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心理学的城市公共空间导向标识设计
2022-03-02山丹
山丹
关键词:视觉 知觉 情感需要 城市公共空间导向标识 设计
引言
城市公共空间导向标识是指城市室内及室外空间内为人所提供的视觉引导,帮助人们进行方向定位、寻找道路、了解环境而设置的各类信息。随着社会的发展,目前,我国大部分城市都已经建立起了较为完备的公共空间导向标识系统。但是长期以来,有关导向标识的研究局限于交互设计、人机工程学等设计学领域,与其他学科知识的结合研究明显不足。城市公共空间导向标识的设计,必然要遵循人的生理特点,但心理因素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本文结合格式塔心理学视知觉原理和社会心理学相关内容分析城市公共空间导向设计如何与人的感觉、知觉及情感需求相契合,从而实现其功能的最大化,力图为相关研究或应用提供新的资料。
一、人的感觉与城市公共空间导向标识设计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感觉是大脑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属性或特征的反映。人的感觉有很多种,包括肤觉、运动觉、嗅觉、平衡觉、视觉等。[1]在这些感觉中与城市公共空间导向标识设计关联性最大的是视觉。
(一)导向标识的安装高度及位置的设定
城市公共空间导向标识安装得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到人们识别信息的速度,而目前还没有一个可参考的标准数据。本文认为根据人的视觉特征进行设计,可获得较为可行的方案。根据相关研究,人的视网膜由中央凹、黄斑和周围视觉组成,其中对导向标识设计影响最大的是中央凹视觉。中央凹的视野呈圆锥状,水平和垂直视角均为2°左右,当头部保持略微前倾或垂直状态时,中央凹视觉通常在视平点以下10°左右的地方。
亚洲人的身高基本在151—188厘米之间,平均值为169厘米。人的眼睛距离头顶约12厘米,减去这12厘米,亚洲人的平均视平点是157厘米,再根据中央凹的视觉特征,145厘米左右应是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地区导向标识较为合适的安装高度。但实际上,在地铁站、机场、展览馆等人流密集的公共空间,为了避免信息被遮挡,通常将导向标识牌设在站立着的人的头部上方的位置。如果能够在人流较少的办公空间或休闲空间,根据人的平均身高和视觉特征来设计导向标识的安装高度可能会起到更好的效果。
另外,中央凹的扫描方式因对象而异,对于建筑,主要沿线条和外轮廓进行扫描,并多停留于入口和形体突变部位,对于街道和广场,中央凹则多在中景和近景处来回扫描。[2]依据这个原理,设定城市公共空间导向标识牌的位置必须思考空间、载体等因素。如,在街道上,中央凹多在中景和近景处来回扫描,而且在这个空间里人的移动速度与机场、车站等空间相比通常比较慢,看物体比较细致,因此,设置在街道建筑外墙上的导向标识牌,在遵循人流方向的前提下,应该将其设置在入口或墙体凸出部位,这样不仅能够帮助人们快速发现导向标识,也方便人们停下脚步仔细阅读信息内容。
(二)导向标识版面的编排
版面的编排不仅涉及到导向标识的形式美,更关系到信息的可读性和识别性。格式塔心理学家曾提出“重力”这一概念,即人的视觉相关的生理力在心理层面的反映。重力主要取决于位置和大小,在一幅画中,当各个组成元素都集中于构图的中心,或位于中心的垂直轴线上时,他们所具有的结构重力就小于当他们远离主轴线时所具有的重力。另外,在其他的因素都差不多的情况下,物体越大,其重力就越大。[3] 这一原理同样适用于城市公共空间导向标识的设计,具体来讲,我们在对版面进行编排时,首先需要对信息的主次关系进行梳理,然后把主要信息的尺寸放大,放在版面的视中心,次要信息放在版面边缘的位置,这样就能够有效增加主要信息的重力。如,北京金源时代购物中心的导向标识,将主要的信息,即楼层的信息放大,放在版面中心偏上的位置,其他次要信息则放在楼层信息两侧偏下的位置,从而避免了过多的信息在版面中心的聚集,使核心信息的重力得以提升,这种编排方法有助于人们在最短的时间内确认自己所处的楼层,见图1(作者拍摄)。简言之,处理好导向标识版面信息的层级关系,突出核心信息的重力,有助于缩短人们获取信息的时间。此外,孤立、独处也能够增加重力。因此,减少主要信息周围的其他次要信息或在主要信息与次要信息之间留出一定的空间,有利于增强主要信息的重力。
