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议语文教师是怎样炼成的

2022-06-09杜圣川

中学生学习报 2022年32期

杜圣川

摘要:上好一堂语文课,当好一名语文教师,说难也难,说不难其实并不难。我们坚持广泛地阅读,坚持长久地写作,让自己和语文课堂充满激情和幽默,让自己拥有悲悯的情怀和诚挚的大爱......唯有如此修炼,我们才可能成为一名出色的语文教师。

关键词:广泛阅读;长期写作;激情幽默;悲悯情怀

随着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的进行,语文学科对语文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对课程内容(18个学习任务群)的修订,客观上要求语文教师更加注重专业素质的修炼,以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主观上语文教师要主动适应语文课程改革,增强学习意识,建构教学共同体,实现与学生的共同发展等。总之,在当前背景下,一名出色的语文教师的修炼需要付出的越来越多。

有人调侃:“前世杀猪,今生教书;前世杀人,今生教语文。”虽说是调侃,却也透露出这样一个信息:教书难,教语文更难!笔者原来也这样认为。教语文之前,笔者还教过数学,比较这两个学科,我觉得语文比数学难教。但是现在,我改变了我的观点,我以为:语文并不难教,语文教师并不难当。

那么,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出色的語文教师呢?笔者认为,语文老师应具备以下条件。

首先,广泛地阅读,深厚地积淀。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对“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任务群目标界定为“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整本书,拓展阅读视野,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提升阅读鉴赏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入学习和思考,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可见,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引领学生共同阅读,并且是有广度和深度地阅读,提升学生的思辨与表达能力,从而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以前我们总说:“要想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朱熹也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些都说明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知识储备的关系。如果教师在知识储备上不能满足学生,学生怎能信服教师?特别是现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快,教师若不能及时充实自己,学生更不会信服教师。

南京师大附中王栋生老师说若想让学生喜欢语文课,语文教师必须具备三个条件:思想要有深刻性,表达要有艺术性,讲课要能延伸拓展,旁征博引。怎样才能具备这三个条件?王老师告诉我们:做一个有思想的读书人!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知识、思想不仅要有深度,还要有广度。有了广度,自然就有了深度。所以我们除了准确掌握本专业知识,还要博览群书,广泛涉猎。笔者曾参加由湖南师范大学承办的高中语文教师培训,当时给我们讲课的欧阳昱北老师、陶妙如老师、刘建琼老师都强调:语文教师要多阅读!惟有阅读,才能增长见识拓宽视野;惟有阅读,才能厚积薄发旁征博引;惟有阅读,才能出口成章下笔前言。惟有读书,才能“腹有诗书气自华”,才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才能师生共赢共同成长。

陶妙如老师在论说老师与学生的关系时说到,老师应该是学生的工具,学生的教材,学生的高山。我们要使学生面对老师时,产生“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的积极求学心态。但是,老师如果没有广泛地阅读,深厚地积淀,怎能成为可供学生查阅的工具呢?学生问老师《诗经》,老师不明白;学生问老师《易经》,老师不理解;学生问《离骚》,老师不知晓;学生问老师《论语》,老师不明了;学生问老师《道德经》,老师不清楚;学生问老师《金刚经》,老师不了解……如果是这样,老师怎能成为学生鲜活的教材,景仰的高山呢?当然,这并不是要求语文教师对经史子集都必须十分清楚、样样精通。但是,语文教师应该对古今中外的文学、历史、哲学都要有所了解,并且要深入了解一两个自己喜欢的作家作品。

记得陶妙如老师讲完课后,有一名女学员戏问:“同样是女人,为什么差别就那么大呢?”陶老师答道:“多看书!我三天看一本书!”听到这个答案,我不禁反思: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看了多少书?陶老师之所以能出口成章,是因为平日读书的积累;之所以能幽默睿智,也是因为平日读书的积累;之所以能创新高效,还是因为平日读书的积累。黑龙江省特级教师董一菲在《盘点2010我所读的书》一文中开篇写道:“2010年我的读书是近几年最少的一年。除去期刊杂志报纸不过30本。”正因为如此,董老师成了语文名师。所以,在当前整本书阅读和群文阅读的背景下,我们若是像陶妙如和董一菲老师那样天天看书,并且坚持不懈,我们语文教师又怎能不会成为学生的工具,学生的教材,学生的高山呢?

