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实验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2021-09-30练琼莺
练琼莺
[摘 要] 文章以“你有多少種画平行线的方法”一课为例,谈在数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如何设计、展示活动,如何引导学生设计、描述和总结实验操作流程,进而从不同的实验操作方法中思考并提炼出问题的本质.
[关键词] 数学实验;实验操作;本质
数学实验是学生通过动手动脑,以“做”为支架的数学教与学的活动方式,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运用有关工具,通过实际操作,在认知与非认知因素参与下进行的一种发现数学结论、理解数学知识、验证数学结论的数学活动[1]. 如果只有实际操作,而缺乏对操作现象的分析与思考,那就可能失去发现数学结论、理解数学知识、验证数学结论的大好机会,从而成为“表面的热闹”. 那么,如何引导学生透过实际操作中的现象体会数学的本质呢?下面笔者结合“数学活动:你有多少种画平行线的方法”进行阐述,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总体分析
1. 内容分析
“你有多少种画平行线的方法”是一节数学活动课,活动内容主要是对“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的画法进行探索和阐释. 其中,对平行线多种画法的探索需要化归为“三线八角”模型,对画法的阐释需要回归到平行线的判定定理,因此,这节活动课是平行线判定定理的拓展和应用.
2. 学情分析
在小学阶段,学生会用平移三角尺的方法画平行线,却不知其所以然. 学习了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定理之后,学生对之前画平行线的方法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在此基础上,当画图工具减少时,该如何准确地画出平行线?当没有画图工具时,该如何折出平行线?这些问题对学生来说很新奇,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3. 活动环节总体设计思路
教师通过不断减少画图工具,引导学生“画一画”“说一说”“折一折”,让学生经历画法的探究过程及阐释过程,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画平行线的本质及证直线平行的方法,培养学生言之有据和复习总结的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1. 活动1:画一画
问题提出:关于平行线,我们已经学了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这节课我们来认识画平行线的方法. 那么,过直线外一点如何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呢?
活动要求:请大家拿出准备好的纸、笔及画图工具(直尺、三角尺等),先在纸上画一条直线a,并取直线外一点P(如图1),过点P画直线a的平行线. 你能想到几种画法?如何说明你画的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小组活动: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教师巡视指导,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
活动展示:收集不同的画法,并传屏至白板,让有相应画图方法的学生阐释原理. 下面是教学片段.
师:老师收集了一些同学的画法,大家请看屏幕. 请相应的同学认领图片并站起来回答问题. 请说一说这幅图(如图2)的画法和画法依据.
生1:我的画法是平推三角尺,依据是“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师:哪两个角相等呢?我没有找到,请你标出来.
生1:(上台标注,此处略)这两个角相等,而且等于30°.
师:很好!其实这是一个“三线八角”模型(板书图3),可以用平行线的判定定理来证明. 请大家思考这里的直尺和三角尺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生2:直尺相当于截线,平推三角尺可以保持角相等,这样就有同位角相等了.
师:精辟!用这一原理来画图的同学请举手.
生3:我想到了很多画法,不仅可以平推(三角尺中的)30°角,还可以平推90°角、60°角、45°角!
生4:把三角尺换成直尺也行!直尺有90°角. (学生频频点头)
生5:不用直尺和三角尺,我用两本书也可以!(教师走过去,把画法拍下来投屏,如图4,引起一片轰动)
师:妙!前面都用到了两种工具,一个充当截线,另一个平推以产生相等的同位角.
师:(出示学生画法图5、图6)大家请看屏幕. 有同学仅用了一把直尺,这样画出来的是平行线吗?
生6:是!都是90°.
师:请你上台并标出来.
生6:依据是“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师:没错. 这里巧妙地利用了直尺与刻度线互相垂直的特殊位置关系,通过画垂线的方法画出了平行线. (板书图7)
师:仅用一种工具,还有别的画法吗?
生7:用一把三角尺也可以,只要有刻度就行.
生8:没有刻度也可以,借用尺子天然的直角. (教师拍照传屏,如图8、图9)
生9:不用尺子,用书也可以,书也有天然的直角. (学生点头)
师:是的,这几种方法都是利用画垂线的方法来画的. 请大家总结用这种方法画平行线的一般步骤.
生10:先画已知直线的垂线l1,再画垂线l1的垂线l2 .
师:很好. 垂线l1实际上是“三线八角”模型中的截线,垂线l就是所要画的平行线. (板书一般步骤:1.先画截线;2.画截线的垂线,即为平行线)
2. 活动2:折一折
问题提出:如果不能借助其他工具,只能用折纸的方法,你能折出平行线吗?
问题1:如图10,在一张半透明的长方形纸片ABCD内部任取一点P,请过点P折出长方形的一边AB所在直线的平行线,并说明理由.
