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现活动中使用二维码开展创意纸塑的实践与思考
2022-05-25胥玥
胥玥
【摘 要】本文将二维码技术融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引导学生通过共享二维码,扩充研究资料的广度;互动二维码,提升设计制作的精度;加密二维码,保证设计制作的安全;炫酷二维码,展示创新桥梁的风采,使学生隐性的思维痕迹与学习内驱力显性化,让传统的纸塑焕发新光彩。
【关键词】二维码 纸塑造型 创意互动
伴随“扫码时代”的到来,二维码广泛渗透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围绕《江苏省义务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纲要(2014年版)》指出“回归生活、超越学科中心、鼓励动手实践、重视合作探究”的理念,笔者将二维码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有机整合,为“纸塑造型”这种传统学习注入新鲜的活力,在准备阶段、实施阶段、体验阶段和汇报阶段,分别运用二维码的资料共享、同屏互动、保密应用、炫酷展示功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以及信息的收集、整理、互动和表达等能力,也让他们学会了分享与展示。
一、二维码融纸塑造型的初实践
在“撲克桥”综合实践主题活动中,笔者班上的学生要利用30张扑克牌和一卷胶带,制作一座完整的扑克桥(要求:桥面长度不少于25厘米,宽度不少于3厘米,桥墩间距为20厘米)。经过前期研究探讨发现,利用二维码信息容量大、编码范围广、保密防伪性好等优势,各小组设计制作扑克桥能更加高效。
(一)共享二维码,扩充研究资料的广度
学生对“桥”并不陌生,但对于“扑克桥”的设计与制作却知之甚少。二维码作为信息交换的载体,可以手机为输出终端,为学生提供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内容,极大地拓展了课堂展示的形式和空间。因此,扩充了解相关资料必不可少。
不过,即便分工,面对搜集而来的海量资料,怎样才能做到快捷有效地交流呢?打印?不环保。PPT展示?太费时。共享的二维码是个好选择。
笔者根据每组成员的意愿,请各小组分别就桥的形状、结构、种类和扑克的连接、前人研究成果等几方面搜集资料。大家学习热情高涨,这时,笔者引出“装小篮子”的想法,用“网络小篮子”——“共享二维码”来解决难题。利用应用程序“二维码生成器”,每个学生都做了一个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存储个人资料的二维码,再插入各自小组的共享二维码之中,大家根据不同的小任务,搜集到很多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甚至是相关的网络链接等,以供有需要的同学有方向、有针对性地扫码学习。
镜头小回放:
资料员:通过扫二维码进入“形状”组资料库可以了解到三角形很稳定,很多建筑物都会应用它(请看下图),我们的扑克桥就能用,波浪形里有很多个三角形,用它做桥面再合适不过。
制作员A:扫“结构”组的二维码太对了。他们的资料显示:大到长江大桥的桥墩,小到学校的走廊护栏都运用了圆柱形结构,而且它们都是垂直的。
制作员B:我俩还扫了“前人研究成果”组关于圆柱形实验的视频,发现水平摆放的圆柱形放了两个勾码就变形了,而垂直摆放的能承受一整盒勾码。因此,要用垂直摆放的圆柱做扑克桥。
学生通过课前体验,切身体会到人人参与的重要性。因此,笔者先制作个人二维码资源包,再形成组资源包,让所有人通过二维码这种“电纸化”学习途径来归类资料、共享学习,使组内、组间的交流沟通更顺畅。
(二)互动二维码,提升设计制作的精度
可是,怎样才能快捷有序地从纷杂的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呢?让我们进入第二阶段的学习。文化是习得的,首先是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的符号特质。二维码本身是一个数据集合,也可作为云存储的索引地址,扫描后直接跳转到云端,节省输入时间,达到方便传递沟通小组设计构想的目的,实现了同屏互传的交流探究学习环境。
在扑克桥的课堂指导中,笔者利用同屏互传软件生成二维码,用平板电脑扫码后,建立起一个将移动终端与大屏幕相连接的互动交流平台。大家把自组填写的“小组合作学习卡”拍照上传到大屏幕,进行全班交流和修改,大家在“试误”中学会反思,在反思中调整和改进设计。当然,这种同屏互动还可以是小组设计过程中的视频展示,这种双向交流使学生的参与意识大大增强。
镜头小回放:
汇报员A:(将本组“小组合作学习卡”投屏供全班观摩探讨)我们组打算借鉴瓦楞纸的构造特点,选用三角形和小圆柱形密集分布的方式来制作桥面。我们组的桥面一定是最坚固的!
其他组同学:不一定哦!垂直摆放的形状(如圆柱形等)才是更加承重的摆放方式,你们组确定要横着放“零件”吗?
