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溶血素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2021-09-15闫红娟
闫红娟
【摘要】目的:探究新型溶血素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 年3 月至2020 年7 月行健康体检者105 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新型组与传统组,两组均采集血液标本,新型组采用新型溶血素进行血常规检验,传统组采用传统溶血素进行血常规检验,对比两组血常规指标检测结果、血细胞形态指标、检测所用时间及检测成本。结果:两组血常规指标检测结果显示:红细胞计数(RBC)、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计数(PL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新型组血红蛋白水平(Hb)水平高于传统组(P<0.05);两组血细胞形态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新型组检测所用时间及检测成本均少于传统组(P<0.05)。结论:新型溶血素进行血常规检验会使得Hb水平升高,可通过相应措施矫正以提高检测准确度,且能够缩短检测时间,减少检测成本。
【关键词】新型溶血素;血常规检验;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
【中图分类号】R446.1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21)04-0176-02
血常规检验为临床常规检测方法,由于溶血素能够溶解红细胞,释放血红蛋白,所以常用做临床中的血常规检验试剂[1]。但因传统的溶血素存在氰化物成分,故使其临床应用受限,所以目前新型溶血素由于无毒、环保等特性逐渐应用于临床。但临床有关新型溶血素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价值仍需进一步验证。本研究中血常规检验中分别采用新型溶血素与传统溶血素,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 2020 年 3 月至 2020 年 7 月我院行健康体检者 105 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新型组与传统组。新型组 53 例,男∶女为29∶24,年龄22~71(42.76±5.39)岁;体重47~81(61.88±6.32)kg;身高152~188(173.46±5.27)cm。传统组 52 例,男∶女为31∶21,年龄23~69(42.55±5.72)岁;体重47~79(62.52±6.87)kg;身高150~185(172.78±4.97)cm。两组性别、年龄、身高、体重等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1)均无视力障碍、听力障碍;(2)患者均知晓研究详情并自愿参与;(3)依从性良好。
排除标准:(1)伴有溶血或其他可能影响检验的因素;(2)合并精神障碍,无法主动配合。
1.2 检测方法
仪器为MindrayBC 290型半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新型溶血素由3 %甲醛+95 %医用乙醇+25 g/L 16-烷基三甲基溴化胺+2.5 % triton X-100组成;传统溶血素由0.5 g/L硝普钠盐+5.5 g/L氰化钾组成。两种溶血素均购自南京朗普医用设备有限公司。血常规质控物购自天津美德太平洋科技有限公司。
清晨空腹状态下,采集健康体检者肘静脉血3 ml,置于常温环境中保存待测,4 h内行血常规检验。传统溶血素加入对照组血液中,新型溶血素加入观察组血液中。从冰箱内取出质控物,并在室温25 ℃条件下放置15 min,在手掌中前后转动质控物质,并上下翻转,直至红细胞完全悬浮。严格按流程操作。
1.3 观察指标
(1)血常规指标:包括红细胞计数(RBC)、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计数(PLT)与血红蛋白水平(Hb)。
(2)血细胞形态指标:检测指标包括红细胞压积(HCT)、平均细胞体积(MCV)、 平均细胞血红蛋白(MCH)。
(3)記录两组检测所用时间及检测成本。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血常规指标检测结果比较
两组血常规指标检测结果显示,组间RBC、WBC、PLT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新型组Hb水平高于传统组(P<0.05)。见表1。
2.2 两组血细胞形态指标比较
两组血细胞形态各指标HCT、MCV、MCH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检测所用时间及检测成本比较
