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美育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审思、内在逻辑与实践理路
2021-01-09邓伊楚
邓伊楚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持续深化,美育在高校教育中的重要性日渐凸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有注重教育的优良传统,而且其中所蕴含的美育资源为高校开展美育提供丰富的参照和启示。美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许多方面都有着天然的契合。本文通过高校美育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性和逻辑性分析,提出由载体支撑平台、环境建设平台、传播影响平台所构成的融入实施体系,以期进一步推进高校美育从形式教育向实质教育的转变发展。
关键词 高校美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时代审思 内在逻辑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j.cnki.kjdk.2021.22.018
TheContemporary Thinking,Internal Logic and Practical Rationale ofIntegrating Excellent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nto College Aesthetic Education
DENG Yichu
(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Beijing 100124)
AbstractWith the deepening of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reform,theimportance ofaesthetic education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Excellent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not only puts a great emphasis on education, but also contains rich resources of aesthetic education, which provides rich references and enlightenment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carry out aesthetic education. Aesthetic education and excellent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have a natural fit in many aspects. Based on the necessity and logical analysis of the integration of excellent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n college aesthetic education, this paper proposes an integration implementation system composed of carrier support platforms, environmental construction platforms, and transmission influenceplatforms,to further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college aesthetic education from formal education to substanced education.
Keywordsaesthetic education; excellent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contemporary thinking; internal logic
1高校美育中融入中華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审思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1]”2020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提出将美育纳入育人全过程和各阶段。[2]“以美育人”的要求和对于美育工作意见的出台表明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美育工作,美育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得到前所未有的凸显。贯彻落实美育政策必须坚守育人为本原则,遵循美育规律。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到双一流建设的全新阶段,美育与文化在价值导向、育人目标、教育内容上相辅相成的联系进一步显现。“以文化人”既是美育的内在要求,也是高校开展美育的实现方式。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是文化和美育联结的客体。着眼于高校内涵式发展要求,高校美育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引领美育主体的精神导向和塑造美育对象价值观念的重要育人形态,对于创新文化载体、优化文化环境、扩展文化传播具有特殊功能与优势。
2高校美育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虽然是人类所创造的,但它反过来却有塑造人、培育人的功能。蔡元培强调美育是一种基础的人生观和重要的世界观教育,二者目标和功能的一致性决定了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需要精准的美育方法和持续的美育过程。所以,高校美育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逻辑是从感知逐渐转化为认同,进而形成自发意识的逻辑过程,也是高校美育从形式教育向实质教育转变的教育过程。
2.1以体验美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知
