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中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有效策略
2021-03-07刘娜
刘娜
摘要:班主任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能力,从心理层面对自身教育工作的开展理念进行革新,不断强化自身素养,进而在班级管理工作中,高效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奠定良好基础,促进这一教育工作高效开展,满足学生的思想素养培养要求,促进学生学习与发展。本文立足于高中教育教学角度,分析了高中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有效策略,希望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高中教育;班主任;班级管理;心理健康
引言:在过去的高中班级管理工作中,班主任只是按照固定的方法进行管理,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没有创新班级管理方式,管理工作效率低下且难以满足培养学生思想素养的要求。因此,在班级管理工作中,班主任要结合学校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优化自身班级管理方式,并在过程中融入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以促进班级管理工作高效开展,提高班级管理工作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心理教育越发重要,因此,对于高中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有效策略的研究有着鲜明现实意义。
一、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班级管理中融合开展的重要意义
在开展高中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时落实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保证这一教育工作开展具有高效性,充分满足学生的思想素养培养要求,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在开展班级管理工作时融合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促使其教育工作全面性落实,是有效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有效路径。同时,开展方式方法也是影响最终结果的原因之一。班主任在开展这一教育工作时应该具有高度的思想认知,同时能够转变自身教育理念,避免出现班级管理单一性的问题。通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其未来学习与发展需求落实开展模式创新优化,能够保证学生以高度的积极性参与到班级管理教育之中,进而则能够得到思想素养的提升,满足发展需求。高中阶段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是影响学生行为举止以及情绪的重要原因。
二、高中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有效策略
(一)构建班级和谐集体发展氛围
在高中阶段的教学实践之中,教师应该更多的组织学生开展集体实践活动,向学生提出集体的实践目标,以此协调学生开展协同实践。这将在集体互动模式下不断拉近学生个体之间的关系,增强班级集体的凝聚力,真正为学生创造出和谐的心理发展环境。
例如:在高中班级管理工作中,笔者在班级中制定了班级平均成绩的提升目标,并组织学生开展了平均成绩发展活动。这一活动将对班级学生集体每次测试的平均成绩进行统计,并以趋势明显的折线图的方式表现出来,突出显示集体成绩的进步与退步情况,并根据实情对集体进行实际的奖惩。通过统计活动的开展以及奖惩机制的建立,班级学生将在集体目标的作用下形成集体荣誉感,这将促进学生为了班级集体的荣誉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学习实践之中去,并主动形成相互帮助的协同关系,在互助模式下促进班级每个学生的积极学习实践。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个体之间的关系将在互相帮助的作用下更加紧密,在形成良好学习氛围的同时,真正构建了具有凝聚力的班级体系,在感受协同过程与同学温暖的帮助作用下,学生将在集体中始终以良好的心理环境步入成长的道路之上。
(二)引导学生参与学习减负实践
紧张的学习节奏以及日益严峻的学习形势加之不断增多的学习任务,综合起来带给了学生较大的学习压力,如果不能及时帮助学生做好学习减负实践,则容易导致学生产生消极的学习心理,并滋生出较多的心理问题,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因此在高中班级的管理实践之中,教师还应该更多的引导学生参与到学习减负相关的实践活动中去,使学生能够在实践模式下做到劳逸结合,科学减轻学习负担。
例如:在高中班级的管理工作中,笔者常常利用大课间的时间,组织班级学生集体走出教室,来到室外的开阔地带展开一系列运动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暂时放下学习,使身体与大脑都能够得到适当的休整。在笔者的组织与协调作用下,学生能够真正通过实践参与调整自己紧张的学习节奏,并使得学习压力在运动对心理的协调作用下得到极大地减弱。在大课间时间中,笔者还常常组织学生参与到趣味性的竞赛游戏活动之中,以此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建立起更为积极地互動关系,使学生能够在活跃的氛围中进一步得到心理环境的调整,使学生更高效地减轻心理负担,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三)结合实例引导明确心理概念
在高中班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不能仅仅局限于现阶段学生的心理健康,而是着眼于学生心理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因而在高中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之中,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建立起明确的心理健康概念。为此,教师应该通过结合实例的方式,为学生具象化展示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形式,使学生能够建立起明确的认知概念,以此在后续的成长过程中能够正视心理问题,并及时寻找解决策略完成自我疏导,助力高中学生的长效心理健康发展。
例如:笔者在高中班级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之中,将多媒体资源作为载体,为班级学生具体地讲解了心理健康问题的概念。通过媒体资源中所展示的具体案例,学生能够通过心理问题在个体中的具体表现形式,充分地认识到不同类型的心理问题的具体表现。媒体资源在教育环节之中真正做到了将抽象的心理知识具象化,使学生更清晰地认识到了心理问题的类型及其在个人成长道路上的危害,这能够使学生在明确的认知下真正重视起自身的心理问题,引导学生在未来的成长道路上能够正确看待自身的心理问题,并及时寻找教师或是专业人士帮助疏导,保障学生的健康发展。
(四)关注学生状态及时疏导问题
在高中阶段的班级管理工作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除了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心理概念,为学生创造自我保护机制之外,还应该时刻对学生的状态保持有效关注,并在发现学生心理问题时及时地帮助学生疏导自身的心理问题,由此建立客观的保护机制,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为此,班主任教师应该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对学生的状态进行多角度的检测,通过学生在学习成绩变动状态、个人情绪变化状态等元素中快速地发现学生异常状态中反馈出的心理问题,以此及时与学生建立起针对心理问题的沟通关系,辅助学生疏导问题。例如:在一次测试中,笔者发现一名学习成绩相对优异的学生此次的成绩下滑十分严重,并通过观察发现学生近期的情绪低迷,与往日的班级生活状态存在明显的差异性,于是笔者及时地与同学进行沟通。通过笔者友善的沟通方式,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循循善诱下说出近期与家长产生矛盾的心理问题,于是笔者利用专业的心理教育知识对学生的心理进行了协调,给予了学生以专业的建议,使学生的心理问题明显得到了疏解,由此为节点,学生逐渐恢复了日常状态,在教师的客观协调作用下实现了心理环境的优化。
结论:当下对高中阶段教育教学工作高度重视,对高中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开展提出了高度要求,应该充分落实心理健康教育与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融合开展,促使学生能够得到思想素养培养以及心理素质强化,为学生未来学习与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郭青松.新时期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反思与建议[J].新课程,2021(12):236.
[2]穆好杰.基于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班主任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J].天津教育,2021(09):22-24.
[3]王诚俊.高中班主任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角色定位[J].江苏教育,2021(25):39-41.
[4]钟雯.高中班主任管理过程中与学生和谐关系构建策略探讨[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下旬刊),2021(03):118-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