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中高年级常态性不当行为的成因分析及对策

2021-11-11王美芳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1年31期
关键词:小学中高年级班级管理

王美芳

摘要:如何处置学生的不当行为,是小学中高年级班主任亟待解决的难题。学生常态性不当行为主要有“行为习得”“能力不足”“家庭娇宠”这几个成因,是学生缺乏安全感与归属感的外显表现。结合案例,对不同成因常态性不当行为的处置策略进行了分析,建构了“诊断性思考—预案—实施—反思”的策略模式,并进一步探寻通过合作活动来增强学生归属感、价值感,从而逐渐消除学生不当行为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不当行为;小学中高年级;班级管理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2684(2021)31-0060-04

“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

“真要被这几个学生气死了!”

“真搞不明白挺聪明的孩子咋会变成这样子!”

……

如果你是教师,这几句话一定不陌生。我执教小学中高年级,所接手的班级里总会有几个行为失当的学生。轻者拖作业说谎话,扰纪律发脾气,重者窃财物欺弱小,甚至结帮派打群架。这些班级里的绝对少数,却往往牵扯了班主任很大一部分精力。尽管班主任付出了很多心血,但效果往往不尽人意。如何有效地从根子上转化这部分学生的不当行为,已成为所有小学中高年级班主任面前一项亟待解决的难题。

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赋予了班主任“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然而,小学生的不当行为并未定型,原因也各不相同,教师仅批评惩罚,固然有可能收到一定的短期效果。但惩罚式教育自身所附带的负面因素同样不可忽视,很多时候不仅起不到正面转化作用,反而会强化学生的负面情绪,甚至是养成扭曲性人格,这显然不是我们想要的结果。那么,该如何加以科学的引导与矫正呢?

美国心理学家简·尼尔森的理论认为,孩子的不良行为其实是一种“求存模式”,他们只是在用错误的方法获得归属感和价值感。如果能够帮助具有不当行为的学生找到正确的方法来体验归属感和价值感,他们的不当行为自然也会逐渐减少,直至不复出现。

一、小学生不当行为的类型及成因分析

小学生的不当行为是指学校环境中的不良适应的外显行为,其行为干扰到教育教学行为的正常运作。根据其出现的频率,可以把其分为偶发性不当行为与常态性不当行为两大类。

对于教师而言,最头疼的是那些常态性的不当行为,想要矫正就需要深入透彻地了解其形成的根源。对症下药,方能药到病除。根据三十年的从教经验,我发现导致小学生出现常态性不当行为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行为习得,寻求权利

弗洛姆曾断言:儿童的性格模式是在其父母的影响下形成并发展的。很多父母的不当言行使部分儿童从小耳濡目染了一些不当行为,矫正这些孩子的不当行为也是难度最大的。比如班里曾有一男生,从小习惯了母亲的暴力教育,父亲为使其免遭母亲惩罚,又常常说谎以帮他掩饰。孩子也脾气暴躁,说谎成性,入学后自然常常被老师批评,被同学排斥,进入中高年级后不当行为几乎天天发生。他智力良好,为显示自己的“勇敢”,便开始用种种手段来挑战科任老师的权威,成为班里最大的不安定因素。

(二)能力不足,寻求价值

由于孩子的智力或非智力因素各不相同,再加上现在的教材难度增加,在经历了小学低年级的学习后,有几个学生已经意识到自己难以在学习上占优势。可家长往往还常拿他跟学优生比,更加剧了他的自卑情结。为了平衡,他们需要找到另外的途径来显示自身的存在价值,不当行为就是他们使用的错误方法。

(三)家庭娇宠,寻求关注

钱文忠教授曾说过,中国的独生子女是世界上的“亚人种”,很多問题也随之出现,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家庭对孩子娇宠过度。孩子自小就是家里的中心,几乎所有的大人都围绕着他转,他不必承担任何责任。这些孩子到学校后,丧失了众星拱月的地位,便只能时不时地制造些“意外”,以求得老师同学对他的过度关注。

雪上加霜的是,正当这些孩子以为至少可以在家里独享家人关注时,二胎出生了。为了让家长依然保持对他的关注,他需要采取一些措施。不当行为就成了他无意识的一种手段。

二、改变常态性不当行为的策略探寻

简·尼尔森说:“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一个丧失了自信的孩子。”威廉詹姆士说:“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我们应该从根源抓起,给孩子更多体现价值的机会,让他在被肯定中找到自信,不当行为自然也会逐渐消失。

当然,改变学生的不当行为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我们要有心理准备,既要有让学生马上停止不当行为的短期目标,也要有改变学生获取归属感价值感途径的长期目标。针对不同目标,我们可同步进行,也应有不同的对策。

(一)对症下药解近忧

学生的不当行为何时发生,因何事发生,会有何种后果,这些都难以预估。教师为了保证课堂教学顺利推进,只能尽可能防止不当行为的产生,或将之消弭于初发之时。当然,对于不同心理因素引发的不当行为,我们的应对策略也应有所区别。

1.为行为习得者做示范

案例1:男生李X,因从小耳濡目染父母的错误“示范”,脾气暴躁,说谎成性,不当行为时有发生,还曾多次在某些课前扬言“今天我要在xxx课上搞事情”。科任老师和同学都说,他不在的时候,上课都觉得幸福。

诊断性思考:该生自小习得了不当的交流方式,致使他不能在与同学的正常交往中获得归属感,而对他不太了解的科任老师,对他不当行为的处理方式一般都是批评指责惩罚,这更加剧了他的愤怒、对抗情绪。他又很敏锐地感知到,课堂上的某些不当行为是他报复对抗科任老师的最好手段,也是他自身存在感的充分体现,由此形成恶性循环。

处置预案:

(1)跟家长沟通,请家长努力改变教育方法,给他做出好的示范。

(2)若他情绪激动,和善而坚定地先请他到他认为较舒服的地方待一会。

猜你喜欢

小学中高年级班级管理
小学中高年级数学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在阅读中快乐成长
培养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写作兴趣的实践与研究
谈小学中高年级数学的高效率教学行为
对班主任管理的几点看法
利用微信做好班级管理工作的实践研究
基于班级管理的班干部培养方法研究
班级管理问题与应对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