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复习,让“知识”和“人”都生动活泼起来

2022-04-29贲友林

教育视界(智慧教学) 2022年6期
关键词:质因数合数公倍数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47-49页。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因数与倍数、质数与合数,奇数与偶数,感悟联系,初步建立结构性的认知。

2.在整理与交流活动中,认识“好的整理”,初步掌握整理的方法,提升整理的意识与能力。

【教学过程】

课前,学生独立、自主完成“因数与倍数”整理复习(如图1)。

一、揭示课题

师:这节课是一节复习课,我们复习什么?

生:(齐)因数与倍数。

二、学习“整理”

(一)展评学生所做的整理

师:课前,同学们已经做了小研究。这节课,我想先请一位同学展示一下。谁来展示?(学号为38号的张静远展示材料,如图2)大家快速地看或者读一遍,想一想,你觉得张静远哪里整理得好,待会儿要怎么表扬她;哪里可以整理得更好,你要给她什么建议。听懂了吗?

师:看完了张静远的材料,和你自己的材料对照。你要如何表扬张静远?

生:张静远把每一点都列出来了,怎么找因数、倍数的方法也都列出来了。

师:看张静远的整理,我们学的因数与倍数的内容,是不是都呈现在上面?刚才表扬的内容,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是什么?(板书:全面)如果整理得“不全面”,应该怎么办?翻开数学书,从前往后再看一看,对照着补充完整。继续,还有其他表扬吗?

生:我觉得他列得很完整,而且字迹很工整。

师:整理得工整,也就是有序。我们看,她先整理了什么,然后整理了什么,再整理了什么……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有序。(板书:有序)还有其他表扬吗?如果暂时没有其他表扬,我们就一起来看张静远整理的优点,一是全面,二是有序。张静远的材料,值得我们学习。

(二)教师带领学生整理

师:看了张静远的整理,有没有觉得这一单元的概念很多?有一个字出现了很多次,是哪个字?(学生回答:数)谁能说说你想到哪些“数”?(学生回答:因数、倍数、质数、合数、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质因数、奇数、偶数、公因数、公倍数。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将相应板贴贴在黑板右侧)你觉得这些“数”中,哪两个“数”是最重要的?

生: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生:我觉得应该是因数和倍数。这一单元的题目是什么?

生:因数和倍数。

生:那你觉得最重要的是什么?

生:因数和倍数。

师:刚才的对话很有意思,为什么最重要的是“因数”和“倍数”呢?(教师将“因数”“倍数”板贴移到黑板左侧)我们一起来体会。在说到因数和倍数的时候,首先会想到一个提醒,是什么提醒呢?

生: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举个例子,比如说3是12的因数,12是3的倍数。

师:(板书:12=3×4)12等于3乘4,我们还可以怎么说?

生:3是12的因数,4是12的因数,12是3的倍数,12是4的倍数。

师:说得非常好!我们在想到因数和倍数的时候,就要想到因数和倍数之间的关联,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不能说3是因数,12是倍数。知道了因数和倍数,大家想想,哪些概念和因数与倍数有关系?我们可以先找一找,哪个数和“因数”的关系最密切?(学生回答:公因数)因数前面加了一个“公”字。看到了“公”想到了什么?(学生回答:公有)因数是一个数的因数,公因数呢?(学生回答: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数的公有因数。教师将“公因数”的板贴移至“因数”后)有了公因数,后面要找什么?(学生回答:最大公因数)为什么不找最小公因数呢?(学生回答:所有数的最小公因数都是1,不要找了。教师将“最大公因数”板贴移至“公因数”后,将“公倍数”板贴移至“倍数”后)一个数有倍数,那两个数或两个以上的数就有——(学生回答:公倍数)公倍数有了,我们要找最小公倍数,马上想到什么问题?(学生回答:没有最大公倍数)找不到最大公倍数,那我们就找——(学生回答:最小公倍数)刚才由公因数想到最大公因数,现在由公倍数想到了最小公倍数。(教师将“最小公倍数”板贴移至“公倍数”后)还有谁和谁之间是有关联的?

