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生广泛阅读古文的重要性

2017-03-07房珂

课外语文·中 2017年1期
关键词:古文重要性

房珂

【摘要】广泛阅读的重要性一再被人提及,但广泛阅读古文却因为学生阅读水平的低下、民众对传统文化的漠视、应试教育的急功近利等原因在执行中遇到重重阻力。本文从广泛阅读古文对高中生语感的培养、语言的滋养、德行的润泽、高考的利害及写作的促进等方面说明了广泛阅读古文的重要性,并对教师如何选择筛选阅读素材进行了浅薄的建议,希望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关键词】广泛阅读;古文;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言文距今年代遥远,其基本语法和词汇与现代文差异较大,因此在现代人的交流中几乎很少使用。这种文化影响衰减现象造成学生因为缺乏理解和运用文言文的环境而无法对文言文产生最基本的语感与兴趣。

有相关人员对高中生自主学习文言文的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60%左右的学生认为文言文的学习存在困难。其中近20%的学生认为难度很大;喜欢文言文的学生不超过30%,高三年级甚至只达到15%;仅有45%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学习文言文;逾90%的学生认为文言文对现实生活影响不大。文言经典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传统智慧的结晶,是历代文人墨客对天地、生命各种感悟的浓缩。可是,中华文明的精髓在21世纪的今天却面临无人问津、无以传承的尴尬局面。高中语文教学必须担负起这样的历史责任来弘扬国学,传承经典,而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在教学中加入更多的经典文言文,引领学生去广泛阅读和体悟。

一、广泛阅读古文可以培养语感

叶圣陶先生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语感是对特定环境中的话语不经过逻辑推理,直接迅速整体地感知和把握。它包括对语言文字的正确、丰富的理解力,又包含用语言文字准确、生动地反映生活的表现力。

刘勰说:“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因此,想要培养学生对古文的亲切感,唯一有效的方法就是多阅读甚至诵读。这种阅读是与为了考试而钻研课本内容的“精细阅读”相对的,是不求功利、以满足精神需求为目标的广泛涉猎的阅读。陶潜的“好读书,不求甚解”当即是也。学生通过阅读来感受古文语言的汪扬恣肆,音节的抑扬顿挫与韵律的跌宕起伏。语感敏锐者,能听出言外之意,读出文外之韵,得到的是对语言文字信息真切而具体的感受。拥有了这种能力,理解古文文意就水到渠成,易如反掌了。

二、广泛阅读古文可以滋养语言

网络语言的兴起、低俗文学的泛滥对学生的写作产生了非常消极的影响。学生在作文中经常出现口语使用频率多、词汇单调贫乏、词不达意等问题,这都是学生语言素养低,驾驭文字能力弱的体现。在文学作品中,语言是内容的载体,两者是同时存在、不可剥离的。没有语言,谈何内容?语言粗糙,内容如何精彩?

针对这种现象,有学者认为,全社会要形成说“雅语”的“雅风”,即一要精准,二要生动,三要雅致。而流传下来的文言经典,单从文字上讲,都是简洁凝练、形象生动、优美隽永的。这样的文章读多了,读熟了,必然能够含英咀华,吸收传统语言的精髓,规范自己的用语习惯。

不仅如此,一些学者甚至提出更高的要求。余光中在接受采访时说:“一位作家笔下,如果只能驱遣白话文,那么他的文笔就只有一个‘平面。”可见文言文与白话文是交相辉映,不可偏废的。

三、广泛阅读古文可以润泽德行

我国著名学者、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说:“我一直认为,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阅读确实很重要,它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深化他們的思想,而且可以积淀他们的涵养,培养他们的品位。可是,我们却痛心地发现,读了十几年书的孩子们,他们的性格特征中没有天地敬畏,没有孝弟观念,没有心法制约,没有社会责任感,没有爱心,自私自利,唯我独尊。这种现象在成人社会中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反观其他的一些亚洲国家,例如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地区,他们在传承民族文化方面比我们做得要好得多了,甚至中国的一些传统文化却在别国发扬光大,这让中华子民情何以堪?究其原因,就是国民尤其是青少年对我国国学经典的漠视,对民族传统文化的鄙薄。长此以往,必将导致我国的民族文化传统失去核心内涵、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中华文明将面临被完全丢弃的危机,中华民族甚至将沦落到亡国灭种的境地。

