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落实写作“可教” 细化过程指导

2021-09-23朱清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21年8期
关键词:写作

朱清

摘 要 写作教学长久呈现低效无为状态,教师应将目光落向写作之“可教”,选取写作知识,落实指导过程。以七年级上册《写人要抓住特点》为例,紧扣写作学情,分解单元目标;“下水作文”导入,明确描写意义;拆分描写技巧,随堂片段练习;联系相关学科,深化技巧运用;写片段、改“旧作”,细化评价范围,以期给学生可以运用的“干货”。

关键词 写作;过程指导;动作描写

写作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活动,但写作教学长久呈现低效状态,王荣生教授也提出“中小学写作课几乎没有写作教学”。[1]4教师常感慨写作教学之“不可教”,认为写作能力多取决于学生的敏感程度、智商情商、生长环境、阅读史等不可教因素。有些教师采取“佛系”写作教学法,任凭学生在作文实践的海洋中作“自由泳”,导致学生一头雾水,写作水平停滞不前;有些教师将写作知识一股脑抛给学生,导致学生在教师恨铁不成钢的哀叹声中对写作更加迷茫。写作教学混乱无序,缘于教学目标不具体、评价标准不明确,没有系统、针对性的战略。师生茫然前行,写作水平自是停滞不前。

“不可教”之处不应成为写作教学不作为的理由,教师应迎难而上,思考如何让写作教学“可教”。《动作描写——让人物“活起来”》是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习作“写人要抓住特点”的第一节课。该课紧扣写作学情,将“写人要抓住特点”进行了目标分解与教学分解。联系生活导入,明确写作意义,简单介绍动作描写的陈述性知识。拆分描写技巧,随堂片段练习,程序性知识的细化、训练让学生能真正提高写作本领。将“作文”与“作画”相联系,学科类比迁移,深化技巧运用,以所学知识修改旧作,细化评价范围,检测学生本课所学成果。在具体的目标下,在干货满满的写作教学中,在落到实处的写作指导里,学生才能学用结合。

一、紧扣写作学情,分解单元内容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第四学段的学生提出了“抓住事物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写记叙性文章,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的写作要求[2],在大目标的指引下,师生还应共同确定前进的小目标。“写人要抓住特点”是统编本语文教材七年级第三单元习作,该单元意在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描写,刻画出人物的特点。在写作提示中,给出了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角度的概念。但教材的提示多是陈述性知识,多而繁杂,学生看完提示后知道从哪些方面写,却不知道如何用这些方法。鉴于人物描写方法较多,若教师完全参照书本,一堂课讲完所有知识,不免是泛泛而谈,学生也不能深入地了解描写技巧,更无法灵活运用。写作教学的难点一方面是课标要求、教材写作板块目标宽泛、不具体,无法进行针对性的讲、评、改。另一方面是教师无系统规划教学,将写作教学放在仅有的几节单元写作课中,泛泛而谈,学生没有目标感,没有得到写作“干货”。于是,学生的习作除了主题不同外,语言、结构、创意等几乎没有改变,学生写作文成了一件无意义的事,批改作文也成了压倒教师的“稻草”。教师不妨化大为小,在参考课标与教材,紧扣学情的原则下,分解教学目标,细化教学内容,让师生从小处有所得,累积成更大的进步。

七年级是承上启下阶段,小学学生初步接触写作,虽进行了一些写作训练但多侧重培养写作兴趣,不重写作技法与规则随意性较强。如学生虽然在小学时接触过动作描写,但往往以主题为出发点,多凭主观感觉,行文时有以下的缺陷:直接忽略动作描写,笔下的人物个个都是千篇一律的“木头人”;动作描写粗条,多使用走、说、拿等,没有画面感。教师有必要对描写方法进行针对性训练,使其深入学生内心。可将本单元分成几节人物描写的指导课,在学习完《外貌、神态——让人物灵起来》《语言——“话”出人物特点》这两课之后,进一步学习《动作——让人物“活”起来》。抓住“动作描写”可教之处,在陈述性知识上往前迈进,让学生在程序性知识的学习过程中真正形成写作本领。于是这一节课的目标便设定为:

