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词汇-构式的现代汉语缩略语的意义配对及使用

2023-03-10郎娟娟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23年11期
关键词:原式缩略语意

郎娟娟

(滁州城市职业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缩略语是一种特殊的语群,它们有简洁的形式、丰富的内容及很强的表现力,体现了汉语求精求简的语言经济学原则,提高了交际互动及信息传播的效率。Langacker作为构式语法的先驱,认为构式语法在理论框架上和认知语法最为接近,并列举出二者之间的共同点[1]。李锋通过调查和实例分析,研究了日本缩略语的语义获取及使用对策[2]。赵永峰基于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针对《人民日报》中“雷人的‘楼盘文化’”广告展开分析,分别对广告商和消费者的认知行为、认知心理及背后逻辑进行了探讨[3]。白解红分析了汉语网络四字格缩略语的形成动因,阐释了心理要素、语用要素、认知要素,在此基础上提出汉语网络四字格缩略语的建构策略[4]。蒋向勇、邵娟萍研析了现代汉语缩略语生成的避歧原则及认知理据,为说话者和听话者有效交流奠定了基础[5]。可以看出,目前学界关于缩略语的研究已由修辞学、词汇学等视角转向认知语言学角度。结合构式化理论可以发现,缩略语意义与形式的配对在微观构式层面同样存在,因此可以借鉴词汇构式化的机制与特点,对缩略语加以解析。对绝大多数汉语缩略语来说,它们都是瞬时词汇构式化的结果。本文运用构式化理论的相关观点,探讨汉语缩略语的形成、语用变化及语言使用。

一、理论综述

(一)新式构式语法理论

历时形态句法研究的不断深入,为构式化观念的产生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作为历时研究的创新方法,构式化基于构式的概念阐释语言中形态、句法的变化机制,对语法化和词汇化理论中的精要部分进行提炼和总结,从新的维度解读新形式与新意义的配对。Traugott提出新式构式语法理论以来,学者们对缩略语的研究由结构语言学视角转向认知语言学视角,构式化为缩略现象的分析提供了独特的角度和有效的工具。Traugott认为构式具有“图式→子图式→微构式”的系统层级,其中处于层级顶端的是图式,即宏观构式;而最低的层级是微构式,它作为基础的构式而存在。构式化理论主张在整体框架下解析语法,应结合语义、形态、语音、语用等作出系统性解读。该理论注重分析新形式与新意义的配对过程,更关注使用模型中构式间链接的产生及变化[6]。

(二)词汇构式化

词汇构式化是Traugott构式化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要义在于探讨词汇构式的形成机制。Traugott认为词汇构式化有两种基本形式:其一为遵循渐变规律的图式或子图式层面的词汇构式化[7];其二为微构式层面的词汇构式化,这类型的构式化既可能是渐进形成的,也可以是即时完成的。词汇构式化具有图式性、能产性、组构性等基本特点。图式性即建构可供使用且符合规律的表达式,它具有认知特性和经验模式;能产性是指固化在说话人心智中的图式范畴,它具有心理现实性;组构性是指在语义和句法成分方面的组合属性。其中在语义层面,整体意义通常由较小意义组成构建;在句法层面,新的表达式建构在简单表达式的基础之上。

(三)“以使用为基础”的构式理念

Langacker是认知语言学的创始人,他指出,语言应“以使用为基础”[8]。事实上,语言知识的获取遵循自下而上的机制,图式在被大量使用的语言知识基础上提炼而出。语法体系即语言的使用方法,它指征着某种语言系统特有的规律和构式。在历时和共时层面对语言进行解读时,使用和知识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在构式理论中,变化和使用占据关键地位,其意义和价值不容忽视。

二、基于形式和意义的变化配对解析汉语中的缩略现象和缩略语

(一)缩略语中语言形式的改变

1.语音形式的演进变化

首先,在重音分布方面,缩略语往往由较长的语言单位演变为简短的语言形式。在缩略语的词化过程中,新形式的词汇由原式的两个重读音节构成。重读音节体现原式中语音的突出部分,是其代表性成分。缩略语的形成对原式音节的选取是有特定规律的,即选择重读音节。以“台式电灯”为例,其缩略语“台灯”的形成选取了重读的“台”和“灯”。重音分布有几种典型性情况,如聚合重音作用,重音的取前、取后情况等。其中,聚合重音作用是指原式中具有聚合关系的元素,通过缩略聚合重音对缩略语的形成发生明显的影响。如“电影电视”中,“电影”“电视”具有聚合关系,其共同出现于同一组合中,重音在“影”和“视”上,故而缩略为“影视”。重音的取前、取后情况则是指原式中排在语序最前和最后的音节往往可能成为代表性重音节,它们构成缩略语词汇,如“南开大学”缩略为“南开”,“原子反应堆”缩略为“反应堆”[9]。

