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字》中海斯特独立精神与清教的关系
2022-04-27陈慧芳
陈慧芳
内容摘要:作为19世纪美国著名的浪漫主义小说家,他的作品带有诸多宗教色彩。《红字》是以殖民地时代的美洲为背景,以当时被清教徒认为滔天大罪的通奸罪为主线,详细描写了清教对当时人们的肉体及精神造成的伤害,进一步探究与人类有关的罪恶及人性的道德等哲理问题,及清教徒对当时社会人物的苛刻要求和严厉惩罚。小说描写女主人公海斯特在受清教徒主义统治社会的长期压迫下,以无声的方式对不合理的制度抗争,成长为一位坚强独立的女性。从而进一步探究有关人性的道德和罪恶等相关的问题,以及清教徒的虚伪和对当时社会人物的迫害。本文通过分析对女主人公海斯特的独立精神与清教徒们行为的刻画,发现清教徒的迫害在一定程度上对海斯特独立精神的形成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她的善良独立也从侧面揭示出清教徒社会中的诸多问题。
关键词:红字 海斯特 清教 独立精神
19世纪,在美国当时的社会情形下,涌现一批女性作家以女性视觉来写的文学批判作品,这为后来的女权主义文学奠定了理论基础。与此同时,一些敏锐的男性作家也注意到这一现象,开始研究这类文学作品,霍桑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他注意到诸多美国女性群体加入战争,为争取女性权益而抗争。这些也为他后来创作《红字》提供了写作灵感的同時提供了充分的理论基础。
霍桑的女权主义与他的生活环境和他的母亲也有较大关系。四岁时,他的父亲意外去世,之后他母亲独自照顾他们兄妹。看到母亲的遭遇与处境,他意识到这并不是社会上的个别现象,而是作为社会边缘弱势群体—多数女性的共有处境。书中他强烈抨击社会对于单身女性处境的不公平的同时也高度赞扬女性作为母亲所展现出的伟大的母爱,及那种独立自信的精神。1842年,霍桑与索菲亚·皮博迪结婚,他妻子是一位独立且能力出众的女人,在全家陷入生活困境时,她用自己的智慧与担当以一己之力来维持家庭,妻子的智慧和能力让霍桑重新定义了女性的形象。
一.清教徒简介
1.清教徒的由来
16世纪60年代,在英国,由于资产阶级的发展导致人们的宗教信仰也不断发生变化,出新各种派别的新教派,在加尔文激进主义思想下产生的加尔文教,更是激发了众多英国人对于国教会的强烈不满,这也促使他们更倾向于选择以加尔文教的规则来“净化”本国教会,强调要摆脱旧的教会制度和节日管理条例。此外,他们提倡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宗教信仰,以上帝的权威来约束众人的道德行为,信奉《圣经》为绝对权威,并想借以摆脱王室权力对于教会的专制统治;在生活方式上主张以“勤俭节约”来要求自己,因而称为“清教徒”。
宗教改革的领袖约翰·加尔文的思想促使新教的产生,同时也是基督教改革的关键。由于清教徒是对英国国教会产生严重不满的一群人,他们致力于宗教、道德和社会改革,主张极简、务实、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生活信念,认为英国国教已成为政治斗争和人造教义的产物。为了摆脱教会领袖和国王的迫害,他们来到美国,推崇《圣经》才是真正的律法。当时的既定教会将接触上帝描述为修道院,只有在“教会权威”的范围内才能实现。清教徒剥夺了在过去的1500年里一直在缓慢建立的基督教的传统服饰和手续,努力试图“净化”教会和他们自己的生活。
2.清教徒的不同精神体现
