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文化融入初中数学教学设计的策略
2022-05-30杨姣彭卓华
杨姣 彭卓华
【摘要】数学文化是数学的思想精神、语言方法,是数学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标明确提出数学文化应当融入数学教学;但教师在实际操作时却常常面临不知所措的困境.本文从数学教学过程中的情景导入、内容组织、习题作业、课后阅读几大环节出发,对初中数学教学如何融合数学文化进行了可操作化的探索,确立了情景导入问题化、内容组织多元化、习题作业生活化、课后阅读互助化的策略模式,并选取“勾股定理”进行了教学设计案例分析,以展示出各個基本要素的设计过程及方法.
【关键词】数学文化;初中教学;设计策略
作为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数学有着深厚的文化价值,《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提出“数学文化作为教材的组成部分,应渗透在整套教材中”,强调了数学文化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价值.《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版)》对数学文化做了明确定义—数学文化指数学的思想、精神、语言、方法、观点以及它们的形成和发展;还包括数学在人类生活、科学技术、社会发展中的贡献和意义,以及与数学相关的人文活动.从该定义来看,数学文化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关于数学本身的文化成分,即数学的思想、语言、方法等;二是数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发展历程,主要是数学史;三是数学与其他社会领域的关联,如数学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意义.
尽管课程标准一再强调数学文化的重要性,但实际上初中数学课堂中融入数学文化的情况并不理想,一方面是传统应试教学和升学压力的影响,提高升学率的迫切现实使教师更加注重数学知识技能的训练,忽略了数学文化的育人价值;另一方面是许多教育者对数学文化的片面理解,将数学文化等同于数学史,没有发挥数学文化的多样性作用.因此从具体的教学活动设计层面探讨数学文化的融入,为初中教师开展数学育人提供可视化帮助变得尤为重要.要充分发挥数学文化的教育价值,必须将数学文化融入具体的教学过程,围绕教学过程中的几个核心要素展开.
1 基于问题意识的文化情景导入
数学课堂是数学文化融入初中数学教学的主要阵地,应该既有“数学味”,又有“艺术性”.对初中学生而言,数学学科的形式化往往会令他们觉得晦涩枯燥,而数学文化蕴含的人文韵味恰好缓和了数学的形式化,一个恰到好处的文化情景,往往能够成为一个兴趣支点.以文化情景为依托设置问题,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成为他们学习新知识的动力.因此,基于“问题意识”来进行教学设计,在教学导入中以“问题”为导向创设数学文化情景,以实际问题和模型为依托、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选取熟悉的素材创设数学情景,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课题内容.
2 多元化的数学文化内容组织
教学内容是课堂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也是数学文化进行渗透的主阵地.在初中数学中,一方面由于教学内容的纷繁复杂,对不同类型的教学内容不适合采用同一形式去融合数学文化,因材施教、因地制宜,这是教师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时所应具有的基本态度.另一方面,数学文化包括数学史、数学应用、数学美等,它们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
例如 讲述毕达哥拉斯发现勾股定理的历史故事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观察脚下的地板图形或通过图片展示,感受勾股定理背后的几何之美.这就是将数学史融入教学中时,数学美也渗透了进去.
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针对不同形式的教学内容,要采用不同的策略;另外对于某一知识点的教学,也要注意多类型数学文化的融合,做到深入数学史料、联系数学应用、渗透数学思想、展现数学美感,根据知识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接收能力,利用数学史、数学游戏、数学美等来探索教学内容.
3 “生活化”的习题作业编排
数学来源于现实,应用于现实,作为一门实用性较强的学科,学以致用是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目的.在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中,数学文化的实用性就有着很好地体现,如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引入就采用了两个实际生活问题:无盖方盒的制作和球队参赛邀请的计划,充分展现了一元二次方程的实用性.生活化习题的编排,能够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符号运算和推理证明,数学同其他学科一样,也具有自身独特的社会价值及人文精神.
教师在编排生活化课堂练习时要注意两点:一是练习的形式多样,适当引入数学史、数学美,丰富习题的类型;二是将所学知识与其他学科相结合,设计一些综合性强、文化性强的作业,避免题海战术.
例如 在函数的学习中,可以利用函数考虑两种不同的话费计算方式,进行择优选择,将数学知识生活化.在这种“生活化”的作业中,学生能够把从课堂上学到的内容同现实生活相联系,口、手、脑都动起来,转变为实际技能.
4 项目互助式的课后阅读布置
通过对数学文化内涵的解读,可以得知数学文化由数学史、数学美、数学精神等内容构成,它们隐含在数学知识体系中,并没有明确的总结和揭示,在初中数学中不单独作为一个板块设立,只能伴随数学知识的教学过程渗透.数学文化的隐性、渗透性特点,说明数学文化融入初中数学教学是一个长期、反复的过程,除了在课堂内加强数学文化的融入,课后阅读也是一个重要的部分.