其次,在自然音步选择方面,音步是音节的组成单位。汉语缩略现象中常见的音步变化类型有两种:其一,由三音节、四音节缩略为双音节,如“淘宝网”缩略为“淘宝”。汉语缩略语有明显的双音节化倾向,即便原式是四音节,也会由于这种节奏倾向而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音节构成双音节缩略语,如“北京大学”缩略为“北大”。其二,由多音节缩略为三音节,这类缩略必须依赖三个音节才能表达清楚,如“亚洲运动会”缩略为“亚运会”。此外,由于国人对对称美学情有独钟,三音节缩略语还有向双音节形式转化的倾向,如“微型计算机”缩略成“微型机”,进而缩略为“微机”。双音形式的均衡对称、悦耳平稳等特征,使其在汉语词汇体系中占据主流。

2.语法形式的演进变化

首先,语法形式的功能与价值是体现语法意义,汉语缩略语在缩略前后的语法形式会有一定的改变。在语言单位及内部构造方面,缩略语具有动态发展特点,它与词及短语有密切的关联,但又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词或短语。它是介于短语及词之间的特殊构式,是已经词化或处于词化过程中的短语。词是最小的音义结合体,缩略语可以发挥词的功能与作用,其每部语素间位置固定、衔接紧密。短语由词组成,缩略语主要来源于短语缩略。如“特别行政区”缩略为“特区”,其有着严谨的结构,并可作为词运用。就内部构造而言,缩略语主要有联合式(如“妇女幼儿”缩略为“妇幼”)、述宾式(如“支援边疆”缩略为“支边”)、定中式(如“驾驶学校”缩略为“驾校”)、主谓式(如“内部消耗”缩略为“内耗”)。这些结构的缩略语内部构造基本一致,但表项缩略语除外。

其次,关于语类的变化。如果原式是名词性偏正结构,那么缩略后仍保持名词的词性;原式是名词性联合结构,如果联合成分是相加关系,则缩略后性质不变,如“孔子、孟子”缩略为“孔孟”,二者皆是名词性质;但如果旧式和新式组成部分性质不同,则缩略语即成为只能作定语的区别词。此外,如果旧式是动词性联合结构、动词性偏正结构、动词性述宾结构,那么新式的词性也是动词;但如果旧式是动词性主谓结构,新式的词性则为区别词。另则,旧式与新式皆可带时间和地点状语,但新式带地点状语需结合语境来进行,如“探寻访问”在缩略为“探访”后无法再带地点状语,否则可能造成语义重复而发生语法错误[10]。

(二)缩略语中语言意义的改变

1.基于多义链接分析缩略语缩略前后语言意义的改变

在缩略语的形成过程中,语言意义发挥了重要作用,语义演变是缩略现象中的一个重要特点。学者蒋向勇系统分析了缩略语的语义建构,指出其语义拓展具有概念转喻及概念隐喻两种类型。概念隐喻是指提取目标域与原域之间的相似性,进而依托原域对目标域形成解析和认知;概念转喻则是以某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Goldberg指出,“基于使用的模型”中重新配置的链接包括关系链接与继承链接两种,而前者又涵盖多义链接、隐喻链接等。多义链接以概念转喻为运作机制,指构式的原式与新式之间的语义联系。缩略语借助转喻机制在新旧式之间建立了多义链接,在词汇构式化过程中,缩略语的意义相较于原式有了诸多拓展和衍生,由原先的狭窄、特殊语意转变为普遍、广泛的语意。原式的旧意义向新式的新意义演进并非一蹴而就的,其间会发生“等义现象”,即出现未真正固定下来的准新意义。比如“高级参谋”缩略为“高参”之前,语意是指军队中具有较高声望与地位的参谋;但缩略后,其语意成为团队中能出谋划策的人,显然新式较旧式的语意更宽泛。在转喻机制的作用下,缩略语实现了语意拓展。比如“南南合作”,旧式中它的语意是南半球发展中国家间的合作,但由于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皆位于南半球,其新式汇总语意实现了拓展,“南”泛指广大的发展中国家,而非特指南半球国家。