二、人的知觉与城市公共空间导向标识设计
知觉是经过感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在大脑中的反映。知觉来自于感觉,但知觉比感觉复杂,是事物的不同属性、各个部分及相互关系的一种认知。知觉具有一定的个体性,它包含观察者自身的记忆、经验、思维等。
(一)导向标识的配置
导向标识的配置,即指导向标识数量、位置及距离的安排。导向标识的配置一方面与人的视觉相关,另一方面还与人的环境知觉有很大联系。环境知觉是人们把外界的环境信息通过感官传入大脑,并由大脑对这些信息做出解释的过程。人的环境知觉依赖于两种不同形式的信息,环境信息和知觉者的经验,两者通过寻路行为同时作用于人。在寻路过程中人们的环境知觉有时会受到认知容量的限制,从而造成认知混乱,并对人们的空间定位过程和方式产生影响。相关试验证明了这一点:1970年,一位叫Best的研究人员,对英国某一市政厅进行考察后发现,人们在这里的迷路程度与他们在寻路过程中需要做选择的地点之间的有很大关系,他认为只要减少这些地点的数目,人们就不容易迷路,所以他就设计了一个导向标识放置在这些地点,从而减少了人们的迷路感。根据这个知觉特性,在结构较为复杂的公共空间内,我们可以将导向标识放置在转角、关键节点等人们经常停顿下来做选择的地点,从而帮助人们快速到達目的地。
另外,环境知觉也包含着认知错觉。1995年,相关研究人员选取了Nihon大学主楼里面的两条路线做了距离的判断,一条是该楼第五层楼的通道,另一条是从第五层楼的楼梯走到一楼,前者实际距离远大于后者。但试验结果表明,被试者对楼梯所做的估计都三倍于通道路线。相似的现象还有,在道路上如果人们看不清目的地的话,那么它将比看得清者距离要多估。有坡度的路线,无论是上坡还是下坡,都比平的路线感觉要长。相关研究人员认为,Allen假说可以解释类似问题,即人们会把一条路的空间信息分成若干段落,并以段落边界作为启发点来估计距离,这些段落越多人们主观估计的距离就越长。由于人们对距离的判断,取决于人们大脑中所处理的相关环境信息,因而如果路线上的环境信息是以节为单位储存在记忆中的话,将大大提高认知的效率。[4] 根据这一理论,本文认为在一些障碍物或曲折较多的城市公共空间,增加导向标识的数量,缩小标识之间的距离,确保其连续性,对人们的寻路过程将产生积极的作用。
(二)导向标识图形的设计
对形态的辨认是知觉活动最主要的特征。城市公共空间导向标识的图形符号大致可分为具象图形和抽象图形两种。具象图形是对现实中存在的物体形象进行概括、变形后获得的,其图形意义较容易辨别。抽象图形是一种高度概括的图形,人们需通过习惯、联想、共鸣等心理活动,才能理解其意义。判断导向标识图形符号的设计是否成功,主要考察其是否能准确地传递信息?是否具有公共性?是否能快速吸引受众的注意力?是否具有审美性?满足这些要求,实现图形符号的信息传达机能,也需要了解人们对图形符号的认知心理。在格式塔心理学中,任何图形都是以简单、清楚和易于理解的方式被感知,并且人们习惯将物体分为背景和图形两个部分来解读。对于背景和图形所包含的原理,丹麦心理学家鲁宾曾指出:两个相似但是颜色不同的区域,如果其中一个大于另一个,并且包裹另一个,那么这个小的被包裹的区域就很有可能被看作是图形。背景与图形的知觉原理有多种,但与本文相关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封闭形态比开放形态易成图形。如,一个相对来说比较小的圆形,其视觉度就可以与较大一些的长方形和一个较大的三角形相加之后的视觉度平等。[5]因此,圆形可以用于禁止或需要人们快速捕捉到的指示性符号的设计中。第二,对称的、平衡的图形与不对称的、倾斜图形相比更加自然、平和,更易成图形。第三,具有整体感的形态更易成图形。如果能将以上这些原理运用到导向标识图形符号的设计中,将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迪拜海运服务设施所导向标识中的图形标识,用简练的线条、对称与平衡的形式,将不同海运设施的特性表现出来,图形简洁、协调、整体感强,体现出极高的识别性和审美性,见图2(图片摘自托尼·霍华德《交通导视》)。