在课后阅读的布置上,可以采用两种方式,一是教师针对所学知识,直接发放课外读物给学生阅读;二是布置开放性活动作业,如设计手抄报、撰写数学小论文等,需要学生基于已有知识去查阅文献.
5 教学设计案例
《勾股定理》位于人教版初中数学第十七章,是数形结合思想的典范,在数学历史发展和现实生产中有着广泛应用,蕴含着丰富的科学与人文价值.结合教材和查找到的资料,勾股定理中蕴含的数学文化大致包括三类:(1)数学史,源于勾股定理发展历程中的积累,如“荣方问于陈子”和毕达哥拉斯的故事.(2)数形结合思想,勾股定理实现了数与形的转换,是数形结合的重要纽带.(3)勾股定理的运用,重点在于其它社会领域的关联,如建筑测量、距离计算等.
相对而言,数学史相关的材料更具趣味性,可以放在教学导入中调动课堂气氛,同时勾股定理的发展历史悠久,课堂中的呈现有限,可适当放在课后任务中.而数形结合思想更加隐晦,只能通过潜移默化地影响使学生认识到实质,它的渗透需要更长的周期,因此要在多个环节上有所体现.而勾股定理在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中的作用则属于知识的应用部分,更适合安排在习题作业环节.
依据数学文化融入初中数学教学的设计策略,《勾股定理》的教学过程划分为6个环节,如下图所示:
活动导入
1、布置任务:画一个直角边为3cm和4cm的直角三角形,量斜边的长.介绍商高定理:勾广三,股修四,弦隅五.
2、再畫一个两直角边为5cm和12cm的直角三角形,量斜边的长.提问:观察这两个直角三角形,它们各自的边长有什么关系.
基于问题意识的文化情景导入:
通过两组简单的图形测量和商高定理地阅读,直接点明本节课的重点—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实现了以问题为导向的课堂导入.数学文化融入重点在数学史和数形结合.
历史重现
1、介绍毕达哥拉斯发现勾股定理的历史故事,引导学生观察课本中图案,找出图17·1-2中三个正方形的面积关系.
2、提出问题:图中三角形存在什么关系?这种关系是否对任意直角三角形都满足?
多元化的数学文化内容组织:
针对不同的文化类型,采取不同的设计方式.
一读:重现勾股定理的历史发现过程,体会毕达哥拉斯的钻研精神和在生活中对数学的敏锐观察力.
画图实践
1、在方格纸上画一个顶点都在格点上的三角形,以三角形三边为边长作三个正方形.
2、观察所作正方形,比较它们的面积,正方形面积与直角三角形的边长存在联系吗?
3、小组讨论.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分别为a、b,斜边为c,则a2+b2=c2.
二画:通过绘图,勾股定理的探究活动进一步深化,利用方格纸直观比较三个正方形的面积关系,感受勾股定理的真实性.这一过程将图形的面积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体现了数与形的相互转换,是传递数形结合思想的重要步骤.
动手证明
1、小组活动:用四个全等直角三角形拼出一个正方形.
2、每组派代表展示成果,说明a2+b2=c2,并板书推理过程.
三写:写勾股定理的证明过程,发挥实践活动的载体作用,学生参与到拼图活动中,验证对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的猜想,既是数形结合思想的深化,也有利于培养逻辑思维.
学以致用
1、求正方形A的面积
2、小明家的门框尺寸为:
宽1米,长2米.小明想将一块长3米,宽2.5米的长方形薄板从门框搬进去,请你帮忙算一算,他能不能成功?
生活化的习题作业编排:
一是利用勾股定理计算正方形的面积,属于“画图实践”的变式;二是考察勾股定理在生活中的运用,需要把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综合性较强,体现了数学的生活化.
课后阅读
布置课后任务专题:“勾股定理那些事儿”
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图书馆、网络等途径收集并整理勾股定理的资料,制作手抄报.内容可包括勾股定理发展过程中的趣事、勾股定理不同的证明方法、现实应用等.
项目互助式的课后阅读编排:
通过专题活动作业的布置,将勾股定理的发展历史从课堂上转移到课堂外,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既能了解到更多与勾股定理相关的数学文化知识,也能增强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能力.
参考文献:
[1]杨豫晖,吴姣,宋乃庆.中国数学文化研究述评[J].数学教育学报,2015,24(01):87-90.
[2]裴昌根,宋乃庆.基于数学文化培养数学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原则初探[J].小学教学(数学版),2017(03):12-13.
[3]刘琬霖.数学文化融入初中数学勾股定理的教学设计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8.
[4]耿秀芳.初中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文化的教学策略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6.
[5]张驰.渗透数学文化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研究[D].西南大学,2020.
[6]伍文娟.数学文化融入初中数学教学的案例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