1.了解动作描写的概念、作用与适用之处。

2.学习动作描写的技巧:分解动作、精选动词、添加修饰。

3.合理使用动作描写技巧,完成片段描写,并修改旧有习作。

本节课紧紧围绕“动作描写”进行实际教学与操练,为人物特点的塑造添加动作描写之功劳。

二、“下水作文”导入,明确描写意义

叶圣陶先生在《“教师下水”》中提到:“要是老师自己经常动动笔,或者作跟学生相同的题目,或者另外写些什么,就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加快学生的进步。经常动动笔,用比喻的说法说,就是‘下水。”[3]353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谈到自己的短诗或作文触动了学生心弦,引起了他们提笔的兴趣。

《动作描写——让人物“活起来”》一课采取教师下水的方式导入,具体文段如下:

也许是与我喷发出火花的眼神对视,刚才还熊抱在一起准备互相切磋“功夫”的男孩像老鼠看见猫一般,“哗”地一声,四下逃窜了。聚在一起“围炉嗑瓜”的女生,也作鸟兽散尽。然而,在这人潮拥挤的世道,同学们可谓是“处处碰壁”、步步维艰。个头小、身体灵活的“小老鼠”们,从众人臂下“哧溜”一声钻了过去,在课桌旁探出脑袋,望向讲台,露出狡黠的笑容。个头大的同学,只能像野兽一般,使出蛮力,左推右搡,排除万难“杀”出自己的一条“血路”。一些同学早已回归“巢穴”,这时当起了优越的“拦路虎”,摆出一副地主姿态拦住了其他“小兽”。没办法,只好铤而走险了。只见他两手撑着桌面,腾空一跃,一只膝盖抵住桌面,两手迅速向前爬动,一只脚像哥伦布登上了新大陆,在同桌的桌子上宣布了自己的“主场地位”,另一只脚紧随其后,也踏上桌子,待到“局势已定”,便纵身一跃,终于落到了自己的“宝座上”。

——《铃响之后》

教师利用自己的“下水作文”導入有如下优点:一是教师在自己的实践过程中,了解动作描写的难点;二是教师的实践与学生生活相联系,学生能在教师的笔下看见自己的形象,极大地提高了写作课堂的吸引力;三是教师“下水”营造了一种比拼之感,引起学生们跃跃欲试的动笔挑战念头,激发其写作的意愿。四是教师“下水作文”的展示,不同于抽象的知识讲解,能带给学生关于“动作描写”概念与意义的直观感受,能使其具体地感知到动作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内心情感以及场面的作用。联系校园生活的“下水作文”将激起师生在课堂中的兴奋感,使其在愉悦的心境中开启写作学习。

三、拆分描写技巧,随堂片段练习

“写作课程是属于‘处方性质的课程,其要旨在于‘改进写作学习而不是‘描述写作学习,不是侧重于‘指导某个知识,而是侧重于‘指导怎样去做。”[1]91在理解了动作描写的概念和意义之后,不能止步于此,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动作描写的过程指导,缩短他们由‘生变‘熟、从‘拙到‘巧的过程,使写作教学“教有所成”。

首先要引导学生避开动作描写“歧途”,使学生摒弃“全面描写”、没有重点的记流水账毛病,抓住反映人物与事件的主要动作展开描写,学生得以“集中精力,潜心修炼”。然后对动作描写技巧进行分解,具体操作如下:

1.让动作“分解细化”

让动作“分解细化”是指在描写动作时学会分解动作、细化动作,让动作表现得更具体形象。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比较“人们拉绳子捕鸟”与“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支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的区别,学生能明显感觉到后一句细化了动作,延长了过程,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捕鸟的经过,表现了孩子们捕鸟手法的娴熟。由此引出分解动作的技巧,即延长动作、细化分解、按顺序描写。