(三)导向标识色彩的设计
城市公共空间导向标识的色彩设计需要重点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如何通过色彩突出图形或文字;二是如何通过色彩与人产生情感共鸣;三是如何通过色彩使导向标识更具美感。根据格式塔心理学,色彩与色彩之间的差别更多的是取决于他们的亮度,从图形与背景组合的角度看,主观轮廓形成的表面形状与背景之间的亮度差别形成了格式塔知觉。根据这个原理,在设计导向标识的色彩时,可以使用亮度差别大的色彩组合,从而增加导向标识的识别性。如黑色背景上可用白色、黄色、红色等亮度值较高的色彩表示图形或文字;白色背景上可使用蓝色、绿色等亮度值较低的颜色。相关研究还表明,一切色彩,只要他们的饱和度相同,在知觉上就能达到和谐,互补色的搭配也能和谐,而仅由一组对比色组成的画面会呈现出对补色的需求。因此,在确定导向标识主体色的前提下,在版面的局部可以增加能够与图形或文字色彩形成补色的色彩,这不仅能够调和过于强烈的对比,同时也有利于提升版面的审美性。如,美国时代广场地铁出口的导向标识,在浅灰色的墙面上,贴有蓝色英文立体字,文字上方的小字母和数字的背景则使用了黄色、红色等与蓝色具有互补关系的色彩,画面醒目,易于辨识,且富有设计感,见图3(图片摘自托尼·霍华德《交通导视》)。
另外,在格式塔心理学中,人的色彩感觉与情感经验是相通的,[6]而色彩的情感性,往往通过联想获得。如,红色能引起人较为强烈的反映,是因为它使人联想到火焰、血液等;绿色给人健康的感觉,是因为它能够使人联想到大自然。除了联想,不同色彩的波长对人心理的影响也是色彩产生情感性的重要原因。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的试验,在彩色灯光的照射下,人的血液循环会加速,影响最大的是红色,其次是橘黄色、黄色、绿色,蓝色的影响最弱。这证明鲜艳、磁波长的色彩容易引起扩张性的反映,反之亦然。这个试验也解释了为什么事物在更明亮的色调中,要比在深色调中要显得大一些的原因。在设计导向标识的色彩时也需要考虑不同色彩所产生的情感体验及由此所产生的认知错觉。如,俄罗斯铁路导向标识的版面以黑色和红色为主色调,两种色彩的使用比例约3:1。红色在俄罗斯代表勇敢和勇气,也象征着生命,在地铁导向标识中使用红色能够引起更多人的情感共鸣,而且设计师通过增加黑色的面积,避免了大面积的红色对人视知觉的刺激。另外,黑色背景上的白色文字在背景的衬托下显得含蓄又清晰,版面整体看起来大气、醒目,见图4(图片摘自托尼·霍华德《交通导视》)。
三、人的情感与城市公共空间导向标识设计
情感是人心理生活的重要方面,它是伴随着认识过程而产生的,是人对客观事物的另一种反映形式,即人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人的情感需要有很多方面,多与社会事件相关,其中对自身生长的文化环境的认同也是其重要内容。
中国地域辽阔,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促成了不同的地域文化,不同文化环境中的人在饮食、礼仪、喜好、习惯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别。 [7]通常来讲,大多数人对自身生长的文化环境具有一种依赖心理,进而就产生了文化认同这一高层次的情感。城市社会心理学认为,一个良好的视觉环境,可使人不费力气地接受到信息,如果被觉察的对象与人们的预期符合,即人的认知与外界对象协调一致,人会感到满足。[8]根据这一理论,城市公共空间导向标识的设计也需要参照城市的文化环境。下面以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为例,分析城市公共空间导向标识设计如何与特定的文化环境相协调统一,如何最大程度地满足人们在文化认同基础上的产生的情感需要。
(一)导向标识与建筑风格的协调
