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媒时代财经媒体的发展思考

2022-05-30平灿杰

媒体融合新观察 2022年4期
关键词:金融时报中国

平灿杰

摘要:随着数字化媒体平台的崛起,依托于人工智能、机器人、算法推荐等智能技术的新闻媒体将“智能媒体”的概念应用于生产生活中,智媒体时代悄然来临。以《金融时报》为代表的国内财经媒体,积极把握智媒体创造的机遇,响应新媒体语境,以跨界融合为驱动力,接轨智能技术,从综合战略、构建新媒体平台、为用户服务等方面进行革新,为财经媒体智媒化改革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我国财经媒体应立足国际化战略视野,顺应国际国内智媒体市场变化,采用智能技术升级平台,并不断发展和延伸自身优势,强化运营软实力,提升财经媒体整体智能化水平和速度。

关键词:智媒体 财经媒体智媒化 中国《金融时报》

随着媒体融合态势的不断深化,智媒成为一种新型媒体形态,其以人工智能新技术为基础,力求实现媒体“自我完成内容生产、分发、交互、消费等功能”的目的。2020年被誉为“5G元年”,带动传媒行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以智能技术为核心重塑媒体生态、媒体跨界融合转型升级以及媒体语境升级,共同为财经媒体智能化提供机遇,同时也给财经媒体带来不可预知的挑战。随着经济的加速发展,财经媒体在新闻媒体行业和生产生活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其在实现数字化的同时,实现智能化的需求更加迫切。换言之,现阶段的财经媒体被智能化传媒技术集结到“同一起跑点”,智能化道路正是将挑战转化为机遇的实际路径。中国《金融时报》自创刊以来坚守其权威性,秉承为我国金融经济事业服务的宗旨,在报网融合、新媒体融合和智媒体改革方面一直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在成功实现国际化传播的同时,探索智能化转型之路。立足我国财经媒体行业而言,财经媒体领域的智媒技术本就领先于其他媒体,但是距离国家级、国际化水准还有较大差距,需结合自身实际,借鉴中国《金融时报》的成功经验,探究可行性策略。

一、智媒体为财经媒体创造新机遇

智媒时代,智能技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涌现和普及,赋予财经媒体新的发展特征,行业生态焕然一新。同时,媒体跨界融合趋势增强,新媒体语境愈加凸显,财经媒体转型势在必行。

(一)智能技术重塑财经媒体生态

智媒时代也是信息技术时代,人机交互、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快速发展,以互联网的开放性赋予媒体广泛性的新特征。财经媒体注定要搭乘智能技术这趟列车进行变革,以适应时代发展。信息化时代,数据资源能够创造无限的价值,财经媒体以智能技术为载体进行自我优化,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个性化推荐愈加精准。在内容分发阶段,财经媒体涵盖专业化的财经信息、金融运营以及用户消费等信息数据,通过独家的个性算法,能够满足用户个性化的需求,为用户提供优质的服务,提升用户体验,使媒体接触行为和用户消费显示出碎片化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智能技术又通过移动手机端、PC端等终端,实现多屏互动。事实上,智能技术将智能操控、智能应用、智能平台等连接成为一个整体,在升级用户体验的同时,悄然地改变着财经媒体生态中的动态发展因素。与此同时,智能技术还科学、合理地转变财经媒体和财经信息形态,促進信息、新闻、媒体等全链条的优化,形成智能化合理配置资源的新模式,改变财经媒体过度竞争化、单一发展的现状,推动财经媒体与终端用户、大数据技术等平台共同发展,打通上下游产业链,以此构建“互联网+”模式的财经智能媒体生态。[1]

