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春愁知多少 春恨如许深

2021-09-23余海珍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21年8期

余海珍

摘 要 《红楼梦》是曹雪芹“悲金悼玉”的一曲哀歌!这部书中包蕴的春愁春恨,则通过穿插其中的众多“伤春”诗词,淋漓尽致地抒发出来,这既是对传统“伤春”意绪的赓续,又是对其细化和深化。梳理这些伤春诗词,探讨其与传统文学“伤春”主题的联系,对于更好地把握《红楼梦》的主题、更好地促进对《红楼梦》的整本书阅读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伤春诗词;消解苦难;整本书阅读

《淮南子·缪称训》里提到“春女思”,把女子的思绪与春天联系起来,揭示了春天和女子的难解之缘。太虚幻境“薄命司”楹联曰:“春恨秋悲皆自惹,花容月貌为谁妍?”警幻仙姑则作歌曰:“春梦随云散,飞花逐水流。寄言众儿女,何必觅闲愁?” 虽谆谆告诫,奈何“红楼”众儿女恰是情之所钟者、情之所陷者、情之所迷者、情之所误者,既秉了花容月貌,面对着“春柳春花满画楼”,又怎会少了春愁春恨?而通过对《红楼梦》中伤春诗词的解读,理解红楼儿女身上的春愁春恨,以及其藉诗词以消解苦难的方式,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红楼儿女的悲剧命运!

首先,《红楼梦》“伤春”诗词,是对传统“伤春”意绪的赓续。

自《诗经·七月》“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开启伤春诗源流,以“赋”的手法,写女子因春日迟迟而“相思怀人”,生出“春愁”;到《古诗十九首·冉冉孤生竹》写道:“伤彼蕙兰花,含英扬光辉。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用“比”的手法,讽喻男子“花开堪折”,为伤春诗在“相思怀人”之外,又注入“人生苦短”的内涵,添得“春恨”。从此“春愁”“春恨”便携手常驻古诗词。江山代有才人出,也代有才人赓续着“伤春”的传统,被视为诗中圣哲的老杜尚且感慨“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被目为英雄词人的辛弃疾也难免“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更不必说亡国之君李煜沉痛地哀歌“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起于怀春,源于惜春,终于伤春,“伤春”的意绪不断被强化被丰富。

“悼红轩”的主人曹雪芹更是借《红楼梦》一书,接续了这一“伤春”传统。通部书中与春有关的诗作,除了元春省亲时的几首应制之作和宝玉初入大观园时写下的展示贵族公子怡然自得情怀的《春夜即事》,以及宝钗立意翻新、不愿落入俗套的《临江仙·白玉堂前春解舞》,其他诸如《葬花吟》《桃花行》《如梦令·岂是绣绒残吐》《南柯子·空挂纤纤缕》《唐多令·粉堕百花州》《西江月·汉苑零星有限》都脱不开“伤春”的主题!贾府四艳,元春、迎春、探春、惜春,谐音“原应叹息”,正隐喻了整部《红楼梦》也不过是一曲哀悼青春逝去的“伤春”挽歌!

其次,《红楼梦》是对传统“伤春”情怀的细化。

我们咀嚼着文人学士的“伤春”,却多少和他们隔膜着,而《红楼梦》的妙处则在于以对“半世亲睹亲闻的这几个女子”的“离合悲欢,兴衰际遇”的描绘,供我们把玩,让我们耳目一新,也让我们对古人的“伤春”意绪可以有一个“追踪蹑迹”式的理解与把握!

《红楼梦》里这些伤春诗词,创作于两个时期,一是众芳入驻大观园之际的芒种时节,一是大观园众芳行将风流云散的暮春之际。正所谓其始也伤春,其终也伤春,当红楼众儿女步入青春,他们的青春便遭遇着各式各样的悲欢离合,他们的兴衰际遇便涂抹上了浓厚的“伤春”色彩!

而首抒“伤春”之情的便是林黛玉。芒种时节,多情儿女齐来祭饯花神,而风雅如林妹妹、多情如林妹妹则更是接续南宋吴文英 “听风听雨过清明,愁草瘗花铭”、明唐寅以锦囊葬牡丹并以“柔情绰态,如泣如诉”的《落花诗》送之的传统,担花锄,执花帚,备锦囊,置花冢,葬落花,并歌之以《葬花吟》。那么,黛玉缘何会在满是欢声笑语的青春乐土大观园里,首吟“伤春”哀歌呢?通过“追踪蹑迹”我们可以发现,一乃性格使然,林黛玉的前世乃绛珠仙草,游于离恨天,食蜜青(谐“情”)果,饮灌愁海水,五内郁结着缠绵不尽之意,原是为酬报灌溉之德,才下凡“还泪”的,故而才有了“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的林妹妹,其多愁善感原是与生俱来,“伤春”乃性格使然,其入驻大观园不久便在那畸角上设了一个花冢,脂砚斋更是批示:费如许工夫,修造一座大观园,原来却“只为一个葬花冢”!二乃命运使然,生就的不足之症让她“从会吃饮食时便吃药”;父母的不舍,让她未能借“度化”以远离红尘之扰扰;父母的早逝,让她自小就寄人篱下,更令她无法规避“见哭声”、见“外姓亲友之人”的命运,宝黛初逢,宝玉便以“摔玉”的癫狂之举,让她开启“还泪”之旅,踏上命运之途,“情情”的黛玉在“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中遭遇“情不情”的宝玉,注定了要柔肠百结,以泪洗面。三乃情境使然,林黛玉刚遭遇怡红院夜不开门,一腔无名火正未发泄,又遇见饯花之期,更勾起伤春愁思,不由一边掩落花,一边感花伤己,吟出《葬花吟》。可以说由黛玉来首抒“伤春”之情,实乃偶然中之必然。曹雪芹不仅将“还泪”的风月事故展示地“更加琐碎细腻”,亦将传统的“伤春”情怀展示的“更加琐碎细腻”。