生:奇数、偶数和倍数有关系。

师:奇数、偶数,和几的倍数有关系?

生:2。

师:这个单元还学了什么内容?

生:2、3、5的倍数。

师:这个内容刚才没说(教师板贴“2、5、3的倍数特征”)你们说的是2、3、5的倍数的特征,老师的板贴是2、5、3的倍数特征,这是怎么回事呢?

生:因为2和5的公倍数末尾是0。

生:因为我们先学了2和5的倍数,又学了3的倍数。

生:因为2和5的倍数特征都是看个位,而3的倍数是看各个数位上数的和。

师:几个同学都说了自己的想法,你觉得哪种想法最合理?(学生指最后发言的女生)她说,2和5的倍数都是看个位,这个方法是一样的,而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需要看各个数位上的数的和。所以,老师的板贴是“2、5、3的倍数的特征”,这样排是有学问的。回顾一下,刚才说的什么数和倍数特征有关系?

生:(齐)奇数和偶数。

师:(移动“奇数”“偶数”板贴)什么叫奇数?

生:不能被2整除的数。

师:也就是说不是2的倍数,如果是2的倍数呢?

生:那就是偶数。

师:我们把自然数分成奇数和偶数是按照什么来分的?

生:按照是不是2的倍数分的。

师:我们继续来看,质数和合数之间什么有关系?

生:只有一个因数的数是质数,还有别的因数的数是合数。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生:你说错了,应该是除了1和它本身,没有其他因数的数,叫作质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的数,叫作合数。

师:下次发言之前,你可以先问一问前面回答的同学是不是口误了。什么叫质数?

生:只有1和它本身作为因数的数是质数。

师:什么叫合数?

生: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其他因数的数叫作合数。

师:第一个同学虽然口误了,但有一点说对了——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要看它因数的个数。所以质数、合数和谁有关系?

生:和因数有关系。

师:(将“质数”“合数”板贴移至“因数”后,并在“质数”后板书“2”)我在这里写了个“2”,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生:质数有2个因数,一个是1,还有一个是它本身。

师:那合数有几个因数呢?

生:3个及以上。

师:(在“合数”后板书“≥3”“>2”)有人说大于等于3,还有人说大于2。掌声送给他们,说得真好!(全班鼓掌)说到这里,马上就有个提醒,还有一个特殊的数——(学生回答:1)1怎么了?

生: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它的因数只有1这一个。

师:(板书“1(1)”)自然数是按照什么分成了质数、合数和1呢?

生:因数的个数。

师:(指“质数”“合数”与“1”,再指“奇数”“偶数”)大家有没有发现,自然数有两种分类,一种是把自然数一分为三,还有一种是把自然数一分为二。“一分为三”是分成了什么?(学生回答:质数、合数和1。教师板书,如图3)“一分为二”呢?(学生回答:奇数和偶数。教师补充板书,如图4)这样分类的标准是什么?

生:按照因数的个数,可以把自然数分为质数、合数和1;按照是否是2的倍数,可以把自然数分成奇数和偶数。

师:(指“质因数”板贴)质因数和什么有关系?

生:质因数和因数有关系,质因数还和质数有关系。

师:质因数,从名字来看,它既要是质数又要是因数。比如12=3×4,3是12的质因数。3是质数,又是12的因数,所以3是12的质因数。4是不是12的质因数?

生:不是。4虽然是12的因数,但它是一个合数。质因数既要是一个因数,又要是质数。

师:(把“质因数”板贴移至左侧,并在“质因数”与“质数”“因数”之间连线)质因数和因数有关系,又和质数有关系。质因数和合数有没有关系?

生:合数可以分解成几个质因数的乘积。比如说12可以写成12=2×2×3,就是把12=3×4中的4分解成了2×2。分解质因数就是把一个合数分解成几个质因数相乘的积。

(教师在“质因数”与“合数”之间连线,最终的板书与板贴如图5所示。)

(三)认识“好的整理”

师:(指图5)看看黑板上整理的内容,再看看屏幕上张静远整理的内容,最后看看你在课前做的整理,对照一下,你觉得怎样整理更好?黑板上写了两个词“全面”“有序”,你说说整理时还要注意什么?

