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统编教材使用中应警惕的肤浅化现象

2021-09-23杨邦俊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21年8期
关键词:统编教材对策教学

杨邦俊

摘 要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颁布以后,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出版了统编高中语文教材,这部教材经过前期试用,在全国大面积推广使用已经一年。各地在使用统编语文教材时还存在哪些问题,应该如何避免教学的肤浅化,本文对此进行了专项调研,提出一些解决的对策。

关键词 统编教材;教学;肤浅化;对策

随着人民教育出版社统编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以下简称“统编教材”)的大面积使用,语文教学正在经历一场变革。教材单元结构的改变,“整本书阅读”和“语文学习活动”的掺入,致使语文教学的目标、任务、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然而,一部分习惯了过去教法的老师,对此还不是很适应,产生了很多困惑。我们近期到一些地区,深入课堂观察并与学生访谈,发现一些特别应该警惕的现象,在此整理刊发出来,以期引发大家的关注和思考。

一、警惕教材教学的杂乱化现象

统编教材以“任务群”为中心,选编课文,单元教学目标和核心任务都发生了变化。一些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没有“吃透”《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以下简答“新课标”》,下同),没有准确理解统编教材编排的意图,一方面放弃以往常用的好教法,另一方面又没有找到行之有效的新方法,导致课堂教学出现新的肤浅化现象。

1.教材体例的误读与课文教学的杂乱

统编教材以文章主题(或文体)为纲目,选编课文,设置教学单元。例如必修上第七单元,为“写景抒情散文”。教材选择《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赤壁赋》《登泰山记》五篇课文,文言文与现代文穿插编排。这种体例,要求教者在教学中有较强的单元意识,对教学目标有总体规划,对单篇课文有精确解读,在此基础上实施单元教学。在课型设置上,最好应有导言课(讲述本单元的学习目标和任务,介绍本单元主要的学习方法,并作示范引领)、教读课(以“讲读课文”为例,教给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并初步构建本单元同种类型文本解读的范式)、导读课(引导学生利用教读课学得的方法学习“自读课文”,巩固和发展前学的知识和技能)、总结课(对本单元学过的知识、技能和掌握的学习方法,作比较归纳,找出规律,建立相对完整的认知结构,达成单元教学目标)。不少老师没有深入研究教材编排的特点,不知道各类课文设置的用意,片面地认为,“统编教材“就是文言文和白话文穿插上,严重误读了教材体例。于是教学中出现了不分主次,不分重点,时而文言,时而白话,不加区别,泛泛而教的现象。访谈中,学生普遍认为:这种教学有点乱,缺少章法,没有体系,学后所获有限,导致学习兴趣下降。

2.任务指令的泛化与教学环节的虚化

統编教材以任务群设置教学模块,采用讲读课文带自读课文的方式设置课目,在每课后面作简单的“学习提示”,在每一模块后总列单元学习任务。这种编排与以往的教材有较大的区别,编者没有像过去那样设置“研讨与练习”环节,只为单元教学设置总体任务,为各篇教学提出建议,给教师预留了很多自主发挥的空间。习惯了“教教材”的老师对此还不是很适应。由于缺乏对教材资源二次开发的意识,不去深入挖掘教材中应讲授的知识点和能力训练点,而是听其自然,放任自流,教学中出现了很多“空对空”的现象。比如《赤壁赋》,过去教材在文言文单元集中编排,教材安排有品味语句韵味的三组练习,纵使老师不讲,练习也是要做的。而统编教材只作简单提示:“在通读、读懂的基础上体会文中景与情的关系”,“抓住文章写景、抒情、说理完美融合的特点,体会作者复杂的内心世界和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至于怎样“体会”,如何“抓住”,没有像以往“研讨与练习”那样具有可操作性的设计,一些老师也疏于思考,只作大而化之的处理。放弃对文章语言的品味赏析,没有对文本旨趣的沉潜涵泳,满足于脱离文本的你问我答,看似热闹的课堂,有用的信息实则很少,教学效率十分低下。

