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2022-07-08邵立洁
邵立洁
【摘要】数学作为一门抽象的逻辑学科,相对于其他学科,具备一定的逻辑抽象性和难以理解性.在传统的数学课堂中,教师普遍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学生的自主学习不能很好地实现,不利于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发展.而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通过把学生作为数学教学的核心,营造一个合适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
【关键词】问题导学法;初中数学;应用策略
一、问题导学法的含义
什么是问题导学法?它指教师通过提问来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从被动地听教师灌输知识到学生主动进行探究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问题导学法的应用不仅可以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以及教学素养.简而言之,问题导学法是将问题作为教学的中心,通过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向活动,来引导学生掌握新知识,完成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问题导学法不仅可以突出教学中的重要知识点,更好地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并且教师通过使用问题导学法,合理设置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营造一个问题情境,就能够让学生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沉浸在教师设置的问题情境之中[1].
二、问题导学法的特点
问题导学法这一教学方法强调教师要依据教材,通过问题的设置开展教学,并以师生的提问作为课堂的开始,之后学生进行自学、思考和合作探究.同时,伴随着教师的引导和必要的点拨、总结,学生自由思考,合作探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而变成使课堂气氛轻松化的调节者,让同学们畅所欲言,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培养了学生对数学浓厚的兴趣.
教师首先要把教材吃透,在此基础上提出几个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设置的问题.这样做一方面有助于学生把握数学课堂的要求及脉络,另一方面是在“抛砖引玉”,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之中,直接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从而发现更多的新问题.问题导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多方面、多层次地分析问题,并学会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案.教师在提出问题后要启发学生探索问题,并以讨论的方式与学生共同探索,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尽情发展.假若学生提出与教师或其他学生不相同的观点,教师不应立即做出评判,而要让学生以民主的方式自由地发表意见[2].
问题情境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设置,不仅能增加学生参与课堂的活跃积极性,也能大大提升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教师要想保证数学课堂教学的效果,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必须加强对问题导学法的重视,并对其灵活应用,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3].
三、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中的应用实例
案例1 在七年级下册“有序数对”内容的讲授中,教师可以采取这样的问题情境引入:
有一个叫“幸运星”的小朋友,他有一天和同伴一起去看电影,但走到电影院时却发现自己的电影票有一些破损(向学生展示一张有些破损的电影票),电影票上座位那一栏只写着几座,标有几排的那个数字被撕掉了.请大家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如果电影票上写着“2号座位”,“幸运星”还能顺利找到自己的座位吗? 他怎么找到自己的座位呢?
设置一个名叫“幸运星”的人物,通过讲述他的一个小故事,来引入这节课的内容“有序数对”.这样有趣的形式可以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尽快回到课堂,同时对提出的这两个前后有联系的问题进行思考.这样做在引起学生兴趣的同时能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
案例2 在九年级上册“随机事件”内容的学习中,教师可以营造下面的问题情境:
一个袋子中装有三块白巧克力饼干、一块黑巧克力饼干(教师手中可以拿着一个装有饼干的不透明袋子,使学生更有参与感和情境感),这些饼干的形状、大小、口感等完全相同,即除了包装颜色外无其他差别.现在,老师找一名同學,在看不到饼干的条件下,随机从袋子中摸出一块饼干.请思考以下问题:
(1)这块饼干是黑巧克力的还是白巧克力的?
(2)这块饼干会是芒果味的吗?
教师通过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之后与新课的衔接做准备,也能使学生更愿意去接受本节课的新知识,增强对新知识的把握和理解的能力.
案例3 在七年级上册“多项式的加减运算”的讲授中,教师可以先复习和回顾学生之前学习的加减运算法则,来设置一些问题:
(1)有理数的加减法运算法则都有哪些?你能用数学符号语言表示出来吗?
(2)如果将这些数学符号换成多项式的话,运算法则会发生改变吗?
(3)思考前两个问题,你可以推导出多项式的加减法运算法则吗?
教师采用正式讲课前提问的方式,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对于多项式的加减法应该怎样运算进行思考,这样能够为教师接下来新课的讲授奠定良好的基础,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案例4 在八年级上册学习“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内容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准备一张完整的纸,然后将其对折,并同时提出问题:观察对折后折痕两旁的图形,它们能完全重合吗?
这种边动手操作边思考问题的方式有助于学生深入思考“什么是轴对称”“轴对称图形又是什么样的图形”,并尝试自己下定义.经过这样动手与思考并进的过程,学生能体会到知识产生的方式,从而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发现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5 在八年级上册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灵活布置探究作业,减少学生对传统繁重的作业的反感,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让学生形成较强的将书本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的能力,推动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发现、自主探究并且解决问题能力的养成.教师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通过课外观察与思考,找到现实生活中直角坐标系的运用场景.学生通过细致的观察发现电影院的7排15号可以当成直角坐标系中的坐标(7,15),并能准确绘出电影院座位的排列图,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在充满数学问题的氛围中学习数学,从而提升学习成绩,掌握更多的数学知识.
四、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问题导学法的应用有着不可撼动的位置,但由于以下三点原因,导致这种教学方法的效果不尽如人意.
1.目前我国应试化的数学教学影响下,在初中数学课堂,一部分教师依旧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手段,对初中数学教学的创新以及改革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2.一些教师对问题导学法并没有理解透彻,仅仅认为通过对学生进行提问推动课堂进度即可,导致提出的问题缺少启发性,随意性较大,对最终的学生学习质量产生不好的影响.
3.教师对学生没有多方面了解.每名学生对本节课、本阶段的学习需求不完全相同.从因材施教的角度来看,教师应当针对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问题层次导学,才能达到全体学生共同发展的目的.
