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WOT分析视角下的慕课教学建设路径研究
2020-12-14欧晓彦
[提 要]慕课的迅猛发展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改革与发展带来机遇和挑战。运用SWOT分析法对慕课教学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的优势、劣势、机遇与挑战进行四维分析,提出做好线上与线下取长补短、体系与问题互为补充、实践与理论紧密结合、知识性与趣味性相互交融,才能使慕课教学与“思修”课程有效结合,切实提高慕课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慕课;SWOT分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建设路径
[作者简介]欧晓彦(1979—),女,豫章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江西南昌 330103)
[基金项目]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项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慕课建设”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慕课(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即MOOC)打破了传统教育教学模式,成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作为大规模开放的在线课程,慕课教学自2011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开设“人工智能入门”课程以来,就以其课堂翻转、碎片化等教学方式深受青年学生喜爱,短短几年就流行于全世界。慕课于2012年传入中国,现在全国就有上千门课程进行了慕课教学改革。慕课的迅猛发展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思修”)课程的改革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基于此,有必要对“思修”慕课教学问题进行探讨,切实提高慕课的教学效果。
一、SWOT分析法概述
SWOT分析法,又称态势分析法,最早是由美国安德鲁斯教授(K.J.Andrews)在1971年出版的《公司战略概念》中提出这一分析框架。以他为代表的哈佛商学院商业政策研究小组认为,组织战略就是可以做的(might do)与公司能做的(can do)之间的匹配。所谓“可以做”即环境提供的机会与威胁;“能做”即为公司自身的强项与弱项。之后,资源学派学者把公司的内部分析与产业竞争环境的外部分析相结合,使SWOT理论成为结构化的平衡系统分析体系。
SWOT分析法由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会(opportunities)和威胁(threats)四个维度构成。它包括四个基本问题:我们打算做什么,即研究对象的优势和劣势在哪里;我们打算做什么,即组织和个人的价值;我们可以做什么,即外在的机会和威胁;其他人期望我们做什么。[1](如图1)
从图1可知,SWOT分析法就是把研究对象自身内在的优缺点和其外在环境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等一一列举出来,并采用矩阵形式排列,然后匹配这些因素并进行系统分析,结合组织、个人的价值及他人的期望,得出相应的具有一定决策性的结论。[2]运用SWOT分析法,不仅可以有效评估内部资源,认清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形成特色竞争力,还可以了解外部环境,发现机会与威胁,找到自身发展的关键成功因素。
为更好地提升慕课在“思修”课中的教学效果,笔者将运用SWOT分析法,系统分析慕课在“思修”课教学中所具有的优点、劣势及其外部环境带来的机会和威胁。通过挖掘优势,审视不足,把握机遇,迎接挑战,进而更科学、更有针对性地探讨慕课与“思修”课程有效结合的课程建设路径。
二、慕课在“思修”课程中的SWOT分析
(一)慕课的优势
慕课是通过互联网技术,将其所承载的知识向世界传播,以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慕课具有独特的优势。
1.以网络为依托,打破时空、人数界限。在传统“思修”课堂教学中,授课对象主要是本校学生,每堂课学生人数最多几百人,知识以点对点或点对面的方式单向度传播。而作为大规模开放的在线课程,慕课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在时间、地域、人数的限制,实现了教学时空的延展。成千上万的具有不同知识背景、来自不同地区甚至不同国家的学生,只要通过互联网进行注册和认证后,就能够运用可访问网络的电脑或手机等在任何地域、任何时间进行学习。学生可以“随到随学”,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决定何时学、学什么、在哪里学。慕課这种公开、在线、大规模的特点,使大规模的互动成为可能,知识传播也由线性单向度转为点对点、点对面、点对群的网络状传播,这不仅极大提高了知识传播的效率,而且也深受青年大学生的喜爱。作为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载体,“思修”课可充分利用慕课平台的优势大力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自主学习。传统“思修”课教学模式主要以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灌输课本知识为主,重视教师的教。这种模式虽能让知识快速传递,但对于学生的学、学生的个性发展等方面,往往不被重视,难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不能真正实现教学相长。慕课改变了传统“思修”课教学状态。就教师的“教”而言,慕课翻转了传统“思修”课堂。慕课教学形式多样,既有视频教学,又有互动讨论、抢答、通关测试、在线提问、练习、小组学习、课程测试等环节,这些都有赖于学生自主完成。