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设计理论课程自适应评价策略研究

2022-03-02马越杜肇铭

设计 2022年23期
关键词:评价模型评价策略课程评价

马越 杜肇铭

关键词:课程评价 设计学 评价策略 评价模型 满意度 设计概论

引言

在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强调教育的过程评价、综合评价,要对以往“一刀切”式的評价方式进行改革。[1]课程评价通常是被当作考察学生和教师的手段。但是,课程评价的重要作用之一:帮助设计者反思课程设计的方法与效果,却没有充分发挥作用。课程设计实施的一线教师团队,较少系统的对自己所教授的课程进行评价研究,对于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不够深入,导致在课程优化时缺少可靠的依据。并且学校和社会统一的评价体系无法照顾到各个学科的特点,对学生和教师在课堂当中心理情感方面的人文关怀也略显不足。[2][3]因此建立有学科特色的,适应一线教学的评价模型十分必要。

一、建立自适应的评价策略

建立适应选课学生和一线教学团队的评价模型需要有以下特点。首先,可操作性强。既要方便教师启动评价程序和获取可分析的评价信息,又要避免学生因评价程序复杂而产生抵触心理。[4]其次,有针对性。评价模型要立足于目标课程,具体反映在评价指标的确定,以及权重的设定。第三,阶段式。课程的进行是动态的,长期的,每个阶段学生的学习心理也会有所变化。因此需要多次的评价以便随时做出调整,使评价结果可以及时作用于本轮课程中。第四,多主体参与。课程评价的主体应是所有深度参与课程的人,即选课学生、授课参课教师。第五,扩展性强。所建立的评价模型要有一定的扩展能力,以便在今后进行调整。并且其框架可以利用在其他课程中。[5]根据以上总结得到的评价模型的特点,进行评价策略的制定。

选择《设计概论》作为具体目标课程,来建立针对该课程的评价模型。该课程是设计学科的典型理论类课程,有如下特色。首先,受众广泛。该课程面向设计学大类下的多个专业。其次,课程设置较为靠前。该课程开设在大一第二学期,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设计观,启发设计思考和获得设计方法的关键时期,进行课程评价的过程也是传授学生如何进行问题研究的过程。第三,课程引领性。该课程教授的内容包括设计思想、方法、发展、伦理等,是后续课程的前奏。并且适合灵活多变的授课模式,便于课程的探索研究。因此选择该课程作为研究对象。该课程共32学时,安排8周授课,每周4学时。

评价的进行设置为三个阶段,分别是课程前、中以及后期。前期评价主要通过学生以及教师对课程的期望和理解,来获取具体的评价指标。中期评价关键点是学生在课程进行过程中的反馈,以便及时做出优化调整。课程后期评价用于总结整个课程,对下一轮课程的进步提供参考依据。[6]并且在后期依据学生和教师对课程的认识来设定评价指标的权重,最终形成完整的评价模型。

二、探索期的课程前评价

课程前期的评价目的在于对课程做一个探索性研究,了解学生和老师的心理预期,帮助建立中后期评价的指标[7]。因此前期评价采用开放式问卷的方式进行,拟定4个问题对学生和教师进行交流。所提问题如下:

1.你认为本专业理论类课程的优点是什么

2.你认为本专业理论类课程的缺点是什么

3.你认为一门好的课程重要的是什么

4.你对本课程有什么期待

共获取了20位学生和5位教师的意见,将获得的问卷内容进行整合并梳理谈及的频次,得到图1。从学生的访谈情况来看,对于理论课程,主要关注点在授课内容、课堂组织、授课方式、课堂环境以及作业等方面,偏重于直观的感受。从教师的访谈内容来看,频次最高的同样在于讲授的知识内容和方式,特别是对于调动学生积极性最为看重。除此之外,教师对于课程的内在逻辑、专业体系的整体建设以及未来发展也有所关注,这是从宏观的层面和长远的角度进行的思辨。[8]建立课程评价模型需要有可供测量、分析的具体指标,且应当包含课程物质要素、师生心理要素。因此根据学生以及教师的问卷内容,进行课程评价指标提取。在充分考虑师生意见的基础上通过资料调查对指标进行归纳细化,从而得到课程评价指标集(图2),是对于课程评价模型的初步建立。[9]

三、调整期的课程中评价

(一)课程满意度评价

课程在进行过程中并非严格按照教学计划一成不变,而是需要根据学生需求、课堂情况进行灵活调整。除了依据教师对现实情况的洞察之外,更加需要得到学生的反馈,从而采取措施进行合理调整,以求达成更好的授课效率。《设计概论》课程的教学计划为八周,定在第三周进行中期评价,可以充分暴露问题又可以给后期授课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调整。

根据课程前期探索性研究获得的课程评价指标集,设计李克特量表问卷,以五级满意度作为选择项,并赋值1-5分。同时问卷支持评价主体自由表达意见,以补充结构问卷的内容。统计分值时的评价定量标准为:分值≤1.5为很好;1.5<分值≤2.5为较好;2.5<分值≤3.5为一般;3.5<分值≤4.5为较差;分值>4.5为很差[10]。

