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足儿童立场,让识字教学“活”起来

2022-05-25王怡

小学教学研究 2022年6期
关键词:识字方法儿童立场

王怡

【摘 要】识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课堂上,教师常常需要用一系列有趣的活动才能唤起学生识字写字的兴趣,不然课堂就会一潭死水。识字教学不能只满足于教会学生认识书本上的生字,还要教会学生识字方法,引导学生探索文字内涵、构字规律。同时,教师要以文本为素材,渗透文化教育,让课堂生动起来、教学深刻起来。

【关键词】儿童立场 深度识字 识字方法

一、激趣导法,“活”识字

(一)趣味识字,寓学于乐

语文课标明确指出,识字教学应遵循“认写分开,多认少写”的原则。面对识字量的增加,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重视对学生识字兴趣的培养,重视识字方法的指导,以及学生对汉字本身的理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有学习动力。相对于生动的课文教学而言,识字教学的内容显得更为枯燥。如何让乏味的识字教学变得灵动起来,这就需要教师充分运用教学智慧。低年级的学生喜欢做游戏,因此在课堂上增设游戏环节,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玩中识字,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学统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小青蛙》一课时,教师把认读词语这一部分与学生们非常喜爱的“跳一跳”游戏相结合,在课件中特别加入了音响效果。学生每读正确一个词语,青蛙就会跳到前面的方块上。学生的兴趣被“跳一跳”这个游戏激发出来,在快乐的游戏中,他们准确地认读词语、认识本课的生字,一点儿都不觉得枯燥。

在教学统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姓氏歌》一课时,在学习了第二节儿歌后,教师接着用省略号引出姓氏图,学生趣味盎然地在图上找到自己的姓氏。随后,教师设计了问答游戏——“你姓什么?我姓( )。”

师生一问一答,学生的识字兴趣被点燃,教师再让他们在同桌之间互相介绍自己的姓氏,认识其他的姓氏,在这样充满童趣的广阔的识字空间中,学生积累了丰富的关于姓氏的生字。

在低年级的识字课堂中,抓住儿童的游戏心理,把游戏和识字教学结合起来显得尤为重要。

(二)明确归类,举一反三

中国汉字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字体结构经过前人的不断创造、改进而成,有着较强的规律性。汉字按照结构可以分为象形字、指事字、形声字。这些复杂的分类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是深奥的。但是,只要掌握了每一类字的构字规律和特点,就能帮助学生更快、更准确地认识汉字。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把这些复杂的解释简单化、趣味化。

统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动物儿歌》一课中,教学生字“粮”时,教师引导学生说说可以用什么办法记住它。学生一下子就说出了左边是“米”字旁,右边是个 “良”。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再适时点拨:这种记住生字的方法就是“加一加”。也有学生说,把“粮”的米字旁换成三点水就是“浪”,教师对这种方法应予以充分的肯定,这就是“换一换”的识字方法。学生接受知识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但有了识字的方法,学生就能学会迁移。将识字的方法运用到阅读中、生活中,那么,学生的识字量也就自然而然地提升了。

对于特别容易混淆的生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给它们编排顺口溜,如学习“碧”字时,学生根据字形,编了顺口溜:王先生和白先生坐在石头上聊天。学习“晴”“睛”“清”“情”时,教师可以运用顺口溜帮助学生辨析形声字:有日晴天不下雨,有目眼睛看得见,有水清澈好养鱼,有心真情则无限。教师再用儿童化的语言和学生解释:这几个字右边的“青”表示字的读音,叫“声旁”;左边的偏旁表示字的意思,叫“形旁”,像这样一部分表示字的读音,一部分表示字的意思的字,就叫“形声字”。学生掌握了这样的办法,就能够举一反三,记住一连串有关联的字了。

二、有效评价,“活”写字

(一)点拨结合,扎实写字

写字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语文课标要求低年级学生: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在识字课堂上,教师要做的就是站在儿童的角度去换位思考,哪些内容是他们不会的,需要重点强化;哪些内容是学生已经掌握的,只需稍做引导即可,点拨结合、层层递进,才能有效指导学生进行扎实写字。