二、警惕整本书阅读的随意化现象

统编教材为了帮助学生拓展阅读视野,积累阅读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设置了整本书阅读单元,开启了语文教学的重大改革。整本书阅读的目的是什么,应该达成怎样的教学目标,如何有效开展,由于目前尚在探索之中,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随意化倾向。

1.目标认知的模糊与流行读本的泛滥

新课标明确指出,整本书阅读重在探索“阅读整本书的门径,形成和积累自己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并要求在长篇小说和学术著作两个方向各指定一部作品开展阅读,增加学生的阅读体验。为此,统编教材分别在必修(上、下)安排了《乡土中国》和《红楼梦》的教学单元。但由于教师经验不多,教学中出现了一些混乱。以《乡土中国》为例,首先是读本的泛滥与去学术化。由于市场的趋利性所致,目前世面上已出现28种《乡土中国》的版本。其中很多都是看好该书入选高中课程整本书阅读篇目后,打着名师、权威的旗号拼凑的。有的对学术著作缺乏专业认知,有的对原著过度解读甚至歪曲,失去了学术著作应有的品质。学术文本一般由正文、注释、图例、样表、参考文献构成,特别讲究引述材料的真实性,要求详注出处和严加考据。市面上绝大多数读本无视这种学术规范,以第一篇《乡土本色》为例。原著引述了一则权威材料:“我记得我的老师史禄国先生也告诉过我,远在西伯利亚,中国人住下了,不管天气如何,还是要下些种子,试试看能不能种地。”[1]史禄国先生是著名的人类学家,现代人类学的先驱之一,《乡土中国》引述史先生提供的材料,按照学术著作的惯例应该加注,为读者提供进一步研究的线索。但只有少数版本作了简注,绝大多数读本对史禄国先生只字未注。当然,也有例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乡土中国》,不但在此条旁加了详注,而且出自对史禄国先生的尊重,还用英语和俄语标注了他的名谓,并配发了一张照片。几相比较,学术品味的高下立现。统编教材安排《乡土中国》的整本书阅读,意在让学生感受学术著作的原貌,接触学术文本的范式,体会学术著作的严谨。而现实的情况是良莠不齐的版本、形形色色的讲解充斥在学生之间,已经失去学术著作的原味。教师不加甄别,任其泛滥,在学生初步接触学术著作的时候受到如此污染,可以想见若干年后,当他们真正从事学术研究的时候会出现什么情形。近代以来,我国学术规范屡遭破坏。为了匡正时弊,《庄子》研究大家刘文典先生在作《庄子补正》时曾秉持两条原则:“其著书之例,虽能确证其有所脱,而无书本可依者,则不之补;虽能确证其有所误,然不详其所以致误之由者亦不之正。”陈寅恪先生在为该著作《序》时赞称,“先生此书之刊布,盖将一匡当世之学风,而示人以准则”[2]。我们在引导学生初涉学术著作的时候,一定要让学生读到真正的学术文本,以免产生误导。当前整本书阅读中的乱象,不可小觑,事关我国学术事业的未来和一代人的学风建设。

2.教学过程的放纵与阅读品质的粗糙

新课标要求整本书阅读在必修阶段安排18课时完成,引导学生建构整本书的阅读经验与方法。“课时宜集中使用,便于学生静下心来,集中时间和精力,认真阅读一本书”,“联系个人经验,深入理解作品,享受读书的愉悦,从作品中汲取营养,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现实的情况与之相去甚远:一是很多老师并没有从课程的高度对整本书阅读进行规划,而是把它作为一个“搭头”,在其他单元教学之余作一种“应景式”的处理,甚至没有给足学生课时,存在放任自流的倾向。二是很多老师并未要求学生沉潜于文本之中,细心品读原著,而是另辟蹊径,引入一些名师的点评和讲解快速推进,以代替原著阅读,阅读品质大打折扣。整本书阅读一定要读原著,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思考去阅读,切莫把他人的解读与答案硬塞给学生,破坏了学生阅读的兴致。对此,央视《百家讲坛》主讲嘉宾王立群先生曾呼吁:“我听说,很多家長都不让孩子读经典古籍原著了,说直接看《百家讲坛》就行了,这简直是笑话。”(语见2007年4月19日《成都日报》)