慕课要求学生先行自主学习,在慕课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基于学生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习或进行教学,而不再是灌输课本知识。“教师不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和讲解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助学者、激励者和启发者”。[3]就学生的“学”而言,教师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需求的满足,使学生学习更积极、更主动。同时,在学习中,学生可根据自身把握程度和学习兴趣,自主选择反复学习或跳过学习某部分内容,并可提前思考或解决学习中的难重点问题。慕课让学生随时随地可以学习,这种“泛在学习”方式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学习效果更加有效。
3.以新媒体为支撑,符合大学生认知特点。作为“网络原住民”的“00后”大学生是在新媒体环境下成长的,他们对新媒体具有天然的亲近感,新媒体成为他们日常交往、生活和学习的必备工具。有关数据表明,大学生98%以上的人每天使用网络,90%的人使用智能手机上网且绝大多数每天上网超过2小时。基于此,慕课借助新媒体平台开展教学很容易被大学生接受。同时,慕课设计短而精,符合大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度。心理学认为,人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一般不超过十五分钟。为了应对学生这一认知规律,慕课通常把每个章节的视频分割成多个十几分钟或更短的“微课程”,以防止学生因长时间学习而注意力不集中,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
(二)慕课的劣势
1.师生缺乏情感交流,教学目标难于实现。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思修”不仅仅是以传播知识为目的,更是以培养学生具有坚定政治立场、良好道德情操和法律意识为目的。据此可知,“思修”课程具有思想性和政治性的特点和性质,这决定了其有别于其他课程教学形式的特殊性: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书本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要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进行引导,而这又要靠教师与学生面对面地进行情感交流和思想碰撞,靠教师的人格魅力、榜样示范等方式感染和启发学生。慕课教学虽能够让学生掌握书本知识,学生的作业、答题等都能如教师所愿顺利完成。但由于是人机互动模式,慕课教学中,教师对于学生各种线上提问都难以给予充分解答,在互动上就更缺少面对面沟通和交流,无法实现情感和思想上的交流、碰撞甚至交锋,以至于教师无法了解学生的困惑和想法,很难判断学生是否认同和接受所传授的价值理念。足见,单纯的慕课教学难以满足“思修”课程的教学目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2.学生学习自觉性不够,教学难以管控。慕课教学中,教师通过“云端”以一对应成百上千甚至上万的学生,虽然能够完成教学任务,但教师很难掌握学生上课状态,不能真正了解学生是否在认真学習。一方面,作为思政课的“思修”,由于其思想性与政治性的特点,使得教师授课时难以避免“说教”现象,再加上新媒体时代大学生追逐趣味化、娱乐化的信息,使学生对枯燥的理论知识很难保持学习兴趣,出现学习懈怠现象,而教师在网络的另一端根本发现不了。另一方面,学生在慕课中的学习状态基本取决于其自觉性,而多数大学生没有自主学习习惯,自我约束能力差,虽然慕课视频中随机设置了学习监督按键,但学生仍可以边放视频边做其它事或根本不看视频等方式进行“刷课”。此外,在互动或答题时,许多答案并非学生所思所想,而是粘贴他人的言论或在网上搜索的答案。
3.课程内容碎片化,教材系统性被分解。慕课的教学设计主要是以问题为导向来吸引学生。慕课不是把所有教材内容都搬到“云端”,而是把每个章节的知识点分解成多个问题,然后从这些问题着手,设计制作成微视频。这种形式虽可避免学生因长时间学习而出现厌学情绪,但却分解了教材的系统性,难以让学生理解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对教材内容的整体把握,学生对这些碎片化的知识难免会缺乏深入思考,降低认识水平。尤其是作为思政课,“思修”课碎片化的课程内容更难以让学生对教材中的各种思想观念进行整体把握,不能使学生把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导致知与行脱节。
(三)慕课带来的机遇
慕课作为一种新兴教育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思修”课的课程建设。
1.促进建构双主体教学格局。教与学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有效的教学活动应是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传统“思修”课教学思维模式是“以教定学”,这种模式往往忽视学生与教师间的“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 ity),而只关注“教什么”、“怎么教”,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不能得到充分激发。而慕课提倡学与教相结合,把学生与教师看作交互主体,把学生与教师视为同等主体地位,赋予学生更多的自主选择权,并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参与教学的机会。因此,在“思修”课中采用慕课教学,有利于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有利于促进学生与教师间的良性互动。
