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有效实施策略
2021-11-25李怡梅
李怡梅
摘 要:“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语文新课程中的热点之一。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中教师应努力地把握住生活的脉搏,消除教材和学生之间的“陌生”感,奏响“生活化的乐章”。我尝试采用积累内化、资料搜集、调查研究、亲身体验、实地观察这五种策略,切实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在教学活动与生活实践相融合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逐步形成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优良精神品质。
关键词:综合性学习 小学语文 有效策略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16.022
如何在教學中有效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呢?实践中,落实以下五方面的实施策略,能够提高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最终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一、积累内化策略——延伸性
新《课标》指出:“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对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语文教学尤其注重积累内化。教师以“课内”知识为起点,引导学生主动阅读相关书籍,再由知识积累达到对知识的内化,完成主体性语文实践。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八册第六单元的主题是“轻叩诗歌的大门”。这是教材安排的一次语文综合性学习。诗歌是文学宝库中的瑰宝。这些经典诗篇跨越历史的长河,流传至今。
语文教材中安排了一系列的诗歌学习内容,课程设置要求学生积累背诵一定量的诗歌。因此,从一年级起,教师就要制定好计划,引导学生阅读经典古诗,背诵积累古诗,学习简单的小古文。“经典咏流传”作为校本教材,带给学生艺术的熏陶和美的享受。到四年级,学生在一定的基础上,开始尝试自我创作,语言得到了发展。有的同学还有自己的小诗集,培养创作的兴趣爱好。这组教材正好给孩子一个回顾的机会,让他们梳理自己学习过的诗歌,并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制定出经典诗歌学习的长久目标。
设立“诗海拾贝”版块,指导学生整理背过的古诗,按照诗人和朝代进行归类。同时举行诗歌朗读会,有的吟诵送别诗,有的诵读咏春诗,还有的背诵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诗句。诗歌朗诵会锻炼了孩子们的合作能力,激发了学生对诗歌的热爱。
设立“诗海遨游”版块,让学生捡起串串“珍珠”。仿写诗歌,能够锻炼孩子们的语言运用能力,激发了孩子们的写作兴趣。
学生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不断积累,内化知识,丰富自己的头脑,实现了从课内到课外的拓展,体现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延伸性。
二、资料搜集策略——探究性
资料搜集是获取信息的一个重要途径,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教师经常会让学生针对研究内容搜集相关资料。在阅读整理资料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进一步了解诗歌内容。新《课标》也提出要让学生初步掌握一定的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材综合性学习安排了“中华传统节日”的内容,要求学生通过收集交流传统节日的资料,了解自己感兴趣的节日;诵读有关传统节日的诗歌,写一写节日中发生的印象深刻的故事。
为了了解中华传统节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以下四项活动。活动一:传统节日知多少。通过搜集资料的方式,了解中国传统节日。并按照时间轴来做成思维导图,并作展示介绍。活动二:节日习俗大放送。选自己感兴趣的节日,了解节日的习俗,并做成演示文稿进行介绍。活动三:快乐春节来回味。春节是中国人合家欢乐的日子,孩子们印象深刻,写过春节的情景,再次体会传统节日的中国味。活动四:传统文化要传承。通过写春联、做月饼、包粽子等实践活动,学生和家长一起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习俗。
搜集资料的过程是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过程,它改变了以往学生被动参与的传统学习模式,体现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优势。