?摇?摇?摇?摇
活动要求:折一折,试一试,画出折痕,并说明理由.
活动展示:请学生上台演示折法并说明. 下面是教学片段.
生11:这样翻折(如图11),(展开后)∠AEF和∠A都是直角,根据“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可知EF与AB平行.
师:为什么∠AEF是直角?
生11:由翻折可知∠DEF=∠AEF,又∠DEF+∠AEF=180°,所以∠DEF=∠AEF=90°.
师:嗯. 那照你这样折叠,对折法有什么要求吗?
生11:翻折后点D和点C都要在矩形短边上,且折痕要经过点P.
师:同学们听明白了吗?此处应该有掌声. (掌声响起)
师:这里实际上也是在构造“三线八角”模型. 那截线是哪一条呢?
生(齐):AD.
师:是的,其实这是将其化归为我们前面“画垂线”的方法——巧妙地利用了矩形天然的垂线(AD是垂线l1),再通过对折垂线l1(即截线),得到截线的垂线(板书图12).
问题2:如图13,在一张半透明的正方形纸上任取一点P,然后画一条线段a,如何折出过点P且与a平行的线?
活动要求:折一折,试一试,画出折痕,并说明理由.
活动展示:请学生上台演示折法并进行说明. 下面是教学片段.
生12:对折a,得到a的垂线b,这样就变成了“问题1”. 接下来,折叠b,使折痕经过点P,得到b的垂线c(如图14).
师:你很会思考. “问题2”的截线需要自己折,折完其实就变成“问题1”了. 学习就是要多思考,多总结方法,将复杂的问题转化为我们已经解决的问题. 这节课,我们通过画和折的方法得到了平行线,你们有什么收获吗?
生13:画或者折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其实就是构造“三线八角”模型.
生14:当工具少时,作垂线的方法很有效.
……
教学思考
1. 显化操作痕迹,让数学实验有迹可循
这节课设计了4个问题,分别是用2个工具画、仅用1个工具画,以及没有工具时需要用折一折的方法解决的2个问题. 这4个问题相互关联、层层递进,但实质都是构造“三线八角”模型. 如何让学生更快地发现问题的本质以及问题之间的关联性,是这节课的关键. 学生最熟悉的方法是平推法,平推法的结果就是两条互相平行的直线. 如果仅从结果来看,很难证明所画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因此,实验操作时,有必要显化操作痕迹,让学生从过程中思考证明方法,这样还能为解决后续更复杂的问题做铺垫.
那么,如何显化操作痕迹呢?首先,应关注操作中的细节. 平推法中直尺的作用是什么?三角尺的作用又是什么?当学生明白直尺的作用实质是构造“三线八角”模型中的截线,而平推三角尺是为了得到相等的同位角时,学生的思维就能够快速打开了,进而把直尺和三角尺用同等功效的物体来代替. 其次,将操作过程抽象为几何图形. 在平推法中将直尺抽象为直线,在折纸时描出折痕等,每一种方法对应相应的几何图形. 最后,从目的出发,寻找操作和证明的关键信息,并在几何图形中有效地表示出来,如角標等. 这样便容易从几个图形中找到共性并发现问题的本质.
2. 依据说理,让数学实验讲道理
这节课尤其重视每一种方法对应的证明方法. 通过想一想、说一说,学生会发现证明都需要归结为平行线的判定定理. 那么,当学生无从下手或找不到解决方法时,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前面构造“三线八角”模型的方法. 如,“问题1”解决起来比较困难,很多学生虽然能很快折出大概的样子,但是说不清是怎么折的以及怎么证明. 当“需要证明”这个问题驱动着学生往下思考时,他们就容易想到要有截线,这样就能比较顺利地想到特殊位置的截线,即作垂线的方法了.
在数学实验中,学生可能会碰到说不明白的操作,如“问题1”,生11开始回答时是用比较含糊的“这样翻折”来表述的,然后得到两个互补的同旁内角. 此时教师可通过“由果索因”追问学生,使学生厘清操作,从而完善表达.
3. 数学实验要透过“操作的现象”看“数学的本质”
首先,对于“画一画”中的平推这一操作,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白平推的作用是什么——产生相等的同位角. 其次,对于“折一折”中对折线段的操作,教师应让学生思考这一操作能产生什么——实质是平分平角,从而产生直角. 如果能明白关键操作的本质,那么学生就能化难为易,举一反三.
总之,数学实验要讲道理,要让操作合理化、数学化,让方法多样化,并在多样的方法中总结、提炼出共性,让学生在实验中感悟数学问题的本质.
参考文献:
[1]董伟林等. 初中数学实验的理论与实践研究[M]. 南京: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