在清教徒的理念中,职业就是人类在在社会生活中接受神的安排,为神服务,被神所召唤应当完成的事情。这不仅是每个个体应该承担的的责任和义务,也是对神的恩赐的行为的感谢。他们肯定社会现实的生活方式,与中国儒道两家出入世的思想相反,他们认为:“世界就是我们的修道院”。人类在现实社会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活动,诸如工作、社交活动、宗教活动等都是在修行的一种方式,进一步来说也是上帝对于人类社会活动的指引。在上帝的指引下,人们依照上帝的律法规则来完成自己的工作,就是在进行修行,履行个人的本分,就是对上帝的坚定信仰。另一方面,他们也赞同社会上的各种贸易活动,认为人是上帝财富的管理者,作为管理者,就有义务在管理的基础上让财富扩充。主张人们不应固守刻板的社会贸易方式,要在禁欲和节约的基础上,开拓创新,不断探寻挖掘更有发展和潜力的事业,从而来扩大资本积累。另一方面,他们奉行清苦的修行,禁止享乐主义、奢靡主义、个人主义甚而部分高消费行为,主张将不必要的消费节省用来扩大产业上来,积累更大的财富,如此行为定会带来产业的兴盛与繁荣。最后,对于人生所必须经历的困难挫折,清教徒对一切都充满信心,认为没有困难可以阻止想要成功的决心。他们敢于创造和创新,对于各种社会性活动,诸如产业发展抑或是耕地务农,都坚定的认为只要付出就会排除困难,战胜困难。
上述是人类对于清教徒正向的认知,许多人对清教徒的记忆是对这个术语的现代定义,却不是历史事实。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带来的却是严重的摧残和压迫。首先,他们并不是一小群人。在英国,信徒都是在议会里的,英格兰内战使清教徒与国王军队对立。在这次内战中,清教徒在奥利弗·克伦威尔的领导下取得短暂胜利,后被迫迁移到美国。其次,随着清教徒的移民并形成单独的殖民地,他们的数量从1640年的17800人增加到1700年的将近11万人左右,但由于宗教排他性是他们团体中最重要的原则,有着强烈的精神信仰及严苛的法律习俗,促进了社区的形成。每个教会都要对上帝负责,对每个人负责。《新约》是他们的榜样,反对的人被要求离开社区或皈依。对于《圣经》他们虽强调救赎性的虔诚,原则上,他们主张皈依,而不是压制,却处处体现压制和迫害的行为,对于何偏离清教徒正常生活方式的行为都会受到严苛的反对和惩罚。
清教徒牧师乔纳森·爱德华兹将布道演绎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认为它们是优雅的、良好的、夸张的《圣经》再现……,在文学建构的结构中编织着一股健康的恐惧。如1688年,四名年轻女孩为得到关注指责一名洗衣女工“迷住”了她们,造成的一场社区悲剧,这也是在清教徒社会下发生的悲剧,值得我们深思当时的社会现状。
3.《红字》的写作背景
A.《红字》中清教徒的代表
迪姆斯代尔和奇林沃斯是受清教徒影响较大的典型代表,对于这二者的形象塑造,意在对清教徒形象的抨击与批判。他们一位是海斯特的丈夫,一位是海斯特的情人。但在社会制度的约束下,他们都变得自私自利、怯懦且残酷。迪姆斯代尔,书中用“高大、正直、克制”等词来对其进行描述,但相较于海斯特的勇敢,他卻是怯懦胆小、无能的。对于自己所犯下的罪孽,他想要去公开忏悔,但考虑到社会地位、个人形象及自己的宗教信仰,他退缩了,虽几度挣扎,但虚荣与伪善最终战胜了他内心的愧疚与不安,让他在面对自己的爱人时也没能勇敢去承认,行动上处处受到羁绊,日后活在痛苦地折磨之中。在经过七年的折磨之后,终以露出胸膛上“罪恶”的印记来结束自己的生命,完成自我净化与灵魂的洗礼。他无疑是受清教统治下的被迫害者。
奇林沃斯作为受害者却成为罪恶的制造者。作为丈夫他没给海斯特带来幸福却毁了她的青春。在海斯特追寻真爱时,他又再次亲手毁了她的爱情。对于妻子的背叛,他在无爱的基础上也不成全,反而将复仇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以变态的行为对迪姆斯代尔进行精神摧残,在伤害他人的同时也使自己变成恶魔。这也侧面揭示清教徒的虚伪与丑陋。