一座城市的建筑空间形式,往往成为这座城市的标志,成为城市居民之间相互认同的重要依据。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建筑与规划学院院长波特曼教授指出:“建筑可以视为一种思想意识,一种社会,一种象征的文化的仲裁者。”呼和浩特市位于内蒙古中南部地区,境内生活着蒙古族、汉族、满族、回族等多个民族,不同民族长期的杂居,使这一地区形成草原文化、农耕文化并存交融的独特面貌。呼和浩特市的建筑风格在不同的街区具有不同的风格特征,而这些不同风格的建筑也代表着这个城市的价值观念和时代精神。如,呼和浩特市成吉思汗大街上的一些建筑,在风格上借鉴了传统毡包,其屋顶的设计大多采用圆形或弧形,色彩则是以白色为主体色,黄色、蓝色为辅助色。毡包是游牧民族居住的可移动的房子,它具有轻便、环保的特征,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游牧生活方式的变迁,传统毡包已基本失去其应用价值,然而其作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象征,渗透到现代建筑设计中,从而得到了延续。因此,设置在这条街上的公共空间导向标识在造型上可以与建筑风格相呼应,在色彩设计上可以采用白色、黄色及蓝色、绿色等具有鲜明草原文化特点的色彩,但要注意色彩搭配不能与周围建筑的色彩过于接近,要体现出一定的对比性,否则会影响识别。图形则可以围绕草原游牧文化进行设计。同样,以大昭寺为核心的昭庙街区的导向标识也应根据昭庙的建筑结构、材料、图案和色彩进行设计。
(二)导向标识与历史文化的契合
城市公共空间导向标识与城市文化环境的融合,还可通过体现历史文化元素的方式实现。呼和浩特文化底蕴深厚,内涵丰富,有着以匈奴、鲜卑、契丹、蒙古等历史上存在过或当前生活的游牧民族,以游牧生产生活方式为核心,同时吸收其他民族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另外,农耕文化在呼和浩特也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清代至民国时期,山西、陕西地区的人口向呼和浩特及周边地区大规模迁徙定居,历时三百余年。汉族人口的增加不仅进一步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交融,同时也促成了富有地域特色的农耕文化的形成。如,发端于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的剪纸艺术就具有农耕文化与草原文化相交融的色彩。总之,长期的交往、交融,使生活在这一地区的人不论是对草原文化还是对富有地域特色的农耕文化都具有一种认同心理,而城市公共空间导向标识的设计除了与外在环境相协调外,也需要与内在的文化特质相契合。具体来说,我们可以选取几种典型的文化元素进行艺术转化、提炼,运用到城市公共空间导向标识设计中。如呼和浩特市附近发现的文物中最具代表性的有辽、元时期的金银器,这些金银器图案题材极为丰富,有鹿、羊、马等具有鲜明草原风格的图案,也有龙、凤、牡丹、莲花等富有中原汉族文化特色的图案。呼和浩特城市公共空间导向标识的设计如果能以这些文化元素为素材,进行创作,不仅提升了公共空间的文化层次,更是体现了对受众情感需求的关照。
结语
结合心理学知识研究城市公共空间导向标识设计,能够获得比一般研究模式更为深刻的理解。本文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主要借鉴了格式塔心理学相关的知识,在重视人的视觉特性的同时也强调人在观看物体时的经验,即知觉过程。认为根据人的視觉及环境知觉特性设计导向标识的位置,对人们的寻路,即空间定位过程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在导向标识的高度及图形、文字、色彩设计方面遵循人的视觉和知觉特性能够有效增强其识别性和审美性。本文第三部分根据社会心理学的需要理论,认为将导向标识设计与城市的文化环境相结合,不仅能够满足人们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产生的情感需要,使导向标识更具人性化,同时也会体现出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