今年刚刚热播的电视剧《人世间》,引起观众广泛关注和热议。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去阅读茅盾文学奖获得者梁晓声的小说《人世间》,通过整本书阅读让学生了解中国20世纪70年代到改革开放后的21世纪10年代50年里中国社会的变迁史和百姓的生活史,从而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思考人性的高贵与卑微......在阅读中,教师既可以引导学习和思考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辨写作训练;既可以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又可以训练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

其次,真诚地感悟,长久地写作。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5年把每年月23日定为世界读书日,目的是希望世人能更好地阅读和写作!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而写作则能很好地培养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等语文核心素养。

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司马迁走遍祖国大江南北,写下无韵之《离骚》;李白游历祖国名山大川,写下首首动人唐诗;苏轼宦海沉浮几十载,写下篇篇感人宋词……倘若司马迁等人只是像如今出去游玩的人“下车拍照上车睡觉”那样,没有感悟没有写作,我们又怎能读到他们传诵千古的诗篇?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经常要求学生写随笔,写周记,写作文……我们总是跟学生讲:“写作的秘诀是经常练笔。”但是,我们语文教师每周、每月、每年又写了几篇文章呢?生活中的人、事和景,似乎已不能激起大多数语文教师情感的涟漪,语文教师似乎不再有感悟,似乎不能再写下属于自己的真实文字。于是,在这种背景下,教师对学生的要求变得苍白无力。“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古人告诫我们身教重于言教,但是,很多语文教师已经忘记了老祖宗告诉我们的真理。

当然,每个人的才情有大有小,毕竟李白苏轼只有一个。但是,这并不是我们语文教师不去感悟写作或少去感悟写作的理由。语文教师即使才情再不好,但只要我们坚持带领学生写作,陪伴学生写作,学生又怎能不去写作呢?学生作文水平又怎能不提高呢?陶妙如老师坚持填词对句,结果学生在老师的耳濡目染之下,也能出口成章;欧阳昱北老师批改作文时坚持认真写评语,结果学生在老师的影响下,作文水平大幅度提高。四川绵阳的王大国老师把自己当做学生鲜活的教材,经常向学生展示自己的随笔,结果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越来越大,成绩越来越好。所以,要想当好一名语文教师,少不了要感悟生活,用心、用笔去记录生活。

笔者在高三一轮复习中复习完小说专题后,为了进一步巩固小说考点,我结合新课标整本书阅读、跨媒介阅读与群文阅读理念,要求学生阅读余华小说《活着》和海明威小说《老人与海》,观看张艺谋电影《活着》,聆听赵雷版和张韶涵版歌曲《阿刁》。当学生看完小说和电影,听完歌曲,心中感触颇多。于是我引导学生分析福贵与桑地亚哥及歌曲中阿刁人物的形象的异同,分析《活着》小说和电影在情节和主题上的异同......在梳理巩固小说考点的同时,引导学生撰写鉴赏文章,从而有效落实了“语言建构与运用”“审美鉴赏与创造”等语文核心素养目标。

再次,饱满的激情,亲切的幽默。

全国各地的调查表明,饱含激情,亲切幽默的老师是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但是,我们的语文课堂,我们的语文老师,对学生又有多少吸引力呢?我们经常听到语文老师这样抱怨:学生不喜欢语文课,不重视语文课,认为语文学不学都一样……复旦大学教授郜元宝在一次演讲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语文老师坚持在中学语文课堂上不发一语,任由学生自读文章著作,那么学生语文功底定然远胜现状。”虽然此言有些偏激,但是也一语道破语文教学的尴尬处境,不得不令人深思。

