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透过文字?多元联想

2015-05-13王敏

课外语文·下 2015年4期
关键词:文字

王敏

【摘要】透过文字的联想,这是一个转换加工的过程,是一个创意的过程,它不是从记忆的仓库中搬取存货,而是将眼前所见的文字立起来,和生活对接,将那些委婉百啭的无声文字变成了一种辛酸的甜美。

【关键词】多元联想;文字;广泛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笔者在上小学语文课时,经常性地会引导学生将课文中的文字转换成图画,有时也会引导学生将非连续文本转换成文字的。在图文转换的过程中,笔者发现:透过文字去联想,热爱连续性文本阅读的孩子,他们的联想特别的丰富,也特别的主动;而那些沉迷于电影、电视、多媒体的孩子,他们的想象却有着惊人的统一与拘泥,且有着太多的模仿,缺少应有的创意。透过文字的联想是多元的,看过《西游记》电视的孩子,让他们画《三打白骨精》上的图文,总是脱不了电视上所见过的形象,而没有看过《三打白骨精》影像片,却爱读《西游记》小说的这一部分同学,在画白骨精时,他们的笔下出现的却是各种各样的不同形象,他们甚至能将文中的白骨精和生活中的白骨精进行对接,产生新的文学形象来。

一、一个汉字,会写不如会说

笔者上小学的时候,没听说过什么多媒体,倒是听了我们的语文教师讲了许多有关文字的故事,真真假假,有传奇,更是一种传说,每个传说,总是充满联想,甚至让我们这些做学生的产生神往。老师在上到母亲的“母”字时,有个学生常将里面的两点连成一竖,我们的老师就将“母”字画成了一个怀孕妇女的形象,老师从《说文》讲到《仓颉篇》,让我们不仅记住了这个“母”字,还认识了苍颉,知道了造字的不易,汉字的神奇与美妙。所以,后来,笔者常常有一种对字联想的嗜好。在教学中,每当学生遇到难写、难记的字时,笔者总会有意无意地对着那些字作一番联想,想象这些字,当初是怎么造出来的,它们的背后可能有什么样的传说,我们要用什么方式让学生来接受、来热爱我们民族的瑰宝。

如《鲁班和橹板》文字联想教学片断:

1.刚才我们通读了全文,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生字表,看看哪些字,你一看就能记住?

在讨论这一问题时,有的同学说,老师教过我们宝盖头就代表家的意思;有的同学说,看到“安”就想起了,“家”里有“女”人就安全、安心、安定了;有的同学说,有事找公安,就像到家里一样平安;有的同学说,在《鲁班和橹板》中,说“老艄公拿去安在船尾,一摇,嗬,不光省力,船也行得快多了。”这个“安”好像和“安家”的“安”字一个意思……

2.文中除了田字格中的生字,你们还记住哪些字?

在讨论这一问题时,有的同学说,他记住了“鲁”,是妈妈在家教的,讲两个人请客,都请对方吃“半鲁”,但两个人的菜却是大不一样的,一个人请人吃的是“鱼”,而另一个人却叫人来晒太阳了;有的同学跟着举手说,她记住了“橹”,因为最初的“橹”是木头做的,所以这个字有个“木”字旁,这个“橹”是鲁班发明的,就加个“鲁”字边算这个字的读音,也让人记着鲁班的专利和功绩。

在这个片断中,学生有这样的见地,不是天生的。第一,作为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渗透;第二,我们教学中要有意识的开发,学生的回答不一定全对,再说,这些故事,本无谓有,也无所谓无的,关键是要让学生在联想中对这些文字产生情感,对文本中的人和事有更深的解读,让学生联想,让文字鲜活起来。

二、一篇课文,记熟不如读透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发现同样的一篇课文,应试教育重在记熟求同,教师常常画出重点语段让学生背了再背,默了再默,为的考到课文填空时,得个全分。素质教育却重在求异,在求同与求异的过程中,笔者更多地赞赏圆融。每个学生的阅读面不同,阅读的深浅度不同,每个学生阅读的方式不同,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不同,必然带来每个个体的差异。我们尊重个体的差异,但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更希望学生能够深入到文字之中去阅读去感悟去转换,通过阅读理解文本,通过感悟来打通文本和自己积累的通道,通过转换将文本化为自己的精神食粮。边读边想,将文字变成画面,有时间和条件的话适当地画一画,然后,再将画面用一两句小诗配一下,让学生浸染在艺术之中,学生的综合素养就会日有所进。习总书记说,应该把经典嵌在学生的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诗、文、画相融,就从一个侧面表现着中华经典和民族的文化基因。

如: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三顾茅庐》读透联想教学

片断:

在上这一课时,我们常常习惯于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及相关图片切入。这样的导入,好处是能激发兴趣,缺点是常将学生的思维定势在视觉冲击上,往往限制了学生的想象。笔者在教学这一课前,没有去让他们看相关的视频,而是在假期前就要求学生去读小说,把更多的时间花在了阅读上,让他们通过读,写出相关的笔记,画出相关的画面。找出其中的背景故事,在这样的海量阅读中,有的学生对“这次你就不要去了”这句话的解读不再是一读而过,而是能联想到“三顾茅庐”之前的“桃园三结义”“三英战吕布”等许多章节中,刘、关、张是形影不离的。“这次你就不要去了”可见刘皇叔对诸葛亮的重视,对人才的渴望。当笔者让学生用图画的形式来表现《三顾茅庐》时,每个学生的绘本是不一样的,有电视上见过的,有书本上插入的,更多是学生心中联想的内容,他们在图片中,折射出对文本的二次解读的底蕴。

多元联想,提醒我们要注重广泛的文字阅读,要减少多媒体的定势思维,让学生去读书,要激发学生主动性,被动地阅读不可能产生丰富的联想。只有学生肯去想了,一切才有可能。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多读为多想提供依据,透过文字去联想,黑白背后是多彩。

(编辑:龙贤东)

猜你喜欢

文字
The windmill trend
打乱的文字
梦中的文字
梦中的文字
文字中流淌的爱
将心折叠在文字里
种出来的“逍遥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