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历史教学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路径探索

2021-10-20刘倩倩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21年10期
关键词:教学路径家国情怀高中历史

刘倩倩

[摘   要]家国情怀的培养能强化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文章基于理论研究与高中历史教学实践,提出家国情怀培养的路径包括:研读教材,挖掘素材;以生为本,注重体验;适时浸润,动之以情;时空延伸,横纵对比。

[关键词]家国情怀;高中历史;教学路径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1)28-0060-02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有了强的国,才有富的家。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的精神动力源泉。家国情怀的培育能让学生对家庭和国家形成自我认知,强化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感与归属感。笔者在本文中论述了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育学生家国情怀的路径,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一、研读教材,挖掘素材

在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中,家国情怀教育贯穿始终。从远古传说中的炎黄部落到古代昌盛的科技文化,再到近代中华民族的团结御辱,最后到当今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无不是向学生渗透家国情怀教育的绝佳素材。高中历史教师要充分研读教材,扭转传统教学中以知识讲授为主的设计理念,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与家国情怀有关的内容,使学生的内心世界受到感染和洗礼,培养学生对祖国和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责任感。

比如,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中就蕴含了丰富的与家国情怀有关的内容。笔者以为,在本课的教学中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向学生渗透家国情怀教育:通过向学生介绍港澳台的百年屈辱史,使学生了解中国近代的屈辱,激发学生以史为鉴、振兴中华的爱国热忱;通过向学生讲述近代以来港澳人民虽然被殖民者奴役,但从未停止过抗争的事实,使学生的爱国情感得到激发;通过介绍两岸关系的发展历程,使学生认识到台湾回归祖国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尽管统一的道路依然面临各种阻碍,但是统一的洪流势不可挡,由此引发学生对统一问题的讨论。

“教者有心,学者得益。”教师要善于对教材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找到教材内容与家国情怀的衔接点,并将其运用到基于家国情怀培养的教学设计之中。本课中提到的“港澳台问题的由来”“香港澳门的回归”和“两岸关系的发展”都蕴含了丰富的家国情怀“因子”,是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教育的理想素材。需要指出的是,如果仅凭教材内容进行教学设计会略显“单薄”,但如果能结合教学内容补充相关的史料,或是当下的时事,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以生为本,注重体验

要实现家国情怀的培育应该注重让学生参与活动、交流体验,从而使学生形成情感体验,引发情感共鸣。教学中,教师可根据课程内容,利用形象丰富的图片、语言文字和音频视频材料等,重现教材描述的场景,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进而激发学生情感,启迪学生思维。

比如,在讲到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中的《戊戌变法》时,教师设计了“谭嗣同,我想对你说”的教学活动。首先,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了谭嗣同的生平简历,使学生对谭嗣同的英雄事迹有了初步了解。然后,教师向学生展示谭嗣同的《狱中题壁》: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在对此诗进行解说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联系戊戌变法去体验和感悟诗中的情感。这首诗是谭嗣同被捕后在狱中所写的绝命诗,诗的前两句是对康有为和梁启超等维新志士的寄语,勉励自己的战友要忍辱负重,继续为维新变法事业而奋斗;第三句表达了谭嗣同为了理想信念的大无畏牺牲精神;最后一句则表现了谭嗣同相信战友的逃走是保留火种、力图东山再起的行为,其浩然正气会像昆仑山一样永垂不朽。通过多媒体的展示和教师的动情解说,学生的内心情感逐渐迸发出来。有学生说,谭嗣同这种为了国家和民族利益,为了坚定的信仰而不顧生死的行为,着实令人感动;有学生说,谭嗣同本来是有机会逃走的,但是他并没有这么做,甘愿为变法流血牺牲,这种精神惊天地、泣鬼神;还有学生说,谭嗣同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依然牵挂着祖国和民族的命运,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教学中,教师通过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被谭嗣同的大无畏精神和忧国忧民的精神深深地感染了。学生在相互交流和体验中将其精神内化于心,家国情怀就这样在“润物无声”中落地生根。

三、适时浸润,动之以情

家国情怀的培养要注重适时浸润,不能靠生搬硬套,更不能靠强制灌输。教师应该从情感出发,找到学生与历史人物的情感交汇点,使学生建立起自己与国家、民族之间的情感纽带,帮助学生逐渐形成自己的观察视角。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引领学生进行价值判断,让学生之间分享观点,实现互相促进、共同进步。

比如,在讲到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 中的《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时,教师结合教材内容对孙中山的事迹进行了拓展讲解。首先,教师引导学生梳理孙中山的生平,从成立兴中会,到成立同盟会,再到领导了多次武装起义,直至辛亥革命取得成功,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被推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其次,教师为学生展示孙中山的名言:“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孙中山毕生都在为中国的革命事业、民族的独立和国家的富强而努力奋斗,他在临终前还说“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这表达了他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极大关心。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在小组讨论后进行总结:孙中山无愧于“国父”的称号,他的那种忧国忧民,为国家民族利益奋斗终生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为国家富强而奋斗的强烈情感被激发出来了,同时还树立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时空延伸,横纵对比

在筛选有关家国情怀的素材时,教师往往习惯性地从中国史着手,其实,世界史中也包涵了丰富的家国情怀素材。一方面,可让学生了解古今中外的圣贤先哲为国家和民族所做出的贡献,体会他们在历史发展中起到的作用,从而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培养学生对国家的情感;另一方面,可让学生从世界文明中借鉴有益的成分,丰富家国情怀的内涵。

比如,在讲到“英法百年战争”时,教师为学生讲述了圣女贞德的故事:在英法战争中,少女贞德曾带领法国军队对抗英国军队的入侵,扭转了战争的不利局面。在一次小规模战斗中,她为了掩护部队撤退,不幸被俘,在审判中被指控为异端邪说而惨遭火刑。从这个故事中,学生认识到贞德作为一个普通的农村女孩,却能够为了祖国而奋力战斗,立下了不朽功勋,这种精神值得大家学习。

教学中,教师通过介绍法国圣女贞德的故事,使学生意识到国家兴亡与每一个公民都是紧密联系的,同时引导学生把这种爱国的情感和精神迁移到对本国的热爱之中,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家国情怀。

“成熟的历史教育,以完善人格为最终目标。”将家国情怀的培育贯彻到高中历史教学的始终,这既是历史教育的时代使命,也是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更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高中历史教师要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把“人”的发展作为最终目标,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在教学中采用灵活的方法渗透家国情怀教育,帮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使学生自觉地把个人发展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联系起来。

(责任编辑    袁   妮)

猜你喜欢

教学路径家国情怀高中历史
高中历史“问题+”课堂模式构建的实践探究
遵循记忆规律 提升高中历史学习效率
学科哲学导向的高中历史教学重构
浅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体系的新变化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
妇产科临床护理教学路径的建立与应用研究
人文精神关怀下的德国音乐学教育
核心素养与语文教学的家国情怀
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