2.促进“思修”课建设成精品课。在传统“思修”课教学中,教师往往一人承担整本教材内容的讲授,这种模式即便教师授课水平很高,也难以把每堂课都讲授得生动精彩,吸引学生。相比之下,以专题式讲授的慕课,则是由深受学生喜爱的教学名师或具有影响力和权威性的专家学者依据自身优势选择某个或某些专题共同打造而成,这种强强联合的授课模式让学生不仅可以领略不同知识结构、人格魅力、思维方式的教师的不同授课风格,而且接触课程前沿问题的机会也更多,使得学生学习兴趣得以提高,教学效果也随之提升。另外,慕课的评价体系和选课机制可以实现优胜劣汰,一些不受学生喜欢的课程将被淘汰,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促进“思修”课建设成深受学生欢迎的精品课程。
3.促进教师群体化共促。传统单打独斗的课堂教学模式使教师与教师之间交流沟通较少,这种现象不利于教师教研水平的提高。而慕课则是教师团队合作的成果,是由多位教师各尽所能、共同负责打造而成。团队合作强调教师之间分工合作与协同一致的重要性,这种模式打破了传统教师教研单打独斗的局限性。为了打造、维护、更新和完善课程,教师必然要定期不定期地进行研讨。团队合作的慕课改变了传统重视“个体化提升”的理念,而更加专注“群体化共促”,有利于“思修”课师资力量的整合和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的提升。
(四)慕课带来的挑战
1.对团队成员的配合度提出更高要求。传统“思修”课一般由一名主讲教师“一通到底”,对于课程不同教学阶段和环节,教师比较容易掌控和统筹。而慕课由团队成员共同制作而成,团队成员的教学理念、知识结构、教学方式等差异性,往往使成员在处理教学环节时方式风格各异。慕课教学是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不同教学阶段和教学环节应是循序渐进、环环相扣的,如各专题、章节之间应相互衔接;通关考题与授课内容应相互呼应;PPT与教师授课画面应相互融合;课程评估环节中的绩效评估与过程评估、静态评估与动态评估、定量评估与定性评估等应相互补充,等等,都需要团队成员相互配合,高度协调一致。因此,团队合作的慕课大大增加了对教学阶段和环节的掌控难度,对团队成员间的协调配合度提出了更高要求。
2.对学生思想的引导带来更高难度。教育心理学认为,面对面的授课方式更有利于教师通过动作、眼神等肢体语言声情并茂地渲染教学气氛或与学生互动交流,更易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和思想认同,并在实践中加以巩固。而采用人机互动模式的慕课则无法达到渲染效果,学生很难把所学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以行。因此,“思修”采用慕课教学增加了对学生思想引导的难度。如果要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具有坚定政治立场、良好道德情操和合理思维方式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与传统课堂授课相比,慕课中教师则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才能达到教学目标。
3.对教师的综合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传统“思修”课堂教学大多由学校统一安排授课教师承担,学生几乎没有自主选择授课教师的机会。这在一定程度上使教师缺乏竞争意识和创新精神,“满堂灌”、“一言堂”现象突出,创“品牌”、造“精品”动力更是不足。而慕课使学生有更多的选课权利,他们可根据自己的喜好和所欣赏的教师自行选择课程。在此情况下,教师必然要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摒弃以往“一言堂”、照本宣科等做法。另外,网络互动,包括网络讨论与交流、网络答疑与指导、作业布置与完成等都是慕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要求教师应具备相关网络技术知识和熟练操作软件的技能,否则无法通过网络平台与学生有效互动交流。据此可知,慕课教学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及网络技术水平等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三、慕课与“思修”课程有效结合的路径探究
通过SWOT分析法,对慕课自身的优缺点及其外部环境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进行系统分析后可知,慕课并非是一种完美无缺的教学模式,和传统课堂教学一样,有其优劣势。在慕课发展浪潮下,“思修”课教师应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充分发挥慕课优势,克服不足,把握机遇,化解挑战,使慕课与“思修”课程有效结合,提高教学实效性。
(一)线上与线下取长补短
在新媒体环境下成长的当代大学生,在多元化思想及个性化的驱使下,他们往往更倾向于慕课教学。但由于“思修”课属意识形态课程,仅靠教师线上授课并不能让学生真正对所学知识和传播的思想观念入脑入心,还必须结合线下授课的形式,让师生面对面讲解、答疑、交流和互动,实现思想的升华。因此,教师应把传统课堂教学与慕课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一方面,教师根据“思修”课的特点、课程学时学分设置教学安排,并通过“云端”对学生进行线上教学,讲解课程主要内容。另一方面,适时以线下授课的方式进行引导。主要方式有:第一,教师可采用线下小班辅导的形式,对教材进行答疑解惑,或解决学生密切关注的热点问题和精神困惑。进行辅导时,教师要及时、准确地回应和解决大学生提出的问题,并把“思修”课的教学内容渗透到他们日常学习、生活中,使思想教育与解决现实问题相结合,增强“思修”课的吸引力和实效性。第二,教师可根据课程内容开设专题讲座,对课程的重要内容或社会发生的重大热點事件等进行专题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课程内容,理性正确看待社会发生的事件。通过有意识地整合社会热点和思潮等方式培育大学生的政治主体意识,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利益关系和现实问题。
(二)体系与问题互为补充
