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游戏化背景下谈中班晨间签到的环境创设
2021-06-04陆文秀江苏省无锡市江阴市迎阳路幼儿园
文/陆文秀 江苏省无锡市江阴市迎阳路幼儿园
故事背景:
小班时,为了改善幼儿初入园的分离焦虑情况,我班晨间签到是采用三块红、黄、蓝的滚珠板,幼儿很喜欢。中班时,晨间活动变得丰富,有些幼儿入园晚,来不及参加晨间活动,个别幼儿还有入园焦虑的情况。该创设怎样的环境来改善幼儿的入园情况,让幼儿快乐入园,并积极参加丰富的晨间活动呢?通过平时的观察,我发现我班幼儿对迷宫特别感兴趣,课间总是凑在一起玩迷宫游戏。于是我想:中班的晨间签到是否可以与迷宫游戏巧妙结合呢?
一、找到幼儿兴趣点,创设游戏环境
观察分析
“童童,来玩我带的迷宫吧!可好玩啦!”甜甜一下课就拿出自己的迷宫书喊着小伙伴一起玩。“好呀!”童童开心地加入游戏。不一会儿,甜甜身边就聚集了许多小伙伴。我很好奇,到底是什么有趣的迷宫书?于是,我也凑近脑袋探了探。书里面包罗万象,有迷宫探险、寻找宝藏,五花八门,确实有趣,怪不得他们都喜欢看呢。还有的幼儿没看到急得直跺脚,我连忙安慰说:“那你们下次也带好玩的迷宫书来吧!”(见图1、图2)
图1
图2
中班是整个幼儿期思维特点表现最为典型的时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最为突出,自主性和主动性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他们能够提出自己的想法,有主动参与活动的热情和能力,游戏水平明显提高,需要更为丰富充实的活动空间。晨间签到是幼儿园教育活动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幼儿在来园的这段时间选择自己的喜好去操作、游戏、劳动,并在此过程获得知识、发展能力,这种活动无疑对幼儿的发展具有独特的魅力。一个看似简单的来园活动,其中包含的教育价值和对教师的专业要求,并不亚于一个教学活动。它包含着教学活动所需要的一切:宽松的游戏氛围、丰富的操作材料、自由结伴、自主探索、共享交流……
创设环境
策略1:捕捉幼儿的兴趣,支持幼儿主动学习
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对于生活教育的理解,我们在原来滚珠板的基础上,新增了一块“迷宫墙”——“上学不迟到”,鼓励幼儿按时入园,积极参与晨间活动,同时在走迷宫的游戏中认识自己的标志和同伴,学会主动关心他人。晨间签到以走迷宫的形式呈现,以幼儿照片为起点,形状标志为终点,走完迷宫后可获得贴花奖励。遵循“以幼儿为先”的指导理念,我将“游戏步骤图”呈现在走廊,让幼儿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改变以往教师直接告知的方式,让幼儿自主总结策略,内化经验。其中暗含环境对幼儿学习的支持,体现了环境推动幼儿主动学习的作用。(见图3、图4)
图3
图4
策略2:尊重幼儿的意愿,迁移幼儿游戏经验
幼儿的游戏需要经验的支持,丰富的生活经验能够帮助幼儿丰富游戏的情节,提升游戏的质量。而操作是构建空间形式的重要方式,他们获得几何知识并形成空间概念,更多是依靠他们的动手操作、反思体验。因此,我请幼儿将自己家里的迷宫书带来,课间时一起交流分享。迷宫书的内容包罗万象,有寻宝、破案、找不同、思维数学等。幼儿在走迷宫的过程中,通过观察、分析、综合,不断促进思维的发展,久而久之,强化了对于空间的逻辑思维概念。他们在操作活动中亲身感知、亲自体验、自我探索,在头脑中建构知识,在实践中发挥思维的创造性。教师平时注意引导,将生活经验迁移到晨间签到中,幼儿来园的积极性提高了,入园焦虑情况得到了明显改善。
二、发现幼儿差异点,优化墙面环境
观察分析
案例1:皓皓第一个来园,我主动跟他打招呼:“皓皓,早呀!今天你第一名哦,赶快来签到吧!”皓皓看了看我说:“这个怎么玩呀?”我指着“操作示意图”说:“看这里,这里会告诉你答案。”皓皓歪着脑袋仔细地瞧着,突然说:“哦,我懂了,就是走迷宫呀!”皓皓一边看着示意图一边在迷宫墙上进行操作,很快走完了迷宫。我立刻夸奖他:“你真棒呀,第一次走就成功了!可是不是忘了什么呀?”皓皓听了我的话再去看示意图,“哎呀,我忘记贴标志啦!”他自言自语道,转身拿了标志准备贴的时候突然停住了,他摸摸脑袋看着我说:“我忘记我刚才走到哪里了……”“没事,那就再走一次吧!”我鼓励道。皓皓成功地完成了游戏。
