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胞宫源流考

2024-01-21陈思王佩娟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南京210028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胞宫任脉妇人

★ 陈思 王佩娟(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 南京 210028)

“胞宫”一词,历经数千年而沿用至今。随着历代医家对“胞宫”的深入研究,相关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也呈现一定的变化。从文献着手,通过对有关“胞宫”的条文进行逐条梳理,并进行分析、归纳、总结,把握其名、其用、其病,并对其传承、发展和创新理论进行深入探索,从而明确“胞宫”相关概念的内涵,完善和丰富相关中医基础理论,以期为现代中医临床提供参考。

1 考胞宫之名

历代医家对胞宫之名有不同的认识,涉及名称繁多,又名女子胞、胞、子处、子藏、子宫、子脏、血室、胞脏、血脏等。

“女子胞”之名最早记载于《素问·五藏别论》:“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名曰奇恒之府。”[1]22“女子胞”即“胞宫”,为奇恒之府。《灵枢·五色》称为“子处”,其言:“女子在于面王,为膀胱子处之病,散为痛,搏为聚,方员左右,各如其色形。”[2]93而《灵枢·水胀》简称为“胞”,其曰:“石瘕生于胞中。”[2]100《神农本草经》“紫石英”条下又称之为“子宫”,其曰:“女子风寒在子宫,绝孕十年无子。”[3]9“槐实”条下称为“子脏”,其曰:“槐实,味苦,寒,主五内邪气热,止涎唾,补绝伤,五痔火疮,妇人乳瘕,子脏急痛。”[3]46东汉·张仲景所撰《金匮要略》中称为“脏”和“血室”。如“小柴胡汤”条文中曰:“妇人中风……经水适断,此为热入血室。”[4]65“大黄甘遂汤”中道:“主治妇人少腹满如敦状,小便微难而不渴,生后者,此为水与血俱结在血室也。”[4]85而“矾石丸”条文中又载:“妇人经水闭不利,脏坚癖不止,中有干血,下白物,矾石丸主之。”[4]86

至隋朝,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在“妊娠胎间水气子满体肿候”中有“然妊娠临将产之月而脚微肿者,其产易。所以尔者,胞藏水血俱多,故令易产”[5]195,“胞藏”即胞宫。唐朝孙思邈称胞宫为“儿生处”,在《千金要方·妇人方》中曰:“治产后儿生处空,流血不尽,小腹绞痛,栀子汤方。”[6]67而“胞宫”一词出自北宋·朱肱《类证活人书》:“黄龙汤,治妊娠瘟疾……热入胞宫,寒热如疟。”[7]其后北宋·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元·罗天益《卫生宝鉴·妇人门》均原文引用。北宋后胞宫之名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宋代官方主持编撰《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诸虚》中说:“妇人血脏虚冷无力,肢体疼痛,并宜服之。”[8]明·董宿《奇效良方·妇人门》云:“治妇人血脏虚竭。”[9]均称“血脏”。北宋太医院编《圣济总录》有“宫脏”和“胎脏”之记载。明代虞抟《医学正传·产后篇》云:“当归黄芪饮,治产后阴脱,谓阴户中宫脱下也。”[10]简称胞宫为“宫”。明·陈文昭补解陈沂妇产科著作《陈素庵妇科补解》,记载了“子室”的称谓。清·《医宗金鉴心法集要·调经门》中有记载:“不子之故伤任冲,不调带下经漏崩,或因积血胞寒热,痰饮脂膜病子宫。”[11]称之为“血胞”“子宫”,并与“尿胞”相区别。

梳理“胞宫”之名,宋以先,以“子”命名多,体现古人对“胎产”的重视;宋以降,以“血”命名多,体现古人对“经血”认识的偏重转移。

2 言胞宫之形、之位

关于子宫形态的具体描述,首见于元·朱丹溪之作。明·张介宾《景岳全书系列妇人规》中引朱丹溪之言提出:“阴阳交媾,胎孕乃凝,所藏之处,名曰子宫,一系在下,上有两岐,中分为二,形如合钵,一达于左,一达于右。”明确指出子宫是一个倒置的三角形,一系向下(宫颈),其上角左右各有一岐(输卵管)向两侧延伸,即“上有两岐”;宫体是中空的,故曰“形如合钵”[12]86。与现代《中医妇科学》记载子宫在未孕的状态下呈壁厚而中空的倒梨形一致。清·《冯氏锦囊秘录》中冯兆张言:“然肾有左右之别,而子宫无左右之分。今丹溪云:男受胎在左子宫,女受胎在右子宫,是妇人胞门有两子宫矣,似属凿空无据……假如品胎骈胎,则子宫亦有累累耶。”[13]冯氏不仅对丹溪之子宫左右说提出了异议,而且还认为“然造物有不毛之地,人应之,妇人有无子宫者”。虽然冯氏“先天性无子宫”的结论是推理而来,但他大胆的创见是胞宫认识上的进步,同时的确也与现代医学理论较吻合。

