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HRMRI对再发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性质、血管腔狭窄情况的评估及其诊断颈动脉易损斑块的临床价值

2021-01-29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1年2期
关键词:易损管壁管腔

周 智

湖南省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南院放射科 423000

再发脑梗死指的是初发脑梗死后又出现新的不同部位的梗死灶,其临床症状严重,且致残率及病死率高。根据有关研究表明,由于颈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所出现的管腔狭窄的情况是脑梗死发病的主要原因,而许多以影像学为依据的研究已经证明,AS斑块内出现出血及纤维帽破裂为脑血管病相关的最关键斑块内易损成分[1-2]。高分辨磁共振(High-resolution magnetic reasonance imaging,HRMRI)是检查AS的常见手段,可以评估颈动脉斑块的相关性质,从而预测发生卒中的风险,但就当前看来,临床关于再发性脑卒中患者的颈动脉斑块有关特点以及症状的报道仍较少见[3]。本文中,对于再发脑梗死以及初发脑梗死患者均进行HRMRI检测,分析两者颈动脉斑块性质、血管腔狭窄情况的评估及其诊断患者的颈动脉容易发生损伤的斑块,旨在进一步探讨HRMRI对再发脑梗死在临床中应用的价值。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3月—2019年3月我院所收入治疗的脑梗死患者128例,将我院诊断为再发脑梗死的患者设为观察组,而诊断为初发脑梗死的患者设为对照组,每组64例,两组患者均经过影像学检查结果所确诊。再发脑梗死纳入标准:(1)在上次的神经发生缺少遗失以及相关的体征有所好转并且没有之后,再次发生新的缺失病症等;(2)出现新的卒中类型,HRMRI检查发现新的病灶,且距离上次发生脑梗死时间已有1个月;(3)从发病到住院时间不到3d。排除标准:(1)发展性的脑梗死或行颈动脉内膜剥落术;(2)合并自身血管系统疾病等导致脑梗死;(3)既往有颈部放射治疗史以及有HRMRI检查禁忌证。观察组:男45例,女19例,年龄52~70岁,平均年龄(57.12±6.88)岁,合并疾病:高血压61例,糖尿病43例,其他21例;再发次数:1次40例,≥2次24例。对照组:男54例,女10例,年龄51~69岁,平均年龄(58.23±6.51)岁,合并疾病:高血压46例,糖尿病13例,其他10例。除合并疾病以及再发次数之外,两组的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次所研究的各方面项目已经过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且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情同意。

1.2 方法 两组均行HRMRI进行检查[4]:采用荷兰Philips Intera Achieva 3.0T磁共振扫描仪和8通道动脉专用线圈对所选患者进行检查。检查时,患者取仰卧位,并向身后仰头以暴露整个脖颈部位。对其行双侧颈动脉亮血三维时间飞跃法(3D fast time of flight,3D-TOF)扫描,再依据最大密度投影法(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重建MRA图像,以准确定位颈动脉中分叉的部位,并以此为中心,在其上下2cm范围内,行横轴位黑血高分辨率T2加权成像(T2-weighted imaging,T2WI)、T1加权成像(T2-weighted imaging,T1WI)扫描,然后在通过高分辨率T1WI抑脂增强序列(Fat-saturated contrast-enhanced T1-weighted imaging,CE-T1WI)扫描,层厚2mm。3D-TOF参数:TR 20ms,TE 4ms,翻转20°;T2WI:TR 4 800ms,TE 50ms,翻转120°,回波链长15,带宽133kHz;T1WI:TR 800ms,TE 10ms,翻转180°,回波链长7,带宽130kHz;应用0.1mmol/kg的钆喷替酸葡甲胺(Gadolinium diethylene triamine pentaacetic acid,Gd-DTPA)以3.5ml/s速率在3~5s内完成注射,后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冲洗,视野14cm×14cm,矩阵256×256,分辨率0.6mm×0.6mm×2mm,层厚2mm,黑血序列T1WI、T2WI及CE-T1WI均采用(Spectral presaturation attenuated inversion recovery,SPAIR)脂肪抑制技术来提高血管壁与周围组织对比度。

