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创接骨板内固定技术治疗不稳定型骨盆骨折对临床指标与功能恢复的改善作用

2020-12-26孙万辉徐征褚晓朝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85期
关键词:骨板稳定型骨盆

孙万辉,徐征,褚晓朝

(广东祈福医院,广东 广州)

0 引言

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由于交通事故、剧烈运动、工业操作强度大等因素造成骨盆骨折发病率逐渐升高[1]。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易出现较为严重的并发症如骨盆移位或变形,若未能得到及时治疗,可能会遗留下肢长度不等、疼痛、畸形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2]。以往的保持治疗愈合速度慢,容易引起腰髂部的慢性疼痛,患者接受度不高,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方法虽能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但其术后易引发感染、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整体治疗效果不佳,需要寻求另外一种治疗方法[3-4]。本次研究就微创接骨板内固定技术治疗不稳定型骨盆骨折对临床指标与功能恢复的改善作用进行分析和探讨,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共34 例研究对象,皆为我院收治的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其中17 例行微创接骨板内固定治疗的患者为研究组,另外17 例给予手术内固定治疗的患者列为参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选自2018 年3 月至2020 年3 月。

17 例参照组中男性患者有10 例,女性患者有7 例;患者年龄最大值为58 岁,年龄最小值为22 岁,平均(31.63±4.82)岁;受伤原因:交通事故8 例,高处坠落5 例,其他4 例;按Tile 分型:C1 型8 例,C2 型2 例,B1 型2 例,B2 型5 例。17例研究组中男性患者11 例,女性患者有6 例;患者年龄最大值为58 岁,年龄最小值为20 岁,平均(31.13±4.79) 岁;受伤原因:交通事故7 例,高处坠落5 例,其他5 例;按Tile 分型:C1 型7 例,C2 型3 例,B1 型2 例,B2 型5 例。比 较 分析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受伤原因等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

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骨盆X 线、CT 三维重建确诊为Tile B、C 型骨折患者;②患者病史资料完整;③神志清醒,能够进行简单交流的患者;④此次研究得到了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许可,且34 例患者及家属签字同意。

排除标准:①病史资料不全者;②合并严重心、肝、肾功能衰竭者;③凝血功能障碍者;④精神异常者;⑤髂后上棘粉碎骨折者。

1.2 方法

参照组:患者接受手术内固定治疗,选取仰卧位,全麻处理,对骨盆骨折类型为C1 和B 型患者选择前路手术路径,手术切口位置在耻骨联合处,能够将其完全暴露,耻骨固定选用单钢或双钢,移位复位选择复位钳或螺钉,用重建钢板进行固定,但对于骨盆骨折类型为C2 型患者进行骨盆联合固定治疗,闭合复位内固定选择拉力螺钉[4]。

研究组:患者接受微创接骨板内固定技术,患者选取仰卧位,全麻后,手术切口选择于髂前上棘炎髂嵴向外侧,切口长度为3-4cm,同时于耻骨联合上方作一切口,长度不超过5cm,钝性分离腹直肌质耻骨,分离直至耻骨联合处,直视下进行骨折复位,将选择好长度合适的重建接骨钛板进行塑形,于两端拧入皮质骨髓钉,C 臂机观察骨折复位情况,及时进行调整,前环骨折固定后,调整体位为俯卧位,于双侧髂后上棘做手术切口,长度不超过5cm,暴露骨膜,剥离至骨折端与骶髂关节脱位处,进行扩大骶孔处理,同时利用器械进行复位,于髂骨后利用骨膜剥离子创建皮下“隧道”,后根据试模塑形重建钢板于双侧髂后固定3.5mm 皮质骨髓钉3-4枚,C 壁机进行骨折对位,无异常后用生理盐水冲洗手术伤口[5-6]。

两组术后处理一致,常规使用抗菌药物预防感染,及时评估患者的病情变化,督促患者尽早开展康复功能锻炼。

1.3 观察指标

(1)记录两组患者临床指标变化包括住院时间、术后恢复坐位时间以及简单负重时间。(2)根据Matta 评分标准评估患者治疗后骨盆功能恢复情况,分为差(骨折移位超过20mm)、良(4mm<骨折移位<10mm)和优(骨折移位不超过4mm)。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指标比较

同参照组的住院时间、术后恢复坐位时间以及简单负重时间相比,研究组均较短,数据比较差异较大(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指标比较(±s)

组别 例数 住院时间(d) 术后恢复坐位时间(d) 简单负重时间(周)参照组 17 10.37±2.64 8.54±1.37 5.36±1.28研究组 17 6.42±1.28 4.26±0.54 3.16±0.94 t 5.551 11.984 5.712 P 0.000 0.000 0.000

2.2 骨盆功能恢复比较

数据表明,经过治疗后,研究组骨盆功能恢复优良率高于参照组(94.12%VS76.47%),数据比较差异较大(P<0.05),详见表2。

3 讨论

不稳定型骨盆骨折多是因高能量损伤所造成,患者的其他脏器功能也会受到严重影响,故而治疗难度不断增大,保守治疗效果不佳[7]。该疾病治疗的关键在于需要重建骨盆环稳定,但往往会因骨盆腔内有大量的盆腔脏器,其血管、神经解剖结构复杂,骨折类型多样,故而治疗难度较大[8]。

本次研究中,给予研究组患者微创接骨板内固定技术,其具有以下几点优势:①手术切口选择髂腹股沟,其是作为治疗骨盆前环骨折的标准手术入路,能够充分暴露骨折端,术野清晰,便于直接复位,能够充分保证骨折端的血供不被破坏,利于骨折愈合;②手术切口小,术中出血量少,可避免术后出现感染等并发症,利于缩短患者的住院治疗时间,可减轻患者的身心负担;③便于内固定装置取出,以往对该疾病主要采取的治疗方法是大切口下钢板内固定,但往往会因骨折周围软组织过多剥离而形成大量瘢痕,内固定被包裹在深处,取出时较为困难,而微创接骨板内固定技术将钢板放在表浅部位并进行固定,术中按原手术切口即可取出钢板,能够避免给患者造成严重损伤[9-10]。本次的研究结果表明,同参照组相比,研究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术后恢复坐位时间以及简单负重时间均较短,且骨盆功能恢复优良率较高(P<0.05),充分表明该手术治疗方法的显著优势。但需要注意2 个事项,其一患者接受该手术治疗前,应当先对其存在其他情况进行处理,如血液循环不稳定、腹部脏器损伤等,待患者病情稳定后再实施手术,保障手术治疗的安全性;其二,钢板塑性较高,术前尽量通过3D 打印技术打印出骨盆模型,预塑性钢板消毒备用,可有效减少手术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风险。

综上所述,相比于手术内固定治疗方法,应用微创接骨板内固定技术治疗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有助于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且还能促进患者骨盆功能早日康复,利于改善患者预后。

猜你喜欢

骨板稳定型骨盆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医证型与血脂和炎症指标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疗效观察
32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对慢性稳定型冠心病的临床诊断价值
基于改进迭代最近点算法的接骨板贴合性快捷计算方法
面向3D打印的钛合金点阵接骨板设计及其仿真
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与PFNA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比较
痛经,当心是骨盆歪
6岁儿童骨盆有限元模型的构建和验证
“翘臀”腰疼,警惕骨盆前倾
滑丝螺钉取出困难相关因素分析及处理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