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爱情诗中隐喻的个人与国家
2022-04-27杨梅
内容摘要:诗仙李白传世的诗作有1008首,其中有百余首以爱情为创作主题,占李白诗作的十分之一,足见分量之足、用意之深。难道伟大诗人李白就这么卿卿小我?非也,这些爱情诗大部分表面上是咏男女离情,实质醉翁之意不在酒,深刻隐喻了时代背景下知识分子在国家命运迷失走低过程中的失意和嗟叹,以及在困境中仍坚守报效国家的信念与决心。这正是李白的伟大放光之处,终其一生舍弃小我的儿女情长,以“铁杵磨成针”的精神去追求事业和国家大义,最终成为中国人乃至世界人民心目中敬仰的文化英雄。
关键词:李白 爱情诗 隐喻 个人 国家
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诗作流传下来1008首①,其题材广泛,瑰丽丰富而构思巧妙,体现出深厚的文化根基。李白的诗作按诗歌题材来分有饮酒诗、山水田园诗、送别诗、爱情诗、咏史怀古诗、咏物抒怀诗、边塞征战诗等,其中爱情诗又可分为闺怨诗、赠内诗、代言诗、恋情诗、思念诗、别离诗、赞美诗等,其爱情诗风格真挚、细腻、不假雕琢,注重描写女性思想和精神生活,对女子衣着、相貌、神态、性格等,也多有传神勾勒,在他的笔下,女子自爱、独立,渴望双方爱情关系对等的婚姻观跃然纸上。李白的爱情诗有一部分以乐府诗旧题和相和歌辞为创作体裁,以乐府诗旧题的爱情诗有《夜坐吟》、《相逢行》、《折杨柳》等,李白的爱情诗以清商曲为题的有《白头吟》《陌上桑》《怨歌行》《长门怨》《子夜四时歌》《乌夜啼》等,显示出李白深受前朝乐府诗歌和相和歌辞的影响,其爱情诗具有民歌化、朗朗上口、易于表现情绪的特点,适合入乐演唱。
世人都道李白狂,但笔者从李白的爱情诗里恰恰没有读到狂放不羁,反而从他的字里行间读到内省和君子之风。李白属于通才的类型,自小饱览群书,广泛诵读儒家经典、古代文史名著外,还刻苦钻研诸子百家之书,并拜西汉易学家赵宾之后人赵蕤为师,花了较长时间学习帝王学、纵横术、剑术,这为他成年后游历四方奠定了坚实的精神、文化基础以及安全保障。他信奉道教,但对儒家文化、佛教文化不仅毫不排斥,而且均有很深的造诣。李白有着超脱尘俗的思想,同时又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加之李白幼年到青年时期遇到的女性多数为坚强独立、知书达礼的女性典范,比如李白母亲、赵蕤之妻、“铁杵磨成针”故事里的老婆婆等等,故李白的成长环境和个人素养决定了李白的爱情观健康通达,对女性毫无偏见和歧视,以及对比翼双飞的圆满爱情的坚定信念。
一.男性话语权里的女性形象和个人价值立场
国家通常是以权力的面貌出现,展现出男性的身份象征,因此,在国家面前,李白也常以女性的口吻来表达对国家的忠贞,将政治隐藏在为爱情信念而执着追求的女性形象里,隐晦而又深刻,将男性不便于启齿或不便于经常表达的内容借他者表达出来。这种文学形式来自屈原的、宋玉等人的赋,是李白继承前代文人文学表达基础上的渲染和发展。
“李白是历代诗人作品中写妇女最多的,没有人超过他。据统计:李白诗中写‘女’110次,写‘美人’28次,写‘妓’24次,写‘伎’3次。”②客观地说,谈论李白是否“好色”离不开对李白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对李白爱情诗的全面解读。李白写“妓”的诗多见于游山玩水的文人风尚,在他的爱情诗里“妓”并不是歌颂对象,只是如实记载而已。且唐代音乐文化发达,宫廷和民间都有以歌入乐的风气。文人和乐人的联系非常紧密,文人的诗作需要乐人的传唱,乐人也需要文人的诗作,因此,文人和乐人之间的关系相当于歌曲词作者和演唱者的关系。为了提高李白本人的名气,他也需要和“乐伎”或者“妓女”打交道。“在唐代,诗词与音乐主要是通过燕乐结合在一起的。燕乐表演的场所有朝廷、公私宴席、娱乐场所,燕乐的主要传播者是歌妓,可见歌妓与诗词演唱是密不可分的。