子宫下部呈圆柱状,暴露于阴道部分的为子宫颈口,中医称子门。《灵枢·水胀》曰:“石瘕生于胞中,寒气客于子门,子门闭塞,气不得通,恶血当泻不泻。”[2]100《类经》注释说:“子门,即子宫之门也。”子宫包括了形如合钵而中空的子宫体和呈圆柱状的子宫颈。及至两晋时期,王叔和《针灸甲乙经》承袭张仲景《内经》观点而又有所发挥。在《脉经》提出已产(胞门)、 未产(龙门)、未嫁(玉门)的带下分门论治。王叔和对婚育状态影响胞宫的观点一直延续运用推崇至今。

关于子宫位置的具体描述,在西医传入之前,我国古代文献已有胞宫的描述,最早见于《内经》。此处胞宫为“女子胞”“子处”,位于带脉以下,小腹正中,膀胱之后,直肠之前。后世医家在继承《内经》思想上有所发展,明·张介宾在《类经图翼·类经附翼评注》中对子宫的位置作了描述:“中极,任脉穴名,在曲骨上一寸,中极之下,即胞宫之所。”“夫所谓子户者,即子宫也,即玉房之中也,俗名子肠,居直肠之前,膀胱之后,当关元气海之间,男精女血,皆存乎此,而子由是生……子宫之下有一门,其在女者,可以手探而得,俗人名为产门。”[14]392-393也明确指出子宫是胎孕所藏之处。

3 探胞宫之用

古代胞宫包括女性内生殖器:子宫及附件(输卵管和卵巢),虽卵巢和输卵管在中医古籍中没有相应的命名,但中医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其独特之处,在于人体的统一整体性。胞宫的功能涵盖内生殖器官的功能。古之“胞宫”与今之“子宫”的概念虽有所不同,但二者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子宫,奇恒之府也,其功能不同于一般的脏腑,脏藏精气而不泻,腑传化物而不藏,而子宫非脏非腑,亦脏亦腑,能藏能泻,藏泻有序。张介宾在《类经·藏象类·奇恒脏腑藏泻不同》中详尽描述子宫具有定期藏泻出纳而成胎孕之能,后世医家大体沿用而进行阐发。后明清医家多援引张介宾之观点,如林佩琴的《类证治裁》、杨时泰的《本草述钩元》、吴尚先的《理瀹骈文》 等医籍多有“女子之胞,非脏非腑,亦脏亦腑,出纳精气而成胎孕者为奇”之意。

人体的营卫、气血、津液、精神均为脏腑所化生,胞宫行经、胎孕之用皆由脏腑滋养实现。胞宫通过“胞脉”与心直接络属。《素问·评热病论》云:“胞脉者,属心而络于胞中。”[1]67心主血脉,主神明,而女子以血为本 ,胞宫为“血室”“血脏”“血胞”,因此,胞宫的行经、胎孕的功能正常与否,与心关系密切。如莫文泉潜心研究古籍著《研经言·原胎》言:“胞宫血气之生,源有灵机,故有化机,不可有一物入留其中,有之则血气随物而裹,即令经闭腹大,谓之胎也。”[15]因孕“聚血养胎”,后世医家常候心气的“神门穴”“左手寸部”了解胞宫气血的显著变化。足少阴肾经在关元穴与任脉交会,与冲脉并行,与督脉“贯脊属肾”,冲、任、督脉同起胞中,故肾脉通过冲、任、督与胞宫相联系,肾主生殖,“天一阳气所化之癸水,即从肾脉达于胞宫”。子宫之泻,心主之,子宫之藏,肾主之,子宫之泻藏规律,是心肾交合后阴阳消长转化的月节律。肝主疏泄而司血海,后世便有“女子肝郁多从胞宫辨治”之说。因此,胞宫通脑髓、联五脏、司子宫开合。

