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发展问题及对策探析
2021-01-09马伟刘影
马伟 刘影
摘要留守儿童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均衡,城乡二元体制发展发展下的一个产物。农村留守儿童普遍存在学习成绩不理想,安全意识淡薄,自信心不足,人际交往障碍等问题。本文以义务支教地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状况为切入点,分析其各类问题产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从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等方面对留守儿童健康发展问题提出相应解决对策。
关键词 留守儿童 健康发展
中图分类号:R179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j.cnki.kjdk.2021.22.059
On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Left-behind Children in Rural Areas
——Take the left-behind children in a university support area as an example
MA Wei, LIU Ying
(Wuhan College, Wuhan, Hubei 430212)
AbstractLeft-behind children is a product of the unbalanced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dual system. The problems of poor academic achievement, weak safety consciousness, lack of selfconfidence and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are common problems among the left behind children in rural areas. This paper takes the health development of left-behind children as the starting point,analyzes the causes of various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to the health development of left-behind children from the aspects of government, society, school and family.
Keywordsleft-behind children; healthy development
0引言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相对缓慢落后,部分农民无法在农村的经济发展中获得足以支撑维持开支的报酬,而不得不离开家乡。大批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而他们的子女因为种种原因被留在户籍地而不能与父母共同生活,由此产生了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均衡,城乡二元体制发展下的一个产物。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发展,留守儿童在逐年减少,但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留守儿童问题仍然较为严重。本文在多年乡村支教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对支教地留守儿童家庭的调研走访,分析当前形势下留守儿童健康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重点对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发展问题提出相应对策及建议。
“暖阳计划”是我校青年志愿者服务队针对偏远地区儿童开展的一项支教项目,此项目自2014年开展至今,将短期支教和长期支教相结合,重点针对偏远农村的小学留守儿童,以暑假长期支教为主,日常短期支教为辅。迄今为止,已经在某省内建立了雨岗小学、南林小学、桐湖学校、伯敬希望小学、永年小学等多个支教基地,累计开展长短期支教近二十余次,累计辐射到的农村留守儿童约3000人次。
1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调研分析
1.1调研小学基本情况
某村小学位于某省某镇,该镇是综合改革试点镇,某县的南大门、革命的老苏区。全镇国土面积15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8万亩,山场面积17万亩。辖21个村,共6288户,4.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9万人。本文调研小学为该镇某两所小学,共计调研走访留守儿童75名。
1.2留守儿童健康发展存在的问题
1.2.1学习主动性较差,学习成绩不理想
人们“行动的一切动力,都一定要通过他的头脑,一定要转变成他的愿望动机,才能使他行动起来”[1]主体因素在认识发展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而小学阶段是人的认知发展规律的关键时期,是树立规则意识、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留守儿童在认知发展过程中,由于缺乏科学系统的教育,主体意识较差,临时监护人教育水平、教育理念的落后,不能及时有效地督促学习,造成大部分留守儿童学习习惯较差,主动学习能力不强,大多数留守儿童不懂得自我约束,学习成绩一直都不能达到应有水平。在支教的过程中,通过对学生成绩的测试摸排,发现62.6%的学生综合成绩不理想。而通过调研访谈也发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未能及时全面关注到每位学生的学习状态,也在一定程度上打消了许多留守儿童的学习积极性。加上留守儿童的父母常年在外务工,监护人的文化水平相对落后,留守儿童的课后辅导缺乏有力支持,学习过程缺乏必要的监督,使他们的学习能力与正常水平逐渐拉开了较大的差距。
1.2.2防范意识薄弱,安全事故频发
留守儿童的年龄普遍较低,自我保护意识淡薄、安全防护能力有限,加之父母远在他乡,学校监管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2]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缺乏足够的关心与教育,留守儿童更容易受到社会不法分子的伤害。留守儿童的家庭虽有临时监护人,但综合年龄、经济、文化程度等因素,监护过程不到位,教育力度不足,这些都使得留守儿童缺乏足够安全的成长环境。据统计,2006~2015年10年间,留守儿童自杀、犯罪、非正常伤害与意外死亡等四种类型的舆情事件共计239起。其中,非正常伤害自2012年起增幅显著。[3]近年来,留守儿童溺水等非正常死亡的报道屡见不鲜。再者,在与留守儿童交流的过程中发现,部分留守儿童因为缺乏关爱,在家里因為一些意外受伤时,第一时间也不敢及时告知家庭中的临时监护人,担心受到责罚,于是选择隐瞒,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隐性的安全问题。
1.2.3承受家庭学校双重压力,自信心不足