“如果一堂写作课,教师用了很多‘写以外的活动,那么想通过这样的活动来较快获得写作能力恐怕是不现实的。”[1]25课标也向教师提出“加强平时练笔指导”的要求,在讲解了写作技巧后,教师应该即时引导学生进行写作练习,深化知识的理解,使知识转化成能力。教师可以出示运动员背越式跳高的图片,要求学生对整个跳高过程进行细化分解。在学生明确“助跑—冲刺—起跳—翻越—落地”这一过程后,对运动员的身体活动部位进行有顺序的细化拆分,最后将分解联结成段。

2.给动词“千锤百炼”

给动词“千锤百炼”是指精心选用最贴合人物形象的动词以反映其形象特点。教师可为学生讲述贾岛“推敲”的故事,并出示诗句“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强调炼字的重要性。

选取“吃西瓜”作为训练内容,让学生比较“猪八戒吃西瓜”与“老奶奶吃西瓜”两幅图片,深刻认识到同样的“吃西瓜”,在不同的人物身上却有着不同的表现,猪八戒式吃西瓜是“狼吞虎咽”,老奶奶则是“细嚼慢咽”。因此向学生出示片段训练填空:

1.八戒看到了路边的西瓜,眼睛一亮,(      )了过去。他用手一(      ),西瓜(      )了。他急忙(      )起了一块大西瓜,嘴巴(      )着,将西瓜(      )进了口中,一边(      )一边(      ):“老猪我今天可算是大饱口福了!”

2.老奶奶(      )起一塊小西瓜,慢慢地(      )到嘴边,(      )嘴巴,用牙齿(      )下了最上面的一小片瓜瓤,细细(      ),(      )着这夏日的美味。

在两个段落的训练中学生感受到不同形象的不同写法,对于精练动词有了更深的了解,且在后续的联系中将会更自觉地挑选动词。

3.为词句“锦上添花”

为词句“锦上添花”是指在分解动作,精选动词的基础上对词句进行修饰,使动作描写更加生动。教师可引导学生比较以下两段:

1.上完体育课,我很口渴。我跑到小卖部,掏出钱,拎起了一瓶水,把钱递给了售货员,拧开盖子,把水喝了下去。喝完,我就走了出来。

2.上体育课时,我口干舌燥。铃声一响,我如火箭一般跑到小卖部,气喘吁吁地掏出了钱,递给了售货员。我伸手拎起了一瓶水,就像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似的,拧开盖子,咕噜咕噜地喝了下去。喝完,我像是来到了冰天雪地一般,清凉爽快。

第一段虽然分解了动作,动词选用也还不错,但给人平淡乏味之感,加上“如火箭一般”“气喘吁吁地”“咕噜咕噜”等修饰词,使动作更加形象、立体,增加了画面之感。在这样直观的比较下,学生能体会修辞之妙用,教师以此为基础,向学生展示可以添加的修饰,如: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拟声词、形容词......接着展示学生已精选动词的“猪八戒吃西瓜”片段,学生在此基础上为动作添加修饰语:

八戒看到了路边的西瓜,眼睛一亮,狂奔过去。他用手一劈,西瓜碎了。他捧起了一块大西瓜,嘴巴大张着,塞进了口中,一边啃一边赞叹道:“老猪我今天可算是大饱口福了!”

教师应在个例的展示过程中引导全班学生分析、评判如何正确使用修饰语同时也可从反面例子出发,过度使用修饰语会导致词句太冗杂。

四、联系相关学科,深化技巧运用

学科跨界融合是当下的教育热点,语文作为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能与历史、音乐、美术等相关学科融合,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也可以多方助力语文课程的学习。叶圣陶先生在《以画为喻》中就“借画图的情形,来比喻文字”[3]322,将为文与作画过程相联系,形象地阐明了作文步骤。动作描写的方法可以与作画联系,教师在课堂上阐明两者关系,展示绘画过程图片,使抽象的写作程序性知识有较为形象的表征,促进学生迁移运用。