2.基于隐喻链接分析缩略语缩略前后语言意义的改变

隐喻依托相似性特点将两个概念联系起来。一些缩略语的产生是隐喻机制发挥作用的结果,目标域因隐喻映射的存在而获得新意义,并实现意义的扩展[11]。首先,两个概念之间由于相似性而建立隐喻链接,如“标准配置”是指标准的、基本的装备,它缩略为“标配”后出现了更宽泛的隐喻内涵,指必备的素质或品质。还有部分新式缩略语相较于旧式不仅实现了语意拓展,且建构了全新的语意,旧语意基本已不复存在。如“备用轮胎”缩略为“备胎”后意义发生了根本性改变,“泰山北斗”缩略为“泰斗”后新语意也与旧语意大相径庭。其次,缩略语缩略前后语意实现了创造性隐喻拓展,两个概念之间虽然没有一目了然的相似性,但隐喻建构者为其创造了相似的语意。如“怎么能避免在移动互联时代裸奔呢?”此句中的“裸奔”由原意“裸体奔跑”扩展为“网络上隐私泄露”的新语意。语言创造者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了新旧构式之间的相似性,建构了多义链接,使新构式在特定语境下出现了新的语意。

(三)缩略语语言意义和语言形式的配对

1.扩散激活机制下缩略语形式和意义的配对

基于使用的语言学习机制导致语言网络的形成。在语言学习机制网络模型中,语言学习者通过激活网络节点而获得新语意,因此扩散激活是语言学习的关键。在扩散机制的作用下,听话人与说话人会逐渐形成缩略语形式和意义的配对。事实上,语言使用者会在语言网络中构造概括出诸多网络规则。在这些规则的支配下,听者对不同节点特征进行最佳匹配,由此使语意获得认可。在更多个体对新构式的重复使用中,形式与意义的配对逐渐被固化下来,并形成最终的固定语。此时它们已成为一般性的语言符号,在语言网络中得以广泛使用。

2.基于取首原则的缩略语形式与意义的配对

缩略语的生成关涉诸多节点,形式与意义的匹配基于这些节点而进行。很多缩略语在形成过程中遵循取首原则(第一语素原则)生成新构式,即选取原式中的首位语素作为新式的构成部分。如“炎帝黄帝”缩略为“炎黄”,“邮政编码”缩略为“邮编”。选取原式意义段首位构造新式在缩略现象中最为常见。在语言网络中,首语素成为激活节点,缩略语据此实现构式词汇化,“新形式—新意义”得以匹配。

3.歧义避免原则下缩略语形式与意义的配对

缩略语生成过程中会自觉规避歧义的出现。比如“家庭装修”的缩略语为“家装”,因此“家庭装饰”的缩略语即成为“家饰”,而不能同样缩略为“家装”,否则语意就难以区分。缩略语作为一个庞大的语群,其彼此之间的关联性是非常密切的,形式与意义的配对会尽量避免歧义的出现。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的缩略语原本为“高法”,但是出于规避歧义的考量,“高级人民法院”不能按照取首原则缩略为“高法”,其新式只能是“高院”。此外,在类推机制的作用下,与“高级人民法院”具有相同构造方式的“中级人民法院”也缩略为“中院”,而非“中法”。

三、“以使用为基础”构式理念下的汉语缩略语

(一)受语言使用主导的缩略语语法演化过程

以使用为基础的构式观为缩略语形式与意义的匹配创设了较大的可预测空间,我们由此可对缩略语在语言使用中的机制进行解析,比如了解其语法的演化进程。缩略语的语法演进主要包括两大方面,即语素化与词化。

首先,就缩略语的语素化而言,它指的是音节语素化和词的语素化。音节语素即不表义音节演化为表义语素,如“尴尬”中的两个音节都无实际意义,且二者必须关联使用,但由此缩略来的“尬”则具有表义功能,可单独成词或成为构词元素。音节语素化符合汉语追求音节简短的原则,体现了语言交际的效率性。词的语素化是指由独立的词降格为构词语素,比如“女子排球”缩略为“女排”。排球本是独立的词,在新式中它成为构词语素“排”,仍具有原式的核心意义,但形式发生了变化。“北京大学”缩略为“北大”亦是如此,“北”和“大”本身不具备结构关系,但由于“大学”缩略降格为构词语素“大”,“北京”也实现了语素化,缩略为“北”,“北大”就具有了结构关系。

其次,就缩略语的词化而言,学者侯敏认为缩略语包括三个等级,即完全词化的缩略语(如“高考”)、只具备词特点及性质的缩略语(如“考研”)、无法单独作为书面语使用的缩略语(如“王局”)。作为最高层级的成词缩略语,其语音连贯、意义凝固,可脱离语境而独立存在,有较宽的适用范围及较高的认可度;第二层级的准成词缩略语的词化已达到一定程度,但尚未纳入普通话系统,其意义较为固定,使用范围也在逐步扩大;最低层级的不定缩略语对语境有较高的依赖度,多用于非正式场合,脱离语境则难以完整表意。