生:我觉得还可以整理得再简单一些,体现简洁美。

师:大家从他的发言中提取出一个词。

生:(齐)简洁。

(教师板书:简洁。)

生:还可以把有关系的内容整理到一起,列成一个表格。

师:是的,有的时候,可以画表格整理,会更有序。(指图3和图4)再看黑板上这两个图,叫作集合图,用集合图画出来,也很清楚有序,对吗?有时候,我们可以列个表格,画个图。(指图5)再看看黑板上画的这些,老师用线连起来了,为什么?

生:有关系,有关联。

(教师板书:关联。)

师:之前也有同学说到把有关系的整理到一起。如果我用绳子把这些概念卡片连接起来,然后我这么一拎,会发生什么?卡片会被一起拎走吧?也就是说,这些概念之间有紧密的联系。今天这节课,我们不仅整理了因数与倍数的知识,还学会了怎样整理。(指板书)好的整理,用4个词来概括就是——全面、有序、简洁、关联。今天下课之后,大家把因数、倍数的内容再整理一次,要体现出全面、有序、简洁、关联。

三、课堂练习

师:接下来我们看整理复习的第2题,同桌之间交流一下,你们整理出的容易出错的题目是什么?

(教师邀请学号为19的学生展示。学生出示图6,并读题。)

生:这是一道分解质因数——

师:(打断学生)等一下,如果是分解质因数,那这里应该是几个质数怎样?

生:相乘。

师:但是这里是质数——相加,你有什么解题想法?

生:46=3+43;46=5+41。

生:50=3+47。

师:我们先来看“46”。46=3+43,对不对?(学生回答:对)46=5+41,对不对?(学生回答:对)有没有发现两位同学思考中的“有序”?他们是从哪个数找起的?先找3,就找到了43;再找5,就找到了41。接着往下找,是哪两个数?(学生回答:7和39)39是质数吗?(学生回答:不是)7+39不符合,再往下找,有人说9——(学生回答:9不是质数)找到了9加几,不符合,接下来应该找哪两个数?

生:11+35。

生:35不是质数。

生:13+33。

生:33是合数。

生:17+29。

师:有序思考,坚持不懈,我们又找到了一组数。用这种方法,50等于多少加多少?

生:3+47;7+43;13+37。

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如图7)通过这道题,我们体会到了要有序思考。

师:(指图7)观察一下,你整理的题目和黑板上的这道题有没有联系?

(教师邀请学号为40的学生展示。学生出示图8。)

师:注意看,他的题目和黑板上的题目有没有联系?他找的是一道判断题。给的答案是“错”,真的是错的吗?

生:3+5=8,3和5都是质数,但是和是合数。

师:请把掌声送给他。(全班鼓掌)他刚才是怎么判断这道题是错的?

生:举例子。

师:想说明它是错的,那就举个反例,举出一个反例就可以判断它是错的了。黑板上有没有例子呢?

生:46和50都是合数,(指图7)这里都是两个质数相加得到的。

师:(指图8)谁能把这道题目改一下,改成正确的呢?

生:两个质数相加的和可能是质数。

师:和是合数的例子有了,谁能找出一个和是质数的例子吗?

生:2+3=5。

师:看来两个质数相加的和可能是质数,也可能是合数。刚才是怎么改的?

生:把“一定”改成了“可能”。

师:还有不同的改法吗?

生:两个质数相加的和一定是合数。

师:这样改,这道题是对的还是错的?

生:错的,因为2+3=5,5是质数,所以两个质数相加的和可能是质数。

师:还可以改成什么?

生:两个合数相加的和一定是质数。

(全班鼓掌。)

师:改完之后不能只顾着鼓掌,还要判断对错。“两个合数相加的和一定是质数”是对的还是错的?

生:两个合数相加,4+4=8,得到的是一个合数,所以不对。

师:他是把什么改成了什么?

