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语文外延 提升核心素养
2016-11-14胡旭
胡旭
[摘 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向课堂要质量,树立大语文观念。”所谓“大语文”就是要把教学的外延有方向性和目的性的延伸,通过纵向探究,挖掘学生潜能;横向普及,提升学生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 核心素养 多向拓展 写作 品质 社会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3-002
小学语文课程是学生初涉文学的启蒙教育,很多价值观、人生观都会在此萌芽。但是,传统的授课方式存在诸多弊端和疏漏,如生硬的讲解、盲目的满堂硬灌等,使不少学生在语文学习初期就丧失兴趣。语文学习不仅仅局限于课本,更多的是生活,教师要树立一种“大语文”意识,善于多向拓展、多边渗透,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听、说、读、写的核心素养。
一、亲子互动,家校共育
教师延伸到家长是拓展语文学习的重要一步,行为学家桑乐在其著作中写道:“孩子身上有家长的影子,不单单是因为基因。”这就启示家长对于孩童的影响多于教师,那么家长就应该多注意育人,明白只有家校合作才能让学生快乐、健康成长。
例如,教学《走,我们去植树》时,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我就在班级群里告诉各位家长周末有时间陪孩子去种树,让他们体会种树的乐趣,增强环保意识。周一回来,我用一节课时间让学生自由讨论自己在周末学到了什么。有的学生说:“我一共种了五棵树,以后我要每天去给它浇水,等它长成参天大树。”有的学生说:“它们是一个个小生命,我们应该爱护。”可见,在家长的陪伴下,于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对课文的认识。
此外,学生的认字、阅读还有个人素质的培养都需要家庭和学校的共同配合。当然,语文教学不是刻意教育甚至盲目灌输,教师和家长应该营造轻松、和谐的氛围,多多引导,不能蛮力压迫。
二、社会实践,提高品质
课堂延伸到社会是语文教学的又一创新,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方法。课改在谈及语文学科改革时提出:“要多提供给学生接触社会、亲自实践的机会,以实物育人。”因此,教师应该紧紧围绕课程,开展广泛的社会活动,引导学生多去关心社会,躬行体会。
例如,教学《爱之链》时,我并没有把过多的精力用于识字读文中,而是与学校协商,带学生去附近养老院帮忙打扫卫生。听到我的提议,学生非常赞成。我们来到当地一家大规模的敬老院,这里设施齐全,环境也特别好。开始之前,我向学生强调两点:一是注意安全;二是寻找“爱的链子”。学生飞快地跑到老人身边,有的拿扫帚,有的端水,忙得不亦乐乎。时间过得很快,转眼间就到了要离开的时候,我在上车前问学生:“大家找到‘爱的链子了吗?”这时,院长突然笑着说:“你们就是啊,助人为乐就是爱之链的一环。”……通过这次实践,让学生深刻领悟到做人之本、与人为善的道理。
社会是最大的课堂,与其生硬、漫无目的说教,不如转化方式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去感悟。语文教学不仅是读书识字,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这就告诉我们要把语文课堂概念化、广泛化,让学生走向社会。
三、借鉴网络,海量写作
教学内容延伸到网络是与课改提出的要利用多媒体高度契合的又一举措。小学语文课本应该创造性地开展网络对接,实现与外界交流、沟通。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把学生与更大范围的同龄人进行横向比较,比如通过各种竞赛或者交流会等,让学生可以见贤思齐,迸发热情。
例如,我平时就会多多关注一些小学语文的论坛,掌握最前沿的信息并分享给大家。在一次全国小学生奥林匹克作文竞赛中,我鼓励班里的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得奖与否不重要,重要的是写作经验和横向比较。结果,有三位学生获得三等奖,有一位学生题为《假如我是孙悟空》的作文获得一等奖。要知道,这是学生第一次写800字的文章,而且比赛难度很大,有如此佳绩我很欣慰。后来,我把特等奖的作品读给学生听,让大家在比较中,多多吸取和提高,再次写作时,学生都有不小的进步。而且,令人惊喜的是,这次比赛之后,越来越多的学生询问我类似的比赛,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喜欢写作,喜欢语文。
正如俞敏洪在一次讲座中提及的:“没有网络的盲目学习,只是坐井观天。”通过网络,教师可以与更多的学生在同一平台透明交流,积极沟通。这样可使学生的知识不断得到更新,随之能力自然也会得到提高。
语文素养内涵丰富,外延宽广。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国文教学的目标,在提高阅读能力,培养适应能力,学会待人接物、自力更生。”国文教学看似简单,实则任重道远。作为一线在职教师,应该以课堂为圆心,无限拓展语文外延,尽可能把语文学科生活化、近人化、现代化,使学生学有所长,学有所乐。
(特约编辑 木 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