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课与少先队活动有效整合的策略
2021-02-16甘晓云
甘晓云
摘 要: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德育建设的主要依托,而少先队活动则是德育建设的主要载体,两者的教育目标相同,内容和方式也相关联。道德与法治课与少先队活动的有效整合,相互促进,对学生的德育效果远大于二者孤立进行的德育效果之和。文章针对道德与法治课与少先队活动有效整合提出策略:利用少先队品牌活动,激活道德与法治课;依托少先队活动,升华道德与法治课;丰富红领巾社团,延伸道德与法治课。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少先队活动;整合策略
道德与法治教学确立整合、生成、落实的教学观念,是教学创新走向现实的一个形态。顺应时代的发展,少先队活动与新课程都需要进一步开拓新的教育资源,运用更整体的教育思维,将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和法治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少先队活动阵地资源的开发统一起来,从而形成更能够开展新课程的计划,更有利于少先队活动发展的新场地资源,使青少年在更加宽广的空间中展开德育实践。
一、利用少先队品牌活动,激活道德与法治课
少先队的红领巾奖章活动,是一种队员自主自动、自我发挥能力的活动,是需要发挥队员的主动性、完全尊重学生的选择权的活动,是一种鼓励少先队员努力完成任务的评价方法。红领巾奖章活动作为中国新时代少先队的主要活动,是少先队员进行体验教育主阵地。而道德与法治课倡导采取多主体、开放式的评估,注重学生在评估流程中的参与性和互动性、自评和他评相结合。在实施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将“红领巾奖章”引入其中,学生在获取奖章中感受快乐,体验成功,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让红领巾奖章活动学生进入道德和法治课堂,并根据道德教育的有关内容,自由选择奖章,按照定章、争章、考章、颁章、护章的步骤开展教学活动,以便于对课堂上延伸的环节做出合理调整与评价。比如:在“绿色小卫士”教学中,教师确立一个“环保章”,学生在教师指导及与伙伴的合作中制定活动方案,从身边做起,持久地开展绿色环保活动,争当绿色小卫士,争戴“环保章”,通过此类争章活动,使学生道德和法治课堂的延续性评价都获得了有效保证。因为道德与法治教育是一种循序渐进、螺旋向上发展的过程,所以学生道德的养成是以必要的道德认知与行为实践为基础,并经过不断锻炼、持续提高而逐渐产生与发展的。所以,要想完全实现德育的教学目的,单靠教师上好道德与法治课是完全不够的。针对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和法治教学的开放性特征,教师可以通过在课后进行少先队红领巾奖章活动达到更理想的教育目的。如:当教师教导学生“我与家庭”这一主题时,《我爱我家》《今天我当家》《温馨一家人》《亲谊树下我成长》等都是“我与家庭”主题单元的具体内容。大队部根据这一题材,开展画“家庭教育树”评比活动,让学生通过画画,深度感受自己在家人的关怀下幸福成长。同时颁发“我爱我家小精灵”奖章,利用这一少先队品牌活动让学生学会感激,认知家人相互应尽的社会义务和社会责任,尝试做一些孝敬父母长辈的事来创建温馨的家园,感受卫生、文明、合理的家庭生活方式,让学生学会与家长交流,构建民主型的现代家园关系,在家庭教育的“家庭亲情树”下快乐地长大。
二、依托少先队活动,升华道德与法治课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根据课程标准而撰写的,其具体内容具有序列性、综合性、道德与法治性、日常生活性等特征。它凝聚着许多专家学者的智慧,并经过一线教师不断完善,得到学生广泛喜爱。而少先队活动通常都是集散型的,往往伴随着时令性、即时性的特征,不是课程,也不成系统,因此依托班级少先队活动,使道德与法治课程得到更好的提升,目标性、导向性更强。
例如:“懂友爱”是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如语文课文《绿树叶》,学生主要学习了同学之间应该合作,友好相处,互相帮助的道理。笔者在学生学习完该课文及时抓住时机,开展了一系列的少先队班队活动,及时引导学生对同伴关系进行思考与探究,既巩固了语文知识,又达到了对学生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首先让学生学会主动发现同学的优点,赏识别人,同时原谅别人的无意之过,学会和同伴友好相处。再通过游戏活动,让学生知道形成一个互帮互助的班集体是非常重要的。
再如“故乡哺育了我”,可通过结合少先队班队活动让学生了解家乡,爱家乡,爱祖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先让少先队员意识“我的故乡在哪里”;在熟悉故乡地理范围的基础上,让少先队员提出“请到我的故乡来”的盛情要求,看看故乡的景,尝尝故乡的菜,并带点故乡的土特产,以此使其深度了解到自己的故乡是那么可爱。可爱的故乡是由许多纯朴善良杰出的家乡人所创建的,夸夸“可爱的家乡人”的活动能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和立志报效家乡的志向。然后,把目光放远,把胸怀放大,把“祖国,我们共同的家”装进我们的心中。中队辅导员把这些内容加以梳理、整合、演化,变成一个适合低中年级的以“热爱家乡、热爱祖国”为主题的班队活动,中高年级则创设“崇廉倡俭,伴我成长”活动,使活动更富有层次和内涵,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豐富红领巾社团,延伸道德与法治课
中小学生社团活动方式弹性,活动内涵丰富,给中小学生创造了展现自身兴趣和技能的巨大舞台。但同时,一个成员数量丰富的中小学生协会就犹如一个小社区,成员间的互动也非常频繁,这对于少先队成员的沟通能力的训练和对专业技能的掌握无疑十分关键。所以,心理教育活动方式同时是帮助社会成员进行自我提高、自我完善的有效途径。从总体来看,心理健康的教育活动不但有助于启示学生的思维,陶冶队员的审美观和道德与法治情操,净化队员的灵魂,而且有助于队员增加认识,提高队员的领导才能,从交流与活动中了解社会,培育竞争意识,这种具有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教育,是传统思想道德教育和普通法治课堂教学所无法取代的。它能为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起到延伸作用。
例如:在书法小社团中,教师在渗透中国历史文化的过程中,让全校同学通过社团活动参与其中,以书法为切入口,认识中国的各类传统文化。这种活泼的社团活动能激活枯燥的道德与法治课。再比如在我校的“红领巾跳蚤社团”的活动中,中队辅导员抓住时机教会学生《消费者权益法》《食品卫生法》等相关知识的同时,组织学生现场逛“市场”,让学生成为市场管理员、出纳、保安全、导购员、税务员、保护合法权益人员、消费者等。通过“角色扮演”现身说法,体验现实生活,体会各个职业的辛苦与快乐,并让队员将这些体验回归到现实生活中。学生通过这些形式所得到的体验和经验都是深刻的、具体的、实用的。
总之,将少先队课外活动融入在学校道德与法治教学改革之中,道德与法治和少先队的活动性和生活性都能得以充分体现,让学生在掌握道德与法治课堂知识、专业技能的同时,也能从少先队的课外活动中获得对个人发展的有效实践,并发掘潜在能力,从而焕发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道德与法治与少先队活动的结合又通过实际活动增强学生的感受,将认知与实践,思考与行为统一起来,更好地让学生理解学习的价值,完善自身综合素质,更好地在学习中生活,在生活中学习。道德与法治课在少先队活动中也渐渐“活”起来,朝着更和谐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