1.“作文”与“作画”之同

(1)观察、选材

在作画之前,画师需用一双慧眼观察生活场景,发现其中的美感,然后于其中选取一处场面,以小见大,来表现自己创作的主题。作画需观察与聚焦,动作描写也是如此。首先,创作者们应观察人物的各类动作,使写有所依;然后,需要选取典型的动作来表现主题,切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这就是写作之前的素材积累与范围确定。

(2)素描:分解动作

作一幅复杂的画,需先用铅笔作一幅草稿,大致勾勒出轮廓。这正如细描动作之前,需要对动作进行分解,使动作有比较清晰的过程。

(3)勾线:精选动词

素描之后,画师们可用笔对线条进行细致有力的勾线,使图画轮廓更加精准,完成了画的主体部分。在进行动作描写时,也需要将分解的动作进行准确的描写,选用恰当的动词精准地表现动作。

(4)上色:添加修饰

为了使图画更加绚丽,画者可在勾线基础上对图画进行上色,表现场景的色彩美。写作时以修饰词句作“颜料”,为动作描写“锦上添花”,使描写片段更加生动。

2. “白描”与“彩图”之辩

教师在讲授“添加修饰”时,要避免向学生传达修饰语句越多越好的错误概念,也应使其理解语言简洁精准之妙。就如中国的“白描”“水墨”,其造型之绝妙,意蕴之深远未必比不上浓墨重彩的欧式油画。初中生属于积累语句阶段,这个阶段教师应引导其“有所写”,先让他们有作“彩图”之能力,再慢慢精练语句,进化至“白描”的较高境界,但应避免学生带着错误观念走向写作之旅。

五、 写片段、改“旧作”,细化评价范围

学生怕写作,教师更怕改作文。因为写作实践与所学关系不明确,学生感到写一篇文章的困难;而教师面对无数篇习作,批改内容下至标点符号,上至立意构思,方方面面的问题也让老师力不从心。一篇篇习作练习中,教师未将所学技巧作针对性训练,学生学习效果不明显。教师需要改变写作实践策略,细化写作目标与评价范围。以“动作描写”这一课为例,教师可舍弃主题大作文,而采取片段练习例如:

冬日来临,气温骤降,我越来越難以离开舒适的被窝。周一的早晨,我忘记调闹钟了,朦胧中睁眼一看,七点五十。天啊!还有十分钟就要上课了!……

(请用动作描写展示你发现即将迟到后,匆忙起床时的场景。)

为了检验学生是否有效学习“动作描写”技巧并能够熟练运用,为写人记事文章增色,教师也可以选择学生已写记叙文,要求其运用所学方法对文章动作描写之处进行修改润色,同学之间从以下几个方面互相评价:

是否对动作进行分解细化?

动词是否精准?

是否添加了适当的修饰?

这样的片段写作和修改旧作的方式能够有效落实写作技巧训练,也能使教师有效检验学生应用成果,从小处落实,厚积薄发,以实现更大的进步。

六、结语

写人要抓住特点之“动作描写”将目光落在写作教学的可教部分。通过分析学情,细化目标,明确了指导的具体知识点;然后以“下水作文”导入,引起学生兴趣,明确描写意义;通过描写技巧的具体展示与随堂片段练习,学生得到了写作的过程指导;辅以相关学科的类比,使学生从迁移中深化技巧运用;最后采取写片段、改“旧作”的练习,互相评价,检验写作知识运用能力。将写作知识以“干货”的方式,细致地进行过程指导,学生在写作方面才能有显性的提升。

————————

参考文献

[1]王荣生主编,邓彤执行主编.写作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6.

[3]叶圣陶著.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

[作者通联:湖南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写作
信贷调查写作实例
走出高中作文教学的误区
拓展语文外延 提升核心素养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探讨
小学生求真写作初探
学生写作能力的实用价值及其提升
试论中专语文教学中的写作教学
中国古代与现当代语境下的语文写作教育观比较研究
浅论小学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如何让小学生写作返璞归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