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题一课 生长思维

2021-09-30戴承惠

数学教学通讯·初中版 2021年8期
关键词:一题一课最值问题转化思想

戴承惠

[摘  要] 选好初始问题,借助“一题一课”的形式逐次展开内容,整体设计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注重变式拓展强化知识关联,建构解决一类问题的方法体系;问题呈现上从封闭到开放,提升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积累基本活动经验,撬动深度学习,使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地生根.

[关键词] 一题一课;最值问题;转化思想;深度学习

学情分析

最短路径问题是中考的热点试题,这类试题形式多样,涉及面广,是学生不容易突破的难点. 虽然平时练习、考试中经常出现,但鉴于教材呈现的知识时段不一致(轴对称最值问题、翻折最值问题等),因此相关知识与方法的呈现是零散、孤立的,导致学生不能深入掌握知识的本质. 为此,本专题适合在中考第二轮复习时使用,内容聚焦且有层次,帮助学生完善知识网络、掌握数学内容本质、感悟数学思想和方法,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复习目标

笔者采用“一题一课”的复习模式,运用联系的、整体的视角将与线段最值有关的典型习题融于一题之中,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促使深度学习的真正发生. 具体目标如下:

(1)熟悉最短路径问题的几种模型,掌握问题解决的方法.

(2)体会转化与化归等数学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帮助学生归纳问题解决的模型,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设计

1. 初始问题,蓄势待发

引例:如图1,在Rt△ABC中,AB=6,∠C=30°,∠A=90°,P是斜边BC上的一个动点,求AP的最小值.

变式1:如图2,由点P作PU⊥AB于U,作PV⊥AC于V,求UV的最小值.

功能分析:立足学情,挖掘和整合初始问题,是“一题一课”数学教学设计的起点,也是知识、方法和思维的生长点. 引例主要唤醒学生用“垂线段最短”求最值的方法,变式1的设置让学生感悟几何动态图形的“变”中有“不变”,复杂问题简单化,渗透转化思想. 低起点的问题引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深度学习的发生积蓄能量.

教学示范:引例问题难度不大,给学生适当的时间,学生容易回答:当AP⊥BC时,AP的值最小. 结合变式1,教师以问题引导学生:(1)当AP⊥BC时,如何求AP的值,你有什么方法?(2)四边形AUPV是什么图形?(3)根据四边形AUPV是矩形,你会联想到什么?(根据矩形的性质,比较容易想到转化求AP的最小值)(4)你能概括这两个模型的特征吗?引导学生概括本质特征——“一动一定型”,动点在直线上,解决策略是垂线段最短.

2. 螺旋变式,高歌猛进

变式2:如图3,已知AN=3,Q是AB上的动点,△AQN沿QN翻折,点A与A′对应,求BA′的最小值.

变式3:如图4,点M是△ABC内一点,且满足∠M=90°,求CM的最小值.

功能分析:“隐圆”问题对学生而言是比较难掌握的问题,往往学生看不到满足动点轨迹的直接条件,解决这类问题需要学生自主探索并发现轨迹,能灵活地用轨迹实现问题的转化. 两个变式,让学生从简单的图形中发现特征,如在变式2、变式3中抓住“AN=A′N”“∠M=90°”始终不变,提炼基本模型,根据“定点定长或定弦定角必有‘隐圆”,联想到此动点的运动轨迹是圓,让学生体验“寻特征—显隐圆—明路径—解最值”的过程.

教学示范: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从“变”的现象中抓住“不变”的本质,从“不变”的本质探索动点运动的规律,进而让“隐圆”现身,帮助学生形成对这类问题研究方法的整体认识. 教师以问题引导学生:(1)上述“隐圆”模型是怎么形成的?你知道依据吗?(2)两个模型之间有没有联系?能否进行归纳总结?(3)你们能概括此类问题的特征吗?通过这三个问题,总结“隐圆”的特征(如图5),提炼问题的本质变式;此类问题也是“一动一定型”,动点在弧上,解决策略是把线段的最值转化到“圆外一点到圆上点”的最值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转化与化归能力.

变式4:如图6,S为AB的中点,R是BG上的动点,求SR+AR的最小值.

变式5:如图7,BG是∠ABC的平分线,H,L是边AB,BC上的动点,求△HLG的周长的最小值.

功能分析:变式4主要考查“马饮水”模型,此问题是利用轴对称求线段和最小值的经典习题,主要是通过轴对称变换,化同侧为异侧,实现“化折为直”. 变式5从变式4的“两定一动型”变成“两动一定型”,考查了化归思想,属于双轴对称模型,让学生深刻体会轴对称的“桥梁”作用,为探究问题提供“脚手架”,从而实现深度学习的有的放矢.