生:把“两个质数”改成了“两个合数”。

师:“相加”可以改吗?(学生回答:可以改成“相减”)还可以改成什么?(学生回答:相乘)那两个质数相乘的积一定是什么?

生:两个质数相乘的积一定是合数。

师:举个例子吧。

生:2×3=6,6就是合数。

师:举了一个例子,就能说明这句话是对的吗?

生:5×3=15,15也是合数。

生:5×7=35,35也是合数。

生:3×31=93,93也是合数。

师:刚才举了这么多例子,都在说明什么?

生:两个质数相乘的积是合数。

师:有没有想过,虽然你们举了这么多例子,但会不会有一个反例没有找到呢?

生:几乘几等于几,那几就是其中一个数的倍数。

(学生纷纷表示没听懂。)

师:给你一个提示,你可以换一种说法,让大家一听就明白了。

生:2×3=6,(教师板书:2×3=6)6是2的倍数,6也是3的倍数,所以6肯定是合数。

师:我们也可以换成字母。一个质数是a,另一个质数是b,它们的积是ab。ab的因数有1,ab,a和b。(教师板书:a×b=ab→1,ab,a,b)所以,ab这个数一定是合数,也就是说,哪句话是对的?

生:(齐)两个质数的积一定是合数。

师:我们回顾一下刚刚这道题。两个质数的和一定是质数,对还是错?(学生回答:错)我们举了什么例子?(学生回答:3+5=8)想要证明一句话是错的,一个反例就够了;但如果想要说明一句话是对的,一个例子、两个例子、三个例子……都不够,我们可以用字母表示来说明。刚才,我们从这道题(指图6)出发,找到了和它有联系的这道题(指图8),我们发现题目和题目之间是有关系的。接着,我们改题目,把“一定”改成了“可能”,把“质数”改成了“合数”,把“相加”改成了“相减”“相乘”,把“两个质数”改成了“两个合数”,变出了更多的题目。最后,老师也来改一下题目,把“一定是质数”改成“一定是偶数”,改之后的题目变成了什么?

生:两个质数的和一定是偶数。

生:我可以举出一个反例,2+3=5,所以这道题是错的。

师:我们发现有个数蛮“坏”的,你知道是几吗?(学生回答:2)我把题目再改一下。一个大于2的偶数可以写成两个质数的和。谁能把我刚才说的题目再说一遍?

生:(齐)一个大于2的偶数可以写成两个质数的和。

师:这道题对不对呢?感觉——对了,感觉——又不对了。没关系,这个题目留到课后,大家好好地研究一下。这节课就到这儿,下课!

【教学思考】

这是一节复习课,复习“因数与倍数”。我们知道,《因数与倍数》单元的概念特别多,而且比较抽象。在促进学生进一步认识、理解所学知识的复习过程中,“不能让知识僵化,而要让它生动活泼起来”。当然,复习课的功能不仅仅是这些,但一定要让学生在知识生动活泼起来的过程中,得到丰富全面、生动活泼的发展。

复习课通常有“整理”和“练习”两个环节,如何在这两个环节让“知识”和“人”都生动活泼起来?

一、整理,重在化零为“整”

常见的复习课,教师通常先让学生独立整理已经学过的内容,然后组织同桌或小组交流,再在全班展示并交流几位学生所做的整理,最后开展练习。这节《因数与倍数(复习)》与常见的复习课的不同在于,并未组织学生同桌或小组交流,仅随机安排了一位学生在全班展示交流。为什么这样安排?

从学生课前所做的“因数与倍数”整理复习来看,学生的整理大多都是条目式的——将在《因数与倍数》单元学习的内容一一列举出来,且几乎没有大的差异,即使有所差异,也只是有些写得齐全、详细些,有些写得不齐全、简略些。当学生的差异仅仅是在同一层次有所波动,课堂中的交流也就难以引发思维冲突,正如“白萝卜炒黄萝卜,还是萝卜”,于是,这节课教师没有组织学生同桌或小组交流,也没有邀请不同的学生和全班展示交流。教师在教学时,不应机械沿用熟悉的“教学套路”,而应当根据学生的学情、教学目标的定位,灵活安排和组织学习活动,让学生的学习真正发生。