高校美育体验美是培育对象通过全部感官认知美育包含元素的过程。这一过程具备多维度、多向性、多视角的特点,更多是以感性思维为主导的接触感受。在高校美育中,采用体验美的方式引导培育对象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美感,其关注焦点转向为追求美好事物方向的概率将会大幅度提升。尽管体验美的这一阶段仅是通过美感形式对培育对象产生表层吸引,但在吸引过程中发挥了美育机制的启发与引导作用,同时给予了培育对象自身意愿充分的尊重感受。由此可见,通过体验美形成直观性的认识,并引导培育对象体验美的焦点和角度,可以有效寻找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美育的认知链接方式,并在多维度美感形式的交互中激发培育对象形成初步文化感知。
2.2以欣赏美涵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
高校美育欣赏美的实质是通过理性思维的介入,逐渐产生对美育内容和含义的深度理解过程。在高校美育教育中,培育对象经过一段时期的美育教育,在初步的文化感知基础上会逐渐产生自身审美欣赏走向何方的思考和辨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欣赏美的阶段不仅可以成为培育对象审美素养提高的标识参考,而且可以成为陶冶纯洁情感、培育高尚情操的美育观念来源。欣赏美是贯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美育之间认同通道的阶段,通过对培育对象持续性的精神感染,可以提升其观察、想象、思维和创造的能力,增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美育工作之间情感、形象、思想、意志和性格等方面的认同,产生从“美的表象”向“美的内涵”转化的文化认同状态。
2.3以表达美厚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
高校美育表達美是美育从认同到形成自发意识的关键过程,更是美育从形式向实质转变的核心步骤,通常与美育内涵对应,呈现出美育实践形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表达美的阶段不仅是单纯的知识学习、简单的立场灌输和表层的现场感官,而是通过在高校美育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理解、文化情感和文化立场,可以让表达美与表达文化达成统一。在高校美育中,进一步把美育内容和实际生活相结合,可以使培育对象在感知、认同的基础上掌握创造美的能力,从而实现美育从形式向实质的革命性转变,在全面培育过程中为培育对象建立起广泛、深刻且独特的中华文化自信。
3高校美育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理路
如上所言,高校美育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参与文化感知、文化认同、文化自信全阶段。基于高校实施美育的内在逻辑要求,融入过程需要充分考虑高校整体办学定位和人才培育目标的指向性,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与优势教育资源相结合,并依托顶层设计呼唤美、寻找美、创造美、追随美,从高校发展总体规划的战略高度构建系统性、科学性和延续性美育实施的新体系,打破传统美育格局之间的壁垒,形成步调统一的美育行动。
3.1创新载体支撑平台,深化高校美育内容之美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留下了众多宝贵的美育理念,孔子就有“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美育思想,这与高校美育教育的要求与使命深度契合。即便在现代教育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依旧具有升华美育的时代意义和现实功能,并为美育载体的创新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以思政载体加强美育引领。思政工作是高校美育“以美养德”的重要载体。在高校美育实施中,依托思政工作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批判性的继承,吸收文化精华,摒弃历史糟粕,以“激浊扬清”的方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培育人的德行、意识与价值观的最佳路径。例如高校美育教材的编写和研究,一方面需要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体现国家和民族基本价值观,另一方面要通过思政工作引导培育对象讲真话、悟真理、学真知,二者具备共同的内容旨趣。因此,高校美育要通过思政工作大力弘扬格调高雅的美育精神,不断强化美育引领作用。
以标识载体加强美育示范。高校美育的呈现离不开校训、学校精神、发展理念、校标、校徽、校花、校树等代表元素所构成的标识载体。以校训为例,通过资料收集发现,国内高校的校训大都来自对传统文化的提炼撷取,在承载高校教育理念和办学目标的同时,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梁启超1914年11月5日到清华大学以《周易》的象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激励学子,后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就成为清华校训,[5]2004年中国青年报和新浪微博“我最欣赏的十大校训”评选中,清华大学校训居首。再以校徽、校标为例,其设计哲学和设计理念在遵循美学原则的同时,更应主动寻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审美元素,在视觉图像呈现中树立中华之魂。1917年8月,时任北大校长的蔡元培请鲁迅设计了北大校徽,标志中心“北大”二字由三个人形图案组成,象征着学校乃育人之所,由此设计稿丰富和发展而来的北京大学标志,形似瓦当,具有鲜明的中华传统文化特色。[6]该标志也成了最具辨识度的高校标识之一。由此可见,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标识载体创新灵感,是高校美育教育加强示范、整合资源的重要手段。
以课程载体延展美育渗透。高校美育的开展不仅要科学制定课程目标、完善课程设置,还要以科学融合理念,在高校各类课程中融入美育元素。但这种融入并非盲目、生硬的叠加讲授内容,而是要针对不同高校学科和专业人才培育的特点,以审美情趣提升为目标,提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美育元素,积极探索构建高校美育课程延展体系的方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文艺作品璨若星河,大量的诗歌、书画成为千古流传的经典之作,都是在美育课程中可以精心加工的原料。在美育课程延展体系中,要通过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以责任感加强培育对象主动传承的文化主体意识,以使命感强化培育对象锐意探索的文化创新意识,推动包含课堂讲授、体验活动、文艺展演等形式在内,多维一体的美育课程延展体系的建立。
