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胞宫源流浅考

2014-04-15薛梅张建伟

江苏中医药 2014年3期
关键词:带脉胞宫任脉

薛梅 张建伟

(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济南 250011)

胞宫源流浅考

薛梅 张建伟

(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济南 250011)

胞宫首见于宋·朱肱《类证活人书》,为冲任督三脉之系,带下所出之处,藏泻有时,变化有度,气血按时而下乃成月事,亦能媾精成胎,失常致经水不调,艰于胎产以及带下癥瘕诸疾。引证文献,明其源流,昭其演变,对胞宫作一溯源疏流,以丰富中医妇科学理论体系。

胞宫 考证 中医学术发掘

胞宫首载于宋·朱肱《类证活人书》:“黄龙汤,治妊娠瘟疾,寒热头痛,嘿嘿不欲饮食,胁下痛,呕逆痰气,及产后伤风,热入胞宫,寒热如疟。”[1]探胞宫之史,考胞宫之用,言胞宫之伤,为继往圣之论尽绵薄之力。

1 胞宫之常

1.1 奇经之系冲任督三脉皆起于胞宫。《素问·五音五味》云:“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上循背里为经络之海。”《类经》曰:“中极,任脉穴名,在曲骨上一寸,中级之下,即胞宫之所。”张介宾注云:“少腹,小腹也,胞宫之所居”,任脉起于中极之下,督脉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具源于胞宫。此后,明清医家在《类证治裁》、《本草述钩元》及《理瀹骈文》等医籍相关章节中亦多援引张介宾的观点。冲任受脾肾先后二天的滋养,汇聚十二经气血,若冲任之气通,胞宫则可得脏腑之气血以充养。加之督脉主一身之阳经,冲任维系阴阳平衡,二者共同维持胞宫的正常生理功能。《本草问答》(清·唐宗海)亦指出:“盖血生于后天,属任脉,下交胞宫”,“气生于先天,属肾脉,下交胞宫,合血变精达于冲任二脉”[2]。三脉为气血运行之通道,胞宫为气血出入变化之地,三脉为病,则“不孕癃痔遗溺嗌干”[3]。

1.2 带下之出胞宫,带下之所出之处。明·《妇人规》提出:“白带出于胞宫,精之余也。”带下,出于胞宫,女子生而即有,为肾精所化,任脉所司,经督脉温煦,带脉约束,达于胞宫,出入变化,下流成带,化为女子津津常润之物,润泽阴窍,助男女阴阳和合,媾精育胎。《灵枢·五癃津液别》云:“五谷之津液,和合而膏者,内渗于骨空,补益脑髓,而下流于阴股”,其明确指出,五谷之精微和为膏脂,上而补益脑髓,下而充养润泽阴户,为女子正常生理难以或缺之物。

2 胞宫之用

2.1 经水之源经本于胞宫。胞宫,奇恒之府,出纳精气,具脏与腑双重功能,亦藏亦泻,变化有度,其血上应太阴,下应海潮,月事一月一行。女子二七,脏腑气血充盈、肾气充实、天癸成熟,加之任脉气通、冲脉血盛,下注于胞宫,藏泻有期,转化有时,经水应期来潮。如若胞宫藏泄失职,血室不充,冲任闭塞,气血不能按时下行,则月事难以按期。清·唐容川有言:“胞宫乃肝之所司,精与血皆藏于此,治血者必治胞,治精者亦必治胞。”精血皆藏于胞,治病求本,治血治精皆本于胞,因此经病可从胞宫论治。

2.2 嗣育之室生殖繁衍乃生命延续之源。《说文解字》中释:“胞,儿生裹也,从肉从包”,引申有包裹胎儿之意,为胎儿所育之地,贮藏女子精气,是生殖繁衍重要所在。“宫,室也”,居住、储物之处。《妇人规》认为:“凡妇人怀孕者,皆血留气聚,胞宫内实”,清代唐宗海直言:“胞宫为胎所占”[4],为妇人妊娠之所,胞胎所孕之地,妇女精血所藏之处。而妇人以血为本,血旺则经调子嗣,胞宫气血充实,藏胎儿于内。男女媾精,胎孕乃凝,精血由任脉下行充养胎儿,月经不潮胞胎日长[5]。肾气充盛,天癸成熟,冲任督脉功能协调,胞宫藏泻有期,则两精相搏,育而有子。

3 胞宫之伤

3.1 藏泄失职清代张璐曾在《张氏医通》中云:“带下之证,起于风气寒热所伤,入于胞宫,从带脉而下,故名为带。”胞宫为风气寒热六淫所伤,“或湿热下流,或风入胞宫”[6],水谷之气不化生经血而为经水,反聚而为湿,伤及带脉,带脉失约,下流于阴股,赤白之证见。亦有《竹泉生女科集要》中继承了傅青主“夫带下俱是湿证”的观点,湿邪从任脉、带脉下入胞宫,从子户而出,发带下之证。同时,胞宫乃经血所出之地。当胞宫闭塞不通,藏泻失职,冲任所聚之经血壅塞,则精血难以按期下行,或是月经愆期,或是经量过多、过少,甚或崩漏、闭经。就如《普济方》所言:“盖肝乃血之府库,肝既受病,经候衍期,或多或少,或闭断不通,胞宫堙塞。”

