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法治中国视域下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育

2016-11-24刘莲香

法制与社会 2016年30期
关键词:培育途径法律素养时代价值

摘 要 法律素养是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具备良好的法律素养不仅仅有利于提高大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也有利于法治中国的建设和中国梦的实现。培育大学生的法律素养首先要进行教育改革,重视法制课程在提高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基础性作用,其次要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思想的宣传,让大学生从内心深处产生对法律的认同感,最后,大学校园要依法治校,为培育大学生的法律素养起到示范作用。

关键词 法律素养 时代价值 培育途径

基金项目:2012年度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2MLD011)。

作者简介:刘莲香,南阳理工学院,副教授。

中图分类号:G45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6.10.402

1997年党的十五大正式提出“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1999年3月,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研究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对依法治国进行了总体部署和全面规划。依法治国已成为时代的主旋律,而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中坚力量,大学生的法律素养不仅仅是大学生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更是一个社会、民族、国家的文明程度的反映。

一、培育大学生法律素养的时代价值

(一)具备良好的法律素养是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的需要

在新的时期,大学生需要良好的法律素养去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传统单一的应试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综合素质教育的价值在日益凸显。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理性精神、法治思想,能使大学生在为人处事中更加冷静、理性的思考和面对各种问题;学会理解和尊重他人;遇事少一些本能冲动,多一些理性思考,知道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也可以使大学生养成依法办事的好习惯。在文明社会,法律作为一个主要的行为规范,无处不在,且与我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作为一个有素质的大学生,当权利遭受侵犯,我们都得或直接或间接求助于法律。

(二)具备良好的法律素养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

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研究了依法治国的重大问题。大学生是国家建设的主力军,中国社会未来的发展掌握在当代大学生的手中,大学生的法律素养决定了国家是否能够实现依法治国,大学生的法律素养也决定了国家民族复兴的希望,中国社会走向法治的希望在于大学生。因此,大学生具备良好的法律素养对于依法治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三)具备良好的法律素养是实现中国梦的保证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习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让中国的每一个老百姓为之动容,大学生也不例外。大学生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坚力量,必须要具备良好的法律素养,大学生只有具备良好的法律素养才能更好地参与到中国梦的建设中来。中国梦是民族的梦,是人民的梦,是大学生的梦。所以,培育大学生的法律素养,使大学生学法、懂法、守法,这是实现中国梦的基础和保证。

二、当前大学生法律素养存在的问题

法律素养是指一个人认识和运用法律的能力。一是指法律知识,二是法律意识、法律观念,三是法律信仰。为了对大学生的法律素养状况有一个客观的评价,探求大学生法制教育和法律素养的培育途径,笔者对大学生法律素养做了一个问卷调查。

(一)法律知识匮乏

本次问卷调查共发出500份,收回问卷452份,有效问卷435份,有效率达96.23%。非法学专业的大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主要途径是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公共必修课。根据问卷调查,只有12.3%的大学生认为可以从这门课程中学到法律知识,而57.7%大学生认为这门课程的开设对自己的法律知识的提高用处不大,30%的大学生认为这门课程无关紧要,甚至可以不学习这门课程。从这几个数据可以看出大学生获得法律知识的途径十分有限,而在有限的途径内真正学到的法律知识又少之又少。

(二)法律意识淡薄

在被问及当自己买到假冒伪劣产品,权益受到侵害时,会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时。只有22.5%的大学生选择了“寻求法律或合法的方式解决”,67.3%的大学生选择了其它途径解决,还有10.2%的大学生自认倒霉。这一调查数据说明了大学生的维权意识薄弱,在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不知道用法律武器去保护自己。再到社会层面,大学生犯罪的比例逐渐有上升趋势。如2002年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用硫酸泼熊,2004年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残忍杀害4名同学的事件,2010年的药家鑫事件,2013年的复旦大学投毒案。在大学生犯罪问题的背后,是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淡薄。

(三)法律信仰缺失

美国著名的法学家伯尔曼说:“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那么什么是法律信仰呢?在笔者看来,法律信仰应是对法的一种心悦诚服的认同感和依归感,是人们对法的理性感情和意识等各种心理因素的有机的综合体,是法的理性和激情的升华,是主体关于法的主观心理状况的上乘境界。根据问卷调查,80.4%的大学生对法律是有认同感的,他们认为法律对维护社会的公平公正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法律对我国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和中国梦的实现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现实又不得不让我们思考为什么当代大学生的法律素养依然贫瘠?

三、大学生法律素养低下的原因分析

(一)高等教育模式的不合理

在初、高中教育阶段,由于升学压力,同学们很少有时间去接触到法律知识,这就导致了大学生对法律的了解起步比较晚。其次,虽然进入大学之后,同学们没有了升学压力,学校也开设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但是由于这门课程的目的性不强,实际操作起来的效果也并不理想。就我校的实际情况是,同学们对这门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只是到了期末,死记硬背一些知识点来应付考试,而老师也因为课时少的原因,未能全面的对知识点进行分析讲解,往往以罗列知识点为主。事实上,法律素养不等于法律知识,更不是一张试卷上的成绩。而且,根据我国的有关文件精神及实践做法,学校的“法制教育”从属于“德育”,并没有自身独立的地位,事实上按照道德教育的套路来开展法制教育课,不仅难以到达法制教育的教育性,由此还将至“法制教育”遭受埋没。

