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蔡连香教授运用胞宫藏泻理论治疗崩漏经验

2022-04-07史宇思黄欲晓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胞宫化瘀益气

史宇思,黄欲晓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北京 100091)

蔡连香教授是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妇科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是第三届首都国医名师,为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妇科学术带头人,是第二、三、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业医近六十余载,学验俱丰。笔者有幸随蔡老学习,受益匪浅。现将蔡老运用胞宫藏泻理论治疗崩漏的经验介绍如下,与诸同道分享。

1 “胞宫藏泻”理论

胞宫,即子宫,是女性特有的内生殖器官,其周期性的“藏” (增厚、蓄积) “泻”(剥脱、排泄)交替,各依其时,维持女性正常的生理功能。在非经期、妊娠期,胞宫发挥藏的功能,逐渐蓄积收藏阴精、血气等精微物质,即“ 藏精气而不泻”,故表现在内膜逐渐增厚、致密;如未受孕,则去旧生新,血海由满而溢成为月经。行经期、分娩时,胞宫则发挥泻的功能,表现为子宫内膜的剥脱,月经来潮。藏泻有别,阴阳转化,伺机而动,共同规律完成藏泻功能[1-4]。

胞宫的“藏”与“泻”受到脏腑、气血、天癸、冲任的调节而发生周期性的变化,一旦任何环节出现问题,引起阴阳转化失常,均可导致胞宫藏泻失司,表现为月经周期紊乱、流产等病理状态。如经期不能“泻而不藏”,则出现闭经或月经后期;如非经期不能“藏而不泻”,则出现月经先期或崩漏。

2 治疗经验

崩漏[5]是指经血非时暴下不止或淋漓不尽,前者称之崩中,后者谓之漏下,是月经的周期、经期、经量发生严重失常的病证。因崩与漏病因病机基本相同,且二者常相互转化,交替出现,所以概称为崩漏,是妇科常见难治疾病。

蔡老认为崩漏本在肾,病位在冲任,变化在气血,表现为子宫藏泻无度。临床治疗时,当出现急症之崩中危症,要迅速补气摄血止崩、恢复胞宫的收藏功能。当出现漏下之证时,则要仔细辨别胞宫状态,顺应胞宫的正常生理,分辨出胞宫正处于或藏、或泻、或由泻转为藏、或由藏转为泻的具体状态。在胞宫处于“藏”时运用补法固冲止血,当胞宫处于“泻”时应采取祛瘀法使瘀血去,新血归经。蔡老临床常结合现代医学B超检查来判断胞宫的藏泻状态,治疗上以顺应胞宫的正常生理状态为原则,合理使用各种治法,取得较好疗效。临床辨证时,不可单纯认为崩漏仅是胞宫收藏失司。例如,当患者漏下之初,表现为阴道少量出血,淋漓不尽,B超检查发现子宫内膜增厚(≥1.2 cm),此时若误认为胞宫该藏不藏,一味应用收涩补益之品反而适得其反,加重漏下。仔细辨之,患者内膜增厚,体质未虚,正是胞宫疏泻之时,冲任气血相对壅滞,应采用活血化瘀、祛瘀之法以利子宫内膜剥脱,取得止血的目的,灵活体现了“通因通用”治法。

2.1 分病情缓急和阶段治疗崩漏

蔡老在崩漏的治疗中,对于疾病的不同阶段,灵活运用胞宫藏泻理论,并结合现代医学知识,必要时采取诊断性刮宫术等手段,西为中用,疗效显著。

2.1.1 治崩

蔡老认为暴下失血过多,属胞宫封藏使失司,疏泻过度所致,治疗上应迅速恢复胞宫收藏功能,以止血固崩为基本原则。《景岳全书》云“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故治疗以益气为主。蔡老常选用红参3~6 g益气止崩,或应用生脉饮补气滋阴,可4~6 h多次频服提高疗效。对于崩中急症,蔡老也会积极运用西医治疗方法刮除内膜紧急止血,以防延误病情。

2.1.2 治漏

当崩中出血之势缓解,转为漏下不止时,或者患者自始至终阴道少量出血、淋漓不尽,蔡老多结合B超及辨别患者虚实状态来选择治疗方案。

当患者B超提示子宫内膜较薄(厚度≤0.6 cm)时,应属胞宫空虚状态,应以“藏”为原则,治以养阴益气、固摄止血为法,临证常用方有:左归丸、归肾丸、归脾汤等,酌加血肉有情之品阿胶、鹿角胶、紫河车等滋养冲任,并适当加入固涩止血之品。若患者体质较弱,应加大益气扶正之品;若体质较强,正气尚足者,上药酌减即可。