汇报员B:这个问题我们已经考虑过了,请看我们的局部实验(上传本组过程性视频),通过实验可以看到,摆放密度对承重有直接的影响,考虑到扑克材料的限制,结合瓦楞纸的构造原理,只要合理摆放,桥面承重力不会有问题的。
活动中,小组通过扫码投屏,与全班分享互动、即时交流,思维得以碰撞,提升了自主思维的认知力和判断力,增强了行为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加密二维码,保证设计制作的安全
二维码是能加密的,它就像一把钥匙,保证小组研究成果的秘密性。为激发学生的探究积极性,笔者鼓励各小组在设计制作扑克桥时,深入尝试,同时保证一定的机密性,以二维码的形式,与组内人员交流沟通。
镜头小回放:
设计员:我们组选了圆柱形作为做桥的零件,原本我们打算把圆柱横铺在桥面上,可扫了“结构”组的二维码后,我们改变了想法。
制作员:看到这张一目了然的图,我们进行了对比实验。通过手指轻压,我们发现垂直摆放的圆柱形更坚固。于是,我们决定垂直摆放圆柱形。
汇报员:我们又想,圆柱形的卷数会不会影响承重呢?因此,我们分别用两张扑克牌,一张卷2道,一张卷4道,都垂直摆放。实验发现,它们承重力差不多,但卷数多的圆柱更“占”桥面,很节约材料,所以卷得“粗”的圆柱形更加实用。
组长:在完成成品前,我组一致决定将这一“创举”加密设置。在制作二维码时,进行扫码加密认证,想查看我们组的核心二维码,就必须先输入正确的密码口令。
二维码的加密功能,极大满足了学生竞争的需求,在保护“知识产权”的前提下,大家充满研究斗志,创意思维得到极大激发,扑克桥的设计制作也出现了“百花齐放”的景象。
(四)炫酷二维码,展示创新桥梁的风采
二维码作为高密度编码,信息容量比普通条码信息容量约高几十倍,它可以用图像点阵存储大量的数据。借助二维码可展现包括微视频、资料截图、问卷、介绍音频,甚至是作品投票系统等更炫酷的内容,达到交流展示成果的目的。
这是学生制作的“扑克桥”,听听组员的展示心得:
我們把各种实际建筑物的局部图,如长江大桥的圆柱形桥墩、凉亭顶用到的三角形结构,融入二维码链接,与大家共享。同时,大家扫我们的二维码可以清楚了解到我们前后三次设计制作扑克桥的过程性记录。其中,有我们的心得、设计图,还有制作方法的小视频,等等。整个研究过程全融合进二维码里了,清楚又有趣。
我们扫了其他小组的二维码发现,有小组利用二维码为“扑克桥”做了“电子名片”,有音效,有制作介绍,像极了北京故宫文物展览旁的二维码,真是“高大上”。
这是“扫一扫”次数最多的小组组长写的周记:
扫了其他小组的二维码,看了很多不一样的设计,我们博采众长,利用图片和视频展示了设计:垂直摆放的圆柱和三棱柱。扫码我们组的二维码,你会发现我们的制胜法宝是把三棱柱捆在一起,其中的两个大柱子的一半间于桥墩的正上方,此位置可有效地分担承受的重力。
这种将图片、文字、音频、视频、问卷、介绍等有机融合的二维码展示方式,让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凸显,既记录再现学生探究“扑克桥”的全过程,又将小组研究中的经验得失进行归类汇总,形象直观、丰富新颖。
二、二维码融纸塑造型的新思考
(一)开放式教育,营造现代时尚生活的快乐研究环境
基于网络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是开放的,是学生感兴趣的。在“扑克桥”研究活动中,人人都是资料的搜集者,都拥有自己的个人二维码,同时也能随时利用手机对自己感兴趣的二维码进行扫码,打破时空局限,做到共享资源,从而将其内化、整合,再进行小组内的交流研讨,形成初步设计。这种探究超越了知识范畴,拓展到了能力、情感、价值观领域,使课堂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乐园。
(二)合作性学习,聚焦学生关键能力的加速提升培养
合作学习强调合作目标对学生从事学业任务的诱因影响,重视合作学习对完成任务效果的影响。在小组活动中,二维码的同屏互传技术为学生搭建了平台,学生从问题出发,借助投屏展示设计图、实验视频等方式,发表设计观点。在分组介绍、组内补充、异组提问等过程中,大家从科学依据、制作难点等多角度进行交流研讨,碰撞出更多“探问”的火花。教师借助二维码进行训练,更能启发学生主动思维,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使之融会贯通。
(三)二维码助力,展现纸塑造型综艺的想象创新面貌
基于网络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是一种交互式教学关系,特别表现在“小组加密”研究和“创意个性展示”两个环节,不仅为个体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想象和创新空间,还让各组“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利用二维码“融合”多彩路径展示表达独家成果,这些不同的声音,又引发出进一步的思考,从而迸发出新的火花,给创作带来意外的收获。
陶行知先生曾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扫码时代”的来临,为纸塑创想提供了无限可能,使学生隐性的思维痕迹与学习内驱力显性化,让学生的纸塑创意无限。愿我们的学生永远阳光,学会智慧而富有创意的生活。
【参考文献】
鲍尔德温.文化研究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