(二)中国传统文化观念的制约

文化具有延续性。在我国几千年的传统社会中,儒家思想是正统思想。“人治”这一思想正是来自于儒家文化,孔子认为“为政在人”、“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亡”当然孔子的思想本身并没有错,孔子强调为政者应该具有优秀的品德。长期的“人治”思想的影响,导致了中国传统社会民主观念和法律意识的缺乏。“许多法律制定出来以后,难以在社会中发挥有效和积极作用,而是一种看上去漂亮的间架性结构”,这说明了法律在国人眼里是一种高高在上的东西,与自己无关。当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时,国人大多会采用“权力”去解决问题。在国人的观念中,总是认为能用其它方法解决的事情就不要通过法律去解决,就是这样的错误观念严重制约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育。两千多年的封建体制让人们对权力产生敬畏之情,官本位、“厌讼”的思想都对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建立产生巨大的障碍。在这种错误的传统思维模式的影响下,大学生的法律素养的提高受到制约。

(三)不良社会环境的影响

目前的中国处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关键时期,一些制度性问题依然突出。首先,腐败问题突出,执法不严、有法不依、违法不究甚至还有以权压法的现象,这些现象对我国的法治进程和社会环境产生了恶劣的影响。其次,司法腐败问题,培根的《论司法》:“一次不公的司法判决比多次不公的其他举动为祸尤烈。不法行为弄脏的是水流,而不公的判决则将水源污染了。”弱势无助的平民百姓,只有依赖法律去维护自己的尊严和生存的基本利益,“唐慧案”是一件让人十分寒心的事,这件事也对法律维护正义的作用起到了消极的影响。

四、培育大学生法律素养的有效途径

(一)推动教育改革,加强法制课程的建设

目前高校的法制课程依然存在许多不合理之处,而“法律基础课”作为普及法律知识、培养和提高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关键渠道,所以推动“法律基础课”的改革势在必行。首先,法律素养不等于法律知识,更不是法律成绩,大学生学习法律的意义不是为了期末考试的一张试卷,不是为了最后的考试分数,这是应试教育的思维模式,当代大学生应该走出应试教育的框架,法律基础课也要克服这样的弊端。“对于法律知识的掌握,只能说明其对法律思想和法律制度的了解程度以及对法律条文的熟悉情况。对法律意识的培育是一项综合工程,并非仅仅以对法律知识的掌握程度来衡量。”法律素养的培育是一项综合工程,法律基础课是这项工程的基石。想要发挥法律基础课的基石的作用,需要改变以往固定的教育模式。老师的教学方式要灵活多样,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成为课程的主体,积极引导学生去思考,老师可以在课程中引入真实的案例分析,打造一个生动活泼的课堂,让学生融入课堂,融入法律知识的学习。

(二)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思想宣传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法治”作为社会层面的要求被提出,反映建设一个法治社会已经成为人民的共同期许。为培育和提高大学生法律素养,社会应该营造一个法治氛围,有了一个社会思想基础,当代大学生才能从内心深处对法律有认同感,有了基本的认同感,大学生才会自觉去培育内在的法律素养。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思想的宣传应做到如下两个方面:第一,利用好网络和平面媒体的力量,这是一个信息化时代,网络具有不可估量的力量,我们需要发挥网络积极正面的作用,笔者认为可以创建专门宣传法律思想的网站、制作优秀的法制节目在网络上宣传。杂志、报刊等平面媒体的社会覆盖面也比较广,很多大学生都有阅读杂志报刊的习惯,所以可以在报刊上面开设一个“法治中国”栏目来宣传社会主义法治思想。第二,发挥图书馆在学生中的影响力,图书馆作为“第二课堂”,是大学生课外活动的主要场所,本身就是最好的潜在课堂。高校图书馆也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所以,笔者建议高校可以在图书馆进行优秀“法治思想小报”的展出,把法治思想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这样可以让大学生感受到“法治”就在我们身边。

(三)加强大学校园中的依法治校

大学生对于法治最直接、最感性的实际认识就是来自于高校本身的各项管理制度,高校的各项管理制度是否真正符合法治,是大学生在实践中建立法律信仰的最直接感受,作为大学生生活、学习的主体,大学应该为培育大学生的法律素养起到示范作用。学校首先要做到依法治校,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都必须严格按照规定的制度,不可以有任何有碍于民主的决策。其次,学校应该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于依法治校的看法,让大学生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中,提高大学生依法治校的热情与参与度,这些都将对培育大学生的法律素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五、结语

当代大学生的法律素养依然处在一个较为贫瘠的水平,培育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工作又刻不容缓,大学生的法律素养水平将直接影响到依法治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进程。让我们每一个大学生从自己的一点一滴做起,自觉去培育和提高自身的法律素养,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新华网.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http://news.xinhua net.com/2014-10/28/c_1113015330.htm.2014年10月28日.

[2]赵震江.现代法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3]张攀.对提升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几点思考.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10).

[4]姜波、陈焘.基于法治中国建设的大学生法律素养培育.河北大学学报(哲学与社会科学版).2015(6).

[5]张康.关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法制教育研究.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3).

[6]张大方.大学生法律信仰培育体系的构建.法制博览.2014(2).

猜你喜欢

培育途径法律素养时代价值
大学生法律素养现状及改善策略初探
“全面从严治党”理论体系重点问题研究综述
中职学校学生社团加强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途径
高职院校学生法律素养养成探析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时代价值、核心思想与哲学意蕴
论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正义观及其时代价值
抗大思想文化建设的时代价值探析
基于自我意识唤醒下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途径研究
论大学生实习实践期间权益保障
培育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