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刺激导向”在高校工程教育教学改革中的重要性研究

2023-03-14乔晓光周淑珍

华章 2023年8期
关键词:高校教学

乔晓光 周淑珍

[摘 要]成果导向教育(OBE)是目前高校工程教育教学改革的主流理念。但是许多学生对于学校和学院“自上而下”所制定的“成果”(培养目标)的认识度不高,导致教师和学生无法形成“劲往一处使”的局面,严重影响学习成果的达成效果和效率。基于此,本文探讨了“刺激导向”在完善OBE教学理念和提升成果达成效果和效率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分析“互联网+”时代校园环境以及当代大学生的特点,明确引导学生“思考”的重要性,并探讨了“刺激导向”在各个层次教育教学中的区别和一些具体实施方法。可以看出,将“刺激导向”有机地融入OBE,有助于形成“自上而下”培养目标与“自下而上”学习目标的统一,高效推动学生自我实现。

[关键词]刺激导向;OBE;自下而上;自上而下;高校教学

随着新工业的发展,教育投入的回报与实际产出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成果导向教育(OBE)成为目前高校工程教育改革的主流理念[1]。2017年,教育部发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再次强调了OBE的基本理念:突出以学生中心,以产出成果为导向,注重持续改进。那么究竟需要制定什么样的“目标”或者“成果”呢?简单而言,“成果”就是教育利益相关者的要求与期望,这些利益相关者既包括国家、社会、学校以及用人单位,也包括教师、学生家长及学生本人。不难看出,教育利益相关者的多样化极有可能造成教育目标的不统一,进而对成果导向教育的目标制定产生巨大影响。深度分析后可发现,国家、社会以及用人单位是教育成果的重要检验者,也是大多数人眼中“教育价值”的评判者。学生家长对于学生的期望同样源自其对于国家需求、社会主流价值观以及行业发展的认知。因此,学校和教师在明确让学生取得什么样的学习成果时会着重考虑这些检验者的要求与期望,同时根据学校自身的定位与发展规划“自上而下”制定培养目标。

大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发展的突变期,在大学这个既是校园又是社会的环境中,学生通过学习、沉淀和升华,逐渐形成明确的社会目标、人生目标以及成熟的道德目标,并建立相对稳定、较为完整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这一过程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所处的环境和氛围、所选择的专业与方向,以及生活中所经历的事件等。此外,随着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及智能化的发展,世界进入了“互联网+”时代,网络中所充斥的大量信息,一方面方便学生去了解这个社会,一方面也对学生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造成巨大的冲击和影响,比如现在网络上流行的所谓“躺平”“佛系”“内卷”等,可能给学生带来焦虑的同时导致形成消极的价值观,从而对其大学的学习和生活产生巨大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对“自上而下”所制定培养目标的理解和认同情况变得复杂。OBE的中心是学生,学生对“成果”自下而上的“认可”以及在获取成果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是OBE理念的内动力。因此学校和教师在制定培养目标时就需从学生出发,综合考虑更多因素。在这里,本文将探讨在实际的理工科高校教学中,将“刺激导向”融于OBE理念,是否有助于推动学生深入思考课程目标与自我定位的关系?是否有助于形成OBE理念“自上而下”的培养目标与“自下而上”学习目标的统一?

一、“刺激导向”推动学生加速形成自我认识和正确的价值观

“刺激导向”的核心基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应用在学校教育实践上,就是要求教师掌握塑造和矫正学生行为的方法,为学生创设一种环境,尽可能最大限度地强化学生的合适行为,消除不合适行为[2]。在高校教学中,“刺激导向”同样需要教师为学生创设某种环境,加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自我认识。

为什么要推动学生加速形成自我认识?王阳明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在南美洲有位著名作家曾有这样一句名言:“当你下定决心去完成一件事情,整个世界都会联合起来帮助你。”跨越了不同时空和文明,阐述的道理却如出一辙。古往今来,许许多多成功人士经历里有一点相同,那就是他们大都树立了坚定的目标,并持之以恒,百折不挠,最终获得了成功。然而无论是身边还是在网络上,经常会有大学生表示感到迷茫和浮躁,原因是不知道自己的未来会怎样,不知道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不知道会遇见什么样的人。也就是没有形成明确的自我认识,就无法树立明确的目标。在迷茫和浮躁中,许多学生对学习提不起兴趣,选择沉迷于手机和网络,不断消磨大学时光。更加严重的是,随着学业上的不断受挫,学生极可能形成自我否定的价值观。而快速形成自我认识和正确的价值观,可以尽早制定个人发展规划和学习目标,从而尽快融入大学生活,不荒废时光。