在听课学生中发放问卷,共93份,其中有效问卷88份,有效性94.6%。将收到的问卷评价意见进行统计,计算学生对于课程各要素的满意度均值,得到图3折线。

由图3可知,各指标处在1.3至2.5之间,即评级为很好和较好。说明评价主体对于该课程的前半部分满意度相对较好。相较其他指标,A1教室规模、A2桌椅使用、C4课程关联评价略低一些。通过进一步的访谈,了解到部分学生希望教室空间大一些,并且教室椅子舒适感略差,这些问题属于教学设施方面。良好的设施对于学生的学习效率有一定的帮助,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提升硬件质量。在课程关联评价指标方面,学生表示尚不明确关联的方向与内容。属于教学内容的问题。在后期课程中,要将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联关系讲解纳入教学内容当中,便于为学生建立专业知识网络,使得所学知识得以运用在今后的学习中。

(二)基于评价反馈的课程优化

根据中期评价进行课程优化调整,主要包括教学内容丰富化和课堂互动形式多元化。由单纯的讲授增加了多元学习讨论方式,如设计伦理辩论会、设计思维作品制作、户外设计探索等。对于设计学而言,理论知识目的是培养学生设计思维的形成,艺术素养的提高,以及身为设计师应当具备的责任感。仅通过知识讲解,其力度与深度都有所欠缺,需要督促学生主动投入到思想建设和能力培养中,这就需要设置多样的形式,吸引主动式学习的展开。[11][12]另外,针对课程关联方面,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解读,引导学生理解本课程与后续课程如何联动,如何学以致用。而对于教室硬件问题则反馈给管理部门,更换一些座椅。并且用更丰富有趣的课堂学习方式来转移学生对于设施的过度关注,如图4、5。

四、反馈期的课程后评价

在做出课程调整并结束整个课程之后仍需要获得评价反馈,这有助于衡量课程整体的完成情况以及调整之后是否能够有效提高教学质量。这一阶段的评价也是促进课程持续进步发展的有力推手,为明年新的一轮课程开展提供了建设依据。

依旧采用满意度评价以便与中期评价有所对比。获得86份有效问卷。有效性92.4%。计算学生对于课程各要素的满意度均值,得到图6折线。其中深色为本次评价各指标的满意度均值情况,浅色为中期满意度评价各指标的均值情况,作为对比参考。

在后期评价折线中,各指标处在1.2到2.8之间,评级在很满意、较满意和一般三级当中。其中评价为一般的指标为“A2桌椅使用”,该指标在后期评价学生不满情绪更为严重。首先桌椅确实舒适度不够,另外,每次课为4个课时,时间较长,容易令学生感到疲惫。因此,理论讲授时间应当合理安排,尽量增加互动环节,提高学生的兴趣从而减缓课堂疲劳。[13]

比较后期评价和中期评价的均值情况,大部分的指标满意度有所提高,特别是“课程关联”指标,经过后半程课程学习的深入以及互动教学和探索学习的辅助,学生对于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联有了一定认识,但还需加强。另外,“A1教室规模、A3物理环境、C3理解程度、D3校内资源、D4校外资源”5个指标相较中期评价满意度有所下降。通过进一步访问来分析其中的原因。关于教室规模和物理环境主要原因在于后半程课程进入春夏之交,教室空调冷气不均匀,且关闭门窗,长时间上课,学生人数较多,教室较为憋闷,造成学生的舒适感略差。

关于理解程度的满意度降低大部分意见集中在所布置的校园环境探索作业上。其中涉及到田野调查、数据分析、资料收集、创意设计、版面设计和汇报演讲多个内容,训练学生寻找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团队协作的能力。对于一年级的学生而言,有一定难度。建议在下一轮教学中对该作业为学生更详细的讲解,教授具体的学习研究方法。

关于校内外资源问题。隨着课程推进,难度提升,大量的互动环节和作业需要学生自己搜集资料来完成。然而如何“找资料”也是需要训练的重要技能,这项技能无论是在日后其他课程的学习甚至是参加工作都格外重要。遗憾的是并没有专门的课程内容来教授学生如何“找资料”。部分学生对于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如何利用没有头绪。通过本次评价,发现了教学和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在下一轮的教学中可以有针对性进行课程优化,提高学生的满意度。

五、自适应评价模型的构建

(一)指标重要性评价

在满意度评价中23个指标对课程的影响都很重要,但对于课程整体和评价主体而言,各个指标所贡献的重要性还是有所不同的。获取各个指标在整体评价中的权重,是建立课程评价模型的重要一环。权重的求取利用结构问卷和层次分析法,评价主体除了学生外,还包括了教师,可以提高评价的全局性和客观性。

