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生“家国情怀”教育的现状及培育途径

2021-11-25金喆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1年16期
关键词:培育途径教育现状家国情怀

金喆

摘 要:本文以当代中学生“家国情怀”教育现状问题分析为基础,从“自身素养”的提高、“学科教学”的渗透、“家风家训”的培育三方面的日常教育出发,结合“家族探源”“乡土文化”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校园精神文化熏陶、学校活动平台的构建以及“红色”基地与学校的衔接等几个方面,探索和分析开展“家国情怀”教育的途径,促进学生“家国情怀”素养的提升,进一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关键词:家国情怀 教育现状 培育途径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16.058

“家国情怀”是一个公民表现出来的对祖国、对人民、对家庭的一种认同和热爱,是对社会的责任与担当,是爱国主义精神产生的伦理基础和情感状态,是把个人前途与国家、民族和社会前途融合在一起的情感,“家国情怀”教育的核心是爱国主义教育。它注重培养公民自身、家庭、社会、国家四个层面的情感关系,合理的关系是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准则。

一、家国情怀教育得现状

(一)传统文化意识淡化

随着改革开放和全球化的快速发展,“欧美文化”“韩日文化”也逐渐进入中国,并直接或间接地冲击中国的传统观念和文化,首先就是青年一代。他们淡化集体、社会、国家利益,忽视社会公德。同时,部分人也错误地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已经不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要求,出现了中国传统节日被冷漠,而西方节日被热捧的尴尬局面。没有了文化认同感,更谈不上强化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爱国之情。

(二)教育内容枯燥

目前,国内的“家国情怀”教育内容以教科书作为唯一的资源,而对于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乡土文化资源缺少开发和利用,如地方史、地方乡贤名士、地方风土人情、民风民俗、自然景观、时事政治等资源被轻视、疏忽,使得家国情怀教育内容枯燥乏味,不能引起学生兴趣,更谈不上让“家国情怀”教育入心、入脑。

(三)教育形式单一

“家国情怀”教育应注重学生的体验,而不是只停留在簡单说教和理论灌输层面,应采取灵活多变的组织形式,让学生通过自主的探究和体验,真切感受到“家国情怀”。目前各个学校开展“家国情怀”教育收效甚微,很多情况下,学校只是“为了活动而活动”,并未内化为学生真正的情感,更不要提高学生对“家国情怀”的认识。

(四)教育边缘化

在这个学校追求学科成绩、各类教育模式被效仿的功利时代,学校及家长只看重智育,而忽视甚至剔除德育,使得“家国情怀”等一系列的德育内容被搁置和冷落。在这一点上,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落后了很多,日本、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在20世纪60年代已经将培育“家国情怀”作为公民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并形成了系列化的教育体系。

二、家国情怀教育的培育途径

中国历来注重和倡导“修、齐、治、平”的儒家传统文化思想,“家国情怀”的培养途径是一项由小到大、由内及外、由近及远、由己及人的螺旋上升过程。“家国情怀”教育需要教育工作者通过提升学生自身品德修养、在日常学科教育中渗透、创新教育活动载体、开展实践探究等方式进行。最终形成伦理哲学(孝、忠、义、信)和政治理论。

(一)日常教育渗透,唤醒“家国情怀”

1.提高自身修养,涵养“家国情怀”之情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一个人唯有修身立德,才能涵养家国情怀,培养起对个人、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感。而“德乃人之本,孝为德之先”,一个人的品德修养首先要从慈孝感恩开始,一个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孝敬的人,一定不会感恩和回报社会以及他人,当然更谈不上具有“家国情怀”。因此,在学校、家庭教育中应通过“学孝德、明孝道、知孝理、践孝行、评孝星”等系列活动,教会学生孝敬和感恩,进而学会爱他人、爱社会、爱祖国,提升精神素养,涵养家国情怀教育。

2.加强学科渗透,滋养“家国情怀”之情

学校教育是培育学生“家国情怀”的主阵地,除在思想政治和历史学科教学中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外,各学科在完成知识传授的同时,应更多地融“家国情怀”教育于教学中。比如,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古诗词鉴赏模块教学,解析文人志士热爱家乡、报效国家的品质;在数理化教学中渗透科学家的民族气节、中国科技发展史;地理课教学中渗透对祖国壮美河山的讴歌、对民俗民风的感悟;音乐课教学中渗透民歌、戏曲、民乐的发展史;体育课教学中渗透中国武术、围棋、中国象棋;英语教学中渗透日常用语、名言名句、谚语的互译。通过多学科合作的“家国情怀”教育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个人品德,培养正确的情感观,进而培育“家国情怀”。

