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思维发展的初中数学教学
2021-09-30陆凯峰
陆凯峰
[摘 要] 数学教学力求探寻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生长点,以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手段,引领学生从知识习得到拥有智慧,促进思维的长足发展. 研究者结合教学实践探索了以“问题串”为载体、以生活实践为依托、以动手操作为路径、以合作学习为手段的重要路径,努力使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从理念走向行动.
[关键词] 思维发展;初中数学;培养
数学育人的本分是学生思维习惯的培养,致力于理性精神的发展. 光从这一点来看,数学教学需要将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提升到应用的高度,将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渗透到每一课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所以,数学教学力求探寻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生长点,以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手段,引领学生从知识习得到拥有智慧,促进学生的思维得到长足发展. 基于思维发展的视角,结合教学实践,我们认为促进学生思维长足发展的教学得益于以下几个要素.
以“问题串”为载体,锻炼思维
问题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基础,是学生思维的“源头活水”,问题设计的好坏关系到学生思维活动的深度和广度,所以问题当之无愧地成了一节课的“灵魂”. 而“问题串”在课堂教学中的合理运用可以将问题的有效性发挥得淋漓尽致,可以引领学生拾级而上地思考,可以让学生感知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可以让学生在感知、感悟和体验中获得发展. 因此,教师应精心设计“问题串”,引领学生独立思考、深入探究、自主建构,以实现思维的优化.
案例1 勾股定理.
分析:初学时,不少学生常常只能机械地套用定理a2+b2=c2. 正是因为如此,使得他们往往会忽略掉该表达式成立的条件. 基于此,笔者设计了以下“问题串”:
问题1:已知△ABC中,a=3,b=4,试求c;
问题2:已知直角三角形ABC中,a=3,b=4,试求c;
问题3:已知直角三角形ABC中,a=3,b=4,∠C=90°,试求c.
评析 以上“问题串”的设计,很好地指引了学生的探究活动,引发了学生的探究、交流和反思. 以上“问题串”的逐一解决过程,可以体现出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有效锻炼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使得学生的认知结构得到有效发展[1].
以生活实践为依托,优化思维
生活中时时处处都蕴含着数学,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素材,可以为数学知识的调配和思维的发展提供养分. 在数学教学中,合理运用生活情境,可以为学生创造丰富的表象,让学生在观察中感知,在表述中悟知,在记忆中获知,从而水到渠成地指引学生思维的深入[2]. 因此,教师应以生活实践为依托,利用好数学与学生生活的关系来优化学生的思维能力.
案例2 一次函数的应用.
红红家与超市位于一条笔直的马路的同侧. 星期天到了,红红打算沿着这条马路独自去超市,她先步行到了离家最近的公交站台甲,之后乘坐202路公交车到达公交站台乙,最后下车再步行到超市. (设整个过程红红步行的速度不变,且公交车也一直处于匀速状态)图1中的折线ABCDE表示的是红红与超市之间的距离y(米)和她离家时间x(分钟)间的函数关系.
(1)从生活实际出发,说一说线段BC的实际意义是什么;
(2)试求出公交车的速度以及超市和公交车站台乙之间的距离.
评析 通过实际问题的例题强调生活与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强调问题、函数及函数图像之间的良好沟通,更重要的是通过强调数学探究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从整个解题过程来看,教师深感比较顺畅,学生由于兴趣使然,思维易于被激活,有效储备了生活经验,学习动力十足,培养了发散思维能力.
以动手操作为路径,生长思维
操作活动是手、眼、耳、脑等多个感官协同参与的活动,其中手、脑并用可以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平衡发展. 可见,动手操作受思维支配与活动本身的约束,是促进学生思维生长的有效路径.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尝试将动手操作纳入教学活动,可以让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积淀活动经验,孕育和生长思维.
案例3 以“等腰三角形的操作题”为例.
问题:如图2,试着在格点中找寻到一点C,使得△ABC为等腰三角形,这样的格点一共有多少个?
大部分学生在解决本题时习惯性地进行尝试,这样的方法教师也应予以鼓励. 在学生合作探究得出结果后,教师可以适时提问:“采用什么方法才能做到不遗漏、不重复?”并点拨和指导学生通过尺规作图准确地进行分类,明晰如下分类标准:
①以点A为等腰三角形的顶点:如图3,以A为圆心,AB的长为半径作圆,有两个格点可满足等腰三角形ABC.
②以点B为等腰三角形的顶点:如图4,以B为圆心,AB的长为半径作圆,有两个格点可满足等腰三角形ABC.
③以点C为等腰三角形的顶点:如图5,作出AB的垂直平分线,有四个格点可满足等腰三角形ABC.
评析 动手操作是思维生长的重要路径,让动手操作引领思维,亲历知识的建构过程,在动手操作中发现问题、调动思考、积累经验,实现思维升级. 以上案例中,在主问题的辐射下,让学生在有序操作和有序思维中,感悟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并在多样化的活动中形成层次鲜明的思维梯队,促使思维得到有序生長.
以合作学习为手段,锤炼思维
在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得到了师生的广泛关注,很好地将合作学习与思维的锤炼、学习质量的提升融合在一起,这样就赋予了合作学习更加深刻的内涵,使其成为日常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成为新课程理念下学生学习能力提升的一大着力点. 因此,教师应以合作学习为手段,为学生提供锤炼思维的空间与时间,让数学课堂不仅是“知识场”“对话场”“情感场”,更是学生思维飞扬的“思维场”.
案例4 以“求解距离之和最短的问题”为例.
引例:如图6,村庄A和B位于河CD的同一侧,现需要在河边建造一个水电厂P,为A和B两个村庄供给水,请问:该水电厂P需建在何处才能使得A和B两个村庄到它的距离之和最短?
分析:本题是一道典型的“作对称点”问题. 对于此类问题的解答,通常作出点A关于CD的对称点A′,连接A′B,与直线CD相交于点P. 这一问题学生只需掌握以上数学模型,解决起来便能得心应手. 为了引领学生深入分析此类问题的结构,笔者抛出了以下变式:
变式1:如图7,已知正方形ABCD中,AB=2,点P在对角线AC上. 若点M为边AB的中点,试求出PM+PB的最小值.
变式2:如图8,已知锐角三角形ABC中,∠BAC=45°,AB=8,且∠BAC的平分线与BC交于点D,M和N分别为AD,AB上的动点,试求出BM+MN的最小值.
评析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问题的难度原则上需要在个人能力范围之外,且在合作能力范围之内,问题的设计需要适应不同学生的思维水平,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以上案例中,教师通过一道引例和两道变式问题来拉长学生的“思维链”. 尽管三题都不约而同地运用到了对称性,但却有着根本的区别:变式1涉及“两点间线段最短”的知识点,变式2涉及“点到直线的最短距离”的知识点. 就这样,通过相似题组为指引,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进行思辨和钻研,体验数学探究的快乐,增强思维能力.
总之,思维能力的生长是一个循序渐进而反复层叠的过程,需要教师以“问题串”为载体、以生活实践为依托、以动手操作为路径、以合作学习为手段,努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从理念落实到行动.
参考文献:
[1]莘建君. 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研究[D]. 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
[2]林晓丹. 以“误”导“悟”培养数学思维[J].中学数学研究,20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