作为传承文化传统的重要科目,高中语文学科有责任有义务来充分弘扬传统经典的育人作用。中国传统思想中有许多非常睿智的内容,诸如人与自我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学生在阅读经典的过程中,可以充分体味儒家思想中的“仁、义、礼、智、信”,从中学会要做什么样的人,要承担什么样的社会责任;去感悟道家思想中的“返璞归真”“物无贵贱”,以追求精神的自由与内心的宁静。相对于枯燥的说教,学生们更能在阅读时明白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来规范自己的言行,知道通过“舍生取义”来思考人生的意义。通过阅读经典来培养他们美好的情感、积极的人生态度及高尚的人格操守,这对于疗救当下时弊,未尝不是一个良方。

四、广泛阅读古文是提高应试能力的有效方法

很多学生、家长甚至有些老师认为只要把书本上的课文弄懂背熟就够了,认为读“闲书”完全是不务正业、浪费时间。这种想法压制了很多孩子读课外书的欲望,给他们今后的发展带来了不可弥补的损失。殊不知,课外泛读与课内精读绝对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读“闲书”也完全可以帮助我们达到应试的目的。美国著名阅读研究专家吉姆·崔利斯认为:“你读得越多,理解力越好;理解力越好,就越喜欢读,就读得越多。你读得越多,你知道得越多;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聪明。”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

2016年,全国语文高考试卷中直接和文言文相关的内容分值高达39分,占语文试卷总分的26%。它辐射到其他考项如现代文阅读的分值就更大了。因为古文阅读能力直接影响到现代文阅读的能力。文言文与现代文是源与流、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现代文也会经常引用成语、典故,或运用传统经典中优秀的富有表现力的词句。学好古文,能够带动、促进现代文的学习,可谓事半功倍,一箭双雕。

曾有学校进行过对比实验教学,一部分学生不用国家制定的教材,而是每天阅读、学习四大名著。在后来的考试中与其他学习国家制定教材的学生进行比较,这些每天读古文的孩子们竟然遥遥领先。

同样,笔者在带领学生进行2016届高考复习时,一直秉承重视古文复习的思想。但重视并不等于毫无目的地堆砌时间,而要有方法、有策略。例如,在今年的高三复习中,笔者果断摒弃这种复习方式,代之以《唐史》《明史》中一些字词、句式、文化常识等较为典型的人物传记,让学生在阅读中进行综合训练。一方面使他们更加深刻理解、灵活记忆了古汉语的实词、虚词的音、形、义与用法,另一方面培养了他们的文言语感,对文意理解、断句、翻译能力等都是一个综合的提高。相对于各行其是的专题训练,这种综合训练的方法效率更高。仅高三一年,笔者所带班级的古文得分率就大幅增长,年级排名也从刚接手时的长期年级末位提升至高考及格率平行班第一名、平均分平行班第二名,且与第一名仅差0.9分。可见提高语文成绩还是要正本清源,从提高阅读最好是古文阅读能力入手。

笔者在刚执教时,曾经从高一开始就根据考纲的要求开始专题训练,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但效果却并不显著。可见,太执着于某种目的,结果未必如你所愿,抛去这种功利性,从自身的需求出发,也许会有“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意外之喜。就如顾城曾经说过:“我想当一个诗人的时候,我就失去了诗,我想当一个人的时候,我就失去了我自己。在你什么也不想要的时候,一切如期而至。”

现在,越来越多的学校已经意识到学习国学的重要性,并勇敢地对教学课程进行了改革尝试。如北京国子监中学,每周十节语文课,经典背诵六节课,学生互相研读两节课,老师考核学生诵读理解,帮助学生答疑两节课。学生十分之八的时间都用在自学经典上。相信假以时日,学生们定能在考试中取得突破。