为什么语文教学会这样?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是,语文老师是否激情洋溢,是否亲切幽默,也是很重要的原因。如果语文老师讲课时一副古井无波风平浪静的样子,面部总是像久旱的大地,声音总是像平稳的直线,那么,学生怎能不昏昏欲睡,怎能喜欢上语文呢?刘建琼老师给在高中语文教师培训班(“国培计划”)讲课时,虽然身体不舒服,但他依然激情四射,幽默风趣,抑扬顿挫,表情丰富,让台下的我们也跟随他一样激情澎湃。讲课临结束时,刘老师强调:“语文老师必须是一个有激情的人!”说得真好!

中学生的自制力不如成年人,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也不如成年人那么长,所以,作为老师,我们应该想方设法让学生关注课堂。我想,最有效的办法莫过于老师的激情与幽默。试想:那些优秀的演讲家,他们演讲时,听众有谁会昏昏欲睡?那些优秀的小品演员,他们表演时,观众有谁会无动于衷?我们语文老师应该向他们学习。

最后,悲悯的情怀,诚挚的大爱。

追求真、善、美应该是各个民族、各种文化都承认的普世价值标准。《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的说明有这样一句话:“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丰富和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2020年修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了“审美鉴赏与创造”语文核心素养,要求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通过审美体验、评价等活动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位,并在此过程中逐步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所以,作为语文老师,培养追求真、善、美的学生使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前提条件是语文教师首先要去追求真、善、美,语文教师首先要有悲悯的情怀和诚挚的大爱。

当我们教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我们首先要感受到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大情怀;当我们教授《岳阳楼记》时,我们首先要感受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理想;当我们教授《陈情表》时,我们首先要感受到李密“乌鸟私情,愿乞终养”的赤子之情……如果我们语文老师都没有这种悲悯情怀和诚挚大爱,那我们怎样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怎样去感染学生,去熏陶学生?

当重庆22路公交车乘客刘某与司机冉某互殴导致车辆坠江全车人死亡时,当江歌替闺蜜刘鑫挡住其男友却被残忍杀害而闺蜜见死不救时,当北京大学学子吴谢宇因家庭原因弑母时,当复旦大学学子林森浩因生活琐事而毒杀室友时,当两岁的小悦悦被面包车撞倒在地而路人漠然视之时,当老人摔倒在地而路人纠结扶不扶时......我们无比沉痛地反思:到底怎么了?我们要追问当今中国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谁之过?作为老师,我们不能解决这个沉重的问题。但是,作为老师,特别是语文老师,我们不能回避这个问题。我们用自己悲悯的情怀和诚挚的大爱去感染、熏陶学生,我们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去引导、影响学生,至少可以消解社会对学生的一些不良影响。台湾学者蒋勋解读《红楼梦》时,曾说:“我是把《红楼梦》当佛经来读的,因为里面处处都是慈悲,也处处都是觉悟。”正因为这样,著名影星林青霞说蒋老师是她的偶像,还是她的半颗安眠药,“因为听老师讲《红楼梦》心里很安定,就容易入睡”。如果我们教出的学生能从《红楼梦》《边城》等书中读出悲悯,那么我們的伦理道德水准还会像现在这样一而再再而三地沦丧吗?

上好一堂语文课,当好一名语文老师,其实并不难。我们坚持广泛地阅读,坚持长久地写作,让自己和语文课堂充满激情和幽默,让自己拥有悲悯的情怀和诚挚的大爱......唯有如此修炼,我们才可能成为一名出色的语文教师。笔者曾模仿诸葛亮《诫子书》写了一篇《诫己书》,以此与各位未来的优秀语文老师共勉:“夫语文之学,读以广闻,行以增识。非激情无以出色,非幽默无以入胜。夫才,须学矣;学,须静也。广读,修身养性;多行,务实求真。浮躁则不能静心,功利则不能致远。好高骛远,空想虚行,遂成平庸,终将见弃。悲守穷台,岂不哀哉!”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2.

[2]王宁 巢宗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