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正确引导舆论?抑制网络审判蔓延

2022-05-30颜春匀

媒体融合新观察 2022年4期
关键词:社会认同新媒体

颜春匀

摘要:網络审判在生活中屡见不鲜。在这类事件报道中保持自己的清醒判断和专业素养,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是每个新闻工作者尤其是新媒体人的必然之举。本文以网络审判作为切入点,就新媒体时代如何运用正确舆论引导进行分析,探索一条高效提升正确舆论引导能力的路径。

关键词:网络审判 新媒体 社会认同 新闻职业道德

新媒体的迅速发展给网络舆论引导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网络审判似乎成为一种“常态”。本文旨在通过对网络审判的成因以及新媒体如何进行有效的舆论引导为切入点,对网络审判现象进行多角度分析,为解决该问题提出一定的可行方案。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新闻时效性越来越强,即时讨论也越来越方便,“发出我的声音”成为网民上网的主要心理诉求之一。而网络上报道的新闻事件往往鱼龙混杂、泥石俱下,煽动性的、博流量的信息更是占比相当高,这种网络环境不仅在很大程度上诱发了人们的焦虑情绪以及不安感,还成为滋生“网络审判”的催化剂,大数据、万物互联的技术更是使得“网络审判”从简单的口诛笔伐走向曝光当事人个人隐私、攻击当事人生活等方面。

网络审判往往伴随着网民对当事人超过事件本身的情绪宣泄、网民自我焦虑情绪的宣泄以及网民渴望得到话语权的心理需求,严重的甚至会干扰司法正常、公正的审判。虽然网民的媒介素养逐渐有所提升,但对于网络审判行为的容忍度并未降低。一方面有不少网民参与其中,即便没有直接参与网络审判行为,但对该行为也熟视无睹、见怪不怪;另一方面平台对网络审判行为缺乏有效监管力度,并且不愿意丢失能够从中获得的流量,继而听之任之。

因此,只有更好地把握网络审判的产生原因以及对社会各种成员的影响,才能为后续对该行为的控制提出有效方案,为创建更优质的网络生活环境奠定基础。媒体在互联网发展的进程中一直都占有显著的地位,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也在不断地更新迭代,虽然互联网时代随着营销号等迅速发展对媒体的公信力等产生了冲击,但媒体所具有的舆论引导能力仍不可小觑,如何运用好新时代的大数据资源,让新媒体在网络审判类似事件引起的舆论风波中更好地影响受众、引导舆论走向是新媒体行业应然之举。

一、文献综述

网络审判的研究与网络暴力、媒介审判等热词有着内在的相关性。

学者刘琳分析了网络暴力所产生的真实或潜在的影响已经从虚拟社会波及到现实社会的各个层面,他认为解决好现实与虚拟社会的关系问题是首要的,网络暴力治理的主体是政府,应当由政府主导以及政府倡导来建立网络暴力的防火墙。

学者唐雷从性别、焦虑情绪以及网络社会支持三个主要视角进行分析,得出了焦虑指数在两者中起到的中介作用,高社会支持的个体面对网暴新闻时焦虑情绪低于低社会支持个体,而性别的作用并不显著的结论。对防治网络暴力提出了从媒体报道入手或是网民情绪调节的解决方案。

学者苏亚娟认为应当寻找司法与舆论中的平衡点,让舆论监督有度,司法审判公正。提出了新闻媒体应当坚守新闻道德,网民应当善待自己的话语权等观点。

人民日报、光明网、南方网等主流媒体的观点认为,应该加强网络法制建设,提高网络审判的实施成本。

——人民日报:人肉搜索会侵犯公民的隐私权,一旦造成受害人损失,还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影响其正常的工作、生活秩序,危害严重,还会涉嫌刑事犯罪。

——光明网:让人肉搜索和网络暴力变成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南方网:网民要提升网络素养,不要把自己当成伸张正义的“审判官”,利用网络给他人“上私刑”,实际已违法和侵权。

综上,网络审判的研究大多是通过文献分析得出结论,所提出的网络审判的解决方案主要聚焦于新闻媒体(发信者)。对网络审判产生的原因分析有多种角度并且有案例数据支持,很有参考价值。