整理什么,如何整理,是需要教师指导的。这节复习课,不是带领学生把所学的因数、倍数等概念“过”一遍,而要引导他们寻找概念之间的联系,对学科内容进行深层次的智力加工。教师对因数、倍数等原先看似零散的内容进行结构化的梳理,帮助学生形成结构化的认知,并逐渐走向深层思考与深层理解。

如何指导?这节课中,教师结合“因数与倍数”的整理,先呈现了学生张静远所做的整理,并引导学生评析。学生评析的过程,不仅是将自己的想法与展示者的想法进行对照与比较的过程,也是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好的整理”的过程。接着,教师带领学生整体回顾因数与倍数相关内容,沟通联系、建立结构。这个过程中,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整理者”,与学生交流、分享整理的经验;又是平等中的“首席”,通过示范“如何整理”,为学生提供了对照与比较的另一个“版本”。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指导由“硬”向“软”转变,学生在自主参与的过程中学会学习。

复习课,要让学生学会整理,让学生认识到什么是“好的整理”,否则,学生的整理水平只会徘徊在原有水平。这节课,呈现了“好的整理”的4个方面——全面、有序、简洁、关联。这是基于师生的整理,在互动交流中总结、概括出来的。当零散的数学内容通过整理展现出其独有特征时,也就是被“理”成“整”的了。

“好的整理”,一定是学生在整理的过程中,慢慢地学会的。

二、练习,重在撬动思维

再说练习。

这节课中,教师在学生整理的题目中选择了一道看似不难的普通题目:把一个合数写成两个质数相加的形式。这道题既巩固了学生对50以内质数的识记,又让学生经历了有序思考的过程。接着,让学生把自己整理的题目与展示的题目进行比较,增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关联想法”的意识。之后,呈现一道学生整理的、内容与之前的题目有所关联的判断题,通过“能把这道题目改一下吗?”“还有不同的改法吗?”“还可以改成什么?”一题多改,学生的思维牵一发而动全身,一子落而全盘活。改后的题目,如何判断,学生的方法是“举例子”,教师在学生举例的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体验并认识到“想要证明一句话是错的,一个反例就够了;但如果想要说明一句话是对的,一个例子、两个例子、三个例子……都不够”。在回顾题目如何“改”的过程中,逐步引出教师在课堂中未揭开面纱的“哥德巴赫猜想”问题。

综上所述,练习,可以从学生的一道题出发,通过师生共同改编题目,对质数、合数、奇数、偶数等进行再认识与巩固,综合整个单元中容易混淆的概念,促使学生体验、学习“对称”的思维方式。

复习课中的练习,不能仅是题目数量的堆砌,而要把“静态”的题目通过一题多改、一题多问、一题多比、一题多解、多题一解等方式变得“动”起来,这样才能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复习课中的练习,不能仅简单地追求难度的叠加,而要以“一”联“多”,以“活化”促提升,思维的含量与质量步步“惊心”,拾级而上。

由此可见,这节课中无论是“整理”还是“练习”,教师的组织和安排,都是为了让学生的学习发生,让深度学习发生。学生的学习,我们可能观察到的是听、说、做等外显的学习行为,因此更需要关注他们内隐的思维活动。让学生在冲突、疑惑中启动思维,在对照、比较中运行思维,在回顾、梳理中提升思维。

课堂,要避免机械形式化,一切要从学生的学习出发,让知识和人都生动活泼起来。知识,因为人而生动活泼;人在生动活泼地学习、在知识探究过程中更加生动活泼。这样的过程,着眼于学生的自我发展。而这些,又不仅仅是复习课教学要做的。

(贲友林,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邮编:210018)

猜你喜欢

质因数合数公倍数
小小数迷泽西之小房间里的大世界(下)
k-重完全数的特性
分解质因数教学设计
浅谈快速求最小公倍数法
浅谈快速求最小公倍数法
如何快速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快速求最小公倍数
质数与密码
奇合数的构成规律研究
同循合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