当患者B超提示子宫内膜较厚(厚度≥1.2 cm)时,应属胞宫充盈状态,运用胞宫藏泻理论,治疗以“泻”为原则。若此时患者正气尚足,治以化瘀通经,常用方剂有血府逐瘀汤、失笑散加减,方中常加用益母草、贯众、马齿苋等以利于子宫收缩,促使子宫内膜尽快剥脱干净;若患者正气已虚,可选用手术方式快速剥脱内膜,以防再次崩中导致亡阴亡阳危及生命,治疗时应首选诊刮术或宫腔镜检查刮除内膜。

2.1.3 调周期

蔡老认为,阴道出血停止后,尽快恢复患者的正常月经周期至关重要。蔡老重视脾肾在月经生成中的作用,肾为先天之源,肾气的强弱,决定月经的盈亏及畅通与否,脾为后天气血生化之源,先天促后天,后天养先天,才能使经源盛而经血流畅。因此,调经治疗中,蔡老以健脾补肾为基本治法,同时根据患者不同年龄和生理特点分而治之。青春期患者,机体肾气未盛, 封藏功能不健,治疗重在滋阴补肾,对于月经先期者运用知柏地黄丸加减治疗,月经后期者运用左归丸加减治疗,对于无阴虚表现或偏于阳虚的患者采用养血补肾汤进行治疗。育龄期患者,是肾气充盛,天癸成熟之期,要根据月经周期的胞宫藏泻理论进行调理,蔡老认为月经期是胞宫疏泄阶段,以通利为主,常用方剂为得生丹、少腹逐瘀汤、血府逐瘀汤等。月经后期为胞宫收藏阶段,治以补肾养血为主,其中滋补肾阴为主,稍佐补阳之品。临证选用左归丸、养血补肾汤、调经助孕汤等进行治疗。排卵期时,蔡老在补肾活血基础上佐以通络,促使卵子排出。排卵后以补肾养血、健脾疏肝为主。对于围绝经期妇女,此时机体肾气渐衰,天癸将竭,冲任脉虚,生殖功能减退,蔡老常采用补脾肾为主,佐以疏肝宁心治疗,重点不在调周,而在于降低崩漏的发生及改善围绝经期症状。常选用方剂六味地黄汤、归肾丸、归脾汤、逍遥丸加减治疗。

2.2 蔡老自拟益气化瘀固冲汤治疗崩漏

无论崩中或漏下,日久均可导致气随血脱,气虚不固,血行不畅,血溢脉外等,蔡老自拟益气化瘀固冲汤,组成为党参15 g,黄芪30 g,三七6 g,大黄炭6 g,茜草15 g,仙鹤草10 g,白术12 g,马齿苋10 g,重楼12 g,乌贼骨10 g,酸枣仁12 g,陈皮10 g,枳壳10 g,益母草15 g。全方益气固摄,化瘀止血。气为血帅,气虚不能统摄则血无所主而血妄行。正如《济阴纲目》[6]所言:“血犹水也,气犹堤也,堤坚则水不横决,气固则血不妄行”,故本方以黄芪、党参为君药,使气旺能摄血。王清任[7]曰:“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瘀血占据血室,新血不得归经。故以三七、大黄炭、茜草根、仙鹤草为臣药,再加白术、马齿苋、重楼、乌贼骨佐助,加强君、臣两药益气化瘀、固摄止血作用,使瘀血去,新血得以归经而止血。心主血,出血过多,则心失所宁,以酸枣仁宁心安神,陈皮、枳壳调和气血为使药。全方以补气固摄、化瘀止血立法,既防补摄留瘀为患,又防化瘀失血而伤正,是治疗上述诸症较为理想之剂。气虚伴阳虚,加鹿角胶(或鹿角霜)、补骨脂;血虚明显,加阿胶、煅龙骨、煅牡蛎;食欲差,加焦山楂炭、鸡内金腹痛血瘀不下,加没药、玄胡索延胡索;瘀血排出后,可减去化瘀药物,加五倍子、棕榈炭收涩止血。此方可在崩漏疾患不同阶段加减使用,崩中时此方要加大患者补气药物剂量,漏下时根据内膜的薄厚酌情加入补肾养血或化瘀通经之品。用药时需权衡患者病情,谨防崩中再次发生。