二、发展现状

进入新媒体时代,网民数量不断增加,网络言论异常活跃,现实社会中的各种矛盾,都能成为网上的热点和焦点,形成舆论压力,给网络舆论引导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因受新冠疫情的影响,2020-2021年的网络社会生活占比大大提高,网络审判的现象也是层出不穷,“吃瓜群众”的大量存在也是网络审判影响增大的催化剂,良好的舆论引导对新媒体的公信力有着正向的深远影响,正确的舆论引导,是媒体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三、网络审判

(一)成因

1.网络的匿名性

在众多的非一对一社交软件里,用户主要是匿名交流。匿名交流助长了网民在事件发生时更多以情绪化的输出为主,后真相时代的网民不关注事件本身,往往只在乎事件背后的情绪。

2.压力

在现实社会中人们个体往往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当大多数人无法排解压力时,在网络上纾解情绪成为缓解焦虑和压力的一种途径。

3.社会认同

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虽然是出于不同的维度,但也有相通的地方,在现实社会中的个人往往需要寻找社会认同来获得自我概念的深化以及身份认同,网络中的个体也不例外,在网络中获得社会认同也成为产生网络审判的原因之一。

4.流量的需要

有些大V为了博眼球,会以鹤立鸡群的方式以与社会普遍道德规范相悖的观点发声,以达到通过引起新一波话题和新的网络审判获取流量的目的,即使很难获得正面的社会评价也会得到较高的关注度。

(二)影响

网络审判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我们可以从网络审判的执行方与被执行方、无关群众(或者“吃瓜群众”)三个角度进行分析。

首先网络审判的执行方,打着正义或者是以打抱不平的旗号对他人实施非正义且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多对一的指责、谩骂甚至是“人肉”等的行为,究其根本是对事件一方的共情引起感性因素泛滥超过理性因素的情绪输出。一方面执行方因为各种样式的动机对被执行方施加“审判”,另一方面大多数执行方都认为自己不是引起雪崩的雪花,认为自己只是执行者中的一员,这种情绪使得大多数执行方产生侥幸心理,在下一次网络审判中继续为雪崩添砖加瓦,引起一波又一波的群体狂欢。

對被执行方,网络审判对其心理甚至生理都会造成严重的伤害。他们可能会因为这些言论产生抑郁、焦虑等情绪,严重的甚至会患病或者产生自杀倾向等。哪怕对于心态较好的群体,网络审判也会让他们产生一定的芥蒂情绪,害怕别人的目光、排斥上网等。

对于没有真正参与到网络审判中的“吃瓜群众”来说,大多分为两种,一种是呈观望心态的路人;一种就是“沉默的螺旋”,不发表意见的人。无论是哪一种都在透露一种网络审判是平常之事的态度,这无疑也潜移默化地助长了网络审判的蔓延。

四、解决措施

(一)运用新媒体平台,正确发声

1.引发话题。即使营销号、非专业媒体的兴起对媒体行业产生冲击,但专业的媒介组织的议程设置效果仍然是显著的。

2.引起舆论。新媒体从业人员因为个人的共情能力、性格等在报道中或多或少会对新闻事件产生不同角度的观点看法,不同类型的报道又会引发对事件不同角度的舆论。

3.扩大影响。一些事件经新媒体的报道过后会得到加权,原本不怎么被关注的事件会变得有探讨价值,其对事件的评价、定性等也会影响到人们对事件的意见看法。

(二)对新媒体正确引导网络审判的四点建议:

1.必须坚持党的绝对领导

党和政府主办的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宣传阵地,必须姓党。新闻舆论工作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都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我们要站在“事关顺利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事关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力和向心力,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高度,切实增强新媒体舆论引导力。

新媒体舆论引导,必须坚持党的绝对领导,坚决听从党的指挥、服从党的领导、遵守党的纪律,振声宣传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祛除庸俗化、低俗化和媚俗化的审美倾向,在服务群众中引导群众、教育群众,在满足利益需求中提高群众的综合素质。