B.《红字》中清教徒的虚伪
对于《红字》中的社会背景,仅从清教徒的服装和住所来分析,有一句话:“这里,清教徒的服装风格。”当作者描述州长的住所时,用很多词来形容它的华丽和奢华。他认为它的辉煌可堪比阿拉丁的宫殿,而不像严肃的清教徒统治者的大厦,凸显了清教徒统治者的虚伪,要求其他人遵守法律规则,自己却打破规则。对船长的服装,作者用“金花边蕾丝、金链和羽毛”来显示奢华。普通人若穿这样,他将在地方法官面前接受严厉的询问,可能会被罚款或监禁,或游街。小说中有“即使是保护法禁止这些类似的奢侈,人的官方状态也允许以等级或财富有尊严的个人”,此种官民两种法规的行为写出了清教徒的虚伪。
二.海斯特的独立精神的形成
1.海斯特独立精神的萌芽
《红字》中对于海斯特的外形叙述为她的身材瘦高,气质优雅,有着乌黑浓密的头发,漂亮的五官和健康的肤色。海斯特是霍桑女权主义的代表,她反对无爱的婚姻,勇于追求美好的爱情;挑战社会权威与道德绑架,独自抚养女儿。虽也受到当时社会的残害但却充满了新女性的精神,对此,人们称她为“爱的圣人”,这也是她个性特征上的美的体现。黑格尔说:“美是感觉的情感体现。”由女性主义视角解释,她实际是对寻求自由的女权主义者的完美评价。但因她的反抗并不彻底,遭受的痛苦是旧社会道德谴责的必然结果。大多数评论家,从伦理学分析认为海斯特是一个风流、淫荡的女性,这在当时道德标准的评判也许是对的。然而,若能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故事中的行为,或许对她有更客观、理性地评价。尽管清教徒强迫她永远戴上“A”作为通奸的象征,她的美貌却未被蒙蔽,而是闪耀出来,形成了笼罩她的不幸和不光彩的光环。
海斯特的心中有朦胧的女性意识。对她的丈夫来说,她的意志不是屈服,而是抵抗;对于她的情人牧师,她通过打破清教徒的规则来给予保护;对于她的孩子珠儿,并不感到羞耻,而是为爱她而感到骄傲。她不后悔追求真爱,不害怕世俗的眼光,不放弃对女儿的监护,所有这些都反映了她的女权主义精神。
2.海斯特的独立精神体现在婚姻中
海斯特是一个善良而美丽的英国女孩,与奇林沃斯结婚。但他是一个“扭曲、皱着皱纹、接近死亡、几乎无能”的虚伪学者,整天都在学习,对妻子毫不关心,他对生活没有热情,和海斯特结婚只是为了有家庭的感觉。这种不合理的婚姻关系,使她成为婚姻的受害者。在这段婚姻中,她的青春和美丽被忽视,生活压抑,她觉察到这样的婚姻是一种磨难。正因如此,她选择以极端的“通奸”方式来对抗不合理的婚姻。而她的丈夫,在得知此事之后,采取报复手段,以致引起海斯特的反抗。
在海斯特和奇林沃斯的婚姻中,关于女性处从属地位的传统观念被霍桑彻底颠覆,奇林沃斯的极度自私与海斯特的勇敢独立形成鲜明对比。从与奇林沃斯结婚到与不合理的婚姻作斗争,从让步到反抗他的迫害,她的勇敢和独立表明她有足够的意志力对她的丈夫和婚姻给以强有力的回击。她的反抗凸显了她思想中女权主义意识的觉醒。
3.海斯特的独立精神体现在爱情之中
丈夫失踪后,海斯特与年轻的牧师相爱并有了爱情结晶。她在清教徒社会长大,却仍毫不犹豫地爱上了牧师,此行为违背社会道德。这从不同角度分析则有不同的理解。由传统男权社会评论家来分析海斯特是一个道德沦丧的人;由新女性视角来解析就是她对世俗不公的反抗。从社会道德层面,她打破了清规戒律宗教信仰,也是对宗教绝对权威的挑战。她和牧师的爱情是女性对父权社会地位的反抗。
