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切莫辜负了错题的“美意”

2022-04-29范午英

教育视界(智慧教学) 2022年6期
关键词:美意处理对策

摘 要: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各种具有共性的错误,这些错误可分为“老错”“新错”“巧错”“小错”等类型,每种类型成因不同,处理的对策也就各不相同。“老错”的成因比较复杂,需多方并举;“新错”的出现比较偶然,需寻根问底;“巧错”的成因容易被忽视,需查漏补缺;“小错”的出现比较常见,但需“小题大做”。

关键词:化错教育;错误类型;错误成因;处理对策

“化错教育”是华应龙老师提出并践行的教育理念,影响了全国小学数学教育界。华老师指出:有差错,才有真正的学习,才有实质性的学习活动发生。

“差错向前一步就是正确”,“化错”就是要把错“倒”过来,找到差错形成的原因。学生在学习中出现错误在所难免,但如果仅仅是一改了之,或是大加训斥,就辜负了这些错题的“美意”。错误有“老错”“新错”“巧错”“小错”等类型,每种错误的成因不同,处理对策也就各不相同,但“化错”的目标始终是挖掘其背后蕴藏的教育价值,化错误为神奇。

下面,就以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时,学生犯的几类错误以及笔者的应对为例,具体说说针对不同类型错误的处理对策。

一、“老错”——多方并举

“老错”,顾名思义,这类问题往往是每届学生都会犯的“老毛病”,甚至可以说是“顽疾”,其成因往往比较复杂,需要采取多种方法,联合行动,才能加以纠正。

例如,教学《认识时间》一课时,学生经常犯两个错误:一是画钟表,学生受整时画法负迁移的影响,在画“半点”时,时针仍然指着整时,如画8:30时,时针指向8;二是认时间,对于接近整点的时间,学生往往直接读时针偏向的时,而没有考虑分,如读8:55时,时针接近9,就容易误读成9:55。可以看出,这两个问题的焦点都是时针。客观看来,时针的转动非常缓慢,短短一节课的时间,想让学生感知时针的运动比较困难;主观看来,学生使用电子时钟较多,缺乏观察钟面的直接经验。基于这些分析,可以采取以下4个措施:

措施1,要求每个学生家里至少配备一个时针和分针能够“联动”的钟表,最好能挂在客厅、房间等经常能看到的地方。通过读钟表给家长报告时间,如起床的时间、上床睡觉的时间、开始写作业的时间、写完作业的时间等。

措施2,设计问题“秒针转1圈,分针走1小格,时针动吗?”引导学生理解时针虽然转得慢,但一直在转。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时针转动了多少,学生通过讨论得出“一丝丝”这个新词,形成如图1所示的完整板书。

措施3,笔者将时针转1大格的过程,如8时到9时,比作“时针走在从8到9的路上”。通过“8时5分,时针刚出8时的家门,基本上还是指着8;8时30分,时针已经走在半路上了,所以它在8和9的正中间;8时55分,时针马上就要到9时了,都看见9时家的房子了,所以几乎就是指着9,但这个时刻仍叫8时多”的童化语言,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

措施4,引导学生逆向思考。如学生把“8时55分”读成“9时55分”时,就可以让学生画出9时55分,从而发现“9时55分”的时针应该几乎指着10,而不是几乎指着9。

二、“新错”——寻根问底

如果一个错误是从未见过的,那就是教师的“好运气”了。因为深究之后的解决方案一定是原创的、新颖的、令学生印象深刻的。

一类以“够不够”“能不能”来提问的问题,如“一共有40棵白菜和4个篮子,每个篮子最多装9棵白菜,这些篮子能装下吗?”解决这类问题时,只看问题根本不知道要用什么方法,笔者把这类问题称为“判断式问题”。

学生做“判断式问题”时,出现的“老错”通常是:计算正确,也知道比较大小,但结论却错了(如图2)。究其原因是没有想清楚计算得出的“36”和题目给出的“40”的具体意义和相互关系。处理这种“老错”,只要把两个需要比较的条件集中呈现,学生就容易想明白了,可以建议学生在计算后,写这样一句话:“篮子里能装36棵白菜,一共有40棵白菜,所以是装不下的。”话不说不透,理不辩不明。至于写不写36<40,并不重要。

本以为问题已经妥善解决,没想到又碰上棘手的了。在做图3所示的问题时,一个学生虽然算出“花坛有27个摆花的位置”,也集中呈现了需要比较的条件:“一共运来30盆鲜花,花坛有27个摆花的位置”,可他仍然回答不够,问题出在哪儿呢?经过耐心询问,原来他的理解是“花坛里的这些位置,不够放30盆花”。把30盆花放在27个位置上,竟有两种问法!如果问“这些花够不够?”结论是够,因为摆满这个花坛只需要27盆花;如果问“这些位置够不够?”结论就是不够,因为需要30个位置才能放得下这些花。