五、广泛阅读古文可以促进写作

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篇,不会作诗也会吟。”读多了,背熟了,写作能力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提升。阅读是写作的前提和基础,写作是阅读的深化和升华。没有阅读的写作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没有写作的阅读是镜中之月,水中之花。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可见,他也认同阅读对写作的重要性。

2001年,江苏考生蒋昕捷用纯熟的古白话文写出了《赤兔之死》,获得了作文满分。整篇文章散整错综,明白畅晓,文采飞扬,在当时引发了极大的轰动和思考。他从五岁就开始接触《三国演义》,接着一发而不可收。其他的四大名著,《世说新语》《庄子》《论语》等等都成为他如饥似渴阅读的对象。他认为,国学教育重在引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有进一步探索的可能。而大量阅读经典文学不啻为一种好的方法。

2010年,江苏考生王云飞用文言文写成作文《绿色生活》。通篇不仅恰到好处地用骈体古文的形式完成,而且紧扣主题,各专家学者均给予他很高的评价。王云飞表示,自己平时就对古文比较感兴趣,先后自购了《史记》和《尚书》,曾经把《資治通鉴》翻烂,此前在多次考试中还尝试写过武侠小说、文言文小故事等。

可见,读了什么样的书,就会在自己的文章中打下什么样的烙印。这些名著名篇,虽然思想、内容、笔法各异,但都是值得我们模仿与借鉴的典范。

写作的捷径是不存在的,写作教学的捷径也是不存在的,老师教授的只能是写作的方法或者是所谓的“技巧”,却无法教会你如何写出文章的内容深度,如何运用文辞优美、含义隽永的语言。在急功近利的作文教学提供的模板下,充其量只能写出一篇“完整”的文章,而无法写出一篇“优秀”的文章。

两位用古文写作的考生能够在社会上引起如此大的反响,一方面反映了他们深厚的国学功底确实值得赞赏,但从另一方面也看出历年的高考作文用古文写作的学生屈指可数,能把古文写好的更是凤毛麟角。造成这种现象的罪魁祸首就是教育制度对于文言经典的漠然,对国学传承的忽视。

我们很难想象也不愿意去想象,若干年之后,我们的后代子孙在面对祖先留下的浩如烟海的文化瑰宝时,却失去了了解它们的钥匙。我们必须未雨绸缪,在各个阶段的教育中加入更多的国学内容。

要感谢语文教学的灵活性,不像其他学科必须环环相扣,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师才有可能在教学的过程中摆脱教纲的束缚,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对教学篇目进行大胆筛选而不必拘泥于课本。学习文言文,仅有课本是远远不够的。我国古代经典卷帙浩繁,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外读物来对古文学习进行有益补充。笔者认为除了一些背诵篇目需要按要求教学之外,其他篇目均可自由选择。

当然这种选择不是盲目的。首先要以学生有阅读兴趣为原则,避开那些有大量生僻字、陌生词汇、特殊句式等会让他们产生阅读障碍的文言文,选择一些故事性较强、人物性格鲜明、学生容易产生情感共鸣的相对浅显的文言文,例如《史记》。其次要以教师有教学兴趣为原则,选择教师有感觉、有教学冲动的篇目。只有这样,课堂才会生动、有趣、鲜活。否则,照本宣科的教学连自己都感动不了,如何能让学生感受文章的精美、内涵的丰富,引发他们学习的欲望。

引领学生广泛阅读文言经典,弘扬传统国学,语文教师,责无旁贷!

(编辑:陈岑)

猜你喜欢

古文重要性
绿豆发芽(小古文版)
中古文學劄叢之二(五題)
“0”的重要性
论七分饱之重要性
古文中走出的“超能力者”
幼儿教育中阅读的重要性
称象
论七分饱之重要性
衛靈鶴之古文篆額考
读《隶定古文疏证》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