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对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方式探究

2021-12-04顾浩

考试周刊 2021年87期
关键词:初中教学道德与法治

摘要:随着依法治国的有序开展,提高居民法治意识的教育正在逐步进行。身处于法治社会的我们,不仅需要用道德规范自身的言谈举止,还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生活。“少年强则国强。”现阶段的初中生随着年龄的增长会成为国家的建设者,承载着民族的希望。能否健康成长不仅是学校和家长的事,更是关乎整个社会的大事,因此需要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高度关注。道德与法治课,既包含道德层面的内容,又包含法律知识的宣讲,二者缺一不可。通过这样的方式,为初中生身心健康发展保驾护航,在课堂教学与不断实践中提高其法治意识,做一位学法、懂法、用法的合格公民。

关键词:初中教学;道德与法治;法治意识的培养

社会之中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人与人在交往之中难免会产生摩擦。除了道德这样的无形规范,还需要法律的“强硬”手段规范大家言行,通过“软硬兼施”的方式,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保障。试想一下,如果一个国家没有任何的约束,各行各业的人都不再遵守法律规范,而是为所欲为,做任何想做的事情,那会产生怎样的混乱局面。在时代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只有緊跟时代的脚步才能不被发展潮流所抛弃。在依法治国的有序开展之下,开设道德与法治课以达到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的目的,为建设法治国家添砖加瓦,贡献一份力量。文章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 当前初中生对道德与法律的认识现状及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

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甚至是以后步入社会与同事和领导之间的相处,难免会因为意见不合而产生摩擦。在这种情况下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寻找合适的方式进行宣泄,避免由于“量的积累”达到“质的变化”,做出伤害自己或是他人的事情,或采取违反法律的极端行为宣泄自己的不快。相关资料显示,未成年人犯罪的数量正在逐渐增多。犯罪手段的残忍程度难以想象,但是犯罪意图却令人费解。很多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都有可能成为他们的作案动机。在现有案例中,有些未成年人犯罪是在知法、懂法的前提下犯法,有些是因为不懂法,归根结底都是由于法律意识淡薄。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互联网渗透入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无论是在学习中还是在工作和生活中,任何一个环节都离不开互联网。顾名思义,互联网像是一张网一样将人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的条件。但是与此同时,广泛的受众、鱼龙混杂的群体并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很多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待人温文尔雅、彬彬有礼。但是在互联网上就“一改常态”,不仅言辞激烈,而且还无端拉踩、引战,以观看他人的“口头战争”为乐。部分学生是为了博取大家关注,也有部分学生只是想满足自己的恶趣味心理。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现象,大部分原因是这些学生的法律意识还不完善,道德底线有待提高。有资料显示,网络用户的平均年龄和文化水平偏低,基于这样的情况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

二、 道德与法治课对提高学生法治意识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

青少年作为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受到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一个群体。法律意识的培养是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初中时期的学生不同于小学时的稚嫩,但是又不及高中生的逐渐成熟,正处于青春期的叛逆时期。不仅没有形成完备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辨析事物好坏的能力也未完全成熟,难以对良莠不齐的信息进行甄别,稍有不慎就会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加强对学生道德与法治的培养,通过开展道德与法治课,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在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有利于青少年在积极正确的心态下健康成长。

学生在小学时期对法律意识这样抽象的概念难以理解,即使开展了相关课程也不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高中时期已经有了一定判断事物对错的能力,有了独立思考的意识和能力,能够约束自己的行为,懂得如何为了自己的利益做正确、合理的争取。因此,不论是在前还是在后,都错失了培养法律意识的关键时期。而在初中这一中间节点开展道德与法治课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是践行依法治国方针政策,构建法治社会的坚实基础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自2016年起,在初中课本中关于“德育”的教学要求中增加了法治教育的相关内容。道德是做人、做事的基本底线,法律是维护社会治安的重要手段。然而不论是哪一年龄阶段,都需要受到法律和道德的约束。通过对道德与法治课的学习,顺理成章地就可以培养法律意识,但是就目前现状来看,实现二者有机结合的研究少之又少。法律不只是为了约束自身行为,也是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强有力武器。知法、守法是公民的义务,利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是公民的权利。通过开设道德与法治课,能够使学生在面对困难时学会合理应用法律武器保障自身安全,保护自身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要想做到构建法治社会,从源头上杜绝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开展道德与法治课,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不失为一条重要途径。及早地将掌握法律知识以及提高道德水平的重要性“灌输”给学生,能够使其在早期阶段树立法律意识,学会拒绝不良诱惑,防患于未然。

(三)有利于培养全方位发展人才

学校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场所。随着时代的发展,学校更加注重培养全方位发展的人才,以便于日后更好地为社会做贡献。文化课的教学内容已经在逐渐完善,思想品德教育也有了一定的教学基础,因此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应该被提上日程。校园生活不同于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教师的适当引导和校纪的规范,但是即便在这样的条件下,仍然会出现一些破坏校规的事情。从小方面来讲,可能是学生由于同学纠纷或一时冲动做出了违反校园纪律的事情,从另一方面来讲,这也是社会生活的一个缩影。学生做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事情,很显然就是因为没有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初中时期的学生,处于青春期发展的黄金时期,正是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节点。通过开展道德与法治课,使学生理解二者的具体内涵,明白“德”与“法”在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不再将法律看作是一种约束和限制,而是“理所应当”,人人都应该遵守的一种准则。培养法律意识,有利于学生在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遇到问题时,能够理性思考,沉稳解决,适时地拿起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不是“以暴制暴”,采用极端手段。

