背后“隐藏在水面之下”的大量信息不为所知。为此,由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组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组编写《〈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22年版)〉解读》一书为我们掌握“权威解读”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该书对课程标准的每一个章节都做了详尽而权威的解读,我们应该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22年版)〉解读》作为学习新课标的必读书目。此外,孙宗良,林秋雁等人主编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案例式解读》[9]一书将新课标的“文件话语”直观化、形象化和案例化,为我们理解新课标提供了新的路径。③阅读关于课程标准的研究文献。自2022年3月新课标正式发布之后,广大语文教育研究者围绕对新课标发表了大量的论文,根据笔者在中国知网上的检索,从2022年3月至2023年1月,以“语文新课程标准”为主题的论文,就有150余篇。论文的作者中,既有参与课程标准的研制者,也有高等院校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专业学者,还有来自基层的教研员和一线教师,有的从宏观层面的新课标理念、框架、价值着眼,有的从微观层面的课程实施、教学实践入手。正所谓“从各种理解中求出一个公分母”,[10]通过对新课标不同的研究视角观照,更加丰富了我们对于新课标的理解,也帮助我们梳理出对于新课程的“共识”。

3.“反复”细读(Repeated Reading)

新世纪以来,约每十年修订一次课标,也就是说,新课标自发布之日起的相当一段时间里都将作为语文教学与研究的“准绳”。因此,对于新课标决不能仅做一次细读便“束之高阁”,而应将反复细读新课标作为贯穿教学与研究的一种习惯。

(1)树立反思意识。英国哲学家洛克认为,有些观念所以进入人心,提示于人心,是通过反省和感知两种途径。如果说对新课标的“初读”还是一种“感知”的话,那么对新课标的“复读”则是一种反思。从心理学上看,反思则是一种元认知。我们在反复细读新课标时就要站在更高的层面审视自己的细读行为。①明确细读的目标。明确清晰的目标有助于提升细读的效率。一般“初读”会对全文有一个全景式的阅读,因此“复读”的目标可以只聚焦于课标的某一板块。比如,可以专门针对“基础型学习任务群”部分,以了解不同学段的内容要求与衔接为阅读目标。②制定细读的计划。反复细读不等于随意读,也不是简单的重复劳动,而是要理出重点难点,做好“复读”的顺序安排和时间计划。细读应具体结合教师的任教学段,有计划地打好“提前量”。比如,教师在升入新学段教学之前,有必要提前做好细读计划,对课标中对新学段的目标要求、学习内容、学业质量描述等方面内容做一次重点细读。③调控细读的过程。在细读的过程中,注意采用“批注法”随时勾画自己在阅读中遇到的困惑及重点,对重要表述还可以进行摘要,并将自己对于课标内容的理解心得记录下来。积累自己多次细读的思考成果,进行梳理归纳,可用于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2)旨在专业发展。课程标准虽然是针对学科课程的纲领性文件,但教师是否能将课程标准的理念与要求落到实处,就要看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水平能否与课程标准的内在规定性相适应。反复细读就是要找到语文教师在自身专业发展中尚不能适应新课标的“短板”“漏洞”。①更新专业知识结构。语文学科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吸收融汇文学、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及其他学科的学术成果,新课标往往潜藏了这些新吸纳来的知识。为此,我们应该通过与“老课标”的对比找到这些知识,并对照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查漏补缺。比如,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中关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第四学段学习内容的表述里提出“阅读诗话、文论、书画艺术论的经典片段,尝试运用其中的观点欣赏、评析作品。”诗话、文论、书画艺术论都是2022版新课标里新提出的,有鉴于此,语文教师必须在平时做好相关文艺理论的积累,掌握文学批评的方法策略,只有这样才能指导学生落实此项目标。②提升教学技术手段。此版新课标首次提出了“跨学科学习”,对语文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了又一挑战。除其他学科领域的知识也需涉猎外,“跨学科学习”的教学提示中还强调“评价主要以学生在各类探究活动中的表现,以及活动过程中完成的方案、海报、调研报告、视频资料等学习成果为依据。”方案和海报设计、调研报告撰写、视频资料制作等技术手段都需要语文教师及时“充电”。

(3)多种场景实践。正如理论必须要联系实际,课标也绝非脱离教学实践的“空中楼阁”。 文本细读理论也主张对待文本的态度绝非是“封闭”“孤立”的。课标不但要“读”更要“用”,使课标贯穿于语文教学与研究的各种场景,成为衡量教学与研究的一面“镜子”。①个体自学与集体学习相结合。对于课标的“反复”细读,除了多数情况下教师自身要做好学习以外,同时要借助年级备课组、学校语文科组、区域教研共同体机制等多个平台,选取课标中的若干主题,通过召开会议、研讨沙龙、专家培训、撰写心得等方式,集体“细读”新课标,以别人的视角来丰富自己的理解,打破“独学而无友”的封闭格局,达到“转益多师是汝师”的效果。②实现新课标的广泛场景应用。广大教师一般认为,新课标跟备课与教学关系紧密,但课标的指导作用绝对不限于备课与教学,对于新课标需“跳出课堂看课标”。新课标的应用场景应可以扩展至语文教育领域的整个外延。比如,新课标专门对语文作业做了细致的表述,涉及作业的提法出现了19次之多,并提出了“作业设计是作业评价的关键”的论断。再比如,新课标还可以用于评课、命题、教研、语文教师培训等多个应用场景。同时,建立场景应用与课标细读的双向动态反馈机制,以课标细读的成果来指导具体的场景应用,再以场景应用的效果检验课标细读。力争做到“常读常用”,使新课标“熟稔于心”,将教学研究的实践与课程标准的细读做到深度贴合,建构“从细读课程标准到教学研究实践,再从教学实践到细读课程标准”螺旋上升的“细读链”。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 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89.

[2]顾明远主编.中国教育大百科全书(第二卷)[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1207.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11.

[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1426.

[4][5]李卫华.价值评判与文本细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109.

[6]董攀山.话题 标题 主题[J],写作,2017(5)

[7]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 教学大纲汇编(语文卷)[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6.

[9]孙宗良、林秋雁等.《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案例式解读(初中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作者通联:广东深圳市龙岗区教育局]

猜你喜欢

视角文本细读义务教育
小学语文文本细读教学研究
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对于文本细读的运用探讨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背景下教师资源配置研究的三重解读
小说文本细读的策略
真实世界的寓言
信息技术走进山区教育,揭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新篇章
我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问题研究
论电影中角色参与的心理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