通过观察,我发现皓皓是个观察仔细、头脑聪明的幼儿,对于新的游戏不怕困难,敢于探究和尝试,具有积极良好的学习品质。但是,皓皓在操作的过程中,忘记了标志,所以他重新走了一次,而且通过观察,我发现不只是皓皓有这样的问题,很多幼儿都是这样,整个游戏时间拉长很多,导致时间的隐性浪费。看来,幼儿对于迷宫墙很有兴趣,但是刚升入中班,还记不住形状标志,需要同时拿照片和标志,这对于他们而言有些难度。中班幼儿是以无意识的记忆为主,记忆没有目的性,因此容易遗忘。感知觉是最初的数概念形成的基础,他们在已有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开始能对具体事物进行概括分类,但概括分类的水平还很低,主要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践操作来进行科学的学习。
案例2:“早上好,玥玥。”我跟玥玥问早,她有些害羞地问:“老师,这个怎么走呀?”我指着步骤图说:“先拿你的标志,然后走迷宫,再去玩滚珠就能得贴花啦!”玥玥似懂非懂地拿着标志,时不时地问我:“是这样的吗?”我点点头。可是走着走着她就“迷路”了,我鼓励道:“没关系,再试一次!”玥玥战战兢兢地又走了几次,可一到“交叉路口”就“迷路”。这可如何是好?这时童童来了,他也加入了“走迷宫”的行列,玥玥看见童童走,就停了下来,退到一边仔细地瞧着。只见童童拿了标志后很快找到了自己的照片,正确走完了路线,一气呵成。玥玥看到后,再次勇敢地拿起了标志,小手指着自己的路线,小眼睛紧紧盯着,终于成功走到“终点站”。我高兴地为她鼓掌,她开心地露出了笑容。
玥玥对于新的游戏充满好奇,遇到困难会等一等,向其他小伙伴学习,而且勇于尝试,具有良好的学习品质。但是,我发现好多幼儿都和玥玥一样,走迷宫时总会“迷路”。《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指出:中班幼儿能感知物体的形体结构特征,画出或拼搭出该物体的造型,能感知和发现常见几何图形的基本特征,并进行分类。曲线迷宫对于中班幼儿而言还是有些难度,需要及时调整难度。
优化环境
策略1:顺应幼儿的思维,启迪幼儿的智慧
我通过“示意图”轻松地向幼儿传递晨间签到的玩法。改变了原来的讲解方式,让幼儿从被动变主动,以图片为主,文字为辅,直接感知,主动探索。《指南》社会领域中对中班幼儿就有这样的要求——“认识常见的标志、符号”。因此,我在创设一些隐性图示时,从简单形象的图示符号逐渐过渡到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符号,帮助幼儿积累对不同符号标志的经验。教育心理学研究证明,幼儿的直觉形象思维特点使他们对环境中易于识别的简单而又包含具体意思的符号具有视觉兴趣,并能看懂、理解图示的意思,如安全、健康、生活等规则图示。幼儿永远是游戏的主人,教师是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生活环境中标志的优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我们根据幼儿生成的突发情况做及时调整、补充、替换,同时也是教师和幼儿不断共建的过程。
策略2:尊重幼儿的差异,满足幼儿的需求
尊重幼儿的年龄特点,把握“最近发展区”,当幼儿“跳一跳够不着”时,他们便会失去游戏的兴趣,被动、消极地学习。既然幼儿对于同时拿取照片和标志还有些难度,那就固定在一个地方放照片或者标志,以此来降低难度。通过讨论,幼儿提出请每天第一个来园的幼儿给照片先排排队,贴在起点处,其他人来园后就只需要拿取自己的标志开始走迷宫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保持愉快的情绪,处于积极主动的探求状态,同时对于经常迟到的幼儿而言也是一种鼓励和促进。
策略3:保护幼儿的兴趣,给予支持性的回应
教师要善于发现有能力差异的幼儿,及时地提供支持和帮助,循序渐进,让每个幼儿都能有益地玩,主动地学,不断发展。成功后教师给予及时的回应,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都给幼儿极大的鼓舞,让幼儿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心。有了教师的支持性回应,幼儿表现得十分自主愉快。
三、促进幼儿再发展,丰富活动环境
观察分析
