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道德与法治责任意识渗透策略探究

2021-12-04周静芳

考试周刊 2021年87期
关键词:责任意识策略探究道德与法治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进程不断加快,教育各方更加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以及核心素质的培养。因此,学校教师在努力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同时,应强调初中各学科的教学进程,以求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与核心素养。道德与法治作为初中课程中较为重要的科目,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法治意识、责任意识等,与此同时,责任意识是目前学生综合能力中较为重要的一项,是学生个人素质与社会责任感的基础。但基于目前的中考政策和教学现状,教师及学生均未重视该科目的教学与学习,从而使道德与法治学科无法发挥其对责任意识培养的作用,因此,教师应加快初中道德与法治责任意识渗透策略探究。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责任意识;策略探究

中国的古话“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强调中国人的社会责任感,即中国人责任意识的外化与展现。初中生群体是青少年发展阶段中较为重要的一环,且其为祖国不断发展的未来,因此引导其增强责任意识是中国实现不断前进的支撑力。但是在目前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队伍力量薄弱,不少学校初一、初二的任课教师是由其他学科的教师兼任,教学素质偏低,其无法充分认识道德与法治课程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作为培养初中生群体责任意识的重要力量,应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且创新教学方式,从而加快责任意识的渗透策略探究进程。

一、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现状

(一)忽视课程教育,学习兴趣缺乏

在目前教学进程中,初中生群体课业负担较重,同时教师及家长过于关注学生应试考试成绩,故初中道德与法治科目的教学受到了忽视。目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未充分认识到课程对综合能力的培养作用,也并未适时了解新课程改革进程对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要求。同时部分教师为非专业教师,因此道德与法治课程改革进程缓慢。课堂教学缺乏一定的趣味性,从而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此便形成了“教师忽视课程教学,学生缺乏课程学习兴趣”的教学现状。

(二)教学方式传统,教学效率低下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在现行中考政策下分值不多,地位不高,故教师忽略教学方式的创新与改革。教师在目前课程教学进程中,多采取课程讲授的教学方式。该方式虽可有效保证将课程知识全部传授给学生,但不能提高课程的教学效率,学生在初中课程学习中多接受此种教学方式,因此学生在此过程中易产生“厌学”情绪。目前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教学方式传统,强调教师在课程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即注重讲授过程,而忽视学生的课程学习效果,由此课程教学效率低下。

(三)学习态度消极,学习质量较差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涵盖了道德、法治、社会责任、心理健康和基本国情等内容。但因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方式过于单一固化,未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道德与法治课程越来越显得枯燥乏味,学生在此过程中学习态度越来越消极,从而无法充分认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作用。课程教学进程中,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双向配合,一方面需要教师高效的课程教学方式,另一方面需要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学生学习态度消极,无法保证学习效率,因此学习质量较差,道德与法治课程无法发挥其培养学生责任意识的作用。

二、 初中道德与法治责任意识渗透策略探究

(一)全面讲解知识,了解课程内容

课程学习需要学生對所学课程内容有全面的了解,需要教师对所讲课程知识有全面的讲解,一知半解无法为良好的学习效果奠定基础。只有在教师全面讲解知识的基础上,学生对课程内容了解后,才可不断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所讲授内容与学生学习及生活息息相关,其课程内容包含多方面的责任意识,如个人责任意识、集体责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国家责任意识等。因此教师为帮助学生有效掌握多方面责任意识应将课程内容讲解透彻,以确保学生对课程内容全面了解,从而学生才可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增强责任意识。教师全面讲解课程内容,应从多维度、多方面进行讲解,而不应是简单对课程内容进行陈述。例如,教师在讲解“我与社会”这一课时,课程中强调人是社会中的一员,个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教师为拓展学生思维,应合理引申至“社会的构成离不开每一个人”。在教学过程中,讲解人与社会的双向关系,即个人发展成长离不开社会范畴,社会发展离不开个人的努力与提升,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结合课程内容,合理扩展维度,全面讲解课程知识,从而引导学生全面了解知识,进而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由此可见,教师全面讲解课程知识,多角度、多维度延展课程内容,有助于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逐步培养责任意识。

(二)巧用媒体资源,提高课堂效率

随着新课程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也在不断加快,即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得愈发广泛。同时,道德与法治课程未引起教师重视,教学方式传统陈旧。因此结合上述两方面情况,教师应不断推进道德与法治教学改革进程,创新教学方式,以求不断提高课堂效率。为顺应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教师应结合丰富的媒体资源,为课程内容增添趣味性与丰富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引导学生主动吸取课程知识,进而不断提高课堂效率。教师巧用媒体资源,应结合动画、音频及视频等多种形式。例如,教师在讲解“服务社会”这一课时,可首先运用幻灯片中的动画效果引出几种服务社会的行为,如义务植树或志愿者讲解行为等,教师可据此简单引出服务社会的实践形式。然后教师结合音频与视频资源,选取播放几个服务社会行为的具体实践过程,还可播放受到帮助的人群对志愿者的感谢画面,从而引导学生了解服务社会行为的重要意义与作用,进而学生在观看过程中感知社会责任感的重要作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巧用媒体资源,引导学生观看、了解具有社会责任感的行为,由此学生可主动探索提高责任意识。由此可见,教师巧用媒体资源,引导学生主动了解社会责任感这一概念,可省去教师冗余阐述,不断提高课堂效率。