(二)跨界融合驱动财经媒体智库化转型

智媒时代,“万物皆媒”,加之社会经济迅猛发展,造就了产业边界模糊,文创、电商、金融、媒体等行业相互交融的现状,跨界融合成为各行各业转型发展的新动力,财经媒体也不例外。跨界融合以猝不及防的态势促推财经媒体产业升级,以“1+1>2”的聚合效应为目标指向,将单一的传统新闻传输向跨界融合的产业链进行延伸,最终进行整合,转化为智库型财经媒体。具体而言,财经媒体具有专业性极强、金融智囊的特征,比其他媒体更强调“智慧”这一特性,因此可以充分发挥这一先天性优势,运用跨界融合思维将其积极作用发挥到最大程度,构建“媒体+智库”平台,打造开放共享的财经媒体智库,以此优化品牌形象,促进智能化转型策略落实,在新型媒体市场中主打智库型媒体产权。以此为突破口,大量智库型专业粉丝成为财经媒体的原始支持者,无形中增强其软实力,从主客观方面提高媒体内容质量的同时,能够助力其用户基数迅速裂变,积累庞大的用户群体,形成良性循环机制,增强智库转型的内核实力,推动内部资源优化整合顺利进行。与此同时,财经媒体定期对采编团队进行培训,除强化其研究分析数据的能力之外,还引进产学研专家团队,吸纳内部相关人员加入其中,使得智库人员构成覆盖全面,[2]促进财经媒体智库化转型理论转向为实践层面的深度发展。

(三)新媒体语境凸显财经媒体权威性

智媒时代,信息化数字技术飞速发展,营造出浓厚的新媒体语境发展环境,驱动财经媒体围绕权威性进行不断创新。首先,财经媒体需要调整单一的盈利模式,通过有效整改服务对象,拓宽传播渠道,将高质量、极具权威性的内容传播给更广泛的受众,直接促进用户积累,为尽可能多的金融领域人员提供服务。在此基础上,财经媒体应吸纳电视、网络新闻等的优势,尽可能将抽象的财经数据和繁琐的推理分析转变为直观化、形象化的呈现形态。其次,财经媒体应尽早认识到新媒体的重要作用,避免将重点集中于某一板块,要运用大数据深入分析金融形势,为不同需求的用户提供多元化的服务,尤其要借助新媒体语境的优势,构建多样化的移动客户端,将互联网传播的优势加以利用,整改和创新当前的线性传播方式,并对新闻内容进行组合,形成特色精品,更加突出其在传媒领域的权威性。最后,新媒体语境下,经济环境更加复杂多变,用户的消费结构从生存型向发展型过渡,财经媒体除了为用户提供专业金融资讯,还应该提供财富管理配套服务,支撑用户显性与隐性的财富管理需求。究其原因,新媒体语境下的用户既是接受者,也是传播者,多数情况下还能够实现角色互换,加之互联网端对端传播方式的普及,[3]使得媒体传播更加高效便捷低成本,这就决定了财经媒体要想在市场中立足和维稳运营,更加需要权威性的保障。

二、《金融时报》的智媒化改革成功经验

《金融时报》是第一张以金融报道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财经报纸,经历了“铅与火”的时代,发展成为数字化时代财经媒体行业的一张名片,这与其立足国际化视野、搭建智媒体多元融合平台、始终保持自身优势等措施分不开,为财经媒体智媒化改革提供了成功经验。

(一)“深谋远虑”,走海内外并行传播道路

《金融时报》自1987创刊以来,历经35年风雨兼程、35年成长升华、35年硕果累累,成为国内一流财经媒体,在国际智媒体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经济发展,为中国金融发展赢得话语权。究其原因,《金融时报》与其诞生的时代一脉相承,坚持“对外开放”的发展理念,在发展之初就在全国设立多个印点,统一国内和国外邮发代号,在海内外同时印发且公开发行,[4]以大规模取胜。时至今日,报社在全国33个省市和计划单列市,以及英国伦敦、日本东京等地区都设有记者站,在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中拥有综合业务素质极高的特约评论员和通讯员队伍,保障全球财经新闻采编、制作环节的专业度、敏感度和辨识度,为国际财经媒体界提供权威的环球新闻,以专业视角剖析国际财经领域相关的新闻事件,涵盖黄金、疫情背景下各国政策和利率变化、旅游业发展等,为中国及全球财经贸易复苏和发展走向提供较为准确的预测,助力《金融时报》成为财经媒体界不可替代的媒体之一。其麾下的“中国金融新闻网”(financialnews.com.cn),因时而变,不断革新,勇于探索新路径,直面国际财经媒体的竞争和挑战,始终践行海内外齐头并进的传播战略。

