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实践导引的小学劳动教育策略研究
2021-02-16黄惠兰
黄惠兰
摘 要:在素质教育推行下,劳动教育成为一门必修课,其重要性贯穿至学生的整个教育阶段——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劳动教育能锻炼学生的体能,发展学生的体智。劳动美是社会美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劳动教育顺应社会发展的,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教育要落在实处,对学生劳动教育的评价不应该仅以劳动时长为标准,而应该从学生对劳动的看法、劳动的习惯、劳动的能力等方面来进行评判。有效实施小学劳动教育,从实践做起,引导学生全身心的学会劳动、愿意劳动、热爱劳动。
关键词:实践导引;小学劳动教育;策略研究
一、劳动教育现状
劳动教育长期处于缺失地位,并不被重视。近些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劳动教育逐渐走入中小学课堂,但仍旧存在一些误区。传统教育提倡唯分数论,很多时候评价学生优秀与否,都是通过成绩来判断,劳动教育得不到重视。很多时候,劳动教育甚至被当作一种惩罚手段,比如当一个学生课堂表现不好时,教师就会用劳动来对他进行惩罚。这样违背了劳动的意义,某种程度上甚至会使学生厌恶劳动,想要远离劳动。大多数家庭中,仍然秉持着唯分数论的观点,很多家长误认为“只要孩子成绩好就行,把劳动的时间用在学习上该多好”。家长的溺爱,使得劳动教育无法有效开展,学生意识不到劳动的重要性。
在一些西方国家,教育者很早就认识到了劳动的重要性,他们鼓励学生用劳动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如帮妈妈扫一次地,可以获得奖励等。在美国和德国,要求6岁以上的孩子必须做家务,周末必须参加一定的家务劳动,这些劳动时长都会进入档案,甚至作为他们的入学评定标准。
大多数学校劳动教育等同于劳动技术理论课、体育课、实践活动等,并没有完全意识到劳动教育的真正内涵,对劳动教育的属性认识不到位,導致劳动教育仍旧不能落到实处。很多学校认为劳动教育浪费时间,课时安排少,通过理论课来宣讲劳动知识,而不是引领学生进行实际的劳动。或者将劳动教育等同于体力劳动,带领学生打扫操场、教室,清理校园垃圾等,或者将劳动教育等同于手工课,带领学生做手工,达到劳动教育的目的。这样的劳动教育不能达到实质性的效果,反而会给学生传递错误的劳动观念,会让学生认为劳动就是打扫卫生、做手工等,使得劳动的概念狭窄化,学生对劳动也没有明确的认识。
二、实践导引劳动教育策略
(一)在校本课程设计中培养劳动意识
劳动教育在小学阶段具有重要的教育地位,通过劳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使学生体会到劳动果实的来之不易,例如,可以通过设计校本课程来开展劳动教育。
我校具有一定面积的实验田,每个班级都有相应的实验田,并且将其作为劳动教育基地。为了能够更好地开展校本课程,我校在这其中分别设计了日常劳动课程、生产劳动课程以及服务劳动课程等相关课程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先通过课堂教育提高学生对劳动知识的基本认知,继而能够利用实验田安排学生分组种植不同的蔬菜,引导学生学会如何使用劳动工具、如何正确做好除草工作、施肥工作以及浇水等流程,尤其在服务劳动课程设计中,教师安排学生参与实验田劳动建设,用特制“资金”来购买“农具”“蔬菜种子”等材料,使学生在这其中正确树立劳动意识与劳动观念,理解劳动的艰苦不易。在课程结束后还可以组织学生写一篇对劳动经历的看法与想法,帮助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劳动、体会劳动。
(二)乐动、乐思——在主题班会开展中培养劳动能力
开展主题班会以发展劳动教育,同样是小学劳动教育的重要环节。在不同时节、不同气候条件下可以开设不同类型的主题班会,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劳动价值、解决劳动问题。比如在实验田实践劳动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主题班会,让学生理解劳动最光荣这一口号,使学生在集体讨论中提出身边的劳动事迹,也可以在主题班会上谈一谈自己在实验田劳动过程中的经历,如除草工序、后期田地管理期间所发生的事情,让学生谈一谈自己对劳动的理解与认识。另外在浇水与除草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如何在正确时间段进行浇水、除草,做好浇水记录工作,每次浇水剂量、次数等数据,并尝试整理成册,在每次班会主题活动上都可以记录自己的种植全过程,并且与其他同学分享经验,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也能够使他们形成劳动成就感,激发他们热爱劳动的动力。
(三)在课内课外活动中乐研、乐创完善创造性思维
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既是当前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小学劳动教育的重要目标。对于现阶段义务教育而言,缺乏培养创造性思维已经成了多数地区教育的弊端问题,要让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进一步发展,可以充分借助课内课外活动完善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比如可以定期在课内劳动课程教学与课外劳动实践教学中形成联动活动。在课内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学习研究不同蔬菜、植物的种植规律、种植技巧等相关知识。在课外实践教学中组织学生利用所学理论知识进行种植实践,学生在课外实践活动中可以自己拟定种植方案、种植计划,能够明确种植要求、种植流程,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进行种植,继而在整个种植流程中做好相应的记录日记,在收成之后收集自己的劳动成果,教师可以通过评比活动,使学生的劳动成果得到进一步体现。这样既完善了学生的劳动创造性思维能力,又使得学生劳动技能得到相应的实践机会。
(四)在展示劳动成果中培养劳动奉献精神
展示劳动成果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学生的劳动奉献精神与劳动自信心。比如在很多课外种植劳动活动中,很多时候学生一个人很难完成整个种植流程。尤其在种植小树苗的活动中,要让学生选择树苗、完成种植,还要运用相关种植知识来合理规划种植区域划分,共同做好相应的管理工作。而学生为了能够完成任务,并在小组活动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就必须要意识到合作劳动的重要性,在他人没有时间照料小树苗的时候自己去帮助他人一同照料、在他人未能够及时除草的情况下自己可以一并除草。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学会尊重他人劳动成果,不断提高团队凝聚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劳动奉献精神,使学生理解劳动奉献的重要性,体会到奉献他人的快乐和成就感,而在后续的劳动成果提交中,学生可以一同分享共同努力的结果,在这其中真正体会到合作与奉献的重要性,感悟劳动教育的真谛。
三、总结
在小学阶段开设劳动教育有利于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培养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意识。开展劳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李蔓.校内外结合的小学劳动教育策略研究[J].教育界,2020(19).
[2]牛瑞雪.中小学如何构建劳动教育特色课程体系——落实《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的实践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2020(05).
[3]毛剑东,蔡燕娜.劳动教育新突破家校共育新篇章——基于“以劳育人”理念的学生劳动素养实践研究[J].中小学校长,201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