“今天童童没来,我看见他的照片还在那里。”垚垚说。甜甜听到了回答说:“童童来了呀,你看,他在那儿呢!”垚垚疑惑地说:“那他怎么没有去签到,我还以为他没来呢!”甜甜说:“那我们去跟他说吧!”于是两人一起跑到童童身边跟他说:“童童,你是不是忘记签到了呀?”童童摸了摸小脑袋:“哈哈!我忘记了。”说完他立刻跑到外面,完成了签到。
经过一段时间的游戏,幼儿来园后的晨间签到进行得井然有序,入园焦虑情况有了明显改善,参与晨间活动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在来园后能迅速找到自己的形状标志,娴熟地完成签到,领取奖励,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兴致勃勃。不仅如此,幼儿还渐渐学会了关心他人,社会性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丰富环境
策略1:丰富有利于幼儿自主活动的有序环境
◎ 静态迷宫——班级里开设迷宫区,在迷宫区里提供丰富的迷宫书并随着幼儿的兴趣和发展适时调整。在生活中游戏,在游戏中学习,有助于提高幼儿对于“迷宫”的认识,更便于教师细致地观察。
◎ 动态迷宫——迷宫区的墙面上投放木质磁性迷宫,这种迷宫在走的过程中需要借助手引动磁铁,一旦走错就得牵动磁铁重新走。维度的变化遵循从易到难的原则,幼儿在与迷宫的交互作用中获得感性经验,思维不断向纵向发展。
◎ 创意迷宫——在建构区中投放纸筒树、红绿灯、小汽车等供幼儿进行迷宫建构。通过立体建构,幼儿对迷宫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建构活动结束时,请“建筑师”来进行展示交流,帮助幼儿反思具体的操作方法,分享同伴不同的策略,从中回味思路,自我领悟。
策略2:提供有利于幼儿自主探索的操作材料
每个幼儿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个体间难免存在差异。因此,投放迷宫时需要有层次,以便让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能按需选择。(见图5、图6、图7、图8)
图5
图6
图7
图8
◎ 曲线——直线。将曲线迷宫改为直线迷宫,以此降低难度,培养幼儿在目测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 远路——短路。通过缩短起点和终点的距离,以此降低难度,提高幼儿的观察能力和注意力。
◎ 增加提示标志。适当加入一些提示的标志,如:“→”“×”“P”等,增加情境和趣味。
◎ 黑白——彩色。将原本的黑白路线改为彩色路线,每条交叉的路线颜色不同,利于分辨,降低难度。
策略3:增设有利于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统计专栏
经过与幼儿的共同讨论,我们在迷宫墙增设了一块“今天谁没来”的记录板,依旧采用“刺毛皮”的方法,请每天的一个值日生做记录者,负责把没有贴的照片拿下来贴在记录单上,记录者的照片贴在右下角。这样一目了然,谁没来,缺了几个人,是谁负责记录的,都看得一清二楚。一方面让家长和教师、同伴都了解当天班级幼儿的缺勤情况,另一方面增强了幼儿的任务意识。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关注班级幼儿的缺勤情况,培养幼儿关心班集体的良好品质。教师每日一问:你们知道今天谁没来吗?他为什么没来上学呢?或者说:×××今天生病没有来上学,等他来了我们应该怎么做呢?鼓励幼儿从小学会关心他人和同伴,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用自己的方式适当地表达情绪情感,让整个班级氛围变得融洽和谐,使幼儿在这种和谐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地获得更加健全的人格和发展。(见图9)
图9
综上所述,通过创设、优化不断丰富的迷宫环境,吸引幼儿快乐入园,同时,促进幼儿不断在认知、技能、情感、心理等各方面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再发展,让入园环节产生了不凡的教育力量,我想这就是环境即课程的意义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