整本书阅读是语文课程教学的重大变化,我们语文老师一定要痛下决心,真正从高考的功利中走出。向学生推荐权威的学术文本,让他们远离那些花里胡哨的点评和讲解,走进原著感受学术文本的范式和学术研究的严谨,运用自己的思考获取独特的感悟;引导学生走进优美的文学世界,与作品中的人物,同思想,共命运,获得审美的享受。最终找到适合各自的读书方法,作“真实的阅读”,在阅读中成长,获取人生智慧。

三、警惕学习活动的空洞化现象

增设学习活动,是语文课程改革的又一重点内容。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学习活动应该具有三个主要特征,即参与性、体验性和探究性,以此来增强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就目前课程运行的情况看,语文学习活动开展还不够成熟,落实不够,存在一些空洞化现象。

1.实践活动流于形式

例如:统编教材必修上第四单元,安排了一次“家乡文化生活”的学习活动。把家乡文化研究引入高中语文课程是教学的重大进步。家乡文化是每个个体生命精神成长的原生土壤。一个人出生以后,就与家乡建立了不可分割的联系,今后不管走到哪里,接受何种教育,他的思想和灵魂深处都会打上家乡文化的烙印。家国情怀更是一切美好感情的基础。爱亲人、爱家乡,才能爱国家,爱世界。为此统编教材在此项学习活动中,专设了三项任务:一是记录家乡的人和物,并且附录了《访谈记录表》《历史建筑登记表》;二是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提供了调查报告的结构样式;三是参与家乡文化建设,要求对家乡文化建设提出具体建议。但是在课程实施中,很少有教师组织学生开展有价值的实地参访活动,大都简单化地安排学生在节假日自行完成。在文化课压倒一切和应试练习泛滥的背景下,这些调查、访问根本不可能落实,学生只好闭门造车,从网络上寻找一些资料,敷衍了事。没有直接参与,缺少现场经历,不可能有真实的体验,活动的效果可想而知。语文学习活动的高效开展,“气候”在学校,关键在教师。拿出一些课时,引导学生走进家乡,走进地域文化,通过实地考察、文化寻访、古迹参访,对家乡文化的来龙去脉作一些深入的探索,有利于增强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远远超出一般课堂教学的影响。语文教师要快速适应课程改革的这种需要,把语文学习活动真正开展起来。

2.语言学习的泛化空洞

统编教材在第八单元安排了词语积累与解释学习活动,附带安排了一些语言知识的讲授内容。这种设计体现了语文课程重视语言本体教学的意向,但是实教中,一些老师的处理比较简单,教学中只注重词形的积累和意义的讲解,很少深入言语的层面,引导学生观察探究词语在语境中生成的新义和变化规律。一些脱离课文情境的词语搜集整理比较空洞,学生不感兴趣。新课标反对违背学生自主学习精神,生硬灌输一些语言学条文,不追求知识点的全面与系统的教学方式。而要求把积累梳理与探究,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等语文活动有机结合,贯串到其他所有的学习任务群之中。因此,我们更应该重视每篇课文中的语言学习,重视语言现象的观察和语用规律的探索,引导学生学习生态的语言,走出语言教学空洞化的误区。

参考文献

[1]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10).

[2]诸伟奇、刘平章主编.刘文典全集(第二册)[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12(7).

[作者通联:湖北宜都市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统编教材对策教学
诊错因 知对策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初中历史统编教材中的人文主义精神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初中语文统编教材课后推荐组文的使用策略
用好助学系统确定教学内容
基于作文视角的统编教材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