3 经典医案

刘某,女,35岁,已婚。初诊:2017-11-30。患者月经紊乱8月余,阴道不规则出血2月余。患者从2017年初开始,时有非经期少量阴道出血,一直未予重视。末次月经:2017-09-04,量色正常,无痛经。自9月中旬无诱因出现阴道出血,开始1周量少,后出血量多于月经量,至今未净,无腹痛,伴乏力,头晕。曾门诊以云南白药口服止血,蔗糖铁纠正贫血治疗。经治疗后出血量减少,但仍淋漓不尽。现患者头晕头痛,以后头部为主,乏力,阴道出血量少,无腹痛,纳差,眠可,二便调。全身皮肤、黏膜苍白,爪甲色淡,舌淡暗,体胖,苔薄白,脉细滑。西医诊断:异常子宫出血。中医诊断:崩漏。辨证:气血亏虚 冲任不固。治则:益气化瘀止血,兼以健脾补肾。处方:党参15 g,生黄芪30 g,白术12 g,生蒲黄10 g,炒蒲黄10 g,大黄炭6 g,仙鹤草15 g,花蕊石(先煎)20 g,重楼15 g,益母草15 g,阿胶珠12 g,砂仁6 g,焦山楂10 g,天麻12 g。5剂,1剂/d,水煎200 mL,分早晚温服,配合生脉Ⅱ号口服液益气养阴。

二诊:2017-12-07。患者于2017-12-05阴道出血止,B超:内膜0.5 cm,余无异常。刻下头晕,乏力,食纳欠佳,恶心欲呕,二便调。舌淡红,体胖,苔薄白,脉细数。辩证:气血亏虚,肝胃不和。治则:补益气血,兼疏肝和胃。处方:党参15 g,黄芪30 g,茯苓20 g,山药20 g,川芎10 g,当归10 g,熟地黄12 g,白芍15 g,柴胡10 g,黄芩10 g,益母草12 g,天麻12 g,葛根20 g,蒲公英15 g,焦山楂10 g。 7剂,1剂/d,水煎200 mL,分早晚温服,配合生脉Ⅱ号口服液益气养阴。

按语:李东垣认为:“妇人崩漏,多因脾胃虚损,不能摄血归经。”脾气虚弱,则统摄无能,故血液妄行,量或多或少,或淋漓不尽。《竹林女科证治》曰:“阴虚阳搏成崩,病的根源在肾,而肾水阴虚不能济心涵木”,可见脾肾不足是妇女崩漏的一个基本因素。该患者阴道出血量持续2月余,量多如崩,量少时淋漓不净,属中医“崩漏”范畴。就诊时见阴道出血量有所减少,头晕头痛,乏力,纳差,全身皮肤、黏膜苍白,爪甲色淡,舌淡,苔薄白,脉细滑。辨证为气血亏虚,冲任不固兼有血瘀之象。治法当以“益气化瘀止血,兼以健脾补肾”,方选用生黄芪、党参、炒白术健脾补气,阿胶补肾养血止血,焦山楂、炒蒲黄、大黄炭、花蕊石祛瘀收敛止血,益母草、仙鹤草祛瘀止血,重楼缩宫止血,兼有抗感染功效,患者血虚头痛酌加天麻疏风通络止痛,纳差选用枳壳、砂仁促进肠胃运化功能。全方使气充血沛,冲脉得顾,瘀血得化,血崩自止。二诊患者阴道出血止,但诉头晕,食纳欠佳,恶心欲呕,《内经》云:“上气不足”则头晕,《傅青主主科》曰“血崩气脱而晕”,而《金匮要略》谓“血虚而厥,厥者必冒”,患者失血过多血不上荣,又兼阴阳失调,亢阳上扰,故患者头晕不止,兼见胃气失和,其本皆在于精血失藏而肝失柔和,故改拟补益气血以治其本,疏肝解郁和胃以解其标,以小柴胡汤和圣愈汤加减用之,方以黄芪、党参益气,四物以养血,柴胡、黄芩以清降肝气,白芍兼以柔肝木,天麻、葛根以祛风止眩晕,稍佐益母草、蒲公英以活血化瘀凉血解毒,所谓“血之源头在乎脾”,故方中再加茯苓、山药以健脾运脾,焦山楂消食和胃防药滞腻,于法方备,以达澄源复旧的治疗目的。

4 结语

崩漏是女性常见疾病,给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西医对此多采用激素、手术治疗[8],后世医家多从脏腑经络角度去认识治疗此病[9-11]。蔡连香教授运用“胞宫藏泻”理论,辨证施治、自创药方,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大大降低了临床中激素的使用率及副作用。本文对蔡老的治疗经验进行了总结,希望众同道以此为基础,在临床治疗中推广创新,更进一步,造福大众。

猜你喜欢

胞宫化瘀益气
胞宫源流考
Huoxue Jiedu Huayu recipe (活血解毒化瘀方) alleviates contralateral renal fibrosis in unilateral ureteral obstruction rats by inhibit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macrophages to myofibroblast
补虚解毒化瘀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随机对照试验
补肾活血导法改善PER“胞宫摄精成孕”的网络调控机制研究
HPLC法同时测定化瘀祛斑胶囊中4种成分
益气温阳通便方治疗老年性便秘31例
胞宫源流浅考
关于月经病气血辨证的探讨
益气化瘀解毒汤治疗冠心病PCI术后再狭窄30例
益气温阳法治疗心力衰竭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