三、调查研究策略——合作性
新《课标》指出,综合性学习应强调合作精神。调查研究是获取信息的一个重要途径,是指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的重要途径。通过调查研究某一课题,查找资料,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学生的一项重要能力。
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除了提供了一些关于汉字的阅读性材料以外,还引导学生撰写研究报告。《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分为四个方面内容:问题的提出、研究方法、资料整理、研究结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梳理出报告撰写的几个小贴士,比如:研究报告的标题要体现研究的主要内容,要写出研究的目的和方法,把搜集到的资料整理归类,对资料要进行简要的概括和分析。
学生在研究报告撰写的过程中,掌握了一些基本方法,从而尝试着自己去撰写一份研究报告。这个报告可以是研究自己的姓氏的历史和现状,也可以是研究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像垃圾分类、如何节约资源等。
调查研究学习让孩子受到了更为真实、深刻的教育,让他们把生活实际和书本内容联系在一起。
四、亲身体验策略——实践性
新《课标》在低年段的综合性学习要求中指出:“要引导学生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亲身体验的方法可以使学生获得最真实的感受。对于学生来说,亲自做过的事印象最为深刻。
以一年级课文《彩虹》的教学为例,作者看到了美丽的彩虹,并描绘出绚丽的世界,引发了孩子的无限遐想。学生可以亲身体验课文内容,丰富自身的经历。
教室前有一块水泥地,由于地势低,一下雨就会积水,形成一摊水洼。平时我经常教育孩子不要去玩,怕他们弄湿鞋子、弄脏衣服。然而一个雨后,他们依然去玩水了。为了教育孩子,我引导他们说:喜欢在水塘里玩,是因为( )。孩子们的小手举起来了,他们的理由有很多。小马同学站起来说:因为书上说:“小池塘是五彩的世界。我想去看看!”这个出人意料的理由让人深思。
于是,我让孩子去水塘边看看,并把看到的内容告诉大家。小马去了,可这一次他没踏进水塘,在周围看,回来后,他兴奋地说:“和书上写的一样,果然有鲜红的太阳,还有绿树呢……”下课后,孩子们再次去了水塘,可再也没人踩到水里,他们把水塘围了起来,在那里兴致勃勃地谈论自己看到的景物。
孩子的天性是活泼的,生长在城市里的孩子更渴望近距离触摸大自然。课文再美如果学生没有亲身体验,也无法产生情感的共鸣。即便教师不许学生来到水泥地上的“小池塘”,也无法阻碍学生的好奇心,进去了,看到了,才真正感悟到了。让“语文生活化”,让“教育个性化”,孩子眼里的世界是五彩的。
孩子的心是用“好奇”做成的,他们对身边的一切都能产生兴趣,尽管有时他们那些稚气的举动在大人看来是多么“荒唐”,请允许让孩子拥有那么一份稚气,保持一份童趣吧!
五、实地观察策略——自主性
新《课标》指出:“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
在活动中,“观察法”就是一种最原始的,却是很有效的方法。国庆期间,学生们与大自然亲密接触,开展了很多实践活动,或旅游,或参观,或合作学习。大家写下日志交流长假观察到的大自然秋色,孩子们写道:田野里,稻子熟了,一片金黄;棉花朵朵白;高粱乐红了脸。果园里,葡萄熟了,橘子熟了……其实,国庆前后的稻子还是绿油油的;葡萄已经采摘完毕;橘子都是绿的,很酸,根本不能吃;本地很少见高粱,即使有,也还不是火红的。显然,学生受书本知识的影响,有了一定的思维惯性,这样的观察是违背事实的。所以,实地观察积累素材要尊重事实。
写作前,教师先组织学生讨论设计出观察校园的方案,设计出路线图,然后让学生在校园内寻找秋天的足迹,孩子们发现:鸡冠花顶着红冠、银杏树开始变黄、夹竹桃开得正旺、桂花散发出甜香。然后又建议家长利用休息日,和孩子制定一个外出观察的方案,亲自带孩子去田野、公园观察,把发现的秋景用真实的语言描述出来。通过这样的实地观察,学生们就水到渠成地发现了大自然秋天的特征,说的是真话,写的是实景。
语文综合性活动要体现学生的自主性。教学要引导学生经历、体验和感悟。教学内容既来自课本知识,更来自学生的生活实际。教材不是学生的全部世界,世界才是学生的全部教材。
语文综合性学习为学生打开了一扇通向生活的窗户。在做中学,学中创。孩子们真正把语文与生活联系起来,与其他课程结合起来,体现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开放性特点。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课堂变成了一个生活的课堂、开放的课堂,学生的“学习经验”与“生活经验” 融合、碰撞、升华。这样,语文综合性学习才能奏响“生活化”的乐章,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1] 钟秀《小学语文综合性學习课堂效益提升策略例谈》,《新课程》2018年第10期。
[2] 傅登顺《语文综合性学习要“三性”整合》,《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2012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