胞宫除与脏腑相联,与冲、任、督带的关系更为密切。王冰在《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里指出:“督脉,亦奇经也。然任脉、冲脉、督脉者,一源三歧也……亦犹任脉、冲脉起于胞中也。”[16]此观点一直为后世所推崇,如明代李时珍在《奇经八脉考》中说:“督乃阳脉之海,其脉起于肾下胞中。”[17]《类经》张介宾亦云:“然冲脉亦起于胞中,并足少阴而上行,是任脉、督脉、冲脉,乃一源而三歧者。”[14]143因此胞宫汇通冲、任、督带,而“出纳精气”,行使女子经带胎产之用。《素问·骨空论》云:“督脉为病……其女子不孕。”[1]112王冰指出:“谓任脉者,女子得之以妊养也。”故任主胞胎。因此,冲任受脾肾滋养,汇聚十二经脉气血,冲任通,脏腑气血则充养胞宫。督脉主一身之阳,冲任维系阴阳平衡,冲、任、督、带共同维持胞宫的正常生理功能。

胞宫,经水之源、带下之出、嗣育之室也。中医经典《内经》曰:“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1]2东汉时期,许慎通过分析字形探求字的本意,博采古代经典写成《说文解字》,对于“胞宫”亦提出:“胞,儿生裹也,从肉从包。”[18]明·张景岳《妇人规》云:“白带出于胞宫,精之余也。”又言:“凡妇人怀孕者,皆血留气聚,胞宫内实。”[12]68胞宫,出纳精气,上应太阴,下应海潮,藏泻有期,经水应期来潮。带下,出于胞宫,为肾精所化,任脉所司,督脉温煦,带脉约束,达于胞宫,下流成带,充养阴户,助男女阴阳和合,媾精育胎。随着学术的发展和中西医之间的相互渗透,现代中医妇科学术界认为女子经、带、胎、产主要是脏腑、经络、气血、天癸作用于胞宫的表现,根据《内经》相关经文提出的“肾-天癸-冲任-胞宫轴”新理论已被认同[19]。

4 析胞宫之病

举凡六淫七情、劳倦饮食、金石水火及痰湿瘀血等因素影响胞宫,或五脏六腑、经脉气血功能紊乱殃及胞宫,导致寒温失调、阴阳失衡,最终邪壅胞宫、藏泄失职。

4.1 藏泄失司

胞宫,带之所出也,若为风寒湿热六淫所伤,“或湿热下流,或风入胞宫”[20],任脉损伤,带脉失约,带下症见。如清代张璐著《张氏医通·妇人门上卷十》云:“带下之证,起于风气寒热所伤,入于胞宫,从带脉而下,故名为带。”[21]本土能制水,若脾土虚弱,水谷之气不化生经血而为经水,湿浊内生,下犯胞宫,任脉不固,带脉失约,封藏失司,带下自出。民国时期彭逊之《竹泉生女科集要》言:“带绝非常湿之可比,其邪生于脾,由脾之脂膜走穿冲任二脉,下贯带脉,而注于胞宫。”[22]传承了傅青主“夫带下俱是湿证”的思想,带下属阴液,易与湿邪同气相求,脾虚运化不能,湿邪流注下焦,脾虚固涩失司,任带二脉纵弛,则阴中有物淋漓,即带下也。

胞宫,经血之源,女子气血异常是月经病发生、发展、转归的重要病机。女子气血是全身“主体气血”和局部“胞宫气血”的合称。“胞宫气血”虽具相对的独立性,然“主体气血”和“胞宫气血”相互转化、相互补充,天癸是“主体气血”向“胞宫气血”转化的必须物质[23]。清·唐容川《血证论》卷六遗精中言:“胞者精之舍,即血之室也,吐衄者是胞中血分之病,遗精是胞中水分之病……胞宫乃肝之所司,精与血皆藏于此,治血者必治胞,治精者亦必治胞。”[24]胞者精血之室,治精治血皆本于胞,治病必求本,因此男子精病、女子经病可从胞宫论治。

4.2 邪陷胞宫

胞宫一词记载于宋朝《类证活人书》,其首论妇人产后亡血伤津,多虚多瘀,易感外邪,致产后腹痛、身痛诸疾,即“产后伤风,热入胞宫,寒热如疟”[7]。后世诸家继承《类证活人书》的思想而有所发展,从多个角度阐释产后病与胞宫产后生理特点密切联系。如清·郭成勋《证治针经》言“脏腑风冷,使血凝滞,在于小腹不能流通,则令结聚疼痛”发为儿枕痛等产后诸病[25]。