如何推动学生加速形成自我认识?“思考”是认识自我的关键。因此,加速形成自我认识的“刺激导向”核心在于为学生创设“思考”的环境。然而与过去不同的是,新时代面临世界环境复杂多变、文化思潮多元碰撞等多方面挑战。网络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带来良莠不齐的海量信息,不断冲击校园“环境”,已无法形成完全由学校和教师创设的“思考”环境。堵不如疏,如何引导学生对这些网络信息进行分辨接收成为现阶段“刺激导向”的核心。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要以“德育”为抓手,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3]。因此,推动学生加速形成自我认识和价值观首要注意“思考”和“思政”的结合。大学生在思想、情感、观念、感觉、思维、心理等方面与以往有很大不同,先入为主的思想认知决定其接受教育的方式也要因势利导、因时而变。比如不断出现的社会热点问题,无处不在的自媒体不断从各种角度推动热点问题,一方面方便人們更加完整地了解事实,一方面却也在主观诱导舆论。既然无处躲避,那么就勇敢面对。将社会热点问题引入课堂,在课堂中创设“思考”环境并引发学生进行讨论,教师参与进去并结合思政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牢牢把握“思政”方向,这也是高校教师最有意义的坚持。

二、“刺激导向”激发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

认同既是一个过程,也是一种状态,是指人对自我及周围环境有用或有价值的判断和评估。在心理学领域,认同被认为是一种情感、态度乃至认识的移入过程,旨在达到心理的完整和统一的状态。大学生对专业的认同过程是动态过程,包括充分认识和了解专业、接受专业身份、通过专业学习认可专业价值。研究表明,专业认同感可以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对学生未来的择业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4]。

如何激发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刺激导向”需要学校和教师为学生创设“认识”和“认同”专业的环境。高校的专业是随时代不断变化的。目前全国普通高校本科专业布点总数6.6万个,较2012年新增1.7万个、撤销和停招了近1万个专业点,每年调整幅度将近5%。根据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专业设置不断深化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深入推进交叉融合,培育特色优势专业集群,升级改造传统专业,淘汰不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在这样的前提下,要求学校和教师需要对本专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精准掌握,才能够为学生创设“认识”和“认同”专业的环境。比如之前网上广泛流传的“四大天坑”专业的生物、化学、环境和材料,大家普遍认为这几个专业毕业的学生就业困难并且工作比较艰苦,因此有很多学生在报志愿时都会尽量避开这几个专业。而现在随着新能源和新材料的快速发展,生化环材“天坑”的这个标签已经“走远”,毕业生也有了良好的发展,只要学生的专业知识过硬,不仅有机会成为行业内的顶尖人物,薪资待遇也令不少人“眼红”。

此外,“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强烈的感性刺激可以使大学生更加热切地投入对专业的认知,认真思考自身应该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对未来职业的选择和发展方向做出全面的判断。无论是在高考之后糊里糊涂填报志愿还是被迫选择专业,都可以通过“刺激导向”引导学生建立起自身与专业的情感。学生的专业认同感越高就会对学习的专业投入更多的热情,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对专业进行深加工,对专业的认知越深则会对职业产生更多的认识,也就能够更加清晰地规划未来职业和发展方向。

三、“刺激导向”促进“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学习目标的统一

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讲课时学生对讲授内容不清楚,但是如果学生特意问一遍,就会理解深刻,并且考试前学生主动找老师问问题的比平时要多。认知神经科学家将这一现象归于“刺激导向的认知”,指的是大脑活动严重受制于外部世界的刺激的状态[5]。考试的“刺激导向”为学生创设一种“思考”环境:要不要好好考?怎么才能考个好成绩?老师说这个知识点要考,可是没弄明怎么办?当学生思考的结果与教师的教学目的一致时(希望自己/学生取得好成绩),学生开始主动寻求帮助,教师发现学生特别勤奋好学,学生发现知识点更容易理解,这就是“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学习目标的统一所带来的高效学习效率。当然,临时抱佛脚的统一并不是教师希望看到的,在课程讲授和学习过程中培养目标和学习目标的统一才是推动学习的内动力。