将扫描的原始图像传送至后处理工作站,由两名对于患者的病情不了解,且神经影像学经验比较丰富的医师对图像质量进行评估,对其斑块做相关的定性评估分析。在通过HRMRI检查的7d之后,再通过有关的检查,记录检查的结果。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患者的斑块稳定性;(2)观察患者的斑块负荷的有关数,其中有管腔的面积(Lumen area,LA)、管壁的面积(Wall area,WA)、管壁的厚度、血管总的面积(Total vessel area,TVA)、管壁比较标准化的指数(Normalized wall index,NWI)以及管腔狭窄率;(3)根据国内外都公认的MRI标准[5],来对患者的斑块有关成分进行判断。

2 结果

2.1 斑块稳定性 采用HRMRI检查两组患者的斑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斑块的稳定性。由表1可看出,两组斑块都是以Ⅲ型居多,观察组的不稳定斑块检出率高于对照组(P<0.05)。

表1 两组患者斑块稳定性比较[n(%)]

2.2 颈动脉斑块负荷相关系数 观察组患者的NWI要比对照组更高(P<0.05),而斑块负荷其他系数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颈动脉斑块负荷相关系数比较分)

2.3 斑块成分 两组斑块发生钙化、脂质坏死核心比例进行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而观察组斑块内出血率以及纤维帽破裂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斑块成分比较[n(%)]

3 讨论

在以往研究看来,AS导致管腔出现狭窄是再发脑梗死的主要原因,但从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研究发现再发脑梗死的发生与AS易损斑块的存在有着相关性,主要和斑块的稳定性及斑块的成分相关,因此对于斑块成分进行分析并检查出易损斑块显得非常重要[6]。HRMRI通过黑血技术及脂肪抑制技术,可以分别对动脉管血流及周围脂肪构成良好的信号对比,还能通过多图像对比对斑块成分特征进行判断,且判断结果真实可靠,具有较高的灵敏度、特异度,易判定损伤斑块的分型以及纤维帽的完整性[7]。

本文中经HRMRI检查,观察组不稳定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与以往研究的结果相一致[8],可见HRMRI能够较为准确地指出再发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本文中先通过3D-TOF扫描得出结果,再根据MIP重新建立的MRA矢状的图像,从而准确定位叉点,以其为中点,再对叉点面上下2cm内,通过使用T2WI、T1WI进行扫描,从而辨识板块的成分,更好地发现再发脑梗死患者的易损斑块,对其的稳定性质展开相对较为准确的评定。有研究在病理上指出[9],较容易损伤的斑块主要由很大的富有脂质坏死核及薄纤维帽影响所形成,纤维帽破裂和斑块内出现出血的情况是容易损伤的斑块的重要特征。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管壁标准化指数、斑块内出血以及纤维帽出现破裂的发生概率要比对照组的更高,因此对于以上指标的早期检测有着重要的意义。

综上,高分辨磁共振(HRMRI)技术不但能观察到患者管腔的狭窄程度,还能够清晰地得出血管壁的成分,以及评估其斑块的性质、成分等,对患者的斑块性质、血管腔狭窄情况的评估及其诊断颈动脉容易损伤的斑块。

猜你喜欢

易损管壁管腔
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易损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及CT的诊断价值分析
清洗刷在不同管腔器械清洗中的探讨
冠状动脉CTA检查在心血管疾病中的诊断效果
两种干燥设备对管腔器械干燥效果分析
品管圈在降低精细管腔类器械直径≤5mm清洗不合格率中的应用效果
浅谈C172飞行模拟机A/P键故障分析与研究
更正声明
大唐鲁北厂2号炉壁温超限及措施的探讨
电厂锅炉水冷管路泄漏的主要原因与相关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