歌妓与诗词文人的合作影响是逐渐进行的。大多数诗歌从民间流向宫廷,诗歌在民间的演唱主要是通过歌妓完成的。”③“可见,说李白见识污下,其诗十句九句言妇人与酒是不公平的,有偏颇之嫌,甚至是对李白作品的贬低,对李白的品质也构成了威胁,是对李白人格的污蔑。”④“李白以张良、谢安等名士为心仪的偶像,意欲“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海县清一,寰区大定”,建立一番奇功伟业;⑤”事实上,李白用了一生的时间在践行他对国家的使命,且不论他的山水诗所流露出对祖国壮丽山河的赞美之情,即使在他的爱情诗里,也有大量或明或暗地表达着报效国家的雄心壮志。
1.李白爱情诗里的女性形象
李白的诗歌里明确书写了姓名的女性有汉武帝的第一任皇后陈阿娇、卓文君、勾践和西施、秦穆公之女弄玉、秦罗敷、蘇秦、蔡琰等,从这些著名的历史人物来看,要么是聪慧能干,对丈夫和家庭忠贞不二,且能力挽狂澜的独立女性;要么是被丈夫辜负了的女性。李白用诗歌热情地歌颂她们或替她们不值和鸣不平。
李白的爱情诗里有多种女性形象,分别是怨女的形象,如《巴女词》《江夏行》《代美人愁镜》《赠裴司马》《长信宫》《怨歌行》《杂曲歌辞 邯郸才人嫁为厮养卒妇》《秦女卷衣》《长门怨二首》等;思妇的形象,如《秋风词》《久别离》《思妇》《思边》《望夫石》《春怨》《折杨柳》《春思》《秋思》《菩萨蛮·举头忽见衡阳雁》《长干行二首》《古意》《长相思三首》《长相思》、《捣衣篇》《代秋情》《学古思边》《塞下曲六首(其四)》《荆州歌》等。未亡人的形象,如《北风行》《寒女吟》;弃妇的形象,如《去妇词》《妾薄命》《怨情》《平虏将军妻》《白头吟二首》等。各种职业和不同身份的女性形象,如《长干行二首》里年轻的商妇、《陌上赠美人》里的千娇百媚的红楼女子、《陌上桑》中采桑女、《越女词五首》里妩媚可爱、柔情万种的江南女子等。
李白常年游历在外,远离妻儿,在他的诗作中还有部分赠内诗表达了他对妻子的思念、愧疚之情,这样的诗作有《代寄情楚词体》《代赠远》《赠内》《自代内赠》《秋浦寄内》《寄远十一首》《别内赴征三首》《秋浦感主人归燕寄内》。
此外,李白的诗歌里热情歌颂了女性对平等爱情的追求和琴瑟相和的夫妇关系,如《凤凰曲》:“嬴女吹玉箫,吟弄天上春。青鸾不独去,更有携手人。影灭彩云断,遗声落西秦。”《杨叛儿》:“君歌杨叛儿,妾劝新丰酒。何许最关人,乌啼白门柳。乌啼隐杨花,君醉留妾家。博山炉中沉香火,双烟一气凌紫霞。”
2.李白爱情诗里的审美风格和价值取向
李白爱情诗里传达出的感情色彩,如对女性的描写体现出李白出生于武则天执政末期,成年后因李白活动较活跃的是唐天宝、开元年间,著名诗歌也多处于此期,因此一般说到李白时期的皇帝也多关注唐玄宗。细观历史,这些时期相对于其他朝代社会风气更为宽松,女性有更多自由发展的空间,男性对女性的看法更为客观真实,李白在爱情诗中多以代言体的形式来深度刻画女性的身心和生活状态,表达女性的喜怒哀乐,反映封建礼教和戍边战争对女性身心的摧残。
李白爱情诗里通过女性的身份传达出对爱情的态度和看法,正是替男权社会旋涡中心的女性发声,李白愛情诗里的女性形象有温柔活泼的、忠贞知礼的、能歌善舞的、 明眸善睐的、机智勇敢的、敢于和封建礼教抗争的,个个形象鲜明的女性形象中几乎没有坏女人的形象,足可见李白对女性的尊重和盛赞。学者徐希平更认为“据史载,汉代居住在今茂汶一带的冉駹羌部即‘贵妇人,党母族’。唐代,西部东女国亦是‘俗以女为王,……重妇人而轻丈夫。’这种含有母系社会残余的习俗还广泛存在于西南许多部落、村寨,它有异于汉族传统礼法观念的民族特征,对李白的妇女观的形成有明显影响。在歌舞侑殇的交往场合,他并不满意那种以美女为玩物,单纯‘爱色而贱士’的世俗风气。”⑥从李白写进爱情诗里的女性看李白的审美趣味和价值取向,用今天的爱情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来评价,都属于闪耀着三观端正、对社会有着高度负责和引领作用的思想光辉。