(二)“与时俱进”,及时构建智媒体矩阵

《金融时报》应我国金融事业改革而生,幸运地赶上时代大潮,成功成为我国金融事业的“弄潮儿”,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金融时报》不仅与我国媒体转型相伴而行,更能够勇立潮头,坚持与时俱进的理念,从融媒体到智媒体转型的过程中,积极与其他媒体合作,意识到新媒体不可替代的力量,及时构建智媒体矩阵。2017年年底,《金融时报》电子版完成升级,主办的“中国金融新闻网”更加广为人知。2018年年底,《金融时报》顺应融媒体向智媒体转型发展的趋势,正式推出客户端(App),与中国金融新闻网及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金融时报电子报共同构成《金融时报》新媒体矩阵。[5]在《金融时报》微信公众号界面中,有单独的“金融矩阵”模块,囊括“监管机构”“金融机构”和“金融时报”三部分。其中,监管机构中表明主体立场和媒体矩阵渊源;金融机构中分为银行、证券、保险以及其他版块,不仅与国家经济命脉相关联,而且与社会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且单独点击“中国邮政银行”“广发银行”等即可进入其微信公众号主页,极为方便;金融时报中包括“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网”“财金时刻”版块,彰显时报特色。值得注意的是,《金融时报》微信号界面的“快讯”版块,有“微博”和“手机App”选项,只要点击就能够直接进入,可见其智媒体矩阵已经构建得较为成熟,但是整体关注度还不够高,亟需深入构建。

(三)“用户至上”,发挥先天性优势

《金融时报》具有先天性的发展优势,缘于其起点较高,由国有四大银行和中国人民保险(集团)公司、交通银行等联合创办,且报道内容具有鲜明的特色。自1987年创刊以来,《金融时报》以忠实的笔耕记录和引领我国金融业变革,与我国媒体转型之路相伴而行。时至今日,《金融时报》用户已经成为众多金融业内人士的首选,并且随着时报智媒化成功转型,吸引更多业余爱好金融的用户成为其忠实拥护者。究其原因,《金融时报》坚持“立足金融,面向经济;通过金融,反映经济”的方针,不断优化新闻版面,深化报道内容,赢得了大多数用户的一致认可。具体而言,《金融时报》经过试刊、增刊和改版,由每周2刊、对开4版,发展成为今天的每周6刊、对开12版,由财经行业领先的单一报纸媒体发展成为综合性的智能化媒体。在内容方面,《金融时报》一直笔耕不辍、精耕细作,将“内容+用户”至上的理念贯穿于每一个环节和细节中,全面、公正地宣传党和政府金融工作方针的同时,客观传递国内外经济金融信息,涵盖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信托业等方方面面,所服务用户由国家政府、企事业单位,扩大到个人等群体。无论是哪方面,《金融时报》都尽可能地突出金融新闻的特色,努力发挥自身优势,且在App新闻中为用户提供人性化的“听新闻”功能,让众多用户青睐于《金融时报》。

(四)“品牌至尊”,打造营销长效机制

品牌是品质优异的核心体现。《金融时报》作为我国金融领域第一媒体,及早意识到品牌的重要作用,从宣传形式到宣传策略都进行了升级,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首先,《金融时报》敢于思辨、求新创新,强化刊网联动,以《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网”《中国金融家》杂志和《上海金融报》为金牌产品,通过多种形式的载体对金融时报主体进行宣传,无形中提升其品牌知名度。在此基础上,《金融时报》始终遵循财经媒体新闻报道的规律,无论智媒体大环境如何变化,其始终以打造稳健、专业的主流财经媒体形象为目标和手段,增强自身对财经舆论的引导力。迄今为止,《金融时报》基本形成较为成熟的品牌活动和研讨会,包括中国金融機构金牌榜、互联网金融、海峡金融等主体,以及中国金融业、国际金融业、证券业等多个品牌。2017年,《金融时报》首次举办首届中国金融品牌高峰论坛,推出“中国金融卓越品牌”评选活动,成为中国金融企业探索和分享品牌管理的“高端盛宴”;[6]2019年,《金融时报》荣获“新媒体影响力指数”进步奖,进一步助力其“全、准、快、深、稳健求实”的风格广为人知,促进其营销机制更加完善。品牌营销既是运营机制的最后一个环节,也可以是第一个环节,能够促进其长效、良性运营。