在图2建立的评价模型指标集基础上,设计重要性判断问卷,获得19份教师有效问卷,有效率95%。获得学生有效问卷86份,有效率92.4%。统计采集到的主体评价意见,应用层次分析法求取各指标的权重。进行归一化处理后的两类主体的各指标权重如图7所示。

权重反映的是评价主体对于评价指标重要性意见,通过对比学生和教师两类人群意见得到的权重结果,可以发现有很大差异。

在准则层,最主要的差异在于教学形式的相对重要性。学生主体认可该项的重要性,排在了第二位,但是与第一位的教学内容相比,差异较为悬殊。而在教师主体看来,教学形式与内容是同等重要的,这是基于长期教学实践形成的认知。良好的教学形式可以令学习效率提高,并大幅度提升学习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能。另外对于教学资源,学生主体意见中认为重要性相对较低,是课程的辅助部分。教师主体则认为资源也是非常重要的,这是教学内容的来源和扩展,因此权重也相对较高。

子准则层中两类主体对于各评价指标的权重比值差异达到1.5倍以上(学生/教师>1.5,学生/教师<0.5)的指标有9项。其中学生主体重视程度大于教师主体的项目有4项,分别是“A2桌椅使用、A5设备、C3难易程度、C5与时俱进”。 学生对于桌椅设备的使用率较教师高因此较为敏感。在难易程度方面,当学生接受新知识时,会对难易程度有敏锐的感受,过于简单和复杂都会造成兴趣减弱,注意力难以集中的现象。对于教师而言,长期重复授课会逐渐降低其对知识难度的敏感性。且每个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各有不同,很难有统一的标准。因此需要教师根据每次授课的情况进行内容调整,尽量难易知识穿插,控制时长,多重复,多变换形式,并且要随时询问学生感受,以获得反馈及时调整,做到以大多数学生的能力为参考标准。与时俱进方面,在学生主体中重视程度较大。这表现出学生对于紧跟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积极态度,但也反映出一部分学生对于基础知识和技能有所忽视。结合高年级学生的设计能力与思想,发现时常出现思维灵活新锐但基本功薄弱的现象。这也是教师所担忧的问题,追求前沿创新固然很好,但前提是将基本知识和技能夯实,才能创作出扎实亮眼的优秀作品。对于一年的学生而言更加需要引导他们树立良好的设计观念,有见识也要细致踏实。

教师主体重视程度远大于学生主体的指标项是“B4课堂氛围、D1教材、D2师资、D3校内资源、D5辅助软件”。好的氛围营造会大幅度增强知识传授的效率和强度。因此教师会比较重视这一方面对课堂的影响。另外四项都是在教学资源大类中,该差异的产生是不同主体的认知层面不同带来的,教师经过长期的自身学习和工作经历,深知资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除了传统的教材师资和校内资源外,辅助软件是进入信息时代,课堂革新的一个重要助手。其带来的是资源获取范围的扩大,信息流动的便捷,以及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在本次设计概论的教学过程中,使用了“学习通”软件,辅助课堂考勤、作业发布、问题讨论、知识扩展以及作品提交等。

(二)评价指标模型的构建

在获得了两类评价主体对指标重要性的评价之后,即可建立课程评价指标模型。在整个课程当中学生作为主要的受众,其意见相对教师更为重要,但教师主体对于课程的整体把握则更具专业性,因此按照6:4的比例将两者的权重意见结合起来形成综合评价模型,见图8。

以中期和后期的学生满意度评价意见为基础数据,根据构建的模型中各指标的权重,计算两个阶段课程的综合得分。课程中期得分1.6265,课程后期得分1.5624,定级为较好。满意度评价中“总体满意度”项的均值为中期1.7954,后期1.779,定级为较好。两组数据定级相同,且分数相近,具有较高的一致性,由此可以从侧面说明课程评价指标模型基本可以反映学生对于《设计概论》这门课程的总体态度。

结语

通过三个阶段的课程评价可以较为全面地跟进课程的发展变化,及时获得学生对课程的态度,尽可能去改善调整。所建立的评价模型可以运用在今后的《设计概论》课程当中,对学生和教师进行满意度评价,可操作性较强。同时,这种模型构建方式可以扩大到其他类课程当中,在基础框架下根据课程特点适当调整评价指标和权重值,即可建立适应自身课程的评价模型。

对课程进行系统的自我评价,是教师、团队进行教学设计,教学自我研究的重要一环,是打破课程设计重计划、轻反馈的现象。任何一处精妙的教学设计都应令他落地有声,并且必有回响,才是完整、健康的教学发展策略。

猜你喜欢

评价模型评价策略课程评价
“儿童立场”下的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策略
面向卓越教师的师范生实训课程评价研究
基于学业质量的增值性评价系统的分析与构建
基于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风险评价模型构建
基于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工业设计课程评价体系研究
云计算背景下的学生课程评价模式探究
基于熵权法的西安市外向型经济发展综合评价研究
浅谈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评价
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识教育”的教务管理及对策分析
美术作业情感式评价策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