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卓越教师的师范生实训课程评价研究
2016-12-16王锐
王锐
摘要:精湛高超的教学技能是卓越的教师应该具备的基础性特质,师范生教学技能的灵活掌握与专业理论课程、教育实践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存在密切关联。文章以卓越教师培养计划为背景,针对师范生实习与培训的课程评价进行研究,旨在优化师范生实训课程设置,提高师范生个人综合素质。
关键词:卓越教师 师范生 实训课程 课程评价
2014年末,教育部根据《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及有关申报,针对教师培养薄弱之处提出并确立多项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措施,旨在培养大批学识扎实、富于仁爱、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好教师,解决我国教师培养存在的一些深层次问题。课程评价是指对课程目标、编订及实施效果的评价,旨在检验课程设计实现教育目标的程度,为课程设计改进提供参考依据。为积极响应卓越教师培养号召,现阶段师范生实训课程的评价标准及方法需进一步完善和调整,文章面向卓越教师对师范生实训课程评价进行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1.卓越教师背景下师范生实训课程评价的主要问题
我国当前教师教育课程评价已经具备一定的规章制度且日渐完善成熟。卓越教师面向教育改革发展新形势,对教师培养模式的改革充分依据不同等级、不同专业教师的培养特点。现阶段师范生实训课程评价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1实训课程评价的过程体系有待完善。
从实训课程实施阶段看,课程评价一方面应取自外部督导,另一方面应该取自师范生实训建议及教师自我评价,这一过程应该随着培训课程实施的逐渐深入逐渐形成过程性,这一点符合卓越教师新型培养模式的改革要求。但是目前,师范生实训课程评价以学校、学院的督导为主,对师范生意见和建议的收集较少,评价结果未能及时反馈给实训教师,这一过程性的缺失使实训课程评价面向卓越教师发展的现状不容乐观。
1.2教师在实训课程设计评价中的作用性小。
实训课程的实施与评价离不开课程设计,科学开展课程设计是课程评价有序、全面实施的重要保证。但从目前看,实训课程评价多注重结果,对课程设计的评价匮乏,课程设计中有教师参与的评价更是寥寥无几。保证师范生实训课程设置的合理与科学需要教师积极参与,从这一点看,师范生实训课程评价在卓越教师计划背景下的实施效果并不十分理想。
1.3教育特色在师范生实训课程评价中表现不足。
师范生的最典型特征是“师范性”,培养教师是开设师范生实训课程的最根本目标。实训过程中,师范生既是学生身份,又要为日后的教师身份做准备,形成教师的专业精神。目前,针对师范生实训的课程评价虽较为全面且设有实训评估表等,但其主要针对的是专业课程而非教育课程,故实训课程综合评价对师范生教育特色的体现不够充分。
2.面向卓越教师优化师范生实训课程评价的若干思考
2.1注重强调师范生在实训课程评价中的重要地位。
师范生是实训课程的受教育者,实训课程设计特别是课程教学的设计需要师范生参与,以提高师范生教学设计水平,增强实践能力,为日后师范生走向就业岗位执笔进行教学设计奠定基础。此外,进行实训课程效果评价时,注重师范生专业技能考查的同时要加强其教育技能考查,引导教育者及师范生自身重视培养教育实践能力,以建立具有教师教育特色的实训课程评价体系。
2.2注重实训课程评价整体设计。
课程评价是对课程的设计、实施过程及实施效果的综合评价,虽然评价流程具有时空性,但教师队伍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应贯穿于课程设计、实施过程及实施效果的始终。注重教师在实训课程评价中的重要地位不可顾此失彼,既要将教师主体充分融于课程评价各个阶段中,又要将各阶段的独立评价有序连接起来,使课程评价贯穿于实训课程始末,强化整体评价的效果。
2.3有机结合实训课程的他评与自评,实现全方面评价。
基于卓越教师的课程评价应坚持多元化、开放化和动态化。基于这一点,师范生实训课程评价既要坚持动态评价又要坚持多方参与评价。动态评价即实训课程评价贯穿课程开设始末,实训课程是分阶段的、由浅入深的,实训课程评价应基于课程进展进行有计划的阶段性评价,并以此为基础形成综合评价;多方参与课程评价,即坚持学校、学院督导他评的同时,注重教师自评及师范生的意见和建议,以便实训课程设置的调整及完善能促进师范生面向专业化发展。
3.结语
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设计与实施为今后师范生的教育与培养指明了新方向。尽管前途是美好的,但我们仍要认清,实践探索和理论完善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构建科学、规范的实训课程评价体系并有效落实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相信在教育改革引导下,教育教学工作将日臻完善,推进我国师范教育事业发展蒸蒸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