因为通奸海斯特需接受戴猩红色字母A的惩罚,这代表耻辱。她拒绝说出情人的名字,独自面对残酷惩罚。牧师作为一位有才华且受人尊敬的牧师,他希望海斯特向公众说出他的名字,以安慰他有罪的灵魂;另一方面,他又没勇气像她那样面对惩罚,担心失去社会地位和声誉。面对惩罚,海斯特的勇敢、独立与牧师的胆怯、软弱形成鲜明对比。牧师对她受罚也感到痛苦,为使他摆脱内疚与自责,她鼓励牧师和她一起逃跑。她坚定地对牧师说:“把残骸和碎片放在故事发生的地方,然后离开它。一切都将再次开始!一次失败的尝试让你失去了所有的可能性?不,你的未来仍然充满了考验和成功。在那里你可以享受幸福!你需要做很多事情来做!......站起来!来吧,离开这里。”追求真爱的勇气,面对惩罚的勇气,拯救情人的勇气,追求女性平等权利的勇气,都是她的独立精神正在逐渐成熟。
4.海斯特的独立精神体现在母爱之中
在猩红信中,海斯特在监狱的巨大压力下生下珠儿—证明通奸。获释后,她选择靠缝纫技能谋生,独自抚养珠儿。在抚养女儿的过程中,生动演绎了母爱的伟大。法国女权主义者茱莉亚·克里斯说:“做母亲被视为对男性权力的一个挑战。一个女人可以深刻理解怀孕过程中生命的意义,并可以打破自我和他人的对立,主体和物体,内在和外在的对立。” 文中当地居民想要带走珠儿。她咆哮道:“上帝把孩子给了我,以补偿我所失去的东西。她的咆哮是为了争取她的权利,也是对抗残酷社会制度的一种方式。对海斯特来说,珠儿的出生给了她活下去的勇气和全部动力。她不以世俗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对女儿进行行为管教与约束,让女儿可以自由健康的快乐长大。在当时特殊的社会环境下,珠儿体会到的不仅是母亲对她的爱,更是那种为争取女性权利而抗争的精神。这也是珠儿能够摆脱旧的清教观念获得幸福生活的保障。美国评论家尼娜·贝姆曾说过:“珠儿拥有所有被清教徒教义所否认的自然品质。”
海斯特有着强烈的女权意识和抗争精神。对于自己的遭受,她没有选择沉默而是勇于挑战权威压迫,反抗世俗道德观念的残害。以乐观的态度来反对自己无爱的婚姻和不公的命运,追求完美的爱情和理想的生活,她不屈从于清教徒的规则和法制,都是她独立精神的体现。霍桑给了海斯特纯粹勇敢的性格,这是对清教主义的一种讽刺,也是对清教徒的挑衅。在清教主义的严格统治下,宗教和法律几乎是平等的,使得个人没有独立思想。当她接受通奸的惩罚时,霍桑写道:“如果清教徒中有天教士,他可能会看到这个美丽的女人,婴儿在她怀里,目的是为了提醒他神圣母亲的形象”,这些话是为了赞美海斯特,同时揭示了清教徒的冷漠。相比之下,也更加展示出她高贵而独立的精神。
参考文献
[1]Charlotte Bronte,Jane Eyre,[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8.
[2]Jane Austen,Pride and Prejudice,[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
[3]Nathaniel Hawthorne,The Scarlet Letter,[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
[4]程树华,霍桑的女权主义思想在海斯特个性上的体现,[A].四川大学学报,2010.
[5]刘榜离,崔红兵,基督教人文主义与清教徒社会秩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6]水淼,《没有人能伤到你》,[M]. 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
[7]杨征宇,入世的清教徒,[M].北京:中国群言出版社,2011.
[8]张春子,石于瀚,浅析《红字》中海斯特的人物性格特征,[A].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8.
(作者单位:兰州交通大学文学与国际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