吴鞠通在《吴鞠通医案·卷五胃痛》中指出胞宫通过冲、任、督、带与阳明相互为病,治疗当辨标本缓急:“盖《金匮》谓胞宫累及阳明,治在胞宫;阳明累及胞宫,治在阳明。兹因肝病下注胞宫,横穿土位,两伤者两救之。仍以厥阴为主,虽变《金匮》之法,而实法《金匮》之法者也。”[26]为后世“胞宫阳明同治法”调理胃肠病、妇科病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唐容川也认为气聚养胎,阴虚火旺、痰饮内停是子嗽的病理机制,治疗当重视标本缓急。

4.3 瘕聚胞宫

妇人胞中结块,或胀或痛或满,甚或出血者为癥瘕,多因正气虚弱、脏腑不和、气机阻滞,痰瘀互结冲任胞宫而成,气聚为瘕,血瘀为癥,犹如古人所说的鬼胎。如《妇人规》言:“妇人有鬼胎之说……是皆内因之病,而必非外来之邪,盖即血癥气瘕之类耳。”[12]94历代医家在《竹林女科证治》《类证治裁》及《女科要旨》等书中皆有癥瘕多气滞血瘀久积胞脉胞络而成,当即以癥瘕之法治之。若寒入阴户,客于胞宫,宜服加味温经汤。若瘀血内阻胞宫者,可用膈下逐瘀汤、少腹逐瘀汤。

4.4 胞伤难孕

胞宫嗣育之室,生殖繁衍乃生命延续之源。若脂满、痰湿、虚寒留滞、跌扑金刃、瘀血等邪侵胞宫,则难以阴阳和合,藏精育胎。如宋·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求嗣门》言:“窃谓妇人之不孕,亦有因六淫七情之邪,有伤冲任,或有宿疾淹留,传遗脏腑,或子宫虚冷,或气旺血衰,或血中伏热,又有脾胃虚损,不能营养冲任。”[27]胞宫基址不谋,安望稻黍。《女科经纶·嗣育门》语:“肥盛妇人,禀受甚厚,恣于酒食,经水不调,不能成孕,以躯脂满溢,湿痰闭塞子宫故也。”[28]肥盛妇人湿痰留滞胞宫必不受胎也。再如《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言:“不子之故伤任冲……或因积血胞寒热,痰饮脂膜病子宫。”[29]《傅青主女科·种子》记载:“今胞宫既寒,何能受孕。”[30]《本草经》称紫石英治“女子风寒在子宫,绝孕十年无子。”[3]9《经心录》中用吴茱萸、川椒末,为丸纳阴中,治宫寒无子。若精血瘀阻冲任胞宫,亦不能摄精成孕。如《诸病源候论》谓:“月水不利而无子者,由风寒邪气客于经血,则令月水枯涩,血结子脏,阴阳之气不能施化,所以无子也。”[5]185“积气结搏于子脏,至阴阳血气不调和,故病结积而无子”[5]186。瘀血既是致病因素,又是病理产物。经期产后余血未净,或外感寒湿,或劳倦内伤,气滞血瘀,冲任胞脉受阻,月水失调,精难纳入而无子。唐代《备急千金要方》“妇人方上”云:“夫治之法,男服用七子散,女服紫石门冬丸,及坐药荡胞汤,无不有子。”[6]38

5 结语

中医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 是先贤理论实践的结晶。“胞宫”一词历经数千年而沿用至今,古代文献“胞宫”的含义与今之“子宫”有别。现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中医妇科学》沿用“胞宫”之正名代表女性生殖器,为女子之重,治疗之本[31]。

猜你喜欢

胞宫任脉妇人
任脉释名浅析*
补肾活血导法改善PER“胞宫摄精成孕”的网络调控机制研究
胞宫胞脉胞络理论与子宫内膜容受性关系探析
针刺任脉经穴疗法治疗糖尿病性胃轻瘫的效果探讨
犬 人
多种方法解“妇人洗碗问题”
胞宫源流浅考
关于月经病气血辨证的探讨
对“任主胞胎”理论的思考
浅谈尺胫针疗法中“痛位在任脉,取少阴皮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