“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组织方式是慕课深受学生喜爱的主要原因,但以问题为导向往往会分解教材的整个体系。在“思修”课中,只有从教学体系、价值体系和思维体系层面树立理想信念、塑造道德品格和增强法律意识,才能对具体问题作出正确的选择和判断。同时,学生只有对多个具体问题作出正确的实践回应,并把这些思想观念内化于心,才能使其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念更加牢固。因此在慕课课程设计时,应正确处理好“体系”与“问题”之间的关系,要既贯穿主线,又突出问题,两者相辅相成。就某个专题来说,教师可以把各个问题划分成不同层次,在明确同一层次和不同层次问题之间的逻辑关系后,再关联这些问题,建构教学问题链,然后设计出若干个“微课程”教学单元。对于不同专题,教师不仅要重视选择好每个专题,而且也要重视衔接好各个专题。对于那些难以完整在慕课中展现的主线脉络,教师可利用课堂教学,系统地梳理和解读各个专题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以专题为点,建构出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的线和面。[4]
(三)实践与理论紧密结合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不仅可以检验学生课堂内容的把握,而且也可检验学生是否真正把所学内容内化于心。对于“思修”课而言,学习理论知识虽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坚定政治立场、良好道德情操和法律意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要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光靠慕课学习和专题讲座是不够的,还须结合课堂实践和社会实践活动来完成。因此,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应为学生创造行为体验的实践活动。如讲授道德时,教师除讲授道德相关理论知识外,还应将诸如道德与法律冲突、道德两难等典型案例通过视频展现给学生,利用问题通关等形式,让学生自主思考与判断,并通过线上互动、讨论等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更全面更科学地分析和解决问题,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同时,教师可布置一些实践活动类型的作业,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深化所学知识。如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豫章师范学院“思修”课教师布置了学生进行疫情调查,学生根据自己的实践体验或调查情况撰写报告。学生们反映,通过此次实践活动,不仅加深了对慕课所学内容的理解,而且在实践中更增强了爱国主义、家国情怀、制度自信等的价值认同。此外,教师也可利用线下教学环节,通过讨论社会热点问题、演讲比赛、知识竞赛、辩论赛、展示正能量微视频和随手拍等活动开展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所学内容,鼓励和引导学生在行中思、在动中学。
(四)知识性与趣味性相互交融
在制作慕课时,教师不能简单地把慕课当作微课程,认为只是对课程进行简单拆分和简化压缩,课程内容也面面俱到,缺乏深度。在慕课设计与制作过程中,教师应加强研究内容体系的划分及知识点的凝练,提高慕课的知识性和科学性。在慕课制作完成后,教师还应考虑学生的接受性,教学效果如何不能仅仅以教师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评判,而应让学生试听并反馈意见,提升慕课的接受度。[5]另外,由于慕课教学缺乏监督和互动,教师不能完全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存在“刷课”现象。为避免或减少这种现象,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尤为重要。因此,慕课必须按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特点来制作。如,一段视频教学长度最好五分钟以内,一般不超过七分钟;知识点尽量采用集知识性趣味性的案例,并用通俗易懂、简明扼要、幽默风趣的语言阐释清楚,切忌咬文嚼字或长篇大论;问题通关可聘请技术人员开发和制作动画视频,采用寓教于乐的游戏完成。如由深圳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牵头制作的“思修”慕课,开发和制作了一套趣味性强的体验课——德育游戏。通过德育游戏,学生能够切身体会自己对同一事物的不同道德行为所带来截然不同的后果,理解到良好的道德行为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所带来的影响,进而增强道德责任感,并在现实中付诸行动。这款德育游戏也因其趣味性、知识性、实践性等特点深受学生喜爱。
从SWOT分析视角探讨慕课与“思修”课有效结合的路径可知,“思修”慕课建设只有充分发挥慕课的优势,克服其不足,使慕课教学更加贴近学生实际,满足其心理期待和发展需求,才能使“思修”慕课教学真正成为学生喜爱的课程,进而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陈传明,周小虎.管理学原理(第2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
[2]聂东雪,杜明月.新媒体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SWOT分析及对策研究[J].科教文汇,2012,(7).
[3]王晓,王志权.慕课背景下中国高校教学模式研究[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5,(10).
[4]谢惠媛.“慕课”教学的理性反思——基于SWOT的分析框架[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5,(11).
[5]李洪宇,霍兆义,等.慕课教学问题分析及对策[J].中国冶金教育,2020,(3).
[责任编辑:黄贝如]