2.把握好热点事件中的倾向性

在热点事件的报道中,时不时会带有个人色彩,这种不可避免的现象有利有弊,它既是人文关怀在个人身上的体现,又会一定程度上对受众看事件的框架结构产生影响,有时也会因为每个人的理解程度不同而对新闻稿件产生不同角度的分析和看法。新媒体舆论引导要适应分众化、差异化趋势,对于一个热点事件进行报道时,不应简单地将其内容照搬到各个平台直接分发,而是要遵循“一次引导、多次生成、多向分发”的原则,在同一内容的基础上,进行二次、三次加工,改造成适应不同新兴媒体特性的呈现形式,再在不同的平台进行发布,通过新媒体与用户社交关系紧密的优势,让引导信息“活”起来,“传”起来。新媒体从业人员应该坚持以传播正能量、弘扬时代精神为中心,不轻易对事件涉及的个人或群体进行个人色彩极强的评价为基准展开新闻传播工作。

3.提升社会公信力

媒体竞争关键是人才竞争,媒体优势核心是人才优势。新媒体技术的发达,需要人才来驾驭。

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把关机制不严谨导致很多打着新媒体从业人员旗号的营销号、标题党煽动性极强的文字,对新媒体从业人员的公信力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新媒体从业人员要牢记职责和使命,要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找准坐标定位,牢记社会责任,不断做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根本问题,坚持底线思维,真正承担起“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 众口铄金,在评判热点人物和事件时保持善意和理智,为抵御网络审判的“堤坝”增加一分。

4.保持新闻敏感,及时更新报道方式

敏锐的新闻嗅觉是新闻工作者必备的职能,尤其在互联网发达的今天,新媒体人应该更加注重提升新闻嗅觉,根据舆论引导对象实施有针对性的差异化传播,对负面舆论要敢于主动出击,及时传递正能量,完善新媒体舆论引导应对预案。采用更灵活的报道方式,让新闻更加生动。此外也要加强深度报道、评论等的专业能力,在碎片化新闻盛行的年代不忘对新闻专业化的追求,这是每个新闻工作者的使命。

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别让舆论成为伤人利器。为此,今年初,中央网信办出“重拳”来治理网络乱象滋生蔓延现象,决定开展为期1个月的“清朗·2022年春节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聚焦春节期间网民使用频率较高的平台环节和服务类型,聚焦解决影响上网观感、群众反映强烈的网络生态问题,坚决清理一批违法违规信息,处置一批账号和平台,整治网络不良行为乱象,遏制不良文化传播势头,大力净化网络生态,为广大网民尤其是未成年人营造了健康、喜庆、祥和的春节网络环境。

结语

作为新时代的新闻工作者,只有强化自己的专业知识技能,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忠诚践行“两个维护”,坚决守住自己的新闻底线,保持积极正能量的价值观,才是更好引导舆论、削弱网络审判蔓延趋势的良方。让我们携起手来,还网络天地一片晴空,维护网络世界的和谐。

参考文献:

[1]林琳.“社会性死亡”不能成为伤人利器[N]. 工人日报,2020-12-03(005).

[2]朱巍.如何应对“社会性死亡”工具化[N]. 环球时报,2020-11-30(015).

[3]黄骏.谁都无权让他人“社会性死亡”[N]. 中国青年报,2020-11-27(002).

[4]孙鹏飞.网络媒介审判现象及其防范策略探析[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7,34(07):64-68.

[5]曾润喜,王雅蕾,徐晓林,牛翔.“网络审判”:要素、效应与应对策略[J].社会治理法治前沿年刊,2013(00):173-180.

[6]盛羽君,毛雅慧.浅析“网络媒介审判”现象的成因[J].新闻研究导刊,2016,7(03):58+92.

[7]王紫璇,陈立颖,董志博.媒介形式迭代对媒介审判的影响——兼论当下我国网络媒介审判的对策[J].中国报业,2020(16):70-71.

(作者单位:六盘水日报社)

猜你喜欢

社会认同新媒体
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认同、集体自尊与群际偏见的关系:威胁情景的作用
中西传统节日的文化差异与社会认同探究
经济新常态下社会认同的变化及其影响
民族传统体育仪式的文化解读
《彩虹艳尽半边天》对黑人女性的社会认同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
新招数化解新难题:新媒体环境下防止报道差错路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