(一)强化问题意识
设问是课堂教学过程中重要的教学环节,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有所选择,带有一定的目的性.对于初中数学教学,许多教师已经开始关注问题导学法的应用,但很多教师在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后效果不佳.通过阅读大量案例发现,教师在设置问题中往往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 教师所设置的问题与教学的内容不符,很难满足实际的教学需求,没有达到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的目的.(2) 设置的问题与学生的生活相脱离,不能做到浅显易懂,由于过于强调问题导学法的应用形成恶性循环.(3) 初中阶段是数学学习的关键阶段,设置的问题应该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不宜过易或过难,否则会影响最终的学习效果,甚至打击学生的自信心.
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数学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有层次地设计教学问题,使学生能更好地思考问题.此外,教师所设计的教学问题也应具有针对性,这样学生就能较好地把握教学知识中的重点和难点,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学目标[4].
创新始于问题,一个新问题的提出往往可能导致新的发现与突破.因此,开展成功的问题导学的前提条件是要强化教师自身的问题意识以及学生的问题意识.但要求教师在备课时把所有可能的问题和可能發生的情况都想到是不可能的,教师可以做到的是所选问题的内容要能体现本节课的重点难点,突出核心知识点.
(二)把握好问题的“度”
教师提出的问题不能“一刀切”,不提学生不经思考就可以直接回答出来的问题,不提无法使学生处于思考状态的问题,不能照顾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年龄特点的问题也不提.这是因为每名学生所具有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素质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尽管是同一个问题,但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反应,这就要求教师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比如对于一些开放性或拓展性的题目,教师可以让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的思维方法后再有计划地安排教学.而对于一些基础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直接对其采用开放式的教学.
在初中数学教学课堂上,提问的时间也尤为重要.教师应当掌握好提问的时机,确保学生的学习效果,由易到难地进行学习.例如,在学习“平方根的性质”这一课时,可以提出问题: 25,25[]16,0,81的平方根都是什么数?(正数或负数或0).同时可以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正数有没有平方根? 有几个?它们之间有哪些关联? 负数呢? 借助一些例子,通过合理的问题设置,学生可以逐渐掌握平方根的性质.
(三)加强导学,体现教师主导作用
不仅设问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设问后的导学也是同样要引起教师的重视的.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阶段,他们的生理状态和心理状态还不稳定,由于处于青春叛逆期,自我意识较强,也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他们一般能够根据教学目标以及教师的引导来思考问题.他们也喜欢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解释知识与知识之间的因果关系.尽管初中生的思维有了较大的发展,但他们对于问题的分析和判断能力还不算成熟,教师并不能放任不管,因此,教师的引导还是必不可少的.
(四)注重课堂引导,培养数学思维
在开展初中数学课堂问题导入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障碍.这是因为一些年纪比较大的教师,不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而一些年轻教师由于刚刚走上教师岗位,缺乏足够的教学经验,这两种情况都会导致出现教学水平较低的问题.初中生通过小学阶段的学习,已经具有一定的数学学习能力.因此,面对初中阶段较为复杂、深奥的知识,数学教师就需要对学生加以引导,应用“学生作为课堂主体,教师作为课堂主导,探究问题为主线”的授课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及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自己在数学课堂中的主导作用,既要走在学生的“前面”,也要走在学生的“后面”.问题导学法不是依靠教师一个人就可以完成的,而是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所谓教师要走在学生的“前面”,是指:教师在课前设计问题时要考虑清楚学生会出现哪些新的疑问,会提出哪些新的问题,也要提前设想到学生未想到的问题.而所谓教师要走在学生的“后面”,是指:教师要意识到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做的事情只是辅助、引导学生思考,当学生想不明白或想明白但做不到,又或者探索解决问题遇到瓶颈期的时候,教师可以作为引导者,对学生进行点拨,适时地启发与总结.
(五)灵活引导课堂,提升教学趣味
随着现代教学思想和手段的不断进步,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教学模式开始呈现多维度、多样化的趋势.由于初中数学学科在学习内容以及学习性质上都体现出了较高的学习难度与枯燥感,尤其是涉及逻辑思维等教学难点方面,很多学生在这部分内容的学习过程中,会感到提不起兴趣,数学学习的开展较为困难[5].关于这个问题,本文给出以下建议:可以通过提升教学课堂的趣味性来提升课堂导入的有效性,使更多的新鲜感汇入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提升学生在数学教学活动中的兴趣,进而获得积极参与感.比如,教师可以在备课时多搜集网络上的有趣的数学小故事和数学趣味知识,挖掘好的教学素材和资源,在课堂开始前就这些趣味活动和学生进行互动交流.这样教师和学生之间以及学生和学生之间会产生思维碰撞的火花,以此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多方位的思考,提升对初中数学知识的多维度理解能力.
五、结 语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同样,对于“问题导学法”来说,其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也不能够完全符合教师和学生的期望,依然会有一些学生并不能适应“问题导学法”的数学课堂教学,提出问题和进行探究活动的质量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要教师继续深入探索,丰富问题素材,提高问题意识,借助于多维度的问题教学模型,使初中数学教学的羽翼更加丰满,使数学教学更具有时代感,进而使学习目标更加高效地达成[5].而关于学生如何紧跟教师的步伐,不掉队,共同深入教学过程中,也是现今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教师多措并举,多管齐下,寻找高效的教学模式,突破教学困境,走出教学的瓶颈期.
【参考文献】
[1]王目桥.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19):169-170.
[2]田大树,田添.浅谈问题教学法在中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3(29):115.
[3]姚红.问题导学法在中职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9.
[4]邹金贵.关于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运用思考[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4):109.
[4]朱引兰.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8(7):9,196.
[5]岳代稳.初中数学问题导学法的应用与教学策略研究[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8(16):118-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