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闲话“整本书阅读”

2021-09-23史绍典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21年8期
关键词:五经春秋孔子

史绍典

摘 要 “整本书阅读”的历史追叙。从经典的整本书形成,到经典的整本书传承,聚焦“整本书阅读”的要害。尤其孔子读经,其读出经典的精髓、读出经典的价值、读出经典的要义,无不是自我价值的实现!孔子释经的独到——“删”,也可能提供给我们“整本书阅读”参照。而从“整/本书阅读”与“整本书/阅读”的比照中,亦可了然读书的至理。

关键词 整本书阅读;孔子;五经;春秋

央视热播节目《典籍里的中国》,其实不妨看做“整本书阅读”的演绎,它将我们带入《尚书》《天工开物》《史记》《本草纲目》《论语》等阅读的现场。这一“整本书阅读”,是将自有它开始,至于当下,“历史空间”与“现实空间”勾连,把典籍的故事进行了可视化呈现。其尤可彰者,为典型现场,如典籍产生、流布、传承等,时空转换、古今对话,呈现出活脱脱“中国风”。

我们现在的语文课,也讲“整本书阅读”,实话说,难于到此一层次。但是,其对于某一“整本书”的把握,理念上却是可以相通的。

不久前,在人教社中语室茶叙。小李(嘉哲)编说一“段子”,谓,在某处举办“整本书阅读”研讨会后,他将研讨会状况,在其同学群发布。于是,即刻有同学发文称,“整本书阅读”啊,此一概念,肯定是咱东北人提出。原来,他是拿了东北人的“整”,来看待了我们的“整本书阅读”了。他的意思该是这个样子:“整/本书阅读”(非“整本书/阅读”),就好比“整/头猪吃”一样。

其实,自古及今,都是整本书阅读的。

以我们的高中学生而言,学期伊始,搬回一大摞教材:语文、数学、外语、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等,哪一本不要“整本书”地读?真正地来说,除了语文书可以不“整本书”地读以外,其他所有的“书”,是都得“整本书”读下去,而且非读完不可的。

所以,我们就提出“整本书阅读”了?

闲翻《初学记》。《初学记》三十卷,唐·徐坚等撰,是唐玄宗时官修的类书。读到第二十一卷,文部之“经典”,很可以来说说“整本书阅读”的事儿了。

其实,正儿八经地来说,“整/本书阅读”比“整本书/阅读”,更来得合乎情理。

何谓“经典”?经者,径也;典者,常也。言如径路无所不通,可常用也。初学记此说甚妥。那么,古代的经典,即为“五经”:易、尚书、诗、礼、乐也。这五经,就都曾被孔子“整”过。

就如“易”,你很难说哪才是“易”的那一“整本书”!

这里有:伏羲氏所作的八卦,神农氏重之为六十四卦,黄帝尧舜引申分为二易,至夏人因炎帝曰连山,殷人因黄帝曰归藏,到了文王,又广六十四卦著九六之爻,才叫了周易。“八卦”“六十四卦”“二易”“连山”“归藏”“周易”等等,都是“易”。后经孔子对“易”的整本书阅读,就有了“易”的彖、象、系辞、文言、序卦之属十篇(十翼)。又历代传易者,不胜枚举。

这是“易”,还有“书”。

“书者,按释名言书其时事也,上世帝王之遗书。有《三坟》《五典》《训诰》《誓命》,孔子删而序之。”注意,孔子“整本书阅读”的要害,就是“删”!

经孔子“整”后,“断自唐虞,以下讫于周,凡百篇。以其上古之书,故曰《尚书》。”秦焚书后,至汉,仅有济南人伏生(伏胜)能口诵二十九篇。到了汉文帝时候,欲立尚书学,当时伏生年已九十余,“老不能行,乃诏太常掌故晁错就其家传授之。”这里,孔子之前的“上世帝王之遗书”、孔子删削后的“凡百篇”、伏生记诵“二十九篇”,种种,哪一个才是“尚书”的整本书?况且,以后又有了“鲁恭王坏孔子故宅,于壁中得古文《尚书》”则《尚书》的“整本书”就更复杂了。

关于“诗”,据《史记·孔子世家》,“古者诗三千余篇”,而经“孔子删诗,上取商,下取鲁,凡三百一十一篇,至秦灭学,亡六篇,今在者三百五篇。”三千余篇、三百一十一篇、三百五篇,都谓之“诗”,然彼此并不统属某“整本书”了。

所以,整本书阅读,其实真不妨看做“整/本书阅读”。我们现在的整本书阅读,还如孔子一样,其实都是在做“整/本书阅读”的事儿(各地、各个老师的“整本书阅读”,也都是他们自个儿的“整/本书阅读”体验)。

还是说“诗”,孔子删诗以后,“初,孔子以诗授卜商,商为之序,以授鲁人曾申。曾申授魏人李克,李克授鲁人孟仲子。孟仲子授根牟子,根牟子授赵人荀卿。荀卿授汉人鲁国毛亨,作训诂传,以授赵国毛苌。时人谓亨为大毛公,苌为小毛公。以二公所传,故名其诗曰毛诗。”这讲了“诗”的“整本书阅读”的传承。这是代代相传的“整本书阅读”,更是一代一代的“诗经人”的“整”本“诗”的阅读。

礼、乐,这里暂不说了。

谈一谈“春秋”。

春秋很有意思。孟子说:“晋之乘(shòng),楚之梼杌(táo wù),鲁之春秋,一也。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说的是春秋时,各诸侯国历史,各有其叫法,鲁国,是叫“春秋”的。

按《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弟子受春秋,孔子曰:‘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

《初学记》说,春秋者,按杜预序曰,鲁史记之名也。释名又云,言春秋冬夏,终以成岁,举春秋则冬夏可知也。昔孔子约鲁史以修春秋,书有褒贬,不可以书见,口授弟子左丘明。恐弟子各安其意,以失其真,故论夫子所言而作传,今左氏传是也。初,孔子授春秋于卜商,又授之弟子公羊高、谷梁赤,又各为之传。则今公羊、谷梁二传是也。

由鲁史春秋起,孔子“筆则笔,削则削”,即以他的“春秋笔法”,“整本书阅读”。还是他的“整本书阅读”独到的“整”,即删削。而其弟子又各各地“整本书阅读”后,就有了“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分别是“整本书阅读”春秋的产物。

它们所传叙的史实、观点、立场,也各自不同。

春秋纪年,大事小事,往往一句话。如“隐公元年。春王正月”,“隐公元年。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等。而“左传”“公羊”“谷梁”,则据此,演绎出解说的精彩。就是各自的抒怀、理解、阐发,洋洋洒洒,各美其美。

朱熹(当然也是“整本书阅读”的大家)答陈仲蔚“左氏释经处但略过”说:“他释经也有好处,如说段不弟,故不言弟,称郑伯讥失教也,这样处说得也好,盖说的阔。”

今天我们的“整本书阅读”,不妨学学孔子,以自我解读的功力,“整”出“整本书”的个性来!

[作者通联:湖北省教科院]

猜你喜欢

五经春秋孔子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勤向窗前读五经
试论《秋海棠》在20世纪40年代的媒介传播
春秋礼乐文化的研究探讨
穀梁春秋哲学构建及其意义
论春秋时期的师保
朱熹的《四书》与“五经”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
“五老”唱“五经”胜过指路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