新型组检测所用时间及检测成本均少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血常规检测是判断受检者是否伴有出血、感染、贫血等疾病的常用检测方法,可为临床疾病的诊断提供一定判断依据。传统溶血素可有效溶解样本中的红细胞,释放红细胞血红蛋白,并能够在氧化作用下,使血红蛋白转化为高铁血红蛋白,从而获得较为准确的检测结果[2]。红细胞能够运输二氧化碳与氧气,机体一旦发生异常,红细胞破损,损伤其运输功能,便会威胁身体健康。传统溶血剂包括亚硝基铁氢氰化物,能够与生物体发生反应而出现氰化氢,毒性极强,能够麻痹细胞呼吸功能,导致窒息、死亡等不良事件[3]。此外,传统溶血素废液内包括有毒物质氰化物,可造成环境污染,因此在丢弃前应进行处理,从而导致临床检验成本增加。
新型溶血素为无氰溶血素,其主要成分为贮存液和缓冲液,均为毒性较低的物质,作用原理与传统溶血素相似。本研究结果显示,新型组与传统组对RBC、WBC、PLT水平与血细胞形态指标的影响无明显差异。可见新型溶血素与传统溶血素在检查过程中受检者均处于较为理想的状态,无误诊情况发生。研究发现[4],新型溶血素溶解红细胞速度较慢,血红蛋白稳定性较差。本研究显示,新型组Hb水平高于传统组。新型血溶素不含氰化钾,稳定性较差,主要表现为Hb值波动明显,但学者指出[5],可通过调整数据方法校正检验结果,以提高检验的准确性。新型溶血素检查过程中无需进行二次处理观察代谢影响与解剖形态影像,因此检查所用时间较少。由于不含氰化物,污染较小,可避免检验过程中对工作人员的损伤,同时能够防治危害性废弃物污染环境。本研究结果显示,新型溶血素用于血常规检验能够缩短检测所用时间,减少检测成本,与张立英[6]研究具有一致性。通过分析新型溶血素的应用效果,应重视检测结果的可靠性与准确性,同时确保检验室通风良好,为工作人员创造安全的检验环境。在对废液进行处理时,严格控制混合液接触情况,尽可能提高废液处理的安全性[7-13]。
综上所述,新型溶血素进行血常规检验会使得Hb水平升高,可通过相应措施矫正以提高准确度,且能够缩短检测时间,减少检测成本,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李毅坚,王堃成,周念,等.新型溶血素与传统溶血素在临床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研究[J].临床输血与检验,2016,18(4):368-370.
[2] 代小川,张健.临床血常规检验中新型溶血素与传统溶血素的对比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8,39(16):1920-1921.
[3] 徐艷杰.临床血常规检验中新型溶血素与传统溶血素的应用比较观察[J].黑龙江医药,2017,30(04):857-859.
[4] 邹晓霞.新型溶血素与传统溶血素在临床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20,20(11):158,160.
[5] 侯克祥.新型溶血素与传统溶血素在临床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对比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89):266.
[6] 张立英.新型溶血素与传统溶血素在临床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9,16(9):146-149.
[7] 刘隆苹,吴辉云,余志宏,等.新型溶血素在临床检验中的应用价值[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4,27(19):2625-2626.
[8] Offir B,Marina Z,Yoram K,et al.Utility of routine blood testsafter elective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for symptomatic gallstones[J].World J Gastrointest Surg,2017,9(6):149-152.
[9] Baronetti L,Jose,Villegas A,etal.Hemolysin from Es-cherichia coli induces oxidative stress in blood[J].Toxicon,2013,70(12):15-20.
[10] Aulik NA,Atapattu DN,Czuprynski CJ,et al.Briefheat treatment causes a structural change and enhancescytotoxicity of the Escherichia coli α-hemolysin[J].Immunopharmacolo-gy and immunotoxicolo gy,2013,(35):15-27
[11] 亓志鹏,亓晓云,谢艳英,等.新型与传统溶血素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对比[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9):10-11.
[12] 张峰,朱琳.新型溶血素与传统溶血素在临床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比较研究[J].养生保健指南,2017,(6):39.
[13] 王永国.比较研究新型溶血素与传统溶血素在临床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J].家庭医药,2019,(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