如何促进“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学习目标的统一?“思考”同样是关键!“刺激导向”需要教师为学生创设环境引导学生对课程进行“思考”。大学生通常要修许多门专业课程,从教师的角度来看,每一门课都有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是达成“自上而下”教育“目标”和“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从学生的角度,判断一门课程是否“重要”的标准在于课程带来的“刺激”是否足够。“是否考研的时候要用?是否在兴趣点上?未来从事的职业是否会用到?”爱因斯坦在《物理学的进化》中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巧问题。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旧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你要做一道家常菜,没有互联网之前,你需要去买书或者拜师学习,现在你只需要打开手机,搜索一下就可以了。互联网、大数据以及ChatGPT让答案变得像水和空气一样触手可得,还需要教师做些什么?所以这个时代的高校教师首先要做的并不是给学生答案,而是需要创设环境引导学生去思考并提出问题。因此,在课程每一章节的授课过程中,首先根据课程培养目标总结核心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考”,再采用“知识众筹”的模式,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构建学生自己的章节内容框架。

结束语

以“目标”或“成果”为导向的OBE教育理念是当前高校工程教育改革的主流理念和核心话题。“目标”或者“成果”既是起点,也是终点,并且将随着社会和行业的不断发展而持续变化。但是教育利益相关者的多样化极有可能造成目标的不统一,特别是“自上而下”的培养目标和“自上而下”的学习目标不统一,导致教师和学生无法形成“劲往一处使”的局面,严重影响目标的达成效果和效率。由上文分析可看出,推动学生深入思考课程目标与自我定位的关系,形成OBE理念“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统一,可以通过有层次的“刺激导向”来实现:一是通过创设“思考”的环境,将“思考”和“思政”结合,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推动学生加速形成自我认识,形成学习内动力,积极融入大学生活;二是创设“认识”和“认同”专业的环境,激发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引导学生建立起自身与专业的情感,促进学生对学习的专业投入更多热情;三是在课程教学中引入“问题导向”的课程设计,创设“思考”与“提问”的环境,实现“自上而下”培养目标与“自下而上”学习目标的统一,形成学习的合力。因此可以看出,将“刺激导向”有机地融入OBE教育理念,有助于高效率地推动学生完成自我实现的挑战并助力高校工程教育改革。

参考文献

[1]李志义,朱泓,刘志军,等.用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引导高等工程教育教学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2):29-34.

[2]文苏蕾,王斯麒,王雅.行为学习理论与认知学习理论在自主学习中的作用[J].现代商贸工业,2021(21):144-145.

[3]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1):43-46.

[4]李志,王琪琪,齐丙春.当代大学生专业认同度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高教探索,2011(2):131-136.

[5]胡艳梅,张明,徐展,等.客体工作记忆对注意的导向作用:抑制动机的影响[J].心理学报,2013(2):127-138.

作者简介:乔晓光(1982— ),男,漢族,河南漯河人,河南工程学院材料工程学院,讲师,博士。

研究方向:材料科学与工程。

周淑珍(1982— ),女,汉族,河南邓州人,郑州大学化工学院,中级,博士。

研究方向:生物质化工。

基金项目:2022年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新工科时代功能材料专业本科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22YB0326)。

猜你喜欢

高校教学
过于重视电脑效果图对室内设计专业教学影响
论数字校园环境下高校教学资源的整合运行策略
中医大数据下生物信息学的发展及教育模式浅析
刍议高校钢琴教学方式拓展的思考与实践
新媒体设计语境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高校教学思考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如何有效施行“活”“趣”“实”
高校教学管理队伍专业化建设探讨
从教育的本质意义浅谈微课的作用地位
关于未来“会诊化”高校教学模式构建
MOO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