(三)构建课程情景,营造课程氛围

教学情景是教师根据课程内容进行自主创设的,需要一定的场景变换或利用简单工具,从而引导学生主动走入课程教学中,进而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初中生群体具有旺盛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其对趣味事物及新鲜事物具有一种天生的好奇心与探索欲,因此教师运用合理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好奇心,从而引导其主动探索课程内容,可有效提高教师教学效率与学生学习效率。教师构建教学情景,可引导学生亲身体验课程知识,促使其通过实际行动感知课程内容,从而有效提高其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师构建课程情景,可选取参与度较高的情景,例如,教师在教授“做守法的公民”这一课时,可先简单讲述几个违法行为,如谎报险情、破坏社会公共设施等,然后邀请几名学生依据自己对该违法行为的理解进行演绎,在演绎完成后,教师可提问学生:为什么该行为是违法行为?该行为有什么社会危害?在此过程中,教师带领学生进入教学情景中,亲身体会课程内容,从而促使学生在实践中思考,并且在思考过程中潜移默化树立责任意识。由此可见,教师结合课程内容合理构建课堂情景,可引导学生以实践活动感知责任意识,同时还可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四)善用趣味活动,激发学习兴趣

初中生群体是青少年的重要发展阶段,青少年是中国未来持续发展的脊梁。因此,加强对青少年责任意识的教育对社会、对国家都有不可忽视的意义。初中生群体是处于承接小学学习、开启高中学习的过渡阶段,与此同时,该阶段学生群体同时具有好奇心以及探索力,即其对未知事物具有探索意识且拥有能力开展探索活动。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善用趣味活动,可有效引发学生好奇心,同时还可引导其主动发挥探索力开展求知过程。教师运用趣味活动,应结合学生兴趣点,然后进行内容的创设与延展。例如,教师在教授“责任与角色同在”这一课时,首先,寻找合适的故事编成剧本,其次,邀请学生或其他科目教师将剧本拍摄为小短剧,最后在课堂讲解过程中播放该小短剧。与此同时要求学生认真观看短剧,并寻找故事发展过程中每个人都有哪些责任。教师拍摄小短剧并播放给学生观看,这一趣味活动有效引导学生走入课程教学中,学习责任的概念与内涵,同时还可调动其学习热情,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由此可见,教师善用趣味活动,为课程内容增添趣味性,消减责任意识课程讲解过程中的枯燥无味,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增强责任意识在课程教学中的渗透效果,促使教师高效完成教学目标。

(五)推进小组合作,创新课程形式

新课程改革进程不断推进,其中较为重要的一项便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及地位,即要求学生主动汲取知识代替被动听取,且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促使其自主推进学习进程。在传统教学方式中,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即重视教师的讲课过程,而现在,教育各方要求提升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与此同时,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因思维角度单一,故思考及学习结果易存在难点与问题,并且看待问题的方式也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因此,教师应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该方式既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又推进了合作,从而改善个人学习的单一性与片面性。教师推进小组合作形式,应落实到课程教育进程中,而不应流于形式与表面。例如,教师在讲解“维护国家利益”这一内容时,先将班内学生划分为六至八组,要求每组寻找一个维护国家利益的实例,同时要求学生采取“组内接龙讲故事”的形式在第二日课程上分享自己找到的故事。在这一过程中小组合作形式首先推进了学生自主学习过程,其次学生于其过程中了解国家责任的概念及表现形式,从而有利于其责任意识的树立。由此可见,教师推进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可以有效创新课程形式,从而推进责任意识渗透课程教学中的进程。

(六)加强师生互动,强化学生主体

在目前教学进程中,道德与法治教师教学方式传统,过于注重课本知识的讲授,因此导致了学生学习兴趣下降以及学习效率低下。为此教师应改变师生间单向的讲授与听取关系,而应加强师生互动,强化学生主体地位,从而实现交互式学习。教师加强师生间互动,构建良好的学习模式,可推进学生建立自主学习意识。例如,教师在教授“网络生活新空间”这一课时,可合理设置问题:网络的发展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便利?同时网络的不断进步为我们的道德与法治进程提出了哪些新要求?网络空间要求我们担负哪些新责任?在设置完问题后,教师可给予学生一定时间采取小组讨论的形式或自主思考的方式思索教师提出的问题。在学生讨论或思考结束后,教师可简单阐述网络发展带来的便利,然后可邀请学生上台讲解自己对问题思考的结果。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首先通过设置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其次引导学生阐述思考结果,从而形成互动式的学习。由此可见,教师加强师生间的互动,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有助于学生自主探究责任的内涵,从而可推进其责任意识的增强。

三、 结语

综上所述,在目前初中课程学习中,教师在注重学习成绩提高的同时,应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与核心素养,而其中较为重要的一环便是责任意识的提高。道德与法治作为培养学生责任意识的重要科目,应受到教师的重视,教师应加强课程形式创新,不断提高课程效率,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责任意识的教学目标,进而帮助学生培养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

[1]胡玲嬌.浅议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J].新课程·中学,2017(8).

[2]陈元.议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9,13(14):85-86.

作者简介:

周静芳,浙江省杭州市,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万向初级中学。

猜你喜欢

责任意识策略探究道德与法治
东台市精准约谈 强化企业责任意识
不断强化责任意识 着力提高办理实效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对英语课堂实效性的反思与探究
谈幼儿音乐素养的培养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
强化责任意识 树立担当精神
强化社会责任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