相比在校的其他学生,除了来自学习的压力,留守儿童一般要面临更多的来自家庭、生活方面的压力。在对支教小学留守儿童的调研过程中发现,68%的儿童认为自己比较孤单,90.6%的儿童表示希望父母陪在身边。父母外出务工,留守儿童由临时监护人代为照顾,而考虑到临时监护人的年龄、教育程度、生活状况等因素,留守儿童与临时监护人之间并不能得到一个及时、积极、有效的沟通。82.6%的留守儿童不愿意将心事和监护人分享,觉得爷爷奶奶不能理解他们,另外有64%的留守儿童羞于与家人沟通,留守儿童在家中无法找到归属感,他们在家常常选择封闭自己,造成了性格上的孤僻和心理上的压抑。一方面这些留守儿童认为监护人不能理解自己,另一方面监护人因为经济、生活等原因也没有时间与精力关注这些孩子们的感受。过大的压力让留守儿童的心态更加脆弱,容易丧失对学习的信心和动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留守儿童自身心理健康发展,胆小,羞涩以及内向是大多数留守儿童呈现出的普遍特点。
2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发展问题的成因
2.1师资力量薄弱,教育理念落后
师资力量不均衡,学历层次良莠不齐。根据对支教学校的教师调研统计,乡小师资队伍在年龄分布、专业分布、学历层次上普遍存在不均衡问题。年龄分布上,40岁以上教师居多,年轻教师较少;专业分布上,语文数学教师居多,英语、自然科学等专业教师较少;学历层次上,本专科生居多,本科以上学历较少,而其中部分年龄偏大的教师学历层次更低。
教学过程重教轻育,缺乏科学合理引导。由于教师的年龄层次与专业水平受限,教师对学生重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缺乏科学合理的育人引导。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模式呆板,延展性教学较少。如安全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必要的教育引导,在面对突发状况时,留守儿童缺乏行之有效的应急处理能力,对于一定的安全隐患也不能及时有效辨识。另外,教学方法相对落后,过于严厉的教学方式让师生之间产生了最直观的隔阂,一般学生见到老师第一时间是选择躲避,学习生活上有问题也不敢及时向老师沟通,育人功能体现不够明显。
2.2家庭教育本位缺失,家校共育断层
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有着重要的地位。留守儿童,面临长期父母本位缺失,隔代抚养,沟通不畅,在其成长的关键时期,缺乏正确的引导和监管,普遍缺乏安全感。由于与临时监护人缺乏沟通或者沟通不畅,这些孩子遇到了问题或者身体受伤第一时间不会告知家人,担心家人的责备,而家庭的监护人对孩子的教育和安全问题也不够重视,忽视了与孩子之间的沟通交流。
2.3贫富差距明显,诱发心理失衡
在调研走访过程中发现,虽同为留守儿童,但家庭条件却存在较大差异。部分留守儿童家庭经济条件较好,部分家庭经济条件相对较差,留守儿童家庭的物质贫富差距大,那些家庭较为贫困的留守儿童,不论是日常生活,还是所接收到的教育资源远远比不过其他的学生。贫富差距明显,加上家庭与学校教育缺乏正确的心理引导,造成了部分留守学生的心理不平衡等问题。
3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发展问题的对策
对于留守儿童面临的教育不均以及安全、心理健康等发展问题,需要政府、学校、家庭多方协同发展,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良性健康的成长环境。
3.1进一步加大对偏远地区教育的投入力度,更好地实施政策倾斜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完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优抚安置等制度,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4]为了改善教育资源不公平问题,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文件,但對于偏远农村而言,相对失衡的教育资源,落后的条件与环境,都无法留住优质的师资。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教育投入力度,实施政策制度扶持,鼓励一部分优质毕业生能够回到农村,扎根农村。逐步缩小城镇与农村教师收入差距,提高乡村教师待遇,保证农村教师群体的稳定性,从根本上解决农村高素质师资短缺、流失等问题。充分发挥志愿者的力量,志愿者支教是助力乡村教育的一个重要方式,需要有不断的接续力量充实进来。加强制度建设,对支教的时间,形式制度化,规范化,使支教的结果显性化,具象化,影响更加长远。
3.2转变教育观念,增强学校主体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与教育
学校是留守儿童接受教育最集中的场所,是学生最主要的学习和活动场所,学校转变教育观念,纵横两方面不断完善教育制度,提升师资队伍水平,提升学校教育的广度与力度。横向要让每一个课程在学生应有的年级基础上开展到位,使学生们除了主课之外的其他课程都有所涉及与了解,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堂与课余文化生活,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高尚的品行以及为人处世的能力,掌握必要的安全知识与法律常识,具备基本的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等。纵向学校要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认真负责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与成长。加强与学生家长之间的沟通,及时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动向,及时与他们交流谈心。同时校方可以选择在大部分留守儿童家长都回家的时刻召开家长会,与家长交谈,让这些在外务工的留守儿童家长重视自己孩子的成长与发展。创新教育教学形式,丰富留守儿童们的课外生活,增强班级凝聚力,使留守儿童更好的融入集体,在学习上也会往更加积极的方向发展。
3.3追本溯源,构建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是儿童教育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孩子未来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父母和监护人要增强责任意识和教育意识,良性及时沟通是连接留守儿童与父母之间最有效的方式。在外务工的父母要与孩子有足够的沟通,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沟通也不仅限于面对面,电话、视频、微信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沟通方式,父母要工作之余要增加与留守儿童沟通的频率,及时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同时,在家的临时监护人也应该在生活之余多多抽时间和留守儿童相处,遇到问题需寻求合理的解决方式,而不是简单粗暴的解决。在孩子受到身体创伤时,第一时间应该是呵护与安慰而不是责备。尽心照顾的是日常起居,用心呵护的是心理健康,及时有效关注留守儿童的学习与心理情况,共同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温馨健康的家庭生活氛围。
基金项目:本文为湖北省高校实践育人特色项目一般资助项目“麦苗支教行,暖阳暖童心”(课题编号:2019SJJPD3022)成果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345.
[2]马娥.农村留守儿童困境与出路[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3.
[3]数据来源:农村留守儿童面临成长危机:意外伤害凸显[N].中国青年报,2016-01-18.
[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