二.时代背景的真实写照
“李白胸怀济苍生、安社稷的宏伟抱负,并为此孜孜以求。他以帝王师自期,希望建不世之功,隐逸求仙正是他实现政治理想的手段之一。”李白在艰难的上下求索过程中,亲眼目睹了国家的现实和人民的疾苦,双脚丈量了祖国的广袤土地,人生中的酸甜苦辣、艰难险阻并未阻挡住李白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思索,在他的爱情诗中通过女性之口对当时国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辛酸的披露和呼吁。
1.对国家和帝王的忠诚
李白是一个崇尚自由、平等、独立人格和精神的大才子,对唐玄宗的召唤,敢于“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从人身自由和重视人才的角度来说,李白实在是不能忍受充当陪同皇帝游玩的奴才的屈辱,在长安城时常喝得烂醉,也是为了排解对奸佞当道、政治黑暗的不满和无奈,这正是以醉来保护自己的方式,但李白始终是清醒的、对国家命运有着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渴望着实现自己文可安邦的宏图伟志。同时,李白也是坚强和乐观的,为了实现至生对理想国家的追求,克服常年漂泊在外的艰辛和孤寂,正如李白有感而发:“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
从李白写了大量对祖国山河充满热爱的诗歌就可以看出李白是一个情感真挚充沛、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人,不同于李白老师赵蕤满腹经纶却选择隐居著述,李白的志向在于向世人展示自己的才华,以及精忠报国。在他的爱情诗中常常以女子对男子的忠诚和生死不离不弃来表明自己对国家和天子的感情。如李白的爱情诗《秦女卷衣》写宫中卷衣女的自白,反映了皇宫中此类侍女名分尴尬的处境,也隐含着李白尽管遭到排挤,仍希望为君王效力,不因年老而放弃这一毕生追求。而李白作的乐府《相和歌辞》旧题《相逢行》,这首诗表面上写的是男女彼此钟情但不能相知相伴,无奈而刻骨铭心的相思之情,实际上抒发的是诗人自己能见到帝王,但却不能与他更深相知,成为知己的无限遗憾之意。此二首爱情诗充分表明了李白自小刻苦学习,立志济苍生、安黎元的人生观,然而长相思、单相思是他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2.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李白的爱情诗反映了唐朝连年对外战争,国家疆域不稳定,内忧外患的现实,不然女性爱情主题怎么会有那么多反映商妇思夫、丈夫征战、离情?“从六朝至唐末,当时战争不断,太宗、高宗、玄宗三朝,东伐高丽、新罗,西征吐蕃、突厥,又在边境设置十节使,垦荒种田,防御外藩。国家征兵戍守边塞,再加上筑城之役,造成家庭离散、夫妻相隔万里,杳无音信,因此出现了很多内容有关寒衣的边塞诗、闺怨诗来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寄托了征人思乡和闺妇思远人。她们不能但是思念,要有所作为,于是在家的妇人就捣制寒衣,这可谓是唐代特定的时空下的全民活动。⑦出于对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生活的担忧,当时的诗人多有写作边塞诗,流传至今的名篇仍然熠熠生辉,但李白的边塞诗视角独特。不同于王昌龄、岑参等人出塞诗的“雄浑悲壮”,李白的思想是超凡脱俗、与众不同的,他对诗作精益求精的态度决定了他在写作立意上也总是不走寻常路,李白是将打仗将士家眷在后方的所感所思、孤苦伶仃的生活状态来表现战争的残酷、血腥和无休止的伤害。