教学示范:教学中先让学生自主思考、分析条件,学生比较容易想到“马饮水”问题,以直线BG为对称轴,S与S′关于BG对称,则SR+AR=AR+S′R. 显然,当S′,R,A在同一直线上时,AR+RS′最短(如图8). 变式5是对变式4的拓展引申,引导学生把“两定一动型”转化成“两动一定型”,鼓励学生思考怎么把三条动线段转化到一条线段上,这类问题最终往往会化归到“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如图9).

3. 深度探究,挖掘本质

变式6:如图10,H,G,L是△ABC上的三个动点,若∠A=60°,∠B=75°,AC=6,求△HLG的周长的最小值.

功能分析:通过有层次性的问题变式,让学生体会一个简单图形中问题的不断生长,适时将问题一般化,从“两动一定型”拓展到“三动点型”,寻找知识之间的关联、整体化的建构联系,抓住问题本质进行变式,引发学生深度思考,让学生领悟解决线段和最小值问题模型的一般思维模式,真正发挥数学课堂的育人价值.

教学示范:教学过程中,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思考,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如下几个问题:(1)题目要求什么?(2)三条折线段求最值问题,你会联想到什么?这两个问题的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三动点型”,问题的本质还是转化成“马饮水”问题:DH=HL,LG=GE,则D,H,G,E四点共线时,ADE为顶角120°的等腰三角形,即当AL⊥BC时,△HLG的周长最短(如图11).

4. 自主编题,创新思维

迁移提升:如图12,在Rt△OAB中,点A在直线y=2上运动,在运动中始终保持∠B=30°不变,请你提一个关于线段和最小值的问题.

学生经过小组合作交流,教师总结,最终展示三个拓展.

拓展1:如图12,点A在直线y=2上运动,求OB的最小值.

拓展2:如图13,若D为(0,3),求DB的最小值.

拓展3:如图13,若D为(0,3),求DB+OB的最小值.

功能分析:开放性地设计问题,为学生创造条件和机会,让他们自己构建知识结构,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积极编题,经历数学知识“再发现”的过程,增强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同时关注学情,把握动态生成,让学生学得数学本质,又学得兴趣盎然,使课堂更加自然、简约、深刻.

教学示范:对于开放性问题,教学时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合作讨论,派代表分享小组的编题想法. 教师在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问题探究,对于学生所提问题进行适当分类,抓住关键、凸显本质的问题,从而做到收放自如,提高課堂效率. 拓展1中,求OB的最小值,本质上可以转化成OA的最小值,让学生感悟转化思想的巧妙. 拓展2、拓展3中,要去挖掘点B的运动轨迹,引导学生大胆猜想,画图找特殊的三个点,大致判定轨迹是弧或直线,再用参数法确定点B的运动轨迹是直线,进而把问题转化为垂线段最短与“马饮水”问题.

5. 归纳小结,升华主旨

通过本节课学习,值得我们思考的几个问题:(1)同学们,你明白了最短路径问题有哪几种基本模型吗?(2)解决这类问题用到了什么知识,你都清楚了吗?对此你还有什么想法?

功能分析:通过学生回顾总结,梳理解决“最短路径问题”的本质性思路,将解题的经历转化为思维活动经验,从而迁移应用的其他“相关”类型问题的解题模式,淡化解题技巧,注重知识本质,优化思维品质,发展核心素养,这应该是深度学习价值之所在.

教学示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总结“最短路径问题”的基本特征,提炼基本方法,感悟数学思想和方法,积极的评价促进学生的思维习惯在反思中不断矫正与提升,实现低阶思维走向高阶思维,形成学生思维发展的深刻性.

设计说明

1. 立足深度的“学”,挖掘初始问题

“初始问题”的发掘和整合,要从学生的认知基础出发,分析学生的知识薄弱点,重新组合教材的典型例题、习题作为“一题”的主要素材,由一个问题驱动生成一节课的全部知识,建构完整的知识和方法体系. 本课以引例出发,用一道题贯穿始终,走出“题海战术”的阴影,追求简约而不简单的思维课堂.

2. 立足深度的“教”,注重问题设计

基于一个初始问题,认真研究并琢磨其本质,通过纵横联系,改变问题条件或结论,置换问题背景,以转化数学思想为主线把孤立的问题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通过对一类问题的变式训练,增强学生面对新问题敢于联想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新问题的意识,以及解决一类问题的通性通法[1].

3. 立足深度的“思”,促进深度学习

以开放问题为载体,让学生通过深入思考,将积累的基本活动经验迁移到新的问题情境中独立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达成对数学本质、思想、方法的领悟,促进学生创造性和发散性思维的发展,促进深度学习.

参考文献:

[1]张文海. “一题一课”:让高三数学复习走向素养落实[J]. 数学通报,2020(07).

猜你喜欢

一题一课最值问题转化思想
重视数学问题教学提高学生解题能力探研
初中数学复习课“一题一课”教学思路探微
一题一课复习:有效设问提高课堂效率
浅谈高中数学中最值问题的教学
谈最值问题与实际生活
椭圆中常见的最值问题
转化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
“转化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让学生思维在课堂上“绽放”
转化思想在多元函数微分学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