在统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小青蛙》第一课时的课堂中,指导学生写好“清”“晴”“情”“请”,这几个形声字是教学重点也是难点。“青”是个基础字,因此教师要重点指导学生写好“青”字,抓住两个关键笔画:第三个横最长;下面是个“月”,一撇变成竖,这一横一竖非常容易出错,因此教师要反复强调。在写好“青”字的基础上,教师再让学生观察四个形声字在结构上的共同点,学生发现这几个字都是左右结构且都是左窄右宽,并且注意到“青”字跑到形声字中后变得瘦瘦的。形声字的四个偏旁学生在上学期都接触过,日字旁、三点水相对而言比较简单,所以,教学时教师只需要稍做引导。教师重点要指导学生写好竖心旁和言字旁,写好竖心旁有两个要点,即竖心旁的笔顺以及两点的方向、位置;教學言字旁时,教师则要引导学生发现横折提要摆正,折要竖直往下写,点折要对齐。如此一来,写字中既有对关键笔画的强化,又有对已接触知识的引导,目的就是帮助学生把每一个字写正确、写美观。

(二)有效评价,优化写字

学生书写后,教师要及时进行评价,有效的评价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印象,促进其把字写得更加美观。评价的主体可以多元化,采用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点评等相结合的方式为佳。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一定要鼓励学生自评互评,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在课堂上表达自己、评价别人,并从评价中正确客观地认识到自己书写中的优点和不足,从而提高写字的能力。教师在评议时,要发现学生书写中的优点,加以鼓励,以激发学生写字的兴趣。在课堂上,教师要经常让写字写得好的学生介绍一下自己是怎样写这个字的。例如,写“头”这个字,学生这样介绍:两点竖着排,一横要长,最后一笔是点。教师予以肯定和鼓励,其他学生为此也掌握了“头”字的书写要领,并进行同桌互评,最后修改自己的字。

面对一年级的学生,写字教学又有一些不同。一年级的学生毕竟还小,让他们准确而又客观地评价别人写的字未免难度太高。此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可以让学生观察字的间架结构是否摆对了,说说关键笔画是否写正确了,还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有了教师的引导,学生才会逐渐学会评价。如果坚持这样的训练,相信学生用不了多久就能够学会独立有效的评价。评价后,学生对照自己的字进行修改,然后再评价。有效的写字评价,能让学生对照字样仔细观察、辨别好坏,在评价中有所收获,根据评价及时修改自己写的字,让自己的字越来越好。

三、渗透文化,“活”素养

(一)追根溯源,深入理解

中国的汉字,历经几千年的漫长岁月,具有极其丰富的内涵。汉字按字形的变化发展又可以分成: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每一个汉字,都有其深刻的意义。追根溯源,理解了汉字的历史之后,能加深学生对它们的理解,从而便于正确地运用。

在《猜字谜》一课中,“左”和“右”字形上十分相似,为了帮助学生正确区别,教师可以跟学生讲一讲这两个字的字理:甲骨文中的“左”“右”就像左右手的样子。后来,因为左手经常拿测量工具,所以在左的下面加“工”; 又因为右手经常放在嘴边表示祷告祈求,所以在右的下面上加“口”。現在,这两个字都表示方位。如此一来,学生了解了生字的构字依据和组成规律,掌握了辨析的方法,要正确区分“左”和“右”也就轻而易举了。

(二)立足文本,探寻文化

统编版语文教材,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每一单元都有相应的人文主题。单元内每一篇课文都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在教学中,教师应以教材为本,适当渗透文化教育、传统教育,有效地激发学生识字的热情,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统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端午粽》一课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课前,教师让学生搜集关于端午节或粽子的故事。通过课堂交流,学生了解到端午节包粽子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相传,屈原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抱石投汨罗江自尽,百姓们生怕江河里的鱼虾吃掉屈原的尸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给鱼虾吃。后来就有了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也有学生补充道: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的伍子胥。还有学生提到端午节各家要插“五端”——菖蒲、艾草、石榴花、蒜头、龙船花;有些地方过端午节要吃“五黄”——黄鱼、黄瓜、咸鸭蛋黄、黄豆瓣包的粽子、雄黄酒。这一系列的交流都是基于文本,引导学生探寻了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教育的主体是学生。识字课堂上,教师理应站在儿童的立场,用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游戏活动去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巧妙地把教学与生活实践结合在一起,让他们能够学会自主地识字、写字。教师要以教材为本,充分发掘文本,引领学生进行深度学习,让文字焕发出新的活力。

猜你喜欢

识字方法儿童立场
数学规定:儿童视角下数学文化的关照
“儿童立场”下的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策略
让“手中的画”更美
儿童立场——英语活动课应从这里出发
浅探小学低年级学生识字能力的培养
站稳立场,让课堂成为“主阵地”
兴趣激发,让学生乐识字会识字
实现农村小学趣味识字的方法初探
走进“童画世界”:触摸美术教育的风景
小学语文识字教学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