他通过女性口吻表达对丈夫的思念,以及对往日幸福生活的追忆来反衬战争对人民的伤害,由此透露出本人对战争的痛恨和厌恶。故李白的边塞诗总是和爱情诗缠缠绕绕,例如李白《子夜四时歌四首》中的《秋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李白曾入朝三年,对皇帝和大臣们的工作状态和思想状态有深刻的了解,当时唐玄宗已经倦怠国家治理,重用奸佞小人,官场浑浊不堪的状态令李白痛心疾首,但又无力抗争,最终遭到排挤,天子赐金归山。总之,大诗人李白的爱情诗饱含了作者的真实情感,其中的主题以长相思和渴望琴瑟相和为主,这样的主题反反复复地出现,实则隐喻了李白希望通过拜谒取得国家最高统治者重视的心路历程,以及渴望能君臣心意相通,辅佐国家大事的天下担当。虽屡受挫折,但仍不改初心,不言放弃。这从李白数次隐居和游历,一有机会就会马上出山,甚至在生命最后几年仍拼尽全力报效祖国的做法,可以看出李白终身抱有忧国忧民的抱负和担当,这种精神是他追求事业的支柱,诗文只是他希冀实现治国梦想的嫁衣。
总之,李白爱情诗的主基调并非明亮鲜艳,而是明艳中夹杂着黯淡,凄凉中透露着坚强,孤苦中杂糅着希冀,其中以怨和思为写作主题的爱情诗占据较大比例,如《长干行二首》《菩萨蛮·举头忽见衡阳雁》《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春思》《秋思》《子夜四时歌四首》《怨情二首》《妾薄命》《望夫石》《乌夜啼》《春怨》《折杨柳》《去妇词》《长信宫》《怨歌行》《白头吟》《长门怨二首》《江夏行》《长相思三首》《思边》等。历来我国对男性的传统要求是“男儿有泪不轻弹”,大诗人李白常年奔波在外,身心的疲惫和失意纵然可以“一醉解千愁”,但仍需要有合理的倾吐渠道,这些爱情诗即是大诗人李白的情感寄托,这些爱情诗有许多首则是他对人生和仕途的有感而发,他的困顿和失望常常一语双关,巧借女性之口倾诉无疑。但伟人通常有着克服世间艰辛、超越常人的坚韧和执着,我们从李白的爱情诗读到的是一种诗人对国家命运不离不弃、坚守一生的力量和人性之美,因此大诗人李白常借女性之口表达爱情,实则是他不屈不挠报效国家的决心和信念就不难理解了。
参考文献
①(唐)李白著(清)王琦注刘建新校勘汪龙麟审定《李白诗歌全集》,今日中国出版社,1997(11).
②毛晓红甘成英.一方四川滋养一方李白[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2(11):185-191.
③侯延爽.李白诗与乐[M].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四川人民出版社.2009(9):49-52.
④毛晓红甘成英.一方四川滋养一方李白[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2(11):185-191.
⑤李红霞著.唐代隐逸与文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11),第67页.
⑥徐希平.李杜诗学与民族文化论稿[M].成都:民族出版社.2011(12):61.
⑦屈雅君等著.中国文学关于女性的叙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5),第26页.
基金:本文系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李白文化研究中心”项目-李白爱情诗的文学与音乐价值研究(编号:LB-B21)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介绍:杨梅,西南民族大学博士在读,绵阳师范学院传媒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