3.2优化环境建设平台,提升高校美育空间之美
高校环境空间是美育教育的基础,自古以来,美是中华文明中流淌的最鲜明的特色,只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美育资源合理的开发,才能将其作为美化高校现实环境空间的重要“养分”。
景观环境空间。景观是一种空间中的造型艺术形式,通常是一种直观、具体、可触摸的艺术形象。在高校美育中,历史名人、革命典故、艺术作品等为高校景观提供了大量的创作素材,造型优美的景观可以为培育对象提供美好的视觉感受和审美体验,其中蕴涵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念也会进一步影响培育对象的思想感情。以雕塑景观为例,2018年武汉科技大学为其前身湖北工艺学堂的创办者——张之洞树立了雕塑铜像,通过艺术的形式,让美育对象感受雕塑美感的同时,依然能感受到跨越百年的“求新务实、教育兴国”理念。[7]这种景观融入的方式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浸润高校环境的过程,也是“以美感人,以景育人”美育方法的贯彻实施。
交流环境空间。高校美育存在于师生生活、工作、学习等场景,为营造格调高雅的交流环境空间提供了物质条件。交流环境空间与景观环境空间在物理空间层面有交叠,但涵盖的空间形式更广,诸如广场、道路、楼宇走廊和大厅以及专业艺术场馆等空间,需要更多承担传达情感、改善体验、提升互动的美育责任。在高校美育中,交流环境的打造应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传承文化对于交流环境空间美感有决定性的影响,这种美感的接受程度决定了高校美育是否能实现人、环境、社会的和谐共存。例如湖南大学依托岳麓书院这一得天独厚的文化基因,打造一批极具特色和美感的文创产品融入校内各处交流空间,并在导视标识、建筑外观等多处体现岳麓书院的美学元素融入。[8]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空间的结合为高校美育带来更为有效的实施范式。
3.3扩展传播影响平台,凸显高校美育过程之美
美育教育是审美情趣、思想情感、学识与技能共同影响并发挥作用的过程,是需要持续开展的长期工程。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美的形式,在美育传播过程中不断注入美的内容,用美的方法才能切实达成美育教育潜移默化产生影响的目的。
传播主体。教师是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美育的传播主体,是高校开展美育教育的关键。首先要着力培育德才兼备、教育教学水平高、具备弘扬传统文化意识、审美水准高的专兼职教师队伍,通过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题培训,与美育教师自身专业、所授课程的内容有机结合,增强教师的文化素养。其次要加强教学交流,组织美育教师课前集体备课、课中现场观摩、课后互相研讨,并鼓励教师积极开设通识类美育教育课程,不断丰富美育学习资源的多元化。最后要鼓励文明互鉴,通过参与文艺支教志愿服务项目、设立孔子学院等方式派遣美育教师参与其中,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不同文明背景下的传播优势,在增强中华文明世界的影响力的同时以大国气度扩展高校美育传播职能。
传播媒介。新时期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传播媒介的变革,优质教育资源的开放性、新兴媒介的交互性以及传播途径管理的便捷性都得到了升级换代,也为高校美育的实施提供更多的选择。虽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蕴无法用另一种媒体形式照搬与替代,但可以通过不断进行意义创造和重构的方式再现与讲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故事。[9]例如VR虚拟现实技术制作的网上展览、展厅,可以把蕴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艺作品、音乐剧目、艺术展览、革命纪念博物馆等美育资源通过线上展示,扩大高校美育教育的传播广度。另外,通过MOOC、微课等采用最新信息媒体技术的新型教学方式,广泛的加强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学习平台建设,以信息化手段扩充来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优质美育教育资源覆盖广度。
本文系“2021年北京工业大学‘揭榜挂帅’教育教学改革专项课题:高校‘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实践理路——新型平台化形象识别系统构建研究”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华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01).
[2]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EB/OL]. (2020-10-15) [2021-06-10] .http://www. gov.cn/zhengce/2020-10/15/content_5551609.htm
[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01).
[4]段玉嘉.振奋民族精神、实现中国梦的力量源泉弘扬传统文化的芜湖经验[J].人民论坛,2013(S1):70.
[5]胡显章.谈清华校训[EB/OL].(2019-01-09) [2021-06-06].https:// www.tsinghua.edu.cn/info/1661/55967.htm
[6]北京大学标识管理办公室.历史印记[EB/OL].[2021-06-06].https://vim.pku.edu.cn/lsyj/
[7]夏晶阳.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雕塑艺术研究——以武汉科技大学张之洞雕塑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20(13):69-70+73.
[8]卢维佳,何人可,肖狄虎.基于岳麓书院文化的创意产品设计[J].包装工程,2015,36(24):105-109+114.
[9]罗双兰,杨丽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视觉素养整合教学研究——基于《视觉传播》課程的教学实践[J].民族教育研究,2020,31(05): 147-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