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培育途径研究综述

2016-12-14秦楚

教育界·下旬 2016年8期
关键词:培育途径研究综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秦楚

【摘 要】文章从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践行研究,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原则与载体研究,新媒体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方法创新,大学生认知特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研究四个方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培育途径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培育途径 研究综述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发展梳理

党的十八大之前,国内学术界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及如何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长时间研究。党的十八大提出以“三个倡导”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术界从以下三个方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培育问题进行了研究:一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研究,以及它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比较研究;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点是关注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如何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现途径;三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研究,主要包括大学生认同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媒体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和常态化研究等。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途径研究综述

(一)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践行研究

对于二者的关系,学者们赞同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能促进践行。如李斌雄、张小秋(2007)认为,要尊重价值认同的规律,注重灌输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注重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冯霞(2009)认为,针对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差异性,努力促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刘峥(2012)提出大学生认同核心价值观的内化过程包括理性认知、情感共鸣、思想转化、心理调适和沉淀固化五个环节。

有学者以大学生主体的心理特点为研究的突破点,强调大学生在认同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具有主体能动性。陆树程、李瑾(2009)提出当代大学生有其自身的心理特点,充分认识和掌握心理认同的过程、机制及其运行态势,将为当代大学生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认识的参照和实践路径。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原则与载体研究

关于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基本原则,矫宇(2005)提出了“五结合”原则,即突出主导价值观与尊重差异相结合;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相结合;理性接受教育与情感认同教育相结合;优化教育环境与整合教育资源相结合;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互结合。

关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载体,学者们大多赞同以学校作为主阵地。例如魏琳、朱文华(2009)认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到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中,并转化为大学生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覃世艳、邵春波(2009)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通过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专题教学中,能突破传统教学中的弊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三)新媒体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方法创新

唐秋平、卢尚月(2015)认为,新媒体的“碎片化”增加了大学生价值选择的困惑,他们提出要借助新媒体平台,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方法。年大琦(2014)提出新媒体信息传播的共享性有助于提升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度,新媒体信息传播的渗透性有效地强化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王双群、潘学良(2014)在《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法》中提出要利用新媒体无时间限制的优点来延伸教育的持续性,运用新媒体开展隐性化教育。

在新媒体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方法创新的研究中,学者关注新媒体的发展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带来的变化,这些变化集中表现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对于大学生在接收这些信息时个体心理特点变化的实证研究比较少,大多数学者都是通过综合研究提出概括的观点,这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总体而言,相关研究对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原则和载体,新媒体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方法的创新,探讨较多,且从宏观角度分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但实证研究有关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作为主体的大学生的相关心理特点的研究成果不多,观点也比较零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为人们提供评价和选择的原则、信念和标准。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教育者要为受教育者提供大量的信息作为宣传载体,个体如何解读信息对他们是否能准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达到知行统一是重要的。分析在信息微传播时期大学生不同的认知特点,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更契合个体需求,更具有针对性,从而增强实效性。

(四)关于大学生认知特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研究

笔者通过查阅文献发现,相关的研究主要为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机制研究。在价值观形成的研究中,大多学者都认同大学生个性心理特征是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主观因素和心理条件。

林德发(2003)认为,当今大学生认知的矛盾与思维的定势性会引起他们人生价值观的变化。例如有些大学生很容易被一些貌似新颖的西方思潮所吸引和打动,接受其中的某些观点,还会轻率地对前辈的传统做出否定性的评价,从而促使其人生价值观发生变化。刘波(2010)提出价值观念的内化是以青年学生心理机能为基础,在外在价值观念的刺激影响下,个体将外在价值观念转变为自身观念和意识自觉的过程。

综上所述,价值观形成与个体心理特征是紧密相关的,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我们要重视对大学生心理特征的了解,这样才能真正地做到以人为本。在价值观形成与个体心理特征的分析中,研究者更多的是采用概括分析,缺少相关的实证分析。

在新媒体对个体价值观影响的研究中,信息的新特点以及信息如何影响人们价值观的形成成为研究的重点。程新英(2004)提出作为传递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信息能对接受者产生多大的影响,能否内化为接受者内在的信念取决于信息的内在生命力,表现为信息与接受者内在认知结构和观念的契合程度。周莉(2010)提出大众传媒传播的信息本身具有的价值倾向影响个人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价值理解可以深切地感知、把握外来价值信息,是个体价值认同、价值选择、价值契合的基础。夏万林(2004)分析信息网络化使人的认知活动、短时记忆强化,分析问题的能力弱化,思维呈现平面化和浅显化的特点。

总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过程中,信息载体是第一平台。根据信息传播所呈现的微传播特点,我们应该进一步实证分析在微传播下大学生如何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实证分析微传播下大学生的认知特点,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更能契合个体价值观的发展变化。

【参考文献】

[1]徐柏才,张俊.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02):57-60.

[2]佘常德.人的价值观念与内心和谐[J].理论界,2007(09).

[3]李斌雄,张小秋.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04):6-9.

[4]陆树程,李瑾.论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心理认同机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01):92-95.

[5]刘波.青年学生价值观形成的一般过程与内在机制[J].思想教育研究,2010(02):107-110.

[6]唐秋平,卢尚月.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04).

[7]程新英.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中的接受机制[J].伦理学研究,2004(02):76-79.

[8]夏万林.信息网络技术对大学生认知方式的影响与“两课”教学教育手段创新[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2(01):116-122.

[9]郭强.新媒体视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状探析——以理工科大学生为视角[J].学理论,2013(11):281-283.

[10]秋石.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J].求是,2006(24):3-6.

[11]吴潜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J].道德与文明,2007(01).

[12]年大琦.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2(02):117-122.

猜你喜欢

培育途径研究综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职学校学生社团加强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途径
法治中国视域下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育
近五年农村征地纠纷问题研究综述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培育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