三、财经媒体智媒化转型的创新策略

我国财经媒体智媒化转型开始时间较早,但是突破性有限,还需要媒体立足自身发展优势,本着国际化发展方向,及时引用智媒体新技术,搭建共荣共融的智慧化媒体平台,形成自身独特的竞争力和品牌优势。

(一)立足长远,积极融入国际媒体市场

我国财经媒体的国际化水平,相较于国际一流财经媒体,差距较大。当务之急,财经媒体应积极转变思想理念,勇于迎接挑战,敢于挺进国际媒体市场,敢于在夹缝中求生存,以此为突破口,助力我国财经媒体行业走向国际,为我国经济发展争取更多的国际话语权。这就需要财经媒体树立长远的发展思维和眼光,必要时引进专业外语财经复合人才,扩大海外驻地,解决媒体国际化的语言障碍,或者采取设立专门的国际财经媒体新闻版块和版面等措施。

(二)坚持平台联动融合思维,搭建多元智慧化平台

平台联动融合思维的普及和实践是以智能化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我国财经媒体相较于其他媒体,本身更加权威、更加严肃,其所代表和引领的主体和方向对国家经济有较大的影响作用,且不同财经媒体的新闻人员资质不同、报道的侧重点不一,导致彼此之间的竞争力大于其他类型的媒体。因此,我国财经媒体需要主动与同水平、不同水平,甚至不同领域的新兴媒体进行合作,取长补短,搭建互利共赢的多元化智媒平台,形成“以融合促平台、以平台促融合”的发展局面。

(三)以自身优势为“圆心”,打造独特的竞争力引擎

财经媒体智媒化背景下,独特竞争力的重要意义更加凸显。现阶段,我国较为知名的财经媒体以《金融时报》、凤凰财经、《财经界》、网易财经等为代表,报道内容基本涵盖国际和国内,且涵盖的财经领域较广,共同点都是泛泛而谈,宏观上能够满足用户需求。智媒化转型过程中,不同的财经媒体应该立足本身,找准自身定位,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优势,利用智能技术赢得相对应用户群体的喜爱,避免“广撒网”而失去独特的竞争引擎。

(四)强化“品牌+服务”意识,提升运营软实力

财经媒体智媒化应以构建长效运营机制为有效途径,以“硬实力+软实力”两条腿走路为正确道路。这就要求财经媒体在巩固硬实力、强化品牌宣传的基础上,增强服务意识,避免财经媒体远离公众生活。以此为引导力,财经媒体应以品牌差异化为前提,在报道内容、具体领域等方面彰显出自身品牌个性,并依据用户群体喜好设计纸质版面和电子版面,达到内容、版面、受众“三位一体”相得益彰的境界,保证品牌能够真正服务于用户。符合运营规律,其软实力自然而然得到提升,使财经媒体得以科学发展。

注 释:

[1]周雨侬.信息时代下的财经新媒体发展趋势探究[J].现代营销(信息版),2019,(01):229.

[2]代伟.新媒体时代财经媒体的功能转换[J].新闻研究导刊,2019,10(08):157-158.

[3]洪跃辉.新媒体语境下财经新闻报道的创新[J].传媒论坛,2019,2(11):31+33.

[4]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时报[EB/OL].http://www.pbc.gov.cn/rmyh/105223/105383/index.html,2020-09-04.

[5]金融時报客户端全新上线[J].中国金融家,2018,(12):84.

[6]马腾跃.与时代同脉搏与金融共发展--《金融时报》30年创新发展历程[J].中国金融家,2017,(06):74-75.

(作者单位:河南开封科技传媒学院)

猜你喜欢

金融时报中国
我国警卫反恐怖斗争对策研究
浅析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代价问题
肯尼·格雷特,爵士的“中国”调子
沪江BEC带你精读金融时报:伦敦金融城年龄歧视问题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