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院前延误时间与预后的关系
2021-01-29吴云
吴云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一种临床常见病,近年来,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率呈明显上升趋势,死亡主要原因是致命性心律失常。致命性心律失常主要指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及3度房室传导阻滞,会引起生命危险或突然死亡的心律失常,因此,临床出现致命性心律失常必须缩短院前延误时间(PDT),及时接受治疗,及时扩张狭窄冠状动脉,改善心肌灌注,挽救濒临死亡的心肌细胞,降低死亡率是非常重要的。PDT与急诊溶栓治疗、PCI治疗或搭桥术的成功率密切相关[1-2]。本研究对2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DT的分布情况进行调查,并对PDT不同时间患者死亡情况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2月至2019年2月我院急诊收治的2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男138例,女62 例;年 龄32 ~88 岁,平 均 年 龄(59.62±6.48)岁。
纳入标准:均存在缺血性胸痛症状;心肌肌钙蛋白T(cTnT)、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均超过正常值2倍;患者、家属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哺乳期、妊娠期女性;存在认知、精神、心理障碍者;合并恶性肿瘤者;存在酒精、药物滥用史者;中途退出本研究者;合并重大感染性疾病者;合并免疫系统疾病者;合并帕金森、癫痫等疾病者;合并呼吸衰竭、心力衰竭者。
1.2 方法 记录患者PDT时间差,分为7个时间段[T1(1~30 min)、T2(31~60 min)、T3(61~120 min)、T4 (121~240 min)、T5 (241~360 min)、T6 (361~720 min)、T7 (720 min以上)],统计PDT分布情况。对不同时间段的治疗情况进行分析。对7个时间段的复苏成功率和死亡率等进行分析。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选择SPSS 26.0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用χ2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死亡相关因素。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PDT不同时间段患者例数和治疗情况 2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DT中位数时间为130 min。比较三种治疗方法的PDT,溶栓治疗(105.9±3.3)min、PCI治疗(122.9±2.2)min、药物治疗(296.6±3.3)min,溶栓治疗和PCI治疗PDT均低于药物治疗,P<0.05。见表1。
2.2 不同时间段室颤、复苏成功、死亡情况比较200例患者中,死亡13例,发生室颤18例;13例死亡患者中室颤死亡者6例(46.2%),非室颤死亡者7例(53.8%);其中PDT≤120 min 的8 例(61.5%),PDT在120 min以上的5例(38.5%)。见表2。
2.3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死亡相关因素回归分析Logistic分析:年龄、糖尿病史、PDT是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死亡的独立相关因素,见表3。
表2 不同时间段室颤、复苏成功、死亡情况比较[n(%)]
表3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死亡相关因素回归分析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时,就诊时间与抢救成功率密切相关。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与就诊时间的关系已得到大量实践研究的证实[3-4],即发病至就诊时间越短的患者获得的预后越好,而尽早采用PCI或溶栓等治疗是为了预防室颤,患者室颤和死亡的概率将大幅降低。
冠状动脉闭塞30 min时,只有很少一部分供血的心肌会出现坏死,而冠状动脉闭塞3 h时,死亡的心肌细胞会达到60%,而当冠状动脉闭塞6 h时,死亡的心肌细胞会达到70%,而再灌注的黄金时间是60 min,在发病30 min内进行治疗是最为理想的,如果有一定的不适应证或是溶栓治疗没有作用,应该在90 min内实施补救。
针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病死率是关键,患者出现症状后的120 min,死亡率较高,因此,能够在发病后短时间内实施抢救,可大大提高抢救成功率。本研究结果提示,随着PDT的延长,院前发生室颤或猝死受到抢救条件的制约,复苏成功率也大大降低,死亡率升高[5-7]。本研究结果提示,在发病早期阶段,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症状后越早进行溶栓治疗越好,复苏成功率越高,PDT≤720 min,采取有效的措施,仍然可以延缓急性心肌梗死的自然进程,降低死亡率。而当PDT越过720 min时,说明已经失去了最佳的治疗时机[8-10]。
本次研究中提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DT<240 min抵达医院进行救治的患者死亡率却高于PDT>240 min患者,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由于PDT<240 min到达医院的患者较PDT>240 min到达医院患者的病情更加凶险,这符合急性心肌梗死的病程规律,即发病早期,是急性心肌梗死病情最为危重的时间段,尤其是PDT<120 min的患者死亡率越高。
研究提示,Logistic分析年龄、糖尿病史、PDT是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死亡的独立相关因素。高龄患者死亡率更高,是由自身的身体状态导致的,年龄较大,疼痛不明显,症状不典型,且发病时子女不在身边,导致了PDT时间的推移,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间。而糖尿病患者多伴有冠状动脉多支病变,伴发急性心肌梗死后,使病变更加复杂,死亡率提高。因此,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除了在较短的时间内及时就医外,积极的预防也是非常重要的,合理饮食,控制血脂等也是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关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