(二)缩略语词汇构式化过程中的语境及言语交际变化

缩略语对语言环境有较高的依赖性,在其词汇构式化过程中,语用环境及交际因素也在不断变迁。而诱发语境变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时间、地域等客观因素及语言使用者的行业、认知、心理等主观因素。

首先,就客观因素而言,时间、地域等因素对此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一,基于时间维度的影响。不同缩略语的使用时限不尽相同,由此导致交际范围各有所异。有的缩略语只存在于一段时间之内,如“抗大”“左联”等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缩略语,它们在特定的时代有较广泛的使用范围,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其逐步淡出语用舞台。“抗大”作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的缩略语,其语境与抗战时期密切相连,它的生成发生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其语境范围也仅限于拥有该时代认知背景的人群。与此类似,“八路军”“走资派”等皆是与特定时代背景相关的缩略语,理解这些缩略语的内涵需要具备相关的历史知识。其二,基于地域维度的影响。地域不同,缩略语的语境即不同。如“广西大学”“西北大学”皆可缩略为“西大”,正确理解该缩略语需结合地域来进行。在我国台湾地区,“国民中学”缩略为“国中”,“学测分数”缩略为“学测”,这些缩略语在大陆基本上不使用。

其次,就主观因素而言,语言使用者的行业、认知、心理等皆会对缩略语语境产生影响。其一,在行业方面,一些术语只能在专业领域语境中才能被准确解读。如“改土”是“改良土壤”的缩略语,在农学专业领域它才能被准确认知。具有行业性质的缩略语,其交际范围是有限的。其二,在认知方面,人们的认知模式、思维习惯会影响缩略语的语境变化。如人们对“财政部长”缩略为“财长”、“外交部长”缩略为“外长”等普遍持认可和接受态度,但“教育部长”缩略为“教长”则不符合人们的认知思维习惯,该缩略新式难以使用。其三,在心理方面,语言使用者的求简心理、委婉避忌心理等对缩略语运用有深刻影响,比如人们普遍希望以简洁的形式进行信息的传递,而缩略语形式简短、内容丰富的特点符合人们的求简心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缩略为“政协”等体现了求简求易心理在词汇构式化中的影响[12]。

(三)“以使用为基础”的语言模型中频率对缩略语构式形成的影响

以使用为基础的语言模型强调频率在语言建构及使用中的重要价值与作用,此处的频率包括例频率与类频率两种基本类型,它们在缩略语前构式化和后构式化中分别发挥作用。首先,例频率是指特定具体语言表达出现的频率。如某一文本中某个词汇的出现频次,它关涉的多为微观构式,更多发生在前构式化过程中。学者李润曾对缩略语词频进行过统计分析,认为词频在28%以上者可以固化为能被广泛使用的缩略语。缩略语的例频率越高,其固化程度就越强。其次,类频率是指某图式构式所允准的表达形式和种类。它发生在后构式化过程中,以节略缩略语“粉”为例,其词汇构式化促成了“N+粉”新图式的生成,一些微观构式因此纷纷涌现,如“黑粉”“真爱粉”。“N+粉”构式化过程中,类频率增加,会允准更多的词汇项,该图式的固化程度不断得以提升。“警+N”也是类似的新图式,随着图式被固化,出现了更多的微构式,如“警车”“警区”,其能产性也表现出逐步递增的趋势。

四、结语

缩略语作为一种形式简短、内容丰富的语言单位,在快节奏的生活时代有很高的使用频率。它生动地体现了语言经济原则,有效地提高了交际互动的效率。缩略语通过缩略手段将较长的音节组合转变为短音节形式,其形式与意义的配对机制符合构式化理论中“词汇构式化”的定义和特点。因此,借鉴构式化理论对其生成、构建、运用进行系统研究,具有突出的优势。

猜你喜欢

原式缩略语意
语意巧连贯,旧“貌”换新“颜”——从“八省联考”卷探析高考语意连贯题
非特殊角三角函数的求值技巧
待定系数法及其应用拓展
因式分解常见错误分析
运用思维导图,做好提炼语意题
你知道IL Y等缩略式的含义吗?
填字游戏:缤纷每一天
视觉传达设计中的符号学语意——读《符号学产品设计方法》有感
从中日两国宗教基本概念的语意表达看两国对宗教的认识
一个代数不等式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