笔者首先表扬了他表达自己想法的勇敢,并肯定了他思考中的可取之处,“说实话,你的想法老师从来没有想到过,值得我们分析思考。”接着,笔者指出了他思考过程中的问题:“课本上明确写的是‘这些花够吗,显然,问的是‘30盆花能不能摆满这个花坛。你之所以会想错,应该是因为只注意到了‘够不够,却没有考虑问的是‘谁够不够。”

三、“巧错”——查漏补缺

有些错误是碰巧出现的,但偶然的背后隐藏着必然,“巧错”的成因往往是某些不经意的教学细节或者被忽视的数学思想方法。例如,在完成课外习题“把盐、糖和味精3种调味品分别倒入图4所示的3个调料盒中,一共有( )种不同的倒法”时,有近一半的学生都认为把3种调味品放入3个调料盒,一共有3×3=9(种)不同的方法。

这种想法虽说是对乘法原理的“误用”,但其实学生压根不知道什么是乘法原理,那他们为什么会想到用乘法呢?其实,学生应该是受到了教材中“用3个非零数字组两位数,能组成几个”“用3种颜色给2个区域涂色,有几种方法”“从3本书中选2本送给2个人,有几种送法”等习题的影响。这3道含排列意义的题目,都是用乘法解决的,有的教师在教学时甚至会直接总结乘法计算的方法,让学生在计算时运用。但事实上,二年级的教学重心应是培养学生有序、全面地一一列举,也就是说必须让学生把所有方法都顺次写出来,这是核心。

因此,这个问题解决起来很容易,只要让学生把所有方法顺次列举即可。列举后学生就会发现,一共只有6种方法。但解决了这个问题,并不意味着学生就完全明白、深入理解了。于是,笔者通过增加变式,试图“调”出点别样的味道。例如,“如果只有2个调料盒呢?会有多少种不同的倒法?”学生一一列举后发现答案仍是6种。之后,笔者通过追问:“调味品还是3种,但调料盒从3个变成2个了,按理说方法数该减少啊?怎么还是6种呢?”故意制造矛盾,引导学生对比两组列举内容,从而发现:当只有2个调料盒时,表面上看是放了两种调味品,实际上最后没放的那一种已经确定了,2个调料盒与3个调料盒的列举过程是完全一样的。

四、“小错”——小题大做

学习中的“小错”常见,也容易被忽略。这些小错误几乎不用讲解,发回去让学生重做,他们也马上就能改对,最后往往被冠以“不细心”了事。例如,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练习十八第12题(一共4桌小朋友,从左至右,第一桌坐8人,第二桌坐8人,第三桌坐8人,第四桌坐4人),要求看图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在批改作业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多数学生提出的问题都是“一共有多少人”,只是计算方式不同,有的用“8×3+4”计算,有的用“8×4-4”计算。只有学生小李没有写出问题,但列出了与众不同的算式(如图5)。如何对这道题进行讲评呢?

笔者先请用“8×3+4”和“8×4-4”计算总人数的学生说一说是怎么想的。说到乘减时,一个学生说:“可以想象添上4个假人,凑够4桌,再减去这些假人。”

“你这样想很好,”笔者话锋一转,“有一个同学在算总人数时的列式是8×4=32,但如果换一个问题,这个算式就能‘复活,你觉得可以换成什么问题呢?”学生很快想到,可以把问题改为“一共有多少把椅子?”“一共可以坐多少个小朋友?”等。

最后,笔者抛出了小李的想法:“还有一个同学的列式是8×3=24,但是她忘记写下她的问题了,你知道她想提什么问题吗?”经过几个学生的接力完善,顺利找出了问题:“前3桌一共有多少人?”教师顺势小结:“看来问题很重要,问题不同,算式就不同了。”

在丰富多彩的教学生活中,学会接受错题的“美意”是教师成长的一种标志。

错中常有灵感。找出那些无意生成的“资源”,里面往往有教学的灵感。

错中必有症结。找准那些错误的“病根”,方能对症下药。

错中会有妙法。找到那些解决之法,就能打一个漂亮的“翻身仗”。

(范午英,河北省邢台市金华实验小学,邮编:054099)

猜你喜欢

美意处理对策
奇峰出云含美意——天柱山掠影
建筑智能化过程中的电气节能问题及相关处理对策
大型电力变压器过热性故障诊断与处理
浅议建筑工程合同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处理对策
私人取证的法律边界如何确定
美意的下一个突破口
忧伤的美意
美意维新
美意与世茂集团达成战略合作
美意大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