三、 通过道德与法治课提高学生法律意识的具体措施

(一)尊重學生主体地位,转变教学观念

学生学习离不开教师教学,但是在课堂教学中要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作为年龄稍长的成年人,与初中生相比有更多的社会阅历和经验,不能用自己看待事情的观点来衡量和要求学生。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学会换位思考,理解学生所想,只有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才能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学生对道德和法律的认识现状,从易到难设计教学任务,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学生对法律知识的掌握程度是一个逐渐提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也要跟上学生的脚步,及时改变教学方法。通过激发学生好奇心,使他们能够最大限度地、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道德和法律意识的学习中来。

(二)加强学校和家庭的沟通交流

学生的培养离不开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学校是初中时期的学生离开家庭以后所处时间最多的地方。家庭是学生离开母校的怀抱回归的地方,家长对未成年学生的抚养、教育是一种义务;学生将来对父母的赡养也是一种法律义务,要让学生明白这一关系。在与家人的相处过程中,没有学校中各种各样的规则限制,学生能够更轻松自在地展示自我,呈现更加真实的状态。初中生的模仿能力很强,容易受家长和教师或者同学的影响,如果是好的行为习惯,那将受益匪浅。但是如果沾染了一些坏的习惯,一时之间也是难以戒掉的。因此,不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严格遵守社会规范,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同时,教师和家长多进行沟通交流,对学生的行为表现给予更多的关注,在二者的共同努力之下,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

(三)联系具体实际,将道德与法治融入生活

学生学习知识不只是为了取得成绩的高低,更多地是为了在实践中能够灵活应用。在院校中开设的所有课程,不单单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文化课水平,而是通过考试来检验教师的教学成果和学生的掌握程度,教师和学生要深刻明白这一点,不能本末倒置。要抛开以往应试教育的观念,端正自己面对所学、所教学科的态度。道德与法治课的开设,不是为了将知识落实到试卷上,而是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识,树立法律意识,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遵纪守法,不要做出违法乱纪的事情。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理论与实际,即知识与生活的有机结合,实现二者的相互交融、相互渗透。通过学生在课堂学习到的道德和法律知识,在生活中规范自己的言行。

(四)合理应用现代技术手段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技术水平获得了显著提高,电子技术的发展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强大的“硬件”支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对国内外先进教学成果进行借鉴,选取优秀案例与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方法。学习任何新鲜事物的前提都是要明确具体含义。在互联网技术发展的今天,教师可以将道德、法治、法律意识的概念以视频或者动画的形式展现给学生。既活泼有趣又生动形象,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为枯燥的课堂带来生机与活力。与此同时,也要明确告诉学生,网络的发展为我们与他人之间的交流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天地。学生在网络上表达观点时具有言论自由权,但是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发表言论要以符合道德和法律规定为前提。

(五)开展有关道德和法律的社会实践活动

法律意识如果只存在于脑海中,那只能是一种抽象的思维,只有落实到实践中去才是“物有所值”。假期是学生接触校外生活的重要时期。在学校课程结束之前,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社会实践活动,既能够巩固课堂教学,又可以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身临其境地体验到道德和法律的重要作用。例如,协助交警维护交通秩序。在正式开展这一社会实践之前,要做好准备阶段的相关工作,搜集知识,在实践活动结束以后做好总结、分析。在新学期开始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向大家介绍自己的社会实践活动。例如,“我参加了什么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都做了什么事情”“通过这次社会实践获得了哪些感悟”等。从课堂走进生活,从学校走进社会,会给学生带来不同程度的震撼,使其更深刻地理解到掌握法律知识、形成法律意识的重要性。

四、 结语

法治教育应从小抓起,从青少年抓起,及早树立学生法律和防范意识,防止不良心理状态和行为的“野蛮生长”。道德与法治课的开展,在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打下了基础,培养了学生法治意识,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将收获颇多益处。既能规范自身行为,在遇到问题时又能够拿起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保障自身的正常权益不受侵犯。与此同时,我们不只要做法律和道德的践行者,还要做法律知识的宣传者。学校通过各式各样的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的理论知识提供“用武之地”,使其在实践中不断提高道德和法律素养。

参考文献:

[1]姜群.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对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策略探微[J].求学,2020(44):61-62.

[2]胡瑞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的思考[J].甘肃教育,2020(22):158-159.

[3]夏璟.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的实效性探讨[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0,5(20):65-66.

[4]钟文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对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探究[J].教育界,2020(1):11-12.

作者简介:

顾浩,甘肃省陇南市,甘肃省宕昌县城关九年制学校。

猜你喜欢

初中教学道德与法治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教材研读思考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使用策略探微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关于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文化迁移的探讨
浅谈“导学互动”教学模式对初中数学教学的作用
浅谈初中班级高效管理策略
巧用西方文化导入,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质量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