3.2 艰于孕育胞宫伤而难孕。“欲绵瓜瓞,当求基址”(《妇人规》),胞宫为妇人藏胎之所,育瓜之地,若为子嗣之谋,当先养胞宫基址,基址不谋,安望稻黍。明·庄履严在《妇科百辨》中指出:“有湿痰留滞胞宫而不受胎者,有肥盛妇人躯脂闭塞子宫而不受胎者。”《金匮方歌括》也曾记载:“夫癥病之人,其经月当不利,经不利,则不能受胎,兹前三月经水适利,胞宫净而胎可结矣。”《温病条辨》以及清·张炳承《成方便读》等书中,提到临床常见脂满、虚寒、痰湿留滞、跌扑金刃、瘀血等邪侵胞宫的情况下,难以阴阳和合,受纳精气,藏精以育胎。《类证治裁》曰:“胞宫血涸,胎形不长”,胞宫之基无以养,正常生理功能无以维系,胎不得滋养,则胎萎不长、滑胎、子死腹中。

3.3 邪陷胞宫胞宫一词本源于《类证活人书》:“产后伤风,热入胞宫,寒热如疟”,首论妇人产后亡血伤津,百节空虚,元气大损,抵抗力减弱,稍有感触风寒邪气,或是房劳饮食所伤,则致产后腹痛、身痛诸疾。因产后正为胞宫疏泄之时,血室大开,易引邪入里,与邪俱陷。或如“外或风入胞宫,邪凝脐腹。带脉不任,与邪倶陷”(清·吴谦《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发为带下,或如“脏腑风冷,使血凝滞,在于小腹不能流通,则令结聚疼痛”(清·郭成勋《证治针经》)发为儿枕痛等产后诸病。后世诸家从多个角度,阐释产后病与胞宫产后生理特点密切联系。

3.4 瘕聚胞宫《妇人规》言:“妇人有鬼胎之说,岂虚无之鬼气,果能袭人胞宫而遂得成形者乎?此不过由本妇之气质,盖或以邪思蓄注,血随气结而不散,或以冲任滞逆,脉道壅瘀而不行,是皆内因之病,而必非外来之邪,盖即血癥气瘕之类耳,当即以癥瘕之法治之。”胞宫藏泄有时,若感邪入胞宫,则气血随之不畅,胞脉郁闭不通,疏泄失职,则气血久积胞宫之内,则生癥瘕,犹如古人所说的鬼胎。而《竹林女科证治》中有:“石瘕因经来之后,寒入阴户,客于胞宫,血凝不行,而腹渐大,如有胎孕”之论,从另一方面释义瘕病缘由。历代医家在《证治针经》、《女科要旨》、《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及《类证治裁》等书中皆有类似观点。虽病因各有不同,或因瘀血阻于冲任,或因冷积结于下焦,但多最终阻滞胞宫气机,使瘀血久积成血癥气瘕。

胞宫一词源流已久,《神农本草经》别称“子宫”,《素问》有“女子胞”之谓,《伤寒论》又名“子脏”及“血室”。《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均以“胞宫”一词来表述其病理病证。《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中医妇科学》均主张以“胞宫”作为这一器官的正名。[7]纵理历代文献,宋元以前多种称谓并存,宋元明清时代妇产科飞速发展,对古籍颇多发挥,胞宫之名日渐兴盛,为女子之重,治疗之本。今引诸家博论,溯清胞宫之源流,简释胞宫之生理病理,以资临床工作者参考应用。

[1]宋·朱肱.类证活人书.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73

[2]清·唐宗海.本草问答.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38

[3]明·张景岳.类经.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388

[4]清·唐宗海.血证论.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3

[5]马大正.略论胞宫.新中医,1987,2:1

[6]李梴是.脉诀汇辨.海口:海南出版社,2012:98

[7]张志斌.关于胞宫名词选定的讨论.中国科技术语,2005,1:40

R223.13文献识别码A

1672-397X(2014)03-0071-02

薛梅(1990-),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生殖医学、不孕症。

张建伟,zhangjianwei1970@sina.com

2013-12-08

编辑:傅如海

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ZR2009CM103);山东省高等学校科技发展计划(J09FL09)

猜你喜欢

带脉胞宫任脉
任脉释名浅析*
“以带为枢”论治经络病
补肾活血导法改善PER“胞宫摄精成孕”的网络调控机制研究
按摩带脉穴治妇科病
胞宫胞脉胞络理论与子宫内膜容受性关系探析
从肾论治人流术后月经过少的探讨❋
针刺任脉经穴疗法治疗糖尿病性胃轻瘫的效果探讨
八字诀养好带脉
关于月经病气血辨证的探讨
对“任主胞胎”理论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