3.传承家风家训,润养“家国情怀”之情

“家风正则民风淳,民风淳则社稷安”,因此,“家国情怀”的逻辑起点在于家风的润养、家教的养成。在日常教育中,通过征集、解读、整理本土名人家庭的优良家风家训来润养“家国情怀”,比如我校发动学生整理了乡土名人《高氏家训》(高健君)、《水氏家训》(水梓)、《刘氏家训》(刘仁)以及中国古代名人的传世家训。如《章氏家训》《颜氏家训》等,引导学生及家长重家风、重家教。让优良家风家训成为个人修身、立身处世的行为规范。

(二)开展社会实践,厚植“家国情怀”

1.开展“家谱探源”实践活动,孕养“爱家”之情

学校每年利用寒假春节家庭团聚之际,开展“家谱探源”实践活动,让学生拜访长辈或查阅文献或上网收集资料,了解家谱文化起源,姓氏来源、发展历史,撰写家族名人,绘制家谱树等。开学后召开实践报告会,进行成果展示,从收获感悟等方面进行汇报。通过实践活动培育学生研究能力的同时,又激发了学生家族史的自豪感,孕养了“爱家”之情,使学生从家庭的感情认同升华为对国家的感情认同,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

2.开展“乡史我知道”实践活动,培养“爱乡”之情

著名教育家徐特立说过“最原始的、最基本的、最唯物的教材就是乡土教材”。要使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必须使其了解家乡。因此对学生进行乡土历史资源的研究性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教育,组织学生在家长的带领下一起通过访谈、调查、实地考察等形式收集和整理“村名起源”“名地名人名产”“家乡民俗”“人文典故”等,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了解家乡的历史发展脉络,获得乡史知识,继承乡土精神,激发爱乡之情,从而培养“家国情怀”。

(三)依托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熏陶“家国情怀”

学校要用心打造精神文化建设。除了用传统的“名人画像”“名人警句”等进行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外,还可以通过收集、整理,遴选出本地域历史名人的语录、警句、诗词等,提炼为学校文化,制作为宣传牌、文化墙,在润物无声中激发或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另一方面,学校通过向师生征集本校和本地域生活、文化、饮食、传统手工、节日庆典等方面的老照片,在学校楼道开辟“校史图片展”“地域图片展”等专栏。学生们面对所见,会接受教育,自然培育“家国情怀”。

(四)搭建活动平台,创新“家国情怀”形式

为改变“家国情怀”教育活动开展方法滞后,增强活动开展的实效性,除在重大节日凸显“家国情怀”教育外,在日常教育中要常规性地开展“六个一”家国情怀教育活动:“看”家国情怀电影(书)、“听”名人家国情怀故事、“讲”家风家训、“写”家国情怀征文(观后感)、“集”家国情怀名句、“赏”家国情怀诗词,让学生从眼、耳、口、手、脑等多感官中寻找、感知、认同、升华“家国情怀”的精神力量,从而树立和坚定“家国天下”的信念担当。

(五)利用红色基地,升华“家国情怀”

“红色教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保家卫国的“红色教育”非常适用于当代学生培育“家国情怀”,能唤起他们忧国忧民、奉献社会的精神情感。通过组织学生实地参观博物馆、纪念馆、烈士陵园、军营等红色教育基地,让学生近距离地“聆听”历史,“触摸”历史,“感受”歷史,让他们认清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体会伟人的巨大力量,感悟国家强大的曲折历程,在潜移默化中增强责任与担当,升华“家国情怀”。

参考文献:

[1] 王利明《读书人的家国情怀》,《财经法学》2016年第2期。

[2] 杨清虎《家国情怀的内涵与现代价值》,《知行铜仁》2016年第5期。

[3] 刘汉杰《家谱的起源》,《百科知识》2007年第3期。

(基金项目: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一般课题、兰州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规划课题《农村中学生“家国情怀”现状及培育策略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省级课题立项号:GS[2020]GHB0693、市级规划课题立项号:LZ[2020]GH634)

猜你喜欢

培育途径教育现状家国情怀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
中职学校学生社团加强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途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培育途径研究综述
法治中国视域下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育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生存状况与教育现状研究*
浅析新课改形势下初中政治教学的策略与途径
一般工科院校大学生对我国环境保护现状的认知分析
基于自我意识唤醒下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途径研究
高校ACCA教育现状及其问题探讨
核心素养与语文教学的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