而随着“红楼”故事的推进,大观园外的凄风苦雨日益吹进大观园,于是“伤春”的意绪自然蔓延开来,投射到每一个“红楼”儿女身上,七十回中《桃花行》和柳絮词诸作,便普遍地涂抹上“伤春”意绪,而且“伤春”意绪益发浓重,对此我们没有突兀之感,便是因为有“琐碎细腻”的风月故事的支撑。

最后,《红楼梦》是对传统 “伤春”意绪的深化。

“相思怀人”的“春愁”和“人生苦短”的“春恨”是传统“伤春诗”的两大内涵。《红楼梦》这部鸿篇巨制原本就是为“悼红”而作,其所展示的原本就是“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哀歌,蕴含在这部书中的“伤春”意绪,在“相思怀人”“人生苦短”外,更添了“有命无运”的悲剧况味。

群芳诸艳萃聚大观园为二月十二日花朝节,这天乃黛玉生日、百花生日。而作《葬花吟》之日又偏是芒种节,诸花谢尽,花神退位之日(据周汝昌考证此日亦为宝玉生日),这其中的象征意味自是不言而喻。黛玉是花的象征,是“花魂”,《葬花吟》是其感叹身世遭遇的哀音,亦隐喻群芳终将殒落,正如脂砚斋在庚辰本回前序中所言:“《葬花吟》是大观园诸艳之归源小引,故用在饯花日诸艳毕集之期。” 《葬花吟》这首诗借助丰富奇特的想象,幽伤凄清的画面,哀伤凄恻的情调,尽显黛玉心灵世界,这其中既有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又有对冷酷现实的控诉,更有对爱情的焦虑、对未来的迷茫,以及对命运的傲岸不屈。甲戌眉批直言:“非颦儿断无是佳吟,非石兄断无是情聆。”更声言:“余读《葬花吟》至再,至三四,其凄楚憾慨,令人身世两忘,举笔再四,不能下批。” 作于饯花之期的《葬花吟》不仅是林黛玉自怜身世的哀歌,也是她“冷月葬花魂”的诗谶,同时还是大观园诸艳之归源小引,是“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挽歌。大观园众儿女尽管具体的遭遇各不相同,但在“有命无运”这一点上却并无二致,一样归属“薄命司”,“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这“门”原是他们的命运之门。

如果说“伤心一首葬花词,似谶成真不自知”的话,那么而出现于七十回的《桃花行》和柳絮词诸作,则显示“红楼”众儿女已然隐约感知到未来的不幸命运。这一回里再提诗社,但还未起设写诗填词,便先写了宝玉的荒凉处境:“争奈宝玉因冷遁了柳湘莲,剑刎了尤小妹,金逝了尤二姐,气病了柳五儿,连连接接,闲愁胡恨,一重不了一重添。弄得情色若痴,语言常乱,似染怔忡之疾。”笼罩在红楼众儿女头上的阴霾愈来愈重,即便众人都道“如今正是初春时节,万物更新,正该鼓舞另立起来才好”,而其创作除了宝钗的翻新之作,其他都无一例外的染上浓厚的“伤春”色彩。在创作于桃花社之前的古风《桃花行》中,林黛玉于花开之日,便遥想泪干春尽,寂寞帘栊,空余一弯月痕,满腔哀音,一片荒凉。其“声调口气”不离黛玉性情,而其“哀音”盈耳却未必只是“曾经离丧”,别忘了宝琴事实上也曾经离丧,更多的是四大家族大厦将倾、“木石前盟”前途未卜的情感投射罢了!柳絮词里,湘云深情地呼唤:“且住,且住!莫使春光别去。” 探春落寞地叹息:“也难绾系也难羁,一任东西南北各分离。”宝琴失落地感慨:“三春事业付东风,明月梅花一梦。” 黛玉幽怨地悲泣:“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唯有宝钗批判宝琴等人作品“终不免过于丧败”,立意翻新,发言“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其实,她也不过是在“伤春”的大背景下,逆风而行,努力于困境中寻找出路罢了!飘浮无定柳絮,隐喻了美好的逝去,而“柳絮词”恰便是填词之人对各自未来的自况,他们仿佛已然看到“流水落花春去也”的既定命运,其伤春情怀显而易见。在這些或情致妩媚,或缠绵悲戚,或果然翻得好气力的词作中,我们看到了“红楼”众儿女对美的热爱和执着。

亲眼目睹美好事物逝去却又无可奈何,是人生最大的缺憾;亲眼目睹美好事物不断地遭受命运的侵蚀却又无可奈何,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如果说李后主是以词“担荷人类苦难”,那么曹雪芹就是以《红楼梦》“担荷人类苦难”,尤其是女儿苦难。“红楼”众儿女以“伤春”诗词来消解他们的人生苦难,而我们则借助对《红楼梦》